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的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研究评述(1987—2022)

2022-11-06 15:37:10邓紫嶷
艺术科技 2022年20期
关键词:可视化分析

摘要: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以其在专业型舞蹈人才及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训练价值而备受国内舞蹈教育工作者关注。文章以CiteSpace为研究工具,对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中1987—2022年与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相关的458条中文文献信息进行文献数量、研究主体分布、研究热点、研究趋势的可视化分析,以期为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的深化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CiteSpace;可视化分析

中图分类号:J7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20-0-05

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课程(以下简称“中国古典舞基训”或“基训”)是北京舞蹈学院中国古典舞系教学体系中最为重要的长线课程之一。它以技术技能训练为主要功能,聚焦于高水平专业舞蹈人才基础身体素质能力的培养,同时强调动作技能、民族风格与韵律的融合,以技艺交融、形神合一为教学宗旨。在创建初期,该课程以与中国古典舞蹈渊源深厚的戏曲、武术为源,借鉴了西方芭蕾基训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的教学方法,迅速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训练体系,缓解了新中国成立初期舞蹈人才紧缺之急,并逐渐在全国范围内专业型舞蹈人才以及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随着时间推移,该课程因過于借鉴芭蕾基训等问题而备受争议。面对争议,以北京舞蹈学院中国古典舞系为代表的机构以建立科学有效且具有民族特色的训练系统、模式和方法为己任,持续推进教改,其成果虽未臻成熟,但已在实践、理论方面取得了突破。因此,对中国古典舞基训教学实践演变路径进行客观、全面的回顾,有助于学界重新审视该领域,也有益于相关教学工作者进一步提高自身教学能力。

此前,相关综述类文章并未对此领域进行专门评述。田湉对1954—2014年五类关键期刊中的中国古典舞理论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但所涉主题较广,在中国古典舞基训教学的部分较为宏观地评述了基训“芭蕾化”问题及“民族化”问题,还涉及其与身韵结合的趋势[1]。苏娅以404篇论文为基础,通过发文总数等数据对中国古典舞定位、理论等方面的研究进行宏观评述。其中,有关中国古典舞基训的评述集中于1987年《北京舞蹈学院学报》中刊登的教材研究及本科教学中关注基训、技术技巧的研究趋势[2]。

总体而言,已有综述的研究对象较为广泛、宏观,关于中国古典舞基训研究的回顾仍待系统化、精细化。因此,本文借助可视化软件CiteSpace,从新的角度对相关领域的发展历程进行更全面的梳理,通过研究热点、研究主体分布等方面的图谱分析,为中国古典舞基训的深化发展提供参考。

1 研究方案

1.1 研究工具

本文以CiteSpace 6.1.R3版本为主要分析工具。该软件是当前文献计量研究中最常用的分析工具之一,可通过聚类视图、时间线等模式将信息可视化,借助共被引网络分析等方式回顾、预测某一领域的期刊文献研究[3]。本文主要运用该软件对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研究的作者、机构、关键词进行图谱分析,并借助Excel软件绘制部分图表。

1.2 数据来源

本文以覆盖面最广的CNKI数据库为依据,通过期刊高级检索功能检索“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中国古典舞基训”“中国古典舞旋转”“中国古典舞翻身”“中国古典舞跳跃”“中国古典舞控制”等主题。截至2022年9月15日,检索结果包含769篇相关文献。去除相关度较低的文献后,共获得457篇有效文献,发表时间为1987—2022年。此外,在田湉所整理的中国古典舞理论文献中[1],与中国古典舞基训有关的大部分文献均未被收录于CNKI期刊文献数据库内,未能生成软件可读取的文献导出格式,因此未被纳入研究范围。在详细比对、检索后,最终获取458篇有效文献。

2 结果与分析

2.1 文献量时间分布图

文献数量的年度变化是分析中国古典舞基训研究热度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由图1可知,在CNKI数据库中,相关文献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87—2006年。1987年被收录的4篇相关文献均发表于《舞蹈教学与研究》。其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中专中国古典舞基训教学在各阶段应完成的任务[4],中国古典舞基训民族特性的表现分析[5],中国古典舞与武术、戏曲、芭蕾的异同对比及其在所需能力、教学规律方面的特性分析[6],为培养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演员而变化中国古典舞基训与芭蕾基训主辅关系的两种教学方案设计[7]。此外,该阶段的年均发文量约1.8篇,整体偏低。可见,相关学术研究在初期并未引起广泛关注。

第二阶段为2007—2017年。此阶段的发文数量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且其增幅在2013—2016年最为显著。2017年,本领域涌现了56篇相关期刊文献,达到峰值。据此可知,中国古典舞基训在此阶段逐渐形成了研究热潮,获得了较多学者的关注。

