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春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技能成才,技能报国”成为关注焦点。在“一带一路”“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的指导下,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和大数据,逐渐成为物流行业的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中职学生物流竞赛以“现代物流综合作业”为重点赛项,为提高专业人才的市场匹配度、综合展示参赛选手的职业素养、增加中职物流教育的社会认可度,校企之间高度融合,在物流中心现场准确、规范、安全及文明作业等方面向参赛选手提出了要求。本文重点探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该赛项之现场实操项目参赛训练方法与育人心得。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简要阐述
(一)三大观念: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说明学习者只能通过自身的建构来学习知识,以自身的经验为背景来分析知识的合理性。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在理解新知识的同时,也要学会分析、检验新知识。学习观指出学习者是主动建构意义,根据自身经验背景,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外部信息从而获得自身的意义,而非被动接收信息的刺激。教学观则强调应该重视学习者自身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并思考学习者看法,引导学习者丰富或调整自身的解释。在此过程中,教师并不是知识的呈现者和权威象征者。
(二)两种框架:情境性框架和整体性框架
情境性教学框架中,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构成理想的学习环境。情境有助于学习者建构所学内容的意义;协作即通过师生协作、生生协作来贯穿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交流则促进协作学习;意义建构是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
整体性教学框架要求教学要呈现整体性的任务,让学习者尝试去解决问题。在教学中对问题的设置,首先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出发,同时提供工具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在让学习者单个或小组探索的过程中,去发现解决问题所需的基本知识技能,掌握这些知识技能,解决问题。
二、现场实操项目介绍与训练
(一)基本内容
“现代物流综合作业”赛项是一个比参赛选手综合职业素养的团队赛项。现场实操作为项目之一,占据55%-65%的分值比重,占比最高、难度最大、对团队组织应变要求最高,对指导教师和参赛选手都是一个大考验。现场提供物流中心场地与平台,由四名选手组成,分别对应四个岗位:叉车司机、信息员、取派司机与站场操作员、仓管员。叉车司机岗位专门负责叉车操作,并由参赛队自行指定。其余三名参赛选手现场抽取一名信息员,负责信息处理操作。作业任务包含两大模块:仓储作业模块、运输作业模块,由4名参赛选手协同完成。具体包括:信息处理、出入库作业、补货作业、移库作业、拣选作业、盘点作业、配送与运输作业等(图1)。
(二)训练方法
现场实操项目要求参赛选手具备较高的核心执行能力。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参赛选手需要強化训练实操的基本能力,掌握基本操作流程和作业规范,提升心理素质、异常处理能力与创新能力,团队磨合,养成团队意识、服务意识、安全意识、质量意识,灵活使用各种设施设备。
1.集队与进/退场
要求参赛选手在听到指令后,迅速整理队伍,步伐整齐进入或退出教师的视线范围,充分体现团队整体精神风貌。此环节的训练,让参赛选手快速进入物流操作情境,团队协作完成,有效提升选手的自律意识与执行力,是现场实操开展的关键。
2.作业系统
(1)现代物流综合作业系统
作为信息传递中枢,在日常训练中,将题目导入系统中,便可自动生成后台数据。注意题目的多样化和相关性,多几套数据,便可多几种考验。
(2)RF手持系统
与现代物流综合作业系统配套使用,完成信息流与实体流的无缝对接。每个工作岗位配置一台RF手持设备,探索并熟练界面操作。
(3)电子标签监控系统
在出库环节中,需要及时打开该系统的实时监控功能,快速分拣,最终按下亮灯的报警按钮,完成操作。步骤简单,出错率低。
3.现场实操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性框架和整体性框架指引,以及熟悉竞赛规程的前提下,要求参赛选手对物流中心实操步骤、场地布局与区域功能具备整体性认知和自身意义建构。在给定题目后,意味着情境创设完毕,训练参赛选手协作分析题目,明确各步骤之间的关联程度,交流作战顺序和策略。在实操过程中,各岗位相互协助,紧密沟通。信息员进行信息录入、单据打印、工作任务调度、线路优化作业,统筹全局。仓管员进行单据交接、工作组织与协调、作业任务优化。取派司机与场站操作员进行配送装车、货物运输、货物配送、单据交接作业。仓管员、取派司机与场站操作员可共同完成货物验收、托盘堆码、RF组托和搬运作业。叉车司机则完成入库上架、出库下架、补货下架、返库上架作业。
4.评分标准
(1)作业内容评分参考(表1)
(2)作业规范评分参考(表2)
三、参赛育人心得
(一)循序渐进,尊重参赛选手认知规律
自2018年至今,笔者具备四年“现代物流综合作业”赛项带赛经验。
在确定参赛选手队伍后,会罗列出一系列现场实操备赛计划。起初会将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进行填鸭式训练,取得的效果却不尽人意。因为忽略了参赛选手的认知规律和接受能力,当达不到预期目标时,选手的自信心受到了打击。备赛过程是一个知己知彼的过程,要尊重参赛选手的认知规律和接受能力。在后期的带赛中,笔者以此为鉴,结合参赛选手的认知规律,由前期的强度较大的基本功训练,到中后期刚柔并济的实操技能训练与策略运用,循序渐进,逐步内化。每天设定恰当的目标,不要求面面俱到。从熟知规程开始,到熟知整体框架、功能区域、操作流程、操作规范、系统界面、流程策略、团队配合等,循序渐进让参赛选手进行意义建构,当达到目标后再逐步提高要求。通过训练的循序渐进,参赛选手不会产生抵触心理,不会因为操作内容较多产生习得性无助感,也不会因为达不到要求而自信心不足。
(二)立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树立正确“三观”
统筹整个现场实操训练,不能自乱阵脚漫无目的,不能忽略理论的指导。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符合备赛的理念和初衷。树立正确的知识观,需要结合原有的实操知识经验,指导参赛选手接受并理解新的备赛知识与实操技能要求,进行分析整合,形成现场实操新的认知。树立正确的学习观,需要激发参赛选手的学习动机,化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团队之间主动研讨实操策略,对获得的题目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建构自己和团队的意义。树立正确的教学观,需要指导教师重视参赛选手对现场实操相关内容的理解,不能以自己为权威,而是以参赛选手为主体,适当调整备赛策略,倾听参赛选手看法。以参赛选手视角寻找现场实操中存在的问题、细节失误和临场策略,避免当局者迷。
责任编辑 陈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