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江 盘雪娇 李一鹤 刘蕾
中风是指脑血管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的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眩晕、意识障碍、肢体无力等,其致残率和死亡率均较高,随着年龄增长,中风患病率与病死率也不断提升[1]。同时中风患者治疗后会出现诸多后遗症,如肢体麻木、偏瘫、失语等,在恢复期需要长期改善和恢复。功能训练、针灸是中风恢复期患者常用的综合疗法,可以改善肢体麻木、运动功能障碍等情况,但见效缓慢[2]。有研究[3]认为配合中药熏药治疗,可增强康复效果。中医学[4]认为中风病机属于气滞血瘀、脏腑功能失调、脉络不通,应选择温经通络、益气养血和祛瘀除痹的药方进行中药熏药,可加快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血管缺血缺氧性损伤,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本研究旨在分析中药熏药联合针灸疗法对中风恢复期患者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昆明市中医医院针灸科2019 年1 月~2021 年4 月收治的126 例中风恢复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对本研究知情同意,积极配合后期随访调查。纳入标准:经脑CT 及磁共振血管造影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且治疗后病情稳定;符合中风中气虚血瘀证型诊断标准[5]。排除标准:具有晕针症;既往行脑部手术;合并低血压、贫血;胃癌、胃溃疡、结直肠癌者;合并严重糖尿病、高血压和冠心病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每组63 例。参照组中男41 例,女22 例;年龄58~76 岁,平均年龄(64.72±3.84)岁;病程25~60 d,平均病程(42.87±5.88)d。研究组中男39 例,女24 例;年龄60~78 岁,平均年龄(64.83±3.67)岁;病程26~66 d,平均病程(43.38±6.26)d。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n,)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n,)
注:两组比较,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功能训练,从被动训练转变为主动训练,患者取仰卧位,护士或家属协助患者进行手指屈伸、摇转,手腕下压、上翻,手肘屈曲,抬肩,膝关节屈曲,脚趾前后旋转,脚踝前后旋转,每个关节活动10~15 次,1 次/d,5~10 min/次。参照组采用针灸疗法进行治疗,针灸1 次/d,于患侧顶颞斜线行三针平针,由上至下针刺,再于顶中线行两针平针,由前至后,捻转1 min,留针30 min。选取患侧肢体的手三里、曲池、足三里、昆仑、太冲、合谷、内关、风市等穴位,交替给针,进针后留针30 min。
研究组在参照组基础上配合中药熏药进行治疗,选择活血通络方中药熏药治疗,药方组成:桑枝、牛膝各15 g,透骨草、伸筋草、鸡血藤、海风藤、石楠藤、艾叶、苏木、五灵脂、稀签草各10 g,细辛7.5 g,红花5 g,制剂科将以上药材用水煎煮至500 ml,护士将制剂科煎煮好的活血通络中药加到中药熏药仪器高压锅内加热,温度40~60℃左右,产生中药喷雾,喷于患侧部位,喷头距离患侧或患肢15 cm 左右,1 次/d,30 min/次。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ADL 评分、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RI、PI)。NIHSS:该量表主要包括意识水平、凝视、视野、面瘫、上肢运动、下肢运动、共济失调、感觉、语言、构音障碍、忽视症等维度,分值范围0~42 分,分值越高说明神经受损程度越严重。ADL:该量表包括进食、大小便、平地走45 米、上下楼梯等10 个项目,采用4 级评分法,总分为0~100 分,0~20 分为完全依赖,25~45 分为重度依赖,50~70 分为中度依赖,75~95 分为轻度依赖,100 分为独立,分数越高表示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越强。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血管造影检测患者治疗前后的RI、PI。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治疗前后NIHSS 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 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患者NIHSS 评分显著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NIHSS 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NIHSS 评分比较(,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参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ADL 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ADL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ADL 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患者ADL评分显著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ADL 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治疗前后ADL 评分比较(,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参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2.3 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RI、PI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RI、PI 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患者RI、PI 均显著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表4 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参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中风恢复期是指发病后2 周至半年,患者病情急性发作安全过渡至后遗症改善时期,病情较稳定,在恢复期需要采用治疗手段改善中风后遗症,使患者神经功能和基本日常活动功能有效恢复。功能训练是中风恢复期患者康复治疗的主要方案,可以为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提供转机,但是训练时间较长,见效缓慢[6]。中医学[7]认为中风进入恢复期后,病邪退去,但正气亏虚,患者多出现脾肾亏虚、气虚血瘀,导致受损脑髓难以得到肾精、气血和水谷的滋养,故导致肢体偏瘫、肢体麻痹、口语不利等后遗症的发生。因此,临床在功能训练基础上配合针灸治疗,以改善脑髓空虚的病机,但部分患者仍出现后遗症症状。有研究[8]表示,从中医学角度来看,脑卒中病机本虚标实,应以通络止痛、活血化瘀为治疗原则,注重标本兼治。针灸只能改善表面血液循环,不能缓解脏腑失调而引起的气虚血瘀、脉络不通之证,而中药熏药通过热力将药物作用于关节部位或颅脑,能起到内外兼治的作用[9]。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 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患者NIHSS 评分显著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采用中药熏药配合针灸疗法治疗可以更好地改善患者神经功能。这是因为在针灸疗法治疗基础上配合中药熏药能兼顾温热和药物治疗的双重作用,并通过针灸促进血液循环,将中药逐渐渗透于血管内部,增强药物动力学。同时本研究采用的中药熏药组方取清热祛湿通络的桑枝,祛风止痛、利水消肿的牛膝,祛风除湿、舒筋活血、散瘀止痛的透骨草,祛风除痹的伸筋草,补血行血、通经活络的鸡血藤,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的海风藤,祛风湿、强筋骨、止痛的石楠藤,活血止痛、化瘀止血的五灵脂,强健筋骨、祛除风湿的稀签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的艾叶,活血通经、祛瘀止痛的苏木,祛风止痛的细辛,益气活血的红花,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消肿除痹、益气养血的功效,更好地疏通患者神经脉络,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10,11]。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ADL 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患者ADL评分显著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采用中药熏药联合针灸疗法治疗可显著促进中风康复期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提升。这是因为针灸选取的穴位中,手三里穴具有舒筋通络、清肠利腑、消肿止痛的作用,专治中风的上肢不遂、手臂无力;曲池穴也具有疏通经络、降逆理气的作用,可配合治疗手臂痹痛;足三里穴具有疏风散寒、扶正祛邪的功效,主治下肢痿痹;昆仑穴、合谷穴具有通经止痛、祛瘀明目的作用;太冲穴、风市穴主治中风、眩晕,可缓解中风康复期患者半身不遂、下肢麻木、下肢痿痹、肢体肿痛等症状;内关穴具有理气止痛、宁心安神的功效[12]。通过针刺上述穴位,并配合中药熏药,起到协同增效的作用,显著改善患者肢体功能,消除患者后遗症,有利于提升其日常生活能力[11]。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RI、PI 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患者RI、PI 均显著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中药熏药配合针灸疗法治疗可以有效预防脑血管栓塞复发。这是因为本研究采用中药组方的现代药理可以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并抑制血小板活化,调节血液钙离子浓度,减少血小板聚集,从而缓解脑血管内皮损伤,预防脑血管栓塞复发[12]。
综上所述,采用中药熏药联合针灸疗法治疗可显著改善中风恢复期患者的神经功能,促进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并保护脑血管内皮细胞,可预防脑血管栓塞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