第三阶段为2018—2022年。此阶段的发文数量呈现下跌趋势,如2021年仅发表了12篇与中国古典舞基训相关的期刊文献。但数值下降并不意味着此领域内的核心问题已得到解决。相反,现阶段中国古典舞基训的教学改革仍面临重要挑战,而作为国内舞蹈人才培养的主要训练课程,它仍是备受瞩目的重点领域。此外,该数值在2022年再次呈现出上升趋势。因此,可以认为中国古典舞基训仍具有延续研究热潮的潜力。

2.2 高产机构及作者

机构网络知识图谱显示,在CNKI数据库中,相关领域发文量排名前五的机构分别是沈阳音乐学院舞蹈学院(41篇)、北京舞蹈学院(29篇)、广西艺术学院舞蹈学院(20篇)、吉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8篇)、四川音乐学院(6篇)。此外,该图谱共含264个节点,连线9条,网络密度为0.0003。由此可知,目前国内相关研究机构间合作较少,机构较为分散。

作者共现知识图谱显示,在撰写相关文献的作者中,发文量排在前五位的依次为于平(9篇)、曾菲菲(5篇)、李佳妮(5篇)、赵志连(4篇)、孟妍(4篇)。于平教授的文章虽然多以中国古典舞学科建设为研究对象,但其内容也较大篇幅地梳理了中国古典舞基训发展历程中的路径、问题,并整理了领域内代表人物——叶宁、李正一、唐满城、郜大锟等人的教育思想。

据于平教授所述,在中国古典舞基训教材建设初期(1954—1964年),苏联专家依据芭蕾教材的结构方法[8],帮助中国古典舞开创者较为科学地分析了训练动作的目的、比例、方法及动作间的有机联系,由此初步形成了一套由浅入深的基训教材,但该教材存在过于肢解动作、训练个性不够、动作规格改造不够谨慎等问题。在北京舞蹈学院民族舞与芭蕾舞专业分科之后,基训教材出现了技巧民族性有待增强、组合方法有待民族化、过于注重功能性等问题,而李正一教授认为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以民族为主体”“为我所用”等理念未明确落实在教学实践中,未较好地把握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平衡等。

“文革”后,中国古典舞前辈们坚定建立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国古典舞训练体系的信念,强调训练体系应以中国戏曲、武术、民间舞及历代传统舞蹈史料为基础,秉持多元素吸收原则,借鉴国内外一切有益经验,从而建立起一套兼具时代性、舞蹈性、科学性的完整训练体系,而中国古典舞基训是其中负责解决培养专业水平、素质能力、技巧等方面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古典舞基训对民族特性的重视日益凸显,提出应追求功能性、舞蹈性、民族审美性、身法性、表现性、语言性的和谐统一,在训练中突出民族技巧所需的特殊能力及其与身韵的结合等[9]。

针对孙颖等人声讨中国古典舞基训借鉴芭蕾的现象及其所提出的“清除芭蕾”口号[10]。于平教授指出,中国古典舞基训借鉴芭蕾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与芭蕾这种纯舞蹈艺术相比,开创者们感受到戏曲、武术的舞蹈性有待增强[9];二是芭蕾训练的科学经验在培养重心、肌肉素质等共性身体能力方面较为有效;三是在向苏联学习的时代大背景下,中国古典舞基训向芭蕾学习成为一种必然;四是考虑到基训课的教学目的、本科的教学特性等。于平教授肯定了借鉴芭蕾在中国古典舞基训建设过程中产生的积极意义[9],并指出中国古典舞与芭蕾在舞姿纵横向暗示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若只是借鉴芭蕾科学化、系统化的训练方法,“去芭蕾化”实际上就成了“伪命题”[8]。

需要明确的是,中国古典舞基训的确存在过对芭蕾“生搬硬套”的倾向,开创者们虽然很早就意识到需要通过进一步扎根传统来解决这些问题,但实践能力的欠缺导致这些问题始终未被彻底解决[11]。实际上,孙颖在汉、唐古典舞基训的建设过程中也未能完全摆脱芭蕾的影响[9]。在此情形下,于平教授提出不应忽视中国古典舞基训在平衡训练性、风格性方面已付出的努力,如中国古典舞基训所采用的“三段体”教学训练模式就体现出对技术的艺术表现性、风格性、艺术个性等方面的追求[11];我们虽以搭建强功能、浓风格相统一的训练体系为理想,但在能力尚且不足的情况下,不能轻言“清除芭蕾”,割裂“审美”和“功能”而走向另一极端。

