孙宇
中风即脑卒中作为一种常见、多发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其致死率、致残率和复发率都很高。目前因中风所致的视力障碍也随着中风患者数量的增加而升高。中风所致的视力障碍主要为视野缺损,这可以极大程度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1]。视野缺损的解剖学基础是外侧膝状体损伤,包括视路损伤、视交叉损伤、视放射损伤和枕叶视皮质损伤,会导致一侧鼻侧与另一侧颞侧视野缺损,称为偏盲。本文选取2020 年1~12 月本院收治的中风后视野缺损患者40 例,其中20 例采用头针联合针刺眼周穴位治疗方法,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现给予详细描述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1~12 月大连港医院中医针灸推拿科收治的中风后视野缺损患者40 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中女9例,男11例;年龄56~76 岁,平均年龄(67.3±4.1)岁;病程4~13 d,平均病程(8.2±1.3)d。对照组中女10 例,男10 例;年龄55~75 岁,平均年龄(68.5±3.9)岁;病程5~14 d,平均病程(8.5±1.1)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根据2016 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修订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6》[2],以及2017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修订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3]中相关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①均符合以上诊断标准;②经CT 或磁共振成像(MRI)确认枕叶梗死,伴随着不同程度的视野缺损、视力障碍等症状;③能配合视力、视野检查及针刺治疗者;④同意参加本研究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
1.4 排除标准 ①患有大面积脑梗死或脑出血;②患有颅内占位病变;③伴有急性心血管疾病或呼吸系统疾病;④合并肝肾功能不全或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等严重疾病的患者;⑤患有精神疾病;⑥患有青光眼、白内障等严重影响视力、视野疾病;⑦依从性差,未按规定治疗,中途退出者。
1.5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基础抗血小板聚集、降脂等对症治疗。对照组给予头针治疗,取穴如下:顶中线(百会穴向前至前顶穴)、顶旁线(承灵穴与正营穴连线,距顶中线2.25 寸)、顶斜1 线(自百会穴斜下45°,长1.5 寸)、顶斜2 线(自承灵穴向外斜下45°,长1.5 寸)。操作方法:针沿着视觉区域的皮肤从顶部插入30 mm。采用升降和插入技术,针插入范围很小,操作范围很大,每个点的针操作时间为30 s,保留时间≥30 min,病变侧和相对侧的头针治疗在午后交替使用。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针刺眼周穴位治疗,取穴如下:睛明、球后、攒竹、太阳、鱼腰、四白及阳白穴。操作方法:睛明及球后采用双手进针,注意避开眼球,直刺25 mm,施小幅度提插泻法,其余诸穴常规针刺,针入25 mm,均采用平补平泻手法。
1.6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视野情况。使用标准视觉检测患者治疗后视力,疗效判定标准:治愈:视力和视觉字段正常;显效:视力提高≥3 行,视野显著提高,但没有达到正常标准;有效:视力改善<3 行,可视化字段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无效:视力和视野没有明显变化。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通过检测平均视网膜光敏感度、平均视野缺损值和模型标准变异均值,分析两组视野情况。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n(%)]
2.2 两组视野情况对比 观察组平均视网膜光敏感度、平均视野缺损值和模型标准变异均值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视野情况对比(,dB)
表2 两组视野情况对比(,dB)
注:与对照组对比,aP<0.05
中风后视野缺损是脑血管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现代医学认为,该病主要是由于脑干损伤和颅神经受累,从而导致眼肌功能障碍。当病变累及脑干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展神经和内侧纵束时,可引起复视,临床认为复视是因大脑皮质中枢的病变而引起,常与枕叶疾病有关,常伴有视野缺损。中医描述为“风牵偏视、视一为二症”,中医理论考虑,其发病机制是因为肝肾亏虚、气血不充、脉络瘀闭、目失所养导致。目为肝之窍,在上系于脑,在下通于肝,脑为髓之海,肾主骨而生髓,若肝肾精血充足,则髓海充盈、视物无恙,但若肝肾精血损耗,则视物为二或模糊[4]。
中风后视野缺损主要是由于视放射或枕叶皮质损伤所致,枕叶是视觉皮层的感知区域,枕叶和视放射主要由大脑后动脉供应血液。椎基底动脉系统分支出大脑后动脉,用来给小脑幕上枕叶等供血,另一支则给脑干和小脑供血,所以当椎基底动脉出现供血障碍时,就会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在中医学中,视野缺损分为突发性失明或视力模糊[5]。《灵枢》中曰:“目得血则能视”,“五脏六腑之精皆上注于目”。其气血上注之路,必经太阳、少阳、阳明这三经,才能到达于脑,填充髓海,而三经又和目联系,因此髓海是目活动功能的物质基础。而各种病因引起的髓海不足,是导致目视缺陷的内在病因之一[6]。从经脉的走行路线来看,足少阳胆经发于目锐眦内,足厥阴肝经的走行路线是“上入颃颡,连目系”,足太阳膀胱经的走行路线发起在目内眦,足阳明胃经发起在鼻旁,但通过目内眦和膀胱经相联系,手太阳小肠经的经别走行在“上颊,至目锐眦”“抵鼻,至目内眦”,同时手少阳三焦经的经别走行在“前交颊,至目锐眦”[7]。《灵枢·大惑论》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睛”[8]。以上可知眼睛是五脏六腑的精气汇集之所,是收藏人体精神魂魄、卫营精血的地方,所以体现了全身各脏腑经脉的气血亏虚及循行能力。
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在治疗中风后视力障碍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针刺外周穴位可以直接改善眼周血液循环,调节眼周神经功能,达到对疾病的治疗,刺激周围神经末梢,使冲动得到释放,提高局部肌肉运动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同时,针灸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调节作用,促进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之间的联系,从而改善视觉功能。头皮针灸是针灸头皮上枕部视觉中心的投影区域,可以直接激发视觉中枢神经系统,改善枕骨视觉皮层的血液循环,促进视力神经细胞的功能修复[9]。现代研究初步证实,头皮针灸可以扩大脑血管,改善枕骨视觉皮层的血液循环,促进视力神经细胞的功能恢复,改善微循环和脑血流量[10]。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视网膜光敏感度、平均视野缺损值和模型标准变异均值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头针联合针刺眼周穴位可以有效改善中风后视野缺损患者的视力和视野。头皮针灸可以改善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血液供应,结合眼周穴位,可以直接改善眼周血液循环,并促进视觉神经途径的修复。张玉莲等[11]通过头针联合针刺眼周穴位治疗中风后视觉障碍36 例,将视力和视野的恢复定为治疗效果的评估项目,其治疗总有效率有96.5%,通过研究针刺后脑和眼眶血流图的变化程度,可以证实其头针联合针刺眼周穴位能够显著增加脑及眼眶区的供血。
综上所述,头针联合针刺眼周穴位可以明显提高中风后视野缺损的治疗效果,有效改善患者视野情况,对提高患者的身心健康作用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