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忠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区的戏曲剧种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戏曲剧目更是数以万计,是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一笔巨大财富。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让戏曲文化渊源流长、生生不息。令人惋惜的是,中国戏曲这一文化瑰宝经过上千年发展到现在,由于现代视听文化、多元文化等冲击,戏曲的观众在不断地流失。很多优秀的剧种、剧目被扔到了冷宫里,无人问津。令人欣慰的是,目前全国各地的群众戏曲文化却欣欣向荣,一派火热朝天的景象,但遗憾的是,承载群众文化的社会团体、沙龙会所,包括群众自发组建的文艺队伍等组织,缺乏专业性,比如精湛的表演、功力深厚的唱腔、水平相当的乐队。道具、服装、化妆等,都有待进一步提升,有待进一步向专业靠拢。因此,戏曲的专业艺术与群众文化有待进一步融合,在扶持专业戏曲院团的同时,提升群众(戏曲)文化综合水平,有了群众戏曲文化的繁荣,也就稳固了戏曲文化的根基,也就有了戏曲文化表演的大平台,也就更有了专业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政府相关文化部门应充分认识到专业戏曲文化与群众文化的融合是发展的趋势,应该鼓励专业戏曲院团下基层、惠民生,为广大基层百姓提供高水平的戏曲表演艺术,由此带动广大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与此同时,也应该鼓励、扶持社会上的民营社团、沙龙等,带领民间艺术家、戏曲爱好者走进社区,开展基层社区相关工作,比如宣传活动、三下乡活动等,创编群众喜闻乐见的唱段、小品、快板等,形成氛围,使之成为普通市民日常选择的娱乐行为。
专业戏曲院团与社会文化团体联合结对,专业演员发挥传帮带的桥梁作用,通过此桥梁,可以扩大戏曲活动的范围和场所,提升群众文化的综合水平、档次。如今已普遍开展的“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村村行”、“月月演”、“周周演”等活动,值得推崇。专业剧团、社会文化社团所到之处,百姓争相传告,哪怕烈日之下、风雨之中,都早早等候开演。广场上,群众坐满一片、站满一群,观看过程中,掌声不绝、拍摄不断,有些爱好者还上传抖音、视频号,看得出,这才是切切实实的惠民之行,接地气、符合民意。此类活动,作为我所在的常熟市锡剧团,已坚持了近二十年,将党的方针政策与惠民剧(曲)目相结合,年均送戏百场,参与百姓年均人次达10万之多。
专业的戏曲表演,通常还需要一定规模的舞台,对舞台硬件的要求相对较高,对于很多地方而言,能满足此要求的不多,而软件(技术)方面,专业剧团的技术资源通常都能达到演出要求。相反,群众文化对舞台的要求就相对灵活,大小皆宜,即使临时搭台也能完成演出,而软件一块则是群众文化的短板,灯光、音响,包括服装、道具、化妆等都是临时凑合,往往对整场质量受到影响。所以,专业剧团在惠民演出过程中,既要有阵容齐全的精品剧目,也要学习群众文化模式,组建灵活多样的“精简版”、演出小分队来适应场地局限。而群众文化的技术培养,政府应当加以关注,适当拿出资金作保障,另外应动员、集合社会力量,吸引相关建设资金。
我们的年轻一代人,尤其是80 年代之后的年轻人,他们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很多年轻人对中国戏曲文化陌生,甚至冷漠。他们委婉动听、抑扬顿挫的唱段、唱腔与念白不理解,对“天地大,小舞台”的理念一脸茫然,但他们却肩负着传承中国戏曲文化的重要责任。如何向年轻人推广戏曲文化,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人觉得应尽可能将戏曲文化结合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让他们逐渐接受并慢慢喜欢。
首先,可以让戏曲走进中小学校、包括大学,走进课堂,培养他们对戏曲文化的兴趣和爱好。如开设小学戏曲假期培训班,设置上课(戏曲)铃声来熟悉戏曲音乐,投放戏曲文化活动相关信息的小册子,创编戏曲校园剧,拍摄戏曲文化活动相关微视频,上传至学习官网或者微信群。丰富高校戏曲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定期开展戏曲名人的讲座,创建了戏曲艺术专家工作室,组织大学生进行戏曲实践活动,举办戏曲采风、戏曲比赛和晚会等。常熟市锡剧团从2016年开始同小学结对,成立“少儿锡剧传承实验基地”,制定年度教学目标,派专业老师前往教学,做到周周有课,定期能演。长此以往,才能让年轻一代学习到戏曲的精髓,并肩负起戏曲文化传承的重要责任,使戏曲发展生生不息。
应该将弘扬戏曲文化纳入到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中,比如,将戏曲元素融入影视作品的创作中,把当地剧种的戏曲脸谱、服装作为旅游景点的“特产”;在交通路口设置戏曲声腔提醒;联合城市交通部门、专业院团和知名演员,打造戏曲文化主题地铁站、车厢、小区;发放文化活动宣传册,张贴宣传海报,营造积极的戏曲文化活动氛围,让更多人参与到戏曲文化活动中来。安徽天仙配戏曲文化产业园就是发展戏曲产业的一个比较成熟的项目,它通过整合资源,为百姓建设戏曲服务平台,培养了新的文化产业经济增长点,在丰富群众休闲文化的同时,也增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传承了黄梅戏这一非遗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戏曲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院团和社会团体是传承的重要载体,广大的专业、业余戏曲工作者和人民群众是具体传承的重要载体,应对其加强培训,让他们对戏曲文化及文化传承有更深层次的了解,提高他们的艺术综合素养与能力。只有实现戏曲专业文化与群众文化的深度融合,才能调动百姓保护戏曲文化的自觉性和参与创新的热度。只有把戏曲文化实实在在地融入到百姓的具体生活之中,才能促进戏曲文化的与时俱进,才能真正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