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财会类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策略探究

2022-11-07 20:58:35苟建华副教授孙卓博士浙江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23
商业会计 2022年2期
关键词:财会财务会计课程体系

苟建华(副教授) 孙卓(博士)(浙江外国语学院 浙江杭州 310023)

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财务云、电子发票等数字财务技术,企业财务会计类工作的内容、边界等也在发生变化。传统会计核算工作的很多环节被会计信息化智能系统或财务机器人所取代,需要由人工进行处理的会计核算工作量大大降低,会计工作变得越来越自动化,会计工作的重心正在向管理会计转型。受数字财务技术的影响,高校需要改革现有人才培养目标,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以更好地迎合社会对财会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本文从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本科财会类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角度进行分析,以促进本科高校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

一、大数据时代数字财务技术对会计工作的影响

当前,企业正在广泛使用促使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数字财务技术,如财务云、电子发票等,这类技术将对会计工作带来重要影响。

(一)财务和业务融合趋势愈加明显

随着信息技术在企业中广泛使用,财务和业务的边界已变得越来越模糊。在数字财务技术广泛使用前,企业的业务和财务在组织架构上比较清晰,企业财务会计更多的是按照国家规定的会计准则或相关会计制度处理合规的问题、处理经济业务记账的问题、处理会计核算的问题。随着数字财务技术不断深入企业的财务及业务等流程管理,企业需要财务人员融入业务,使其提供的财务信息更加符合企业经营管理决策需要;另一方面,企业业务部门的人员更加熟悉企业的财务流程和财务数据,有利于业务部门的人员用财务的思维方式去思考与执行企业的业务。因此,在数字财务技术下,企业财务和业务融合的程度越来越高。可以说,超级自动化、发票云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业务与会计流程的融合与统一成为趋势。

(二)会计工作无纸化

目前,电子发票在我国已经全面普及,财政部正在紧锣密鼓地制定电子发票入账数据标准,将大大促进会计工作向无纸化转变。企业使用的数字财务系统可以识别电子发票上的关键数据信息,利用信息直接在系统中生成预先设定好的会计记账分录,由系统自动生成会计分录的账务处理结果,根据会计分录生成记账凭证并登记各类账簿,并直接生成财务报表,省去了人工下载打印电子发票、制单、贴票、装订记账凭证和会计账簿等工作。电子发票在系统中留存电子档案可以大大简化原来需要很多人工进行处理的手工业务工作,节省了很多会计处理流程和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当然,在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企事业单位对会计人员的需要。

(三)财务会计加速向管理会计转型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数字财务技术在数字财务系统中的更新变得越来越快,财务机器人、AI人工智能在财务系统中的运行使用,使得企业财务会计工作变得越来越自动化和智慧化,现有的会计工作将发生较大变化,传统的财务会计工作将变得越来越少,可以使会计人员有更多的时间从事财务数据的分析和使用工作,会计人员将逐步变成“数据分析师”,甚至“数据科学家”。也就是说,在数字财务技术的驱动下,企业财务会计将加速向管理会计转型,在这个转型框架和体系的引导下,会计在未来产生的工作价值将会更大,通过分析数据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创造价值。

二、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财会类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财会类专业课程体系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数字财务类课程规划不足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社会对财会类专业人才的要求变得更高了,从专业知识上来讲,不仅要求财会专业人才具备良好的财会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需要具备对数字财务技术的使用技能。而高校现有财会类专业的课程体系还没有做到与社会需求相匹配、大幅度地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当前很多高校财会类专业的课程体系还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比如,在财会类专业课程体系中,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等会计核算类课程的比重仍然很高,面向管理会计的课程课时比例没有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当然,会计核算类课程仍是基础,强调面向管理会计,不是说财务会计类课程不再重要,而是大数据时代,会计核算基本上被数字财务技术所替代,其作用已经有所下降。因此,在课程体系的优化构建上,财务会计类课程的知识仍然需要全面覆盖,但必须降低课程课时比例,把课时分配给数字财务技术类的其他课程。再比如,涉及到大数据基础及与大数据会计密切关联的课程较少,面向管理会计内容的课程也偏少。很显然,目前很多高校的财会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存在落后于行业需求的问题。

