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新艳
(烟台市牟平区宁海街道规划建设管理服务中心,山东烟台 264100)
为了缩短我国实现现代化的时间,党在报告中指出,需要全面提高我国国民的素质,并加大人力资源的开发。党中央着重指出:解决“三农”问题是当下最重要的事情。解决农民收入的问题是目前最迫切的部分,它的前提是充分开发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源。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多且质量低是阻碍我国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培养具有更高素质的农民早就变成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条件。
人力资源重点指的是一定范围内的人口数量中涵盖的劳动力,并且由人们的知识、智力、劳动、技术、精神等各个方面组成。人力资源通过人们平时的生产生活活动,可以将其直接运用到经济和社会进步的生产力过程中,同时转化为经济和社会前进的动力。对农村人力资源进行开发,应该充分使用和挖掘农村人口的生产劳动力并且强化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
(1)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农村经济务必处理好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之间的问题,而对农村人力资源进行开发也能够更好地满足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的客观标准。现代化农业作为集约型的农业,同时也是具有较高内涵的发展形势,主要特点为借助科技化、专业化、精细化的方式增加农业的生产、质量与附加价值,并增加农业产业的社会效益。当前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方式重点借助农业科技的开发、农村劳动素质增强以及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可以见得,借助农村人力资源的速度不断进行开发才可以增强农民的整体素养,并且促进农业经济现代化发展,实现农业产业化,也会给农村的劳动人民综合素养以及人才类型提出更严格的标准,其一,需要具备更高的劳动力素质,只有具有一定程度的科技素质与专业化素质才可以达到农业科技化、专业化标准;其二,人才还应该更加多样化发展,也就是应该培养大量经营人才、管理人才、科技人才等,从而更好地顺应农业产业化给农业劳动力素质以及人才结构提出的标准。所以,务必借助教育等形式进一步推动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
(2)对农村人力资源进行开发,也是合理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合理途径。我国农村潜在劳动力巨大,这也代表着该部分农村劳动力需要应用到非农产业当中去,而该种应用主要作为对农村人力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形式。要想合理满足该种转移,就应该增强农村劳动力素质,从而合理实现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所以,务必采用多种形式与手段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增强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养与社会适应能力。
(3)对农村人力资源进行开发利用,能够确保国民综合素质与社会公平。由于我国在农村人力资本上的资金投入较少,重点表现为有关农村基础教育与基础医疗卫生服务环节的投资不足。同时在政府投资期间有着重城市、轻农村的情况,主要原因为在对农村基础教育方面的投资较少,从而使得无法按时足额发放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的情况。
(4)对农村人力资源进行开发能够拉动内需,推动国民经济与农业的持续进步,同时增加国内需求,进一步拓展了国内的市场,作为我国经济进步的最基本立足点与长时间的战略目标。该项任务的关键要点就是持续拓宽我国内部市场,以及经济消费领域。由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创建和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速度不断增加,进一步促进了农民对教育的需要,所以,务必主动应用相应的措施,全面发展迎合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整个教育产业,提高农村人口受到教育与培训的概率。大力提高农村的人力资源建设情况,提高农村人力资本的多样性,就能够将教育产业当中农村的全新消费重点,并且给农村经济的进步提供大量有用的合格人才。
我国人口众多,农村人口基数大,尤其西部北部农村人口更多,使得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近年来,我国人口不断增长,农业现代化越来越普及,这必将给农村就业、耕地利用和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带来巨大压力。通过调查得知,当前从事于农业的农民中至少存在50%的人员没有充分就业,一旦不具备从事其他职业的能力,就无法获取到更好的就业途径。同时由于农业的机械化能力持续增加,农村农业早就从以前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化成技术与资金密集型产生活动,而在农业中所需劳动力的情况逐渐变得更少,并且存在很大一部分农民变成了滞留在农业领域中的剩余劳动力,以至于增加了隐形的就业冲突。除此之外,农村地区的初高中毕业生大多数都会回到农村就业,还有一些中小学毕业生没有迈向高中学校的人员,也需要对人力资源进行开发与培训,以增加每年的新增农村人力资源人数。
目前,因为受到了文化程度的局限,我国农民并没有创建对最新农业知识的明确认知,也使得农民对于信息知识的获取被阻碍。并且,因为农民不具备较好的信息获取能力以及信息化观念,无法将专业技能应用到日常的生产与经营活动当中。由于城镇化能力增加,大部分农村的年轻人都选择进城务工,以至于大量的老年人被留在家中从事农业生产,由于年龄与知识接受能力的限制,无法灵活借助信息技术与科技设备进行农业生产生活,也没有必要的计算机理念,不能通过先进的技术与观念实施农业生产,以至于先进的技术不能在农业生产中获取到普遍运用。另外,信息网络平台也没有覆盖到农村的各个角落,不能实现对农村信息的合理有效传播,并且因为农业科技过于重视对技术的研发,并未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宣传,给先进农业技术的传播与发展造成了限制,也使得农民群众不能使用先进的农业技术。
由于计划经济和小农经济的长期影响,中国农村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短缺,即使有了解这方面的人,也不会达到管理水平很高的位置。因为理解能力有限,所以有时他们不能正确理解党的农村政策,不能将党的政策充分消化吸收并加以运用,这种情况下,难以引导农民走向富裕之路。大部分人没有接受过全面的农业知识教育,他们学到的知识是表面的,无法真正运用于农业操作中。此外,农业科研的投入不足,无法吸引到农业人才来农村发展,这样就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
