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装备维修服务保障的现状与发展探索

2022-11-06 14:05赖天发魏生宇
教练机 2022年3期
关键词:维修服务航空装备

赖天发,魏生宇,刘 通,冯 亮

(航空工业洪都,江西 南昌,330024)

0 引言

航空装备分为民用航空装备和军用航空装备,本文主要探讨国内外军用航空装备维修服务保障情况。航空装备维修服务保障是为最大程度发挥航空装备效能、保障装备遂行战训任务,由承制方开展的一系列管理和技术活动,包括装备使用前的技术准备、装备使用中为用户直接提供的保障服务,以及对上述活动提供支撑的保障能力。维修服务保障在国外航空领域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重要产业,为航空装备承制方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而我国航空装备维修保障业务规模还比较小,保障模式较为传统和单一,与国外先进服务理念和保障模式相比,还有较大发展空间。为适应未来装备的维修服务保障需要,亟需在制度、理念和手段等方面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新的维修服务保障模式。

1 国外航空装备维修服务保障的现状

1.1 推行承包商的保障理念

目前,以美英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军机维修保障已经步入“基于性能的保障(PBL)”和“完好率承包”采办阶段,该策略要求将装备服务保障任务作为一种综合的、经济上可承受的性能来购买,其实质是将装备的服务保障责任交付给一个集中的保障承制商,由保障承制商合理利用军地各种保障资源,确保向用户提供符合合同要求的可用装备。在全寿命周期内,主要由装备承制商提供保障,实施“谁研制、谁生产、谁终身维护”的模式,不仅能够充分保证装备的完好性,而且也能节约全寿命的保障成本。

1.2 强化区域保障体系

进入21 世纪,美军按照“区域维修”理念不断调整保障力量布局,精简保障结构,逐步建立区域保障机制,每个区域设若干保障中心或一个综合保障基地,实现“资源集约,综合高效”。不仅同一机型实现区域保障,不同机型、不同军兵种也强化了区域保障体系。

1.3 大力推广应用便携式维修辅助设备

近年来,美军在装备维修保障领域大力推广便携式维修辅助设备,极大提高了用户维修保障的时效性、精准性和信息化水平。便携式维修保障设备是一种在维修保障点上使用的移动计算机设备,不仅能快速查找、隔离故障、提供排故思路和方法步骤,还能自动申请航材备件,实现故障查找、排故、维修的有机结合。

1.4 充分发挥工业部门力量

在具体实践PBL 过程中,美国防部充分运用军民合作与竞争机制,大力倡导合同化保障,注重利用和激发工业部门的积极性,通过利益驱动引导合同商发展保障能力、承担保障任务。以此带动了波音、洛克希德·马丁等防务巨头从战略角度大力发展维修与保障能力,防务巨头们纷纷设立独立的部门承担维修保障集成商的角色,发挥自身作为原始制造商的优势,将设计、生产资源转化为完整的维修保障技术与能力,并积极与军方合作,为军方后勤保障基地的硬件设施提供各类服务。

2 我国航空装备维修服务保障现状及不足

2.1 现行的保障模式与新装备新需求的矛盾日益凸显

现行保障模式下,以商保期和大修期为重要节点,装备保障责任分别由主机单位、用户和修理单位承担,保障责任主体多次变化,参与各方均以各自承担的任务为目标建设服务保障能力,难以形成体系化的全寿命周期的服务保障能力。未来,新装备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其价格“水涨船高”,同时要承担更多任务,这就要求装备具备更高的使用率和更低的效费比。装备全寿命维修服务保障需要将过去保障“只盯当下而不顾将来”的落后观念扭转过来,从设计阶段就应开始考虑保障性设计,推动预防性维修向视情维修转变,推动保障责任主体积极建立体系化的服务保障能力。

2.2 维修服务保障能力布局不满足新形势新需求

随着装备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用户对维修服务保障能力的深度和响应速度要求越来越高,但目前维修服务保障的能力建设在总体上依然延续了以往的分工布局和保障模式。一方面,业务和能力发展仍以指令性计划为主导,市场化程度较低,承制方外在动力不足,研发制造的技术优势没有完全向服务保障领域转化;另一方面,缺少靠前保障、贴身服务和一体化的区域服务保障能力的规划和建设。

