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鸣凡 祁风 许璇
偏头痛多为一侧或两侧颞部反复发作的搏动性头痛,是临床常见的病症之一,其特点为原发性、一侧或双侧颞部搏动性疼痛,可自行缓解,发作间歇无头痛及阳性体征,偏头痛可严重影响患者工作、学习和生活。偏头痛发病机制复杂,其中血管源性学说认为偏头痛的发作与脑血管的舒缩异常有关[1]。本次研究主要通过分析比较偏头痛在发作期及间歇期的TCD 结果,进一步探讨偏头痛在血流动力学方面的发病机制,及其主要累及的血管,探究TCD 在偏头痛诊断及疗效判断方面的价值。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9 年11 月~2020 年11 月门诊就诊及住院部收治的80 例偏头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非创伤性血管成像技术(CTA)或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排除颅内占位、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等器质性神经系统疾病,排除发热、癫痫、血液病病史、精神病史、糖尿病及高血压病史,检查前服用血管活性药物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2006 年制定的诊断标准[2],80 例患者中,男29 例,女51 例;年龄18~61 岁,平均年龄(37.0±6.3)岁;均具有偏头痛发作期特征,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如畏光、视觉异常、恶心、呕吐等,病程2 周~19 年,发作期为症状出现24 h 之内,间歇期必须距上次发作期时间>1 周,且自愿参与及良好配合该研究,于发作期及间歇期分别进行TCD 检查。
1.2 方法 本院TCD 超声诊断仪是由德国DWL 公司生产的Multi-Dop×2 TCD 仪,利用QL 3.0 软件记录,所有患者均由具有TCD 检测经验的神经内科医生操作。受试者先后安静平躺及俯卧于检查床上,操作者利用2 MHz 探头经颅骨特定超声窗口:颞窗、眼窗及枕骨大孔窗,可分别获得颅内大脑前、中、后动脉(颞窗),眼动脉和颈内动脉虹吸段(眼窗),椎、基底动脉和小脑后下动脉(枕骨大孔窗)的血流速度及颅谱图形,记录各个血管收缩期血流速度(Vs)、舒张期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血流方向、频谱形态及搏动指数(PI)等参数,并进行脑血流动力学判定。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分析TCD 检查结果、发作期与间歇期的血管痉挛分级、血管舒缩功能异常患者的血管检测情况。舒缩功能异常(血管痉挛或扩张):所检动脉血流速度高于同年龄组正常均值2 个标准差以上(+2s)为血管痉挛,低于正常均值2 个标准差以下(-2s)为血管扩张。血管痉挛诊断标准:①Vs≥140 cm/s,或Vm ≥120 cm/s;②低频成分增加;③可有涡流和血管杂音出现;④可有痉挛处的远端和近端血流速度减低;⑤可有侧支循环[3]。血管痉挛分级标准:①Vs 140~180 cm/s 为轻度痉挛;②Vs 181~220 cm/s 为中度痉挛;③Vs>220 cm/s 为重度痉挛[4]。见图1。
图1 血流图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TCD 检查结果 80 例患者进行TCD 检查结果显示,发作期血管舒缩功能异常71 例(88.75%),其中脑血管痉挛43 例(53.75%),血管扩张28 例(35.00%),正常9 例(11.25%);间歇期血管舒缩功能异常19 例(23.75%),其中脑血管痉挛17 例(21.25%),血管扩张2 例(2.50%),正常61 例(76.25%)。发作期TCD 异常率为88.75%,高于间歇期的2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发作期与间歇期的TCD 异常情况比较[n(%)]
2.2 发作期与间歇期的血管痉挛分级比较 发作期43 例脑血管痉挛患者中,轻度痉挛16 例(37.21%),中度痉挛26 例(60.47%),重度痉挛1 例(2.33%);间歇期17 例脑血管痉挛患者中,轻度痉挛16 例(94.12%),中度痉挛1 例(5.88%),无重度痉挛。间歇期血管痉挛分级优于发作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发作期与间歇期的血管痉挛分级比较[n(%)]
2.3 血管舒缩功能异常患者的血管检测情况 发作期71 例血管舒缩功能异常患者中,双侧大脑中动脉共检测142 条,其中93 条异常;双侧大脑前动脉共检测142 条,其中63 条异常;双侧颈内动脉共检测142 条,其中60 条异常;双侧大脑后动脉共检测142 条,其中54 条异常;基底动脉共检测71 条,其中21 条异常。见表3。
表3 71 例血管舒缩功能异常患者的血管检测情况[条,条(%)]
目前多认为偏头痛是由于一支或数支主要脑动脉痉挛引起的反复发作的功能性头痛,近年来,有关TCD研究偏头痛脑血流的报道逐渐增多,均认为偏头痛的发作与脑血管舒缩功能异常有关[5,6]。但大部分研究主要针对舒缩功能异常的具体表现(如:痉挛、扩张、血流速度不对称等)进行,至于异常的程度及累及的血管类型研究较少[7]。本研究通过对80 例偏头痛患者发作期及间歇期脑血流动力学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其发作期血流速度明显增快,证实了偏头痛患者存在颅内血流动力学改变,发作期血管舒缩功能异常占比88.75%,比间歇期的23.75%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发作期和间歇期血管痉挛患者的脑血管痉挛程度可见发作期以中度痉挛(60.47%)为主,轻度(37.21%)次之,重度痉孪极少发生,间歇期则明显以轻度痉挛为主(94.12%);从发作期患者颅内外各血管的舒缩功能异常情况可见,大脑中动脉的异常发生率最高(65.49%),其次为大脑前动脉(44.37%)、颈内动脉(42.25%),而大脑后动脉、基底动脉的异常率相对较少,分别为38.03%和29.58%,说明偏头痛发作时以颈内动脉系统(尤以大脑中动脉)易受累,而椎-基底动脉系统病变较少。在临床上,大多数偏头痛患者表现以颞部发作性搏动性疼痛为主,而该处为大脑中动脉供血区,与本研究结果基本吻合[7-9]。但是两者是否有确切关联,有待进一步考证。另外,血管功能异常程度与症状及预后的关联性也仍需继续研究。
国内也有部分研究指出,偏头痛发作期脑血管异常扩张较多,而间歇期以脑血管痉挛为主[10]。故虽然目前TCD 对偏头痛检查的结果尚不完全一致,但它能够敏感而准确地反映偏头痛患者在各个不同时期不同血管不同程度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相比MRA 及CTA,虽然这两者都能检测血管状态,但CTA 存在辐射,不适合反复多次检查,而MRA 更是费用昂贵,不适宜推广应用,对于动态观察脑血管情况,更无法与TCD 比拟[11,12]。
综上所述,TCD 作为一种操作简便、无创、费用较低的颅内血管检测手段,对偏头痛各期的诊断及治疗效果预后判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