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语境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探究

2022-11-06 21:47:14刘云丹王文算
艺术科技 2022年20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双创

刘云丹 王文算

摘要:文化是促进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纽带,是滋养一个民族文明进步的精神根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有助于坚定文化自信,实现文化复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文化自信凝聚着一个民族的志气、骨气和底气。在文化自信语境下,文章主要分析“双创”与文化自信的内在关联,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的逻辑动因,并结合时代和实践的要求,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的方法路径。

关键词: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20-00-03

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悠久醇厚、璀璨辉煌、蕴藉隽永,为国家的繁荣昌盛提供了生生不息的发展动力,对夯实我国文化根基、坚定文化自信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1]新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需要赓续传承、代代守护,更需要因时而兴、乘势而变,随时代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因此,在文化自信语境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双创”,显然已成为新时期一项重大的理论与实践课题,必须引起重视并加以研究。

1 “双创”与文化自信的内在关联

1.1 “双创”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必要手段

所谓“双创”,即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发展的源动力,也是文化自信的来源与根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优秀理论和独特思想依然具有极高的价值与极强的现实意义,对文化自信建设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支撑作用。但是,近代以来,由于外夷的践踏,我国民族文化认同感遭受重大冲击,在历史的浸染中逐渐积淀为一定程度上的文化不自信。今天的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而要将这种接近转变为现实,就需要进一步筑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彰显文化自信,积极推进“双创”。因此,推进“双创”成为增强文化自信的必要手段。

1.2 文化自信为“双创”提供动力支持

时代不断变化,文化需要传承。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传承什么样的传统文化,如何传承传统文化,需要我们立足实际分析研究,而文化自信就是立足中国实际提出的。坚定文化自信,能够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获得新生,为“双创”提供动力支持。只有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焕发出顺应社会发展的强大生命力,才能在更高的维度不断实现自身的转化创新和发扬光大,继而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提供强大的支持。文化自信是凝聚和引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勇往直前的强大精神力量。相反,缺乏文化自信,中华民族就会丧失前进的力量,“双创”也将无所依凭,最终难以落地生根。立足于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与社会发展规律相适应,使之在新时期焕发蓬勃生机,这不仅是文化工作者的使命,也是每个人的责任。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的逻辑动因

2.1 顺应社会发展的时代需要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是顺应我国社会发展的时代需要。

第一,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的需要。经济的蓬勃发展,在给人们带来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让人们迫切需要多种多样、内容丰富、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精神文化生活。为此,要紧跟时代步伐,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充分挖掘优质的传统文化资源,创新发展各种形式的文化产业,打造高品质的、符合人民群众需求的先进文化产品,满足人民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向往。

第二,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推进现代化建设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政治智慧、德政思想和价值追求等内容,为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也为推进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价值引领和智力支持。新时期,要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精神动力,助推现代化建设。

第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2]由此可见,没有文化的传承接续和创新发展,就不会有文化的兴盛与弘扬,当然也难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此,要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食粮,从而为民族复兴提供強大的支撑和保障。

2.2 实现中华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诉求

随着历史和时代的进步,文化也要与时俱进。中华文化要不断发展,就必须与时俱进地进行“双创”。

从文化的历史性角度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出来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展示出独特的价值和积极作用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其有无法克服的历史局限性。因此,我们应当对中华传统文化加以鉴别和选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进行自我革新、自我充实和自我发展,只有这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代代相传,永葆活力。

从文化的发展来看,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代表不同的发展阶段,承载着不同历史时期的价值观念,古今文化价值差异无须赘述。因而文化要在新时期得到发展,就必须结合新的实践要求,从内部进行文化改造转化和创新发展,从而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摒弃陈旧落后的文化内容。可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应该积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这也是中华文化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的一种内在诉求。

2.3 构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现实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正巍然耸立。”[3]这个重要论断具有深刻的昭示意义。在信息化和全球化时代,经济一体化与文化多元化的交流融合在给各国带来物质福利和文化更新的同时,也使各民族文化遭受巨大冲击,尤其是西方文化及其价值体系在未经筛选和本土化改造的情况下直接进入我国,致使社会上出现了价值观混乱、功利主义盛行、道德缺失等不良现象,甚至对我们原有的精神家园造成了严重破坏。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人民安身立命之本。而对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不能脱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能抛弃民族文化精神,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为人们构建新时期的精神文化、精神文明,重建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3 文化自信语境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的方法路径

3.1 在“两个结合”中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生机

文化自信语境下,要坚持在“两个结合”中,不断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生机。

一方面,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为人们解决文化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方法,是保持文化先进性的根本保障,也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指明了发展方向。努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接续、转化创新的这一过程,不仅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科学真理和实践力量,而且丰富和拓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精神、时代内涵和现代表现形式。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会得到历史的、科学的、全面的评价,才能避免在文化发展中出现复古主义、教条主义、机械主义等错误思想,才能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具有先进性。