2.3 维修服务保障技术难以适应新装备新技术发展

在新装备数字化研发、智能化制造的带动和技术牵引下,外场服务保障的技术手段不断提升,自动检测、智能诊断等技术的应用日趋广泛和成熟,对提高外场保障效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一方面,新装备维修技术和数字化保障手段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标准体系,不能在各型新装备上统一推广使用;另一方面,老旧装备依然沿用传统维修工艺和技术,不能有效借助新技术和数字化手段提高维修效率和降低维修成本。

2.4 维修服务保障领域的军民融合发展还未形成有效合力

随着军民融合发展的不断深入,各承制主体单位通过建立培训中心、周转备件库、区域化服务点等加快建设针对所交付装备的保障能力;部分成品单位发挥知识产权优势,联合社会资本力量,共同建设部(附)件维修能力;飞机与发动机维修企业加快利用社会资本,不断提升飞机维修能力。总体上,装备的维修保障能力不断提升,但也存在资源分散、各自为战、重复建设、效率低下等问题,未能有效发挥军民融合发展的政策优势。

3 维修服务保障模式探索

面向新时代,全寿命周期航空装备维修服务保障既要求承制单位不断提高自身保障能力,又要求保障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从而提高保障水平,充分发挥装备效能,实现承制方和用户的双赢。

3.1 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保障效率

随着航空装备系统复杂性、综合化、智能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飞机研制技术和作战效能都已实现了跨代提升,以往依靠人力堆积和不计成本的“救火式”航空装备维修服务保障工作存在种种弊端,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用户需求。现代航空装备维修服务保障亟需创新服务手段,充分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成果,集中管控装备信息、数据、任务,统一调度内外资源,最终形成装备全寿命周期一体化、智能化和可视化的一站式快速响应维修服务保障新模式。基于现行维修服务保障的现场服务、用户培训、航材保障等相关业务域,开发信息化服务保障中心,其设想架构如图1所示。

图1 信息化服务保障中心架构图

3.2 开发便携化和集成化的保障设备

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整合行业内外资源,统筹开发便携化和集成化的保障设备,将装备维护和装备故障检测、诊断、解决方案等相关业务域模块集成,对装备技术资料即时调取查阅,对维护过程和解决方案等实施过程进行动画演示,并实现保障设备与工业部门服务保障中心实时远程通讯,以提高服务保障能力。通过高度集成的保障设备,具备一定基础技能的人员即可快速参与装备的服务保障,减少保障人员培训时长和费用。

3.3 分区域统筹开展服务保障

目前,大部分航空装备维修服务保障工作均以在用户驻地现场的保障形式开展,保障人员需要承担大量出差任务,在路途中消耗的时间过长,不利于提高服务效率,且易造成保障成本升高。因此,有必要统筹开展保障工作,根据装备分布特点,在全国范围内分区域组织实施保障工作,即“以点带片”,一个配备一定数量的专业人员及航材备件的服务站负责多个临近地点的保障。如果条件成熟,还可以联合其他承制单位共同组建区域联合保障部门,进一步提高效率,减少资源浪费。

3.4 探索基于合同的承包商服务小时数保障模式

参照国外成熟的采办模式,军民结合并充分发挥工业部门技术优势的多元化保障机制是实现高效保障的有力支撑。通过顶层策划,以工业部门为主、基于性能的保障合同将成为未来装备全寿命周期保障的重要实现形式。采用这种新的承包方式后,工业部门不再像过去那样根据完成的维修项目、改装工作或提供的航材多少,而是以最后成效(如飞机的完好率、飞行小时数以及发动机的工作时间等)来获得用户支付的保障费用。

4 结语

随着国内航空装备的不断更新换代以及外部环境挑战不断演变,过去依靠各主机单位保障为主的模式将越来越难以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亟需提前谋划,为将来深化保障模式改革提供动力。而大国空军的装备体系发展历程和规模结构比较接近,具有一定相互学习和借鉴的可能性。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运用信息化服务保障平台以及开发便携式保障设备等开展保障工作,并逐步探索和推广适合我国国情的、基于合同的承包服务小时数保障模式,既能提高装备使用效率,满足用户需求,又能为新装备研制提供更多支撑,实现用户和承制方的双赢。

猜你喜欢
维修服务航空装备
好装备这样造
港警新装备
“闪电航空”来啦
“闪电航空”来啦
防晒装备折起来
铁路运输设备维修服务采购最高限价研究
达美航空的重生之路
肥城市农机维修服务能力调研报告
一战航空百年回眸
排队论在设定产品维修服务人员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