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慧 安阳工学院
人文精神,是对文化内在价值和意义的渗透,体现为人们的自觉行为,是对人生的一种追求,是人类生活中的内在灵魂。它以追求真善美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目标。
体育人文精神,是体育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是两者的结合体。有学者认为“体育人文精神是以人为中心和准则的体育哲学,即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思考体育的本质问题”。是通过体育文化建设,加强体育组织和体育工作者人文精神的塑造,引导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当代中国体育人文精神的建设,要从国家理想、社会秩序、个人行为规范三个层面去探索,要有为国争光的理想信念、要有遵守运动规则的行为,以及个人顽强拼搏的精神面貌。
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国家提出的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的政策,使社会和国家对青年的综合能力较为看重,在高校里,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成为关注重点,高校教育中体育教育的地位在不断提升,其中的人文精神教育则成为体育教学的价值目标之一。一方面学生的身体健康状态与成长成才有着关联,另一方面学生锻炼的主动性和专注度也影响着学生身体健康发展。对于适应社会生活发展来说,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是培养大学生坚持锻炼以及终身体育的思想。对个体来说,体育锻炼是一项终身受益的项目,对生活、心态、工作、学习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坚持进行体育锻炼是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促进全面发展的方式,同时也是体育人文精神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目标之一。
其次是将个体特征与价值观相融合。社会的开放带来了多元的文化,在此社会背景下,保持个体的初心、个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是可以在体育锻炼的同时进行强化的。运动选择上,学生具有自主选择权,根据自身能力、兴趣、特点等进行,完全尊重个体特点,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培养个性的同时兼顾自我发展,也是体育人文精神的目标之一。
中国要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深厚的民族精神文化是基础。将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和特色融入体育文化精神中,体育文化一定程度反映着民族文化的形式,是民族精神的特征,是我们作为一名中华儿女不能忘记的特征,也是融入进每一个青年学生血液里的特质。
在实际的高校体育教学中,自觉地把体育物质文化建设等体育精神文化目标展示出来,并让学生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融进血液里。
高校设定的体育教育目标将重心放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方面,重视学生对各项体育技能的学习与掌握,而把学生感性认识和意识能力放在了旁边。另外,体育教学过程中更倾向于学生的社会属性,忽视个体之间的差异。学生作为“个体”在参与体育教学过程中,认知程度不尽相同,对体育文化、概念、动机等认识参差不齐,这种认知程度反作用“个体”,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体育运动学习的态度、兴趣。体育教学中对于“个体”采用统一的任务目标,极大程度影响了“个体”的发展。