此外,于平教授也在多处提及了身韵的创建对基训的影响,例如赵必纯等人呼吁追寻基训、身韵课程独特性的观点[12],还详尽列举了前人对中国古典舞基训特殊性的思考,如朱清渊将中国古典舞特殊能力归纳为关节柔韧幅度、身法的回旋等[13];郜大锟以大幅度动作为女班基训的有效训练方法,强调女班技巧的女性化特点等[14]。

此外,作者共現知识图谱中的网络密度仅为0.0005。可见,国内作者在进行相关研究时未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作者之间较为分散。基于复合型、创新型舞蹈人才培养目标尚未普遍实现的发展现状,合作研究仍是中国古典舞基训进一步深化训练性、风格性等方面探索的重要途径。例如,可与舞蹈科学领域内的学者合作,探索既富有民族特色又不失科学性、系统性的能力提升方法,进而实现风格性与训练有效性的统一。因此,相关学者应给予合作研究更多关注。

2.3 研究热点

关键词频次及中心性表格显示,中国古典舞基训有关期刊文献中,出现频次最高的前10个关键词依次是古典舞(63次)、身韵(32次)、钢琴伴奏(29次)、基训课(26次)、技术技巧(24次)、训练(23次)、基训(19次)、基本功(19次)、旋转(16次)等。此外,中心性较强的关键词降序排名依次为身韵(0.39)、基训课(0.17)、钢琴伴奏(0.16)、技术技巧(0.14)、训练(0.12)等。可见,相关领域内的研究热点囊括中国古典舞基训与身韵的融合、中国古典舞基训钢琴伴奏技术、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的训练方法等。其中,旋转类技巧研究受到的关注较多。例如,以北京舞蹈学院附属中等舞蹈学校杨勇为代表的学者在探索“民族舞姿转”时,不再强调旋转技术在单一数量上的突破,而更多关注身法与技法是否合一,进而提出“身法带技法”和“身法融技法”等探索方法[15]。

由图2可知,早期获得关注的关键词包括基训课、技术技巧、训练、钢琴伴奏。早在1987年就有文章对中国古典舞基训课民族特性展开论述,而基训的风格性以及技术技巧的民族风格等方面在之后的研究中得到了持续关注。此外,中国古典舞基训音乐研究也是发生早、持续久的热点之一。部分教师在中国古典舞基训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乐感培养,部分钢琴伴奏教师也对中国古典舞基训的乐曲选择、音乐特性、伴奏技术等方面展开了论述。

在中、后期,中国古典舞基训研究对训练科学性的探索不再囿于向芭蕾基训借鉴,生物力学分析、人体重心分析等研究逐渐增多。其中,爆发力训练方法形成了单独聚类。同时,教学有效性如“组合训练方法”的有关研究逐渐成为热点;学界对中国古典舞身韵、基训的训练互通性,中国古典舞基训的审美特质、文化、意蕴给予了更多关注,其研究视野并未囿于基训课的功能训练价值,而此数据与于平教授文中的趋势互为印证。此外,该阶段中国古典舞基训与其他舞种基训的对比逐渐增多,中国古典舞基训在学科建设视野下的探讨得到了持续关注。

2.4 研究趋势

关键词的突发性检测主要通过年代分布、突变强度两个因素,揭示某一关键词在某些年份是否存在骤增现象,通过突发性关键词检测,可以对研究前沿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16]。

由图3可知,在中国古典舞基训研究早期突变词中,“基训课”“现代舞”的起始点最早且持续时间最长,曾被学者持续关注,“中国舞”次之。李正一教授有关中国古典舞基训的教学理念、贡献也获得了长期关注。在中期突变词中,“技巧”“应用”“训练”“钢琴伴奏”等可被视为代表,其起始年份为2006—2016年,持续时间为1~7年,词类较多且持续时间偏短。此外,近年来,“基本功”“普通高校”“教学模式”“技术技巧”开始出现突变,它们指向相关领域内的研究前沿,且可能延伸为未来研究中的重要议题。

3 结论

通过CiteSpace,本文从新的角度回顾了CNKI数据库中与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有关的期刊文献,得出了以下结论。

第一,依据不同年份的发文数量(1987—2022年),可将中国古典舞基训研究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稳定偏低期(1987—2006年)、陡增期(2007—2017年)、下跌期(2018—2022年)。其中,研究热潮始现于陡增期。依据数值趋势及该课程的重要地位,可推断该热潮仍将延续。

第二,沈阳音乐学院舞蹈学院、北京舞蹈学院、广西艺术学院舞蹈学院等五所研究机构是本领域35年内的高产机构,而高产作者则包括于平、曾菲菲、李佳妮等学者,但这些机构与学者之间的合作网络均呈分散状态,如果加强合作交流,可能会为未来研究带来新的增长点。