另一方面,要坚持守正创新。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通创新,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的必由之路。二者的融会贯通,并不是照搬照抄、拿来主义式的简单套用和拼凑,而是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质基因深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中,从而进一步创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辉煌。同时,要在立足现实、顺应文化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深刻变革,将其根植于中国的时代热土,孕育出极具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总而言之,新的时代背景下,要在践行“两个结合”的过程中,坚持不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使其展现出永恒的魅力和时代风采,开启更加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新纪元。

3.2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入生产生活

生产生活既是文化的发源地,也是文化发展不竭的动力源泉。离开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文化就是水中浮萍、空中楼阁。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人民群众在千百年来的日常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只有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回归日常生活,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才能在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才能夯实其生存发展的根基,展示其独特的时代价值和意义。

首先,要融入国民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离不开中华儿女的广泛参与。应采用丰富多样的途径和方式方法,立足当下,加大教育的普及力度,尤其要重视面向学校教育。学校可以根据国家、地方的要求开设符合不同学习阶段和学习需求的国学课程,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推出各式各样的实践活动,丰富和拓展校园文化,让学生了解和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和思想真谛,最终以优秀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走进社会、服务国家。

其次,融入重要节庆活动中。传统节日承载着民族文化的血脉和思想精华。新的时代背景下,要让中华传统节日实现“再生”,就要以传统节日为重点,打造符合时代要求、内涵丰富的节日文化活动,让传统节日文化再次焕发生机和活力,使人们在参与和体验节日习俗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凝聚力。同时大力加强传统节日的普及和宣传,提炼传统节日中的文化精髓和精神价值,让传统节日文化转化为深深地印在中国人血液里的文化基因,凝聚人们的价值共识,强化民族情怀。

最后,充分发挥榜样的道德模范作用。榜样是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浸润下产生的“民族的脊梁和灵魂”。新时期,我们要大力宣传和推广榜样的精神力量,要在社会上树立优秀人物典型,突出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精神,将真善美、礼义廉耻等优良传统道德风尚传播出去,同时将道德模范的榜样力量传导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汇聚成积极向上的鲜明价值追求。总之,要让传统文化从书本馆舍走进生活,走进亿万群众的心里,深度嵌入百姓生活中,滋养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3.3 运用新兴技术手段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当今时代,随着数字技术的深入发展,人工智能、互联网技术不断迭代升级,这些新兴技术不仅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提供了丰富多元的路径和创新手段。

一方面,可以运用新兴技术手段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载体和形式。积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基于AR、VR、MR、3D建模等硬核科技,将璀璨辉煌、历史悠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动立体地呈现在大众面前,重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期的独特魅力。例如河南卫视的系列文化节目,从春节联欢晚会《唐宫夜宴》到《纸扇书生》,再到舞蹈《洛神水赋》,将虚拟场景与现实舞台以“5G+AR”的方式呈现出来,将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融合,打造了一场场别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的文化盛宴,不仅增强了国民的文化自信,还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华文化之美。

另一方面,数字技术的加持,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广泛、深度传播。数字技术具有时效性强、传播速度快、传播手段多样、辐射面廣、宣传力度大等特点,能够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极大的助益。要充分利用好现代科技手段,拓展传统文化传播的深度和广度。例如近年来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国家宝藏》等文化类节目十分“圈粉”,其通过创新解读方法,应用年轻化的表达和传播方式,让传统文化变得时尚前卫,成为具有强大吸引力和生命力的“潮”品,受到人们尤其是年轻人追捧。同时,可以借助新兴技术手段,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催生新的文化产品,构筑文创发展的新空间,赋予纸面上的内容新的生命。因此,在信息化时代,盘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要融入现代元素,尤其要运用好新兴技术手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破圈”表达,真正做到“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

4 结语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场合多次谈及“双创”这个具有时代意义的话题,并对其丰富内涵和独特价值作出了精辟的诠释,足以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接续、转化创新的重要性。然而,我们不能脱离文化自信的时代语境和国家的发展方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双创”。因此,要在立足时代和实践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时代的热土上茁壮成长,创造出新时代的新文明,更好地让世界见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神奇与博厚。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02).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3-4.

[3]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02).

作者简介:刘云丹(1996—),女,贵州毕节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王文算(1996—),女,贵州罗甸人,硕士在读,研究方

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双创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华人时刊(2021年23期)2021-03-08 09:27:28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华人时刊(2020年17期)2020-12-14 08:12:42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文教资料(2016年22期)2016-11-28 13:48:12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声屏世界(2016年9期)2016-11-10 22:23:12
师之大爱—————三尺讲台铸辉煌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人民论坛(2016年27期)2016-10-14 13:35:36
双新双创
新农业(2016年21期)2016-08-16 11:5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