(二)数字财务类教材建设滞后

相对于课程体系的建设和规划,适应大数据时代所需的数字财务类教材建设更为重要。课程教学需要教材作为支撑,现有的教材内容建设没有紧跟大数据时代数字财务技术融合到专业课程的要求,这是因为教材建设是一件比较耗时的系统性工作,需要用到很多的教学资源。由于大数据与财务会计的融合,从学科上来讲,涉及交叉学科的建设和融合,比起单一的财务会计类课程而言,教材建设的难度更高。比如,大数据、人工智能广泛应用于企业财务运行系统,财务与业务高度融合,传统会计的处理流程与业财融合的处理流程有较大区别,这些内容的建设需要改变传统会计的知识传授体系,这些内容在现有教材上还没有得到体现。当前财会类专业教材仍然沿用以前知识结构体系下的教材,这些教材内容显然无法满足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社会对财会类人才的培养要求。

(三)数字财务类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面向大数据财务分析和应用的数字财务类课程师资力量不足也是影响人才培养的一大因素。由于现有财务会计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财务会计类课程比重高于面向管理会计的课程比重,教育资源也是偏向于财务会计,面向管理会计的教育资源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投入不足。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数字财务技术与财会类课程进行融合的趋势愈加明显,这类既具有深厚的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知识和技能,又具有良好的数字财务应用能力的师资更为缺乏。面向大数据应用的专业财会类复合型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正在突显,而且在较长时间内很难得到有效解决,数字财务类的专业教师队伍正面临着“前劲无力,后劲不足”的尴尬境地。

(四)数字财务类实践教学体系存在不足

大数据时代,财务云、电子发票、数据挖掘等数字财务技术已经深入到企业工作的方方面面。这些数字财务技术的使用需要企业投入较大的财力。高校运用这些企业使用的大数据数字财务运行平台进行实验教学有较大难度。企业不同于高校,运行大数据应用平台是经营管理所必需,否则很难提升自身的经营管理能力和效率。而对于高校来说,这些数字财务运行系统过于昂贵,不愿花费巨额资金投入系统建设,以培养学生具备数字财务素养和技能。因此,相对于传统会计专业实验教学资源的投入和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要构建面向数字财务运行系统的实验教学体系面临着更多的问题。因此,现阶段,高校财务会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还存在资源投入不够、实践内容滞后等不足。

三、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财会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策略

(一)设计与优化课程内容体系

为适应大数据应用环境,高校需要根据社会需求调整和优化课程体系,以“学科交叉与跨界”为主导思想,从学校层面,系统考虑和优化整合计算机、信息软件等学科资源,在会计类课程体系中融入数字财务类课程。课程体系要注重逻辑框架,而不是简单的叠加。具体而言,财会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优化应增设三个层面的课程:第一个层次是开设“大数据基础”课程。这门课程的培养目标是掌握大数据基础理论,了解大数据常见技术;熟练掌握数据库的安装与配置,能够使用SQL语言完成基本操作,理解数据埋点设计等数据采集的基本方法,理解掌握大数据处理与分析的基本方法,了解大数据在财务中的应用场景。第二个层次是开设大数据场景应用类课程,包括“Python在财务中的应用”“RPA机器人应用于开发”和“智能财务与可视化”等课程。其中,“Python在财务中的应用”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Python语言的基本语法规则;掌握2个以上基本Python标准库;掌握获取第三方库的方法;能阅读和分析Python程序;能熟练使用IDLE开发环境,熟练使用网络爬虫、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等第三方库在财务中的应用等。“RPA机器人开发与应用”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RPA开发工具的基本方法,并完成E-mail自动化等机器人的基础应用;熟悉业务、财务场景,识别自动化机会;对财务业务流程进行痛点分析和可行性分析;针对已有流程的痛点提出自动化解决方案;根据不同的业务和要实现的目标开发自动化程序等。“智能财务分析与可视化”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基于微软Power BI工具及企业可视化实践平台(NBI),培养学生利用BI工具对财务大数据进行数据获取、清洗、整理、建模、分析、可视化驾驶舱设计及报告设计的能力等。第三个层次是开设财务高级应用课程,主要设置“大数据财务分析”课程。这门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将大数据技术融入到传统的财务分析课程体系中,亦可以作为大数据技术的高级应用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洞悉数据,理解并熟练运用分析模型、创新设计各类大数据驾驶舱、提高报告编写能力,最终创造价值。