体育教学的形式及过程区别于其他课程,最为明显的就是课程的实践性,而作为实践的主体——学生,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则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学生对于所进行体育运动的爱好、兴趣、专注度将直接影响其运动状态。现阶段,体育教学的环节中并没有将学生的兴趣、专注度作为一个重点去关注,使得一部分学生对体育课程不重视,课程学习过程中精神涣散,并存在懈怠的心理状态。另外,性别因素对于体育课程的专注度也具备一定的影响。男生更向往刺激、挑战性的体育项目,而女生则倾向于柔美、节奏感的项目。因此要根据不同的“个体”、身心特点等因素,寻求体育教学中的平衡点,增强他们的运动专注度、运动兴趣,让学生真正的作为主体融入进去,并感受到体育运动所带来的乐趣。如果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专注度不断下降、运动兴趣不断降低,那他们根本无法在学习技能中审视自己、认识自己。
体育作为一种文化活动,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将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综合倡导,以提高体育教育的生活化、综合化,并与运动技能相结合构建成体育。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经济与综合国力不断跃入新的台阶,在吸收人才的同时更加注重个体的综合能力,因此,人才的诞生是综合培养的结果,这就需要学生在校期间各方面素质能力是协调发展的,强健体质下要拥有能妥善处理各项知识、事务、情感的能力。增加体育人文精神的培养,进一步规范行为,提高意志品格,树立正确的三观,逐步提升个体的综合能力。在体育人文精神的熏陶下,学生可以具备积极向上的心态来适应未知的社会环境,以至最终达到实现自己人生目标。
在课程思政和立德树人的背景下,体育教学要与其协同教育,构建育人、育德新模式,逐步增强人文精神在体育教学中的位置,凸显出体育人文精神,从而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立德树人目标。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的建设中,要落实“三全育人”建设要求,针对高校体育教学课程,就需要不断提升学生的体育人文精神,将全方位育人贯彻到实处,综合培养以促进学生在思想、情感、创新能力等全方位发展,引导学生学思结合,赋予其“强国有我”的使命担当,助力学生增强志气、骨气和底气。体育课程的实践属性,在帮助学生具备良好的运动习惯的同时,将体育运动特有的竞技精神、团队协作精神等人文精神融入学生的精神文化,促进学生成为有担当的时代青年。在高速竞争的社会环境下,体育人文教育有助于学生培养个性、激发潜力,达到个性和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目标。高校体育教学落实课程思政改革是顺应时代、社会发展的必然举措,因为确立课程思政目标,既是对学生身心素养的培养,也是将体育人文精神更新到新层次的体现。
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以肢体运动为主,单一、重复的动作练习增加课堂的枯燥性,但动作重复所带来的每一次力量感受、每一次击球体验又是不尽相同的。在重复的动作技术感受中,增加人文精神的渗透,既能让学生了解运动的历史,又能丰富技术动作的内涵,将枯燥的技术动作变的兼具娱乐属性,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习中提升运动技术能力,以促进学生达到运动技能、精神状态的双重提升。体育人文精神丰富了单纯理论教学的精神内涵,调节学生的精神状态、释放学业压力、增强心理调适能力。通过对技术动作的美学分析,将忽视的体育自然性唤醒,将野性美合理宣泄,将暴力体育事件中出现的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在课堂中合理展现,让学生学会正视体育中的暴力美学,以此来结合人文精神,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科学的体育锻炼不再单独指运动训练,而是包含有人文因素的影响,表明二者是相互依赖的,是相融、共进的关系,两者互为补充、共同促进。
体育项目的竞技性和观赏性,吸引着人们参与其中,并与运动员存在一定的共情,获得胜利的欢呼以及失败时的懊恼。例如在北京冬奥会上,18 岁小将谷爱凌在最后一跳做出了从未成功过的1620 超高难度动作,场外观众随着完美落地发出来尖叫声,不仅是对运动员的赞美,也是我们对这项运动、这种勇往直前的精神发出的赞美之声。我们因此对祖国的体育事业更加充满信心、更加向往体育锻炼,并希望以此获得别人的赞美和欣赏,体育人文精神就融入我们观看体育赛事之中。同时,体育人文精神中某些特质也在体育运动项目中得以充分体现。公平、合理的规则、团结协助能力、与人交往的习惯与意识、敢于挑战自我的精神等等方面,不断出现在体育运动项目中,同时也引导的学生对体育运动项目更加敬畏、更加重视体育,自主地去进行体育技术的学习。