在西部等贫困地区,许多农民的食品和衣服问题尚未得到解决,甚至有一些还存在饮水难、住房难等问题,身体素质很低。另外,政府对农村人民的教育不够,导致农民容易满足,不愿意去尝试新的事物,只在乎表面的一些利益,眼光不够长远,这样的精神贫困严重阻碍农村甚至中国的现代化发展。
在人口素质不高的基础上一味增加人口数量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所以要严格控制农村人口的过度增长,促进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农村劳动力过剩会造成社会资源浪费,劳动力没有得到合理分配导致就业压力增加。目前,我国部分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养老保障问题非常严重,还存在着较为滞后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但能够促进农民身体素质优化,还可以处理好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现象,使得劳动力得到完美分配和转移。
人力资源的开发程度和人才的选用,重点在于教育。将农村知识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并加以运用,才能真正做到知识的贯彻落实。主要可采取如下对策:一是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入。各级政府需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重视并给予经济主持,这样农村劳动者才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二是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我国农村具有较大的人口基数,以及多样化的潜在人力资源,要是没有把人口资源转化成人力资源,其大量的农村人口就会变成阻碍经济进步的负担。世界各国都将人力资源的开发、创新驱动力的实现当成了解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标准。大量的发达国家都借助职业教育的方式合理开发了该区域的人力资源,同时也制定了大量的福利与优厚的待遇将别国的优秀人才吸引进来。凭借其多样化的经验可以得知,职业教育能够合理增强人力资源的质量,因为它并不是严格标准上的学科教育,也并非简单的文化教育,而是十分健全的技术应用教育。之前相对传统的农民大众,并未具备较强的经济水平,也未科学使用农业科技成果,而职业教育不仅可以借助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培训增长农业科技的传播效果,并演示更正确应用方式,教会其合理使用成果与技术;还能够借助正确与全面的农业科技成果应用提高综合素养,由专业化人才实现先进技术的传播。
从我国当前的情况来说,我国对于教育部分的关注更倾向于高等教育,教育关注度严重不平衡,对初等教育的关注度不够高,特别是农村的基础教育,甚至可以用薄弱来形容。一些农村地区教育水平差,教育资金严重不足,老师待遇差,这样的情况不利于农村的人才培养。针对这些状况有如下的解决办法:第一,各级政府应该将教育资金排在其他之前,一切教育为先,在保证教育条件的情况下,再发展其他。其次是,给农民公平的“国民待遇”,在资金上予以充分支持。第三,国家应该提高教育经费的支出比例。四是加大鼓励社会资金捐助教育。五是提高个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重视程度越高,投入的资金比例也就越高。六是政府提高改造农民生活条件的意识,让家家户户不再为温饱问题发愁,只有在保证农民生活条件的基础上,才有发展人才的可能。
以往的人力资源管理中最主要的就是管控,其重点为如何约束农民,将其完全根据管理人员的意志行事,而并未彻底分析怎样教会他们做事方法,能够根据“人才”的方向进行塑造与发挥价值。使用,在对农村人力资源进行开发时也应该与企业一样,将现代化的人事管理内涵引进来,并将人事管理的主要思想、出发点与落脚点进行定位将农民当成主要“资源”,彻底改善以往被当作“工具”使用的观念。这就需要农村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将对农民的强制性工作执行命令的下达转化成引导工作开展,例如土地的耕种方法,小作坊如何营业等都需要由农民自己做主,才可以更好地发挥才能,并在劳作中合理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和财力状况等,从而全面发挥农民的主动性,激发创造力营业自己的才能,而不能限制与束缚。总的来说,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与管理理念,才可以强化农村人才的出现,推动农村社会经济的进步。
我国农村劳动力在应用期间将重点放在了种植业当中,经调查研究可以得知,我国的农村劳动力大概有60%都偏向于种植业,而剩下大约一半的劳动力资源都被剩余下来,由于城市劳动力的应用较为全面。所以需要把这部分剩余劳动力的充分应用到农村中并转向非农产业。同时,结合农村第二、三产业以及小城镇建设的发展,增加非公有制经济进步,也能在政策上提供一定的支持,让乡镇企业变得更加壮大,也加速了农民朝着第二、三产业重心转移的步伐。不但能够培植一批与农村具体标准相符的产业,创建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教育制度,关联产业链和职业链并产生关联互动。政府应该在政策与税收上对新建产业提供帮助,督促产业进步;并且还能够直接演示与宣传实用性技术,提高乡镇农民的经济水平。并且,增加自学考试的多样性往农村延伸,让农村学生可以通过农闲时间结合生产要求掌握考试内容,强化整体素养并得到文凭,进而符合不断变化的时代需要,并且成功转移到其他产业当中。
因为城镇化发展不但可以推动人力资源的回流,但是部分地区的政府还可以优化劳动力转移的条件,引领农村劳动力提高回流效率。同时,基于各种保障条件完善土地保障、社会医疗保障等,同时创建了户籍制度,减少农村、城市户口对应的不平等制度,既消除了由于城市户口政策的偏好导致农村人口大幅度外流的情况,还取消了当前农村户口福利条件过多使得一些农民不具备较高就业意志的现状。
从建设现代化新农村的进程来看,我国的农村人力资源现状不容乐观。农村人力资源问题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巨大阻碍,这种情况下,农民劳动生产率得不到保证,农民收入也不乐观,总体而言,这影响了“三农”问题的解决和全面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解决这些问题最有效的方式是从根本上提高对教育的重视长度,加大资金投入,积极组织相应的培训学习,提高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水平,只有在大前提得到保证的条件下,农村人力资源充分开发才有实现的可能,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