(二)优化更新数字财务类教材

为培养适应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复合型财会类专业人才,及时更新教材体系显得非常重要。高校应与在高等教育行业中提供教育资源服务的行业领头公司进行合作,共同开发基于大数据应用的高校财会类本科学生适用的数字财务类教材。这些企业在数字财务应用方面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通过合作,可以将这些资源和高校开设的课程内容体系进行有机结合,开发适应学生使用和高校教师教学的专业教材。基于产业结合、学科交叉、多种资源整合而形成的教材则不能仅靠高校教师,尤其是面向数字财务运行系统的实践教材,更需要行业专业企业或服务机构合作共同开发教材。

(三)加强数字财务类师资建设力度

为开展数字财务类课程教学,高校还需要具备相应素质和能力的专业教师,建设一支能适应当前及未来数字财务应用环境的师资队伍。一方面,高校应重视教师的再教育和培训学习工作。财会类专业知识的更新相对于数字财务技术的应用而言并不是很快,对于大多数学科课程教师而言,知识更新可由教师自身完成学习和培训,而对于学科交叉融合的数字财务类课程,现有财务会计类专业教师可能难以胜任。数字财务类课程综合了信息技术、数据挖掘、财务分析等课程内容,是数字财务技术与财会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因此,这类课程需要教师既具备专业知识,也具备相应的数字财务技术应用方面的能力。所以,根据课程教学内容,高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再教育和学习培训,这也是未来大多数专业教师都需要更新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对于在合作企业中具备一定条件和资历的企业方人员,可以作为兼职教师长期聘用,这些兼职教师要深度融入课程教学体系,这既是对学生的教育,也可以帮助校内教师提升教学能力,提高对数字财务类课程的专业认知,拓展知识储备,认知数字财务运行系统的最新行业动态。与此同时,应鼓励校内教师以“走出去”的方式参与到合作企业中进行工作,使校内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在数字财务类岗位上进行实地锻炼,帮助校内教师充分了解现实中企业经营的现状,熟悉企业环境和业务流程,从而改进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四)深化校企协同和产教融合育人模式

在运行模式和实践方式上,高校应开展多元协同育人、产教融合培养模式。通过产教融合,将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以及创新链之间密切衔接起来,形成校企大循环与人才供需闭环系统,学校与企业等用人单位共建课程、共建运营和协同育人。面向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学科交叉融合趋势,复合型财会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应从育人理念、合作机制、组织方式、实现路径上不断探索与创新,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新生态,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实习”“课程置换”的方式,校企联合培养复合型财会类专业人才。按照企业生产、服务的真实技术和业务管理流程,加大校内具有学科融合背景的财会类综合型实验实践基地建设投入,建设多元化数字财务综合实验平台,以强化培养学生多元复合型综合实践能力。

四、结语

新技术出现并与产业融合形成新业态,为行业企业的转型升级带来了新的机遇,但融入产业和行业的技术,尤其是大数据、财务云等数字财务技术,深度改变和影响了财务会计的工作内容与工作业务的边界。当然,这也给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培养质量带来诸多困惑,传统财会人才培养方案难以满足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企业数字财务工作的需要。因此,为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对复合型财会类专业人才的要求,高校需要针对财会类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和改革,更新数字财务类教材内容,增进数字财务类师资力量,改进实践教学方式方法,大力提高学生的数字财务专业素养,为社会输送符合大数据时代需求的专业会计人才。同时,企业也需要主动变革机制,积极对接高校的人才培养全过程,校企协同、产教融合,共同努力培育大数据时代所需的复合型财会类专业人才。

猜你喜欢
财会财务会计课程体系
中小企业管理型财会人才培养策略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5:10
新形势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7:24
完善医院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的思考
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培养财会专业人才
财务会计风险管理研究
消费导刊(2018年10期)2018-08-20 02:57:02
企业财会内控监督机制的现状与思考
消费导刊(2018年8期)2018-05-25 13:20:10
ERP在企业财务会计中的应用及价值探索
消费导刊(2017年24期)2018-01-31 01:29:07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48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