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青阳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第六中学
中学体育与健康是中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学科之一,其学科核心素养大致包含了三个维度,即“体育情感与品德”“健康知识与行为”“运动能力和习惯”。在课外训练中,也应当以此为教学活动实施的重要指引,围绕三方面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不断促进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施。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深入把握课外训练教学活动的主要侧重点,能够立足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不断创新教学策略和方法。进而能够高质、高效地实现体育情感的培养,引导学生掌握系统性的健康知识和锻炼技能,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形成终身体育、重点锻炼的观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在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中,核心素养包含三大方面的多重内容,涉及情感品德、知识结构、锻炼能力以及行为习惯等等,这就为课外体育训练提供了有效的指引。教师是否能够在课外训练中强化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课外训练过程中,教师要抓住三个侧重点。第一,教师应当重视体育锻炼的指导性活动,引导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与自身能力相匹配的运动计划,且在运动中能够积极运用已经掌握的技巧和体能知识实现科学运动、合理运动,进而促进学生体育运动综合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第二,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形成责任意识。引导学生加强对自身身体状况的评估,不断规范锻炼的动作和行为,为自己的健康负责任。同时,能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持续强化学生运动意识,且能够发现运动过程的快乐和成就,进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运动活动中。第三,教师还应当侧重锻炼学生的智力和品德培养,在运动中能够形成运动思维,能够在与同学的协作中形成良好的协作意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步发展。
在学校体育工作开展过程中,课外体育活动是重要的内容之一,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对于学生的组织能力、运动习惯以及终身体育思想和团队精神的培养都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然而,在当前的教学实际中,还有许多学校没有意识到课外训练活动的价值,从而导致课外训练活动没有达到预期的实效。
在素质教育过程中,重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只有智力教育、体育教育、艺术教育等同步发展,才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然而,在部分学校由于受到升学压力的影响,仍旧存在重智育、轻体育的传统观念,这就导致课外体育活动成为“口头上”的课程。虽然在课余时间操场上的学生数量多,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主要以消磨时间为主,并没有开展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活动。
课外训练活动要增强教育的效果,就需要提高课程教学内容的吸引力,才能够让学生在训练过程中不仅可以增强体能,还可以体会到再运动过程中带来的快乐与成就。而实际上,许多中学生对课外训练课程并不感兴趣,一则由于学习压力大,业余时间更倾向于休息、上网,二则在于课外体育训练课程的实施形式相对单一,又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还有部分学生的运动综合能力相对较差,在体育活动中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甚至会对训练活动产生抵触心理。总之,多方面因素影响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提出,学校应当全力抓好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积极组织校内体育比赛,能够为学生提供每天一小时的锻炼时间。但由于中学阶段的学习任务较重,体育运动总是需要让行于其他学科。同时,在许多学校,没有设计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形式,只有个别班级单独组织简单的体育比赛。在部分学校仅将课间操的10 分钟作为课外体育活动,这就导致许多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相对较少,难以达到每天一小时的运动指标。
中学体育与健康课外训练是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和渠道,要解决当前课外体育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课外体育训练的教育价值,就需要学校和教师能够从思想上转变认识。重视课外体育训练活动,加大资源投入,保障课时,优化教学方法和活动形式,不断增强课外训练活动的质量和效率。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开发系统性的训练课程,增强课程本身的吸引力,将其建设成为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形式。
课外训练活动的开展需要依托于各方资源的投入,包括场地、师资、教学设施、课时等等。因此,在课外训练教学改革中,首先应当从学校的层面得到重视,才能获得全方位的支持,为课外体育训练活动的实施奠定基础。
首先,学校应当认识到课外体育活动对于学生素质发展的重要价值,通过篮球、羽毛球、足球、乒乓球、排球、跑步等课外训练活动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运动的综合能力,同时还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和性格的养成,不断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纪律意识。因此,学校应当正确处理升学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能够将课外体育训练活动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从而给课外训练活动提供足够的人力支持、物力支持,加强场地建设设施配备,充分保障学生的训练安全。
