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伟
浅表性膀胱癌是泌尿外科的一种常见恶性肿瘤,患病率高,在膀胱癌总发生率中的占比约80%[1]。膀胱黏膜病变是诱发该病的主要原因[2]。患者以40 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居多,临床常见症状为无痛血尿,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是危及生命,应积极治疗[3,4]。经尿道等离子双极膀胱肿瘤电切术属于微创术式,在该病的治疗中可获得显著效果,能有效清除病灶,但患者术后的复发率较高,导致预后不佳[5]。所以,探讨一种更为有效治疗方案非常有必要。基于此,现就本院70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的治疗方案及效果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泌尿外科2019 年10 月~2020 年10 月收治的70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35例。对照组男26例,女9例;年 龄36~73 岁,平均年龄(52.67±8.37)岁;病程3~8 个月,平均病程(5.17±1.45)个月;单发肿瘤24例,多发肿瘤11例;TNM 分期中,T1 期10例,T2 期25例。实验组男27例,女8例;年龄36~73 岁,平均年龄(52.69±8.34)岁;病程3~8 个月,平均病程(5.13±1.47)个月;单发肿瘤23例,多发肿瘤12例;TNM 分期中,T1 期10例,T2 期2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n,)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n,)
注:两组比较,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应用经尿道等离子双极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全身麻醉,患者取截石位;经尿道置入医用电切镜,导入膀胱;明确输尿管开口位置及病灶位置、大小、数目;病灶较小有蒂者,从带蒂肿瘤根部切除,再切除相邻2 cm 的正常膀胱黏膜组织;肿瘤大小>2.0 cm 者从病灶边缘开始电切,由浅到深,深度达浅肌层,再切除相邻2 cm 的正常膀胱黏膜组织,保证病灶切除的完整性;术后留置尿管,生理盐水清洗膀胱。
实验组应用经尿道等离子双极膀胱肿瘤电切术联合吡柔比星术后膀胱灌注化疗治疗。经尿道等离子双极膀胱肿瘤电切术的治疗方法同对照组。术后24 h 内予以吡柔比星30 mg+生理盐水50 ml,稀释后经尿管注入膀胱进行膀胱灌注化疗治疗,药物注入后保留1 h,期间按照仰卧、俯卧、左侧卧、右侧卧的次序变换体位,每个体位保持15 min,1 次/周,持续治疗8 次,之后改为治疗1 次/个月,共治疗1 年。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肿瘤标志物(VEGF、DDK1)水平、免疫功能指标(CD3+、CD4+、CD8+、CD4+/CD8+)水平。①治疗效果判定标准分为:完全缓解:病灶消失;部分缓解:病灶长径缩小≥30%;疾病稳定:病灶长径缩小<30%,或增长<20%;疾病进展:病灶长径增长≥20%,或发现新病灶。缓解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总例数×100%,控制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疾病稳定)/总例数×100%[6]。②并发症:膀胱穿孔、尿路刺激征、输尿管损伤、骨髓抑制。③肿瘤标志物水平:肿瘤标志物包括VEGF、DKK1,晨起空腹采血,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④免疫功能指标:包括CD3+、CD4+、CD8+、CD4+/CD8+,晨起空腹采血,应用全自动流式细胞仪进行检测。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实验组的缓解率与控制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出现膀胱穿孔4例,尿路刺激征4例,输尿管损伤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8.57%;实验组出现尿路刺激征1例、输尿管损伤1例、骨髓抑制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8.57%。实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VEGF、DDK1 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VEGF、DDK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水平比较()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水平比较()
注:与对照组治疗前比较,aP<0.05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CD3+、CD4+、CD8+、CD4+/CD8+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CD3+、CD4+、CD8+、CD4+/CD8+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比较()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比较()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aP<0.05
浅表性膀胱癌是一种移行性细胞癌,导致其复发率较高。经尿道等离子双极膀胱肿瘤电切术具有微创优势,对机体创伤轻微,患者术后恢复快[7]。但有报道指出,该手术术后复发率高达65%~90%,分析原因与原发病灶切除不完整、出现新发病灶、免疫缺损、手术缺陷等有关[8-11]。因此,要求术中应保证病灶切除的完整性,避免肿瘤病灶残留。
目前,为了预防术后复发,临床一般对患者行膀胱灌注化疗。吡柔比星属于半合成蒽环类抗生素,主要作用于细胞核,具有抑制癌症细胞生长、诱导癌症细胞凋亡的功能,且其对移行性细胞癌的敏感度与亲和力较高,可有效杀灭癌症细胞[12-16]。将该药用于浅表性膀胱癌患者术后的膀胱灌注化疗中,可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一定的改善[17,18]。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的缓解率与控制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术后应用吡柔比星进行膀胱灌注化疗治疗的疗效优于单纯手术治疗。实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吡柔比星的应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治疗的安全性。治疗后,实验组患者VEGF、DDK1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肿瘤标志物水平得到了明显改善,分析原因与吡柔比星具有显著的抗癌作用有直接关系。治疗后,实验组患者CD3+(71.54±7.03)%、CD4+(46.12±3.87)%、CD8+(23.78±5.00)%、CD4+/CD8+(1.16±0.14) 均优于对照组的(63.23±6.34)%、(31.65±3.01)%、(30.51±4.03)%、(0.83±0.0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实验组患者的免疫功能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说明吡柔比星的应用能够使患者的免疫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这也是患者术后并发症减少的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经尿道等离子双极膀胱肿瘤电切术联合吡柔比星术后膀胱灌注化疗治疗浅表性膀胱癌的效果确切,可显著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且能改善患者的肿瘤标志物水平与免疫功能指标,值得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