第三,研究热点涵盖中国古典舞基训与身韵的融合、中国古典舞基训钢琴伴奏技术、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的训练方法等,同时对中国古典舞基训民族特性、中国古典舞基训音乐研究等方面的探讨也获得了持续关注。

第四,“普通高校”“教学模式”“技术技巧”等方向为研究前沿,并可能在未来研究中保持上升势态。

4 结语

整体而言,上述知识图谱分析较为全面、精准地回顾了中国古典舞基训类研究。数据证明,中国古典舞基训至少在20世纪80年代就树立了追寻民族特色的鲜明意识,而此后,对相关理念与实践路径的探讨未曾停歇。由此可见,中国古典舞并非如某些学者构建的“顽固”形象一般。通过数据,可以发现中国古典舞基训音乐研究、普通高校转化研究、比较研究等长期被忽略而存在较大潜力的研究方向,拓宽研究视野。但本文也存在一些局限。中国古典舞基训类期刊文献主要收录于CNKI数据库,而CiteSpace软件对此类数据格式的不适应以及CNKI数据库文献收录的局限性限制了本文的深度、广度及结论适用度。利用Python语言弥补现有工具的不足等是进一步深化此类研究的重要途径。

此外,以北京舞蹈学院中国古典舞系为代表的机构是引领中国古典舞基训教学实践改革的主要力量,但这些机构及其一线教师并未充分利用期刊文献来总结理念、推介教改成果,导致其实际贡献未能在本文结论中得到凸显。而在其他推介机制同样欠妥的情形下,学界难以及时掌握中国古典舞基训的研究前沿,难以精准地针对教学现状提出问题、给出反馈。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古典舞基训的深化改革。因此,本文建议相关机构与教学工作者充分利用此类途径反哺教学建设,在学术交流中掌握中国古典舞基训各发展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而在教改实践中作出更明智的决策。

参考文献:

[1] 田湉.中国古典舞的理论发展历程(1954-2014年):以《舞蹈》《北京舞蹈学院学报》《舞蹈论丛》《舞蹈艺术丛刊》《舞蹈研究》五类舞蹈学术期刊为对象的梳理与研究[J].民族艺术研究,2016,29(1):218-237.

[2] 苏娅.中国古典舞60年理论文献研究概述[J].舞蹈,2019(3):69-76.

[3] 周超峰.文献计量常用软件比较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7.

[4] 沈元敏.北京舞蹈学院古典舞基训教学(中专)简介[J].舞蹈教学与研究,1987(1):53-54.

[5] 郜大琨.试论中国古典舞基训的民族特性[J].舞蹈教学与研究,1987(1):39-42.

[6]朱清渊.对中国古典舞特性的科学分析[J].舞蹈教学与研究,1987(1):26-34,57.

[7] 刘蛉.我们对基训教学的认识和做法[J].舞蹈教学与研究,1987(1):12-15.

[8] 于平.“身韵”的价值与中国古典舞的学科建构[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9(2):6-16.

[9] 于平.李正一民族舞蹈观述评[J].民族艺术研究,2016,29(6):55-64.

[10] 于平.我们应该怎样捍卫“中国古典舞”:兼谈中国古典舞基训、身韵、代表性课的“三位一体”[J].艺术评论,2017(7):71-79.

[11] 于平.中国古典舞学科建设综论:续编下[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7(2):1-31.

[12] 于平.中国古典舞学科建设综论:续编上[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7(1):20-51.

[13] 于平.学科建设视野中的中国古典舞:上编[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6(1):1-12.

[14] 于平.学科建设视野中的中国古典舞:中编[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6(2):1-18.

[15] 杨勇.中国古典舞旋转技术研究[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4(S2):82-85.

[16] 陈绍輝,王岩.中国社会思潮研究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基于Citespace和Vosviewer的综合应用[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6(6):22-30.

作者简介:邓紫嶷(1998—),女,湖南郴州人,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典舞教学。

猜你喜欢
可视化分析
基于大数据的港口煤炭物流可视化分析平台
航海(2017年2期)2017-04-10 05:20:38
近十五年国外大学生就业研究的进展与趋势
基于Citespace的商业生态系统研究可视化分析
现代情报(2017年2期)2017-02-27 00:36:01
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研究: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研究: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我国职业教育师资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职教论坛(2016年26期)2017-01-06 19:04:59
声波吹灰技术在SCR中的应用研究
科技传播(2016年19期)2016-12-27 16:18:28
可视化分析技术在网络舆情研究中的应用
现代情报(2016年11期)2016-12-21 23:40:14
国内外政府信息公开研究的脉络、流派与趋势
现代情报(2016年10期)2016-12-15 12:27:57
我国教育技术领域眼动研究的现状与趋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