与此同时,还应当从学校的层面建立体育活动指导小组,由组长监督落实,充分发挥学校教研组、校团委等各个职能部门的协同意识,合理安排学生的作息时间,从而确保每一天都能有一小时的锻炼机会。强化体育教师业务培训,不断提高教师课外训练的技能综合素养,促进课程教学的改革。
另外,还应当积极争取家长的配合,能够让家长充分意识到学生参与课外训练活动的重要价值。积极配合学校,让学生能够更积极地参与到丰富多彩的课外训练活动中,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综合发展。
课外训练活动是体育课程教学的重要补充形式之一,能够使学生拥有更充裕的运动时间和运动场地,还能够在更自由的运动氛围下进行自主性的训练。要充分发挥课外训练的教学优势,就需要基于体育教学的目标,制定课内、课外相融合的训练计划,从而使课内课外活动相辅相成。因此,体育教师应当在遵循体育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以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设置完善的训练计划。
在课堂上,教师主要结合课程中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展开讲授、示范。在课后通过巡查、观察的方式了解学生在课外训练中的综合表现。通过手机、纸、笔等方式记录,将其作为师生沟通的重要素材,让学生能够更全面清楚地了解自身的运动优势和不足,进而开展有针对性的训练活动。
与此同时,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体育运动兴趣爱好的关注,将其作为教学资源融入课程训练活动中,以此来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主动性。比如部分学生喜欢花样篮球,就可以在篮球训练课程中增加花样篮球的训练部分,以学期为单位,让学生学会几组有代表性的花样动作。还可以将其编排成一个完整的体育节目,在篮球比赛时表演。这就能够让更多学生与“篮球”产生关联,增强对篮球运动的关注度。
另外,教师还应当基于课外训练构建“体育训练与体育比赛”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课外训练为学校打造一支高水平的优秀的运动队伍。在此过程中,需要构建完善的体育竞赛机制,比如在学校内定期举办多种形式的体育比赛,以此吸引学生参与到更多的运动训练中,在不影响文化课程的基础上,能够更多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
总之,课外训练是体育比赛的基础,而体育比赛的实施又是课外训练的催化剂,两者将不断促进学生运动能力的提高,强化课堂教学的效果。学校应当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立足与课堂教学、课外训练两个维度进行整合化设计,形成完善的体育课程计划。
体育课外训练活动是以户外运动为主,需要有场地、器械等支持,在实施的过程中应当立足于不同学校的实际,打造出具有学校特色的训练项目。为此,体育教师应当充分结合本区域内以及本校的文化特色,开展具有地方文化特点的训练项目,不仅应当体现经济性和娱乐性,同时还应当体现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例如可以从民俗运动中吸取灵感,在课外训练中设置丢沙包、滚铁环等趣味性训练项目,让整个训练项目更具有趣味性和竞争性。如果地方上有民俗表演活动,学校还可组织学生组成民俗运动表演队,代表学校参与社会活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使课外训练活动成为学校的一张靓丽名片。
课外训练的项目内容较多,球类运动、田径运动都可以作为运动项目。相比之下,篮球运动、排球运动等能够达到较好的全身运动,但操作性相对较难,对场地的要求较高。而田径训练则相对简单,男生女生均适合,能够锻炼学生的身心素质。因此,在课外训练中,教师应当侧重于田径项目,训练学生的速度、力量、协调性和柔韧性,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反应速度,提高学生的体能,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在动静结合的练习中,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综合发展。另外,在训练中还应当从多方面能力发展的角度出发,将个人项目、团队项目相融合。
在课外体育训练过程中,学生的训练状态将受到学生的兴趣、动机、情感、意志和信念等的影响,为此,教师应当增强体育训练活动的趣味性、竞争性和公正性,能够更符合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在活动形式的设置上,教师应当与时俱进,结合不同班级学生的兴趣和运动能力,设计不同的兴趣小组。同时,将同一兴趣的学生分成水平相同的学习小组,在集体训练和定期比赛中促进能力相当的学生之间的竞技,调动全员参与的积极性,使课外体育活动焕发生机。为此教师需要从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首先,组织丰富多彩的训练项目。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运动兴趣和爱好,教师可以在调研学生兴趣的基础上进行设计课外训练项目。同时,可以按照月度、季度、年度等不同单位举办训练竞赛,使学生能够在课外训练中提升运动能力,形成竞技意识,在比赛中努力拼搏,在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增强参与的积极性。在此过程中,要对竞赛进行科学规划,不可过于频繁,形势不能过于单一,避免学生产生排斥心理。例如可以组织花样篮球、快乐马拉松、排球游戏等活动,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运动氛围中参与锻炼,达到课外训练的实效。
与此同时,不断创新开展的方式。除了常规的运动项目以外,还可以融入体育、舞蹈、跆拳道、瑜伽、花样轮滑等多样化项目,进而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选择。且可增强训练活动的趣味性,让运动过程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例如选择趣味性的器材,在跑步中增加“轮胎障碍物”等,让训练过程更有趣,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另外,需要加强安全健康的指导。在课外训练中,教师应当重视训练的督导工作,帮助学生在课外训练中克服困难,掌握运动的方法。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加强健康知识的教育,比如引导学生掌握运动损伤的处理方法等,确保安全运动。为此,学校可基于实际训练助教队伍,让学生也参与到健康指导活动中。
总之,课外训练活动是学校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更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体质,也是培养体育运动好苗子、培养体育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在核心素养培养理念下,学校以及教师应当紧紧抓住“体育”与“健康”的课改契机,从五个方面着手:加大资源投入,为课外体育训练提供全方面保障;完善教学体系,构建课内课外相融合的训练计划;改善教学策略,立足学生实际打造特色训练项目;明确训练重点,通过课外田径训练学生综合素质;丰富活动形式,调动全体学生参与训练的积极性。在系统性的教改活动中,积极创造并优化学校的课外训练环境,打造系统性的课外训练课程,不断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