所以两者是互融共进的,将体育人文精神作用于体育,融汇成“文化作用力”,将体育人文精神落地于生活,更加的形象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和使命,必须从体育强国角度展现培养人才所具备的潜力,并将“健康第一”理念深入贯彻,做到驱动力的快速发展。充分探索体育中存在的体育人文精神,从生理、心理、社会三个维度将“健康第一”理念跟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思维相融合。让学生在进入大学的第一堂课即转变思想并付诸行动。体育教学环节侧重体育精神,将竞技体育带入课堂,感觉奥林匹克精神含义,塑造崇高的体育精神内涵、强化体育强国的责任意识。除体育课程教学外,将课余锻炼思想和终身体育思想向“立德树人”目标靠近,并以“体育强国”作为体育锻炼的目标导向,树立学生强国有我意识,以实现教育落地、回归本质的思想。
体育通过运动的形式提高青年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而健康则包含生理、心理、精神健康三个层面,加强免疫力,才能使生理健康得以保持,并成功塑造健康的心理状态,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助力体育强国建设。
教学内容的设定,是体育教师根据体育项目的难易程度并结合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有机融合,是通过所获得的各项材料内容以提升学生的学习需要,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教育内容应及时更新、与时俱进,将体育教学内容与当下的时政热点、娱乐热点相结合。例如因疫情封闭,爆火的“刘耕宏毽子操”,今天你成为“刘耕宏女孩了吗”多次上榜微博热搜,累计达到1 亿次的观看记录。自创的毽子操看似简单轻松,实际上是全身肌肉群的运动。增加时下的热搜、网红内容,提高锻炼积极性,同时将课堂的氛围拉动起来,愉快、舒适的课堂氛围也是增加学生体育兴趣的因素。现在的学生思想意识活跃,对新鲜事物的向往度高,渴望积极踊跃地去尝试,他们更多地将精神文化的追求放在首要位置。所以能够充分引起学生兴趣的教学内容,将会是他们更将向往、更加想去尝试的内容,也能够在学习技能的同时,体验到快乐、努力、坚持,才能在体育精神文化的影响下成长成才。
对于高校体育教学来说,体育人文精神的渗透是将体育课程和运动项目中所涵盖的精神要求、价值观真正让学生感受到,将德育的内涵进一步的扩大,引入到学生的未来生活中。作为体育课程的讲授者,教师常常被冠以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之称,就表明教师不仅仅传授文化知识,也兼具着塑造学生精神世界的重任。体育人文精神以及科学精神由浅入深的进行渗透,从而确保学生真正得到全面发展。
高校体育教学中加强渗透体育人文精神,就是将人文与技术放在同等位置上,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对体育产生的价值、带来的影响加强了解。女足时隔16 年再次逆转夺冠,散发出拼搏、坚持的精神力量。在我们为铿锵玫瑰取得傲人成绩而自豪的同时,我们更要看到她们背后蕴含的体育人文精神,是她们背后的坚持和努力、是她们落后2 球后不服输的精神、是她们顽强的意志和奋起直追的精神。通过运动品牌的广告语,将体育文化的价值通过具体的数字展示出来,让学生理解体育文化与商业融合。女足精神、运动品牌代言等等这些体育周边设施,都是我们加强体育人文精神渗透的精髓,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对于体育人文精神的理解,满足了学生学习精神文化的需要。
体育文化环境具备教育的共性,是教育承受的载体,以外在的表现形式加强体育人文精神的效果。将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与学生从众的心理状态相结合,参与主体对于环境、氛围的认同感增强,是进行体育锻炼的前提,只有主体本身融入到体育文化环境之中,才能将意识形态层面的思想融入内心深处,以激发学生的体育文化认同感和参与感。将体育文化环境更加生活化,日常生活化的环境是一种持续且相对平稳的状态,学生即使毕业以后,与在校期间的状态趋于相同,他们则会延续体育锻炼的兴趣,并将生活与体育锻炼进一步融合,获得健康的身心。
进行体育欣赏是一种具有审美意识的心理活动,是主体和个体在感情上起到共鸣的精神活动,只有进入“角色”才能获得充分的美的享受。体育美包含多种元素,如身体美、运动美、精神美等,在体育教学中,利用现代高科技技术,将体育美定格,展现每一次运动过程的力量美、身体美。舞蹈风暴综艺节目中,利用信息技术的慢动作回放,将选手的精彩瞬间定格,展现出舞者在动作完成中的力量、姿态、表情,促进观看者对体育美的认知,直观地对身体姿态进行欣赏。加强学生对体育美的欣赏,以美育人,提高学生参与热情,扩展体育美的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