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燕
(辽宁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抚顺管理站,辽宁 抚顺 113208)
在地球生物圈中,植物资源可谓是各种植被的总和,包括天然植物资源与栽培植物资源两大类。植物资源可以依靠自然更新和人工繁殖的方式使其数量与分布范围不断扩大,可见,植物资源是能够再生的一类重要资源,在诸多方面体现出核心价值和特殊贡献。
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81年9月,1998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辽宁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的建立,在保持生态区域平衡,保护生物物种多样性,提升人们生活环境发挥重要作用。此外,保护区范围内有着巨大的涵蓄水源功能,保证了中下游城乡十万居民的生活、工农业用水需求。保护区自成立以来,在省、市、县政府和林业厅、局的领导下,逐步完善了自身的管理体系和运作机制。同时与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联合协作,开展全面、深入、细致的综合考察。先后编写《老秃顶子自然保护区植物名录》《动物名录》《昆虫名录》《老秃顶子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报告集》《老秃顶子自然保护区发展史志》《老秃顶子自然保护区动植物名录》合订本。1987年由辽宁省林业勘测设计院等有关单位实施了老秃顶子自然保护区的森林资源调查和总体规划设计。在20世纪,这些前期调研工作,基本摸清了老秃顶子自然保护区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的本底数。为了在“十四五”期间进一步完善该保护区的珍稀濒危植物名录,开展现有珍稀生物资源调查分析与研究,为后续基础设施建设和保护管理、科研监测水平,增强其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等一系列保护工作奠定重要基础。
以资源保护为宗旨,充分依托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宣传教育为重点,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促进保护、科研、社会协调发展,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逐步实现保护管理科学化,科学研究现代化,将保护区建设成为集保护、科研、宣教、可持续发展融于一体的具有该地区特色和示范作用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因此,本次调查以老秃顶子自然保护区内植物资源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及系统生态学原理进行综合研究,经过野外植物资源调查、资料收集和整理,获取老秃顶子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珍稀濒危植物资源。旨在保证老秃顶子自然保护区科学性、计划性的建设和发展,促使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与管理等工作有理有据,有章可循。保证保护区自然资源保护工作的连续性,以及提高保护管理、科研及宣教等工作效率和质量。
保护区位于新宾和桓仁的交界处,分布在桓仁县华来镇、木盂子管委会、八里甸子镇和新宾县的平顶山镇,是太子河的源头和重要的水源地。其所在的山脉是长白山脉的余脉(即龙岗支脉的延续),最高海拔约1325米,有9座1000米以上的山峰;土壤类型以棕色森林土和暗棕色森林土为代表;气候类型为北温带大陆性季节风气候。
对保护区内的珍稀植物分布区生境进行调查,对分布较为集中的区域进行踏查,踏查线路穿越分布区的中心地带。踏查的内容为珍稀植物的主要生境类型和生活强度、树种组成等。根据踏查结果,运用抽样方法,对珍稀植物较为集中分布的不同立地类型进行样方调查,每木检尺、测高和冠幅。
本次调查工作历时112天,调查结果充分结合《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名录》以及前人的调查研究基础,经过认真梳理在老秃顶子自然保护区内共发现39种珍稀濒危植物。其中,石杉科1种、松科2种、椴树科1种、红豆杉科1种、胡桃科1种、杨柳科1种、猕猴桃科3种、虎耳草科1种、马兜铃科1种、豆科2种、芸香科1种、五味子科1种、五加科3种、杜鹃花科1种、木犀科1种、百合科2种、兰科16种。双蕊兰是该保护区的特有物种。
老秃顶子山地大面积奇特的“乱石窖”地貌生物景观,为世界罕见,是研究古生物学、地植物学的理想场所。老秃顶子自然保护区内水质无污染,水资源丰富,是辽宁省重要的水资源基地。本研究以辽宁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通过综合调研,进一步确认了保护区内的有着丰富自然资源。这些对野生物种资源的保护,对水资源的保护,对开展区域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对地质地貌、水文、气象等对学科的研究,乃至利用、发挥其多功能综合效益,均有着特殊的科学价值和意义。
为使保护区在科学研究、教学实习等方面,更好发挥其生态、社会、经济效益,今后我们应该抓好以下工作。第一,继续加强对保护区职工、家属和周围群众的生态意识和保护意识的教育。取得当地政府和司法部门的理解和支持,提升保护区珍稀植物及其所在生境条件的全面保护能力。第二,继续加强同省内外大中专院校、科研单位的联合协作,开展科学研究。如,中生代燕山运动地层倾斜断裂岩浆侵入本区地貌形成方面的研究;对植被垂直分布带演替规律方面的研究,对孑遗植物双蕊兰、紫杉等生态特性及如何扩大其种群方面的研究,对红松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及其演替规律方面的研究,对跳石塘植被(包括苔藓、地衣)演替规律及水土保持方面的研究,对云冷杉、岳桦云杉林生态系统的研究,对中山草地植物分布方面的研究,对珍稀毛皮动物、名贵药用动植物生物习性观测及饲养驯化、繁殖、开发利用的试验研究,对动植物种群关系、种群发展的研究,对良种繁育、引种驯化等森林生态和森林生物多样性的研究等。同时,需不断提高保护区的科技能力和管理水平。第三,发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艰苦奋斗的精神,充分利用保护区资源的优势,发展多种经营、安置就业、创收创利,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保护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