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力的路径探究

2022-11-06 14:57:31刘静
高考·中 2022年8期
关键词:高中地理问题

刘静

摘 要: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方法进行创新,使得学生能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因此,教师应当在教学时重视学生实践力的培养。但是受一些因素的影响,部分教师对实践力这一核心素养了解不多,在培养过程中存在较大问题,无法使实践力的培养落到实处。因此,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力成为教师不得不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从问题、原因、策略三个方面入手,阐述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力时存在的问题及优化路径。

关键词:高中地理;实践力培养;问题;路径

地理实现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有机结合,可带领学生站在独特的角度上对世界进行观察,领略学科价值。而实践力可以将地理的价值充分体现出来,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将其培养重视起来,而就目前情况而言,多数教师无法将实践力的培养落到实处。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教学策略的创新,从而在高效的教学课堂中设计一些教学活动,促使学生的实践力能够得到有效培养。下文就此进行了深入研究,旨在为教师带来一定启发。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力时存在的问题

(一)存在实践不实的问题

在培养学生实践力的过程中存在着各类问题。教师需要重视教学中实践活动的设计,使得学生能够脚踏实地进行实践,实现对学生实践力的有效培养。而就目前情况而言,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实践不实的问题:1.地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相脱节。在教学时,教师需要明确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因此,教师应当设计一些能够将地理知识应用于生活的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在一个真实有效的实践活动中提高实践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当前的教学目标之一,教师需基于这一特点,设计教学活动,确保学生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探究思考,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形成实践力。但是,多数教师并未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重视起来,导致学生虽然在课堂教学中掌握了一定知识,但是仍然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意识。2.实践活动虚化。就目前情况而言,多数高中学校存在欠缺可行的引导路径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在教学活动中,会讲述关于实践的内容,但是不会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设计实践活动。究其根本,是因为实践设备、实践环境、实践评价等存在一定欠缺。3.未将素质培养重视起来。当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成为教学目标,但是,受一些因素的影响,多数教师未将素质培养落到实处。4.主要为校内实践。实践分为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两种,不同的实践活动可以发挥出不同的效用。因此,教师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实践活动,确保其效用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但就目前情况而言,大多数地理实践活动均在校内,这对学生的实践力的培养造成了一定影響。

(二)存在认知偏颇问题

认知可以直接影响实践力的培养,这是因为认知可以决定一个人的行为,如果教师产生了培养学生的实践力的认知,那么,在教学活动中便会自主自发地抓住机会对学生的实践力进行培养[1]。而就目前情况而言,多数高中地理教学中并未对学生的实践力进行有效培养,其主要原因是认知偏颇。就目前情况而言,认知偏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对地理实践力没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在这种情况下,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受到了直接影响。2.未结合实际情况设计实践力培养目标。清晰明确的培养目标可为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提供保障。而受一些因素的影响,多数教师在进行实践力的培养时,教师并未做到这一点,导致实践力的培养受到了直接影响。3.实践力培养过程粗放。实践力培养需要采用科学可行的手段及方法,否则其培养效果将会与理想存在较大差异。而多数教师存在认知问题,并未将其重视起来,所以培养实践力的过程十分粗放,不利于达到培养实践力的目标。4.地理实践力评价手段不足。实践评价可以使学生了解自身优势与不足,从而为实践力的培养提供保障。而就目前情况而言,多数教师采用的实践力评价手段存在一些问题,无法使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并在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得到提升。

(三)存在深层结构问题

深层结构问题是培养学生实践力时的一个主要问题。想要对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进行培养,教师就需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学习能力进行方法选择。这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发展水平进行了解,从而对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进行培养[2]。而就目前情况而言,多数教师并未将其落到实处,导致实践力的培养受到了直接影响。所以,为了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帮助学生提高实践力,教师就需要对深层结构问题进行解决。

二、难以落实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力的原因

(一)教师实践力较弱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指导作用,其实践力可对学生的实践力的培养造成直接影响。而就目前情况而言,多数教师的实践力较弱。具体表现为:想要对学生的实践力进行培养,教师就需要掌握多门学科的知识,形成多样化的知识结构,并基于知识内容及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设计实践活动,并在学生实践探究的过程中予以相应指导[3]。但是,教师并没有做到这些,所以即便开展了实践活动,也没有办法给予学生适当指导、引导,对学生的实践力培养造成了直接影响。因此,教师的实践力较弱,成为无法落实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力的原因之一。

(二)活动类型单一

随着时代的发展,多样化的活动形式应时而生,在丰富了教学活动的同时,也带给学生独特的体验及感悟。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活动类型,确保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被调动起来,并在探究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其对知识的印象,形成一定的实践力[4]。而受一些因素的影响,多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选择了单一的活动形式。比如:让学生每天观看新闻,然后在课堂上总结自己在新闻中看到了什么内容,获得了怎样的感想;让学生对日落的时间及季节性变化进行观察及记录。由于这样的活动较为单一,且无法将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起来,所以其发挥受到了直接影响,且整个实践活动存在流于表面的问题,学生无法从中获得知识,也无法基于此形成实践力。

(三)借鉴案例较少

我国在实践力培养方面处于探索阶段,可借鉴的案例较少,对学生的实践力培养也造成了直接影响。具体表现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未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未把控好实践活动的度,导致教学效果与理想存在较大差异。

三、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力的策略

(一)通过制作地理教具对学生的实践力进行培养

地理教具的有效应用,可瞬间拉近学生与知识的距离,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而且,在实践中发现,通过学生自制教具的方式能够为学生带去不同的学习体验与感悟,这对学生实践力的培养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教师可以运用自制地理教具这一方法,对学生的实践力进行有效培养[5]。

例如:在教学“地球的圈层结构”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制教具,促使学生的实践力得到培养。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对课本知识进行阅读,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教材中的知识自制一些教具,从而实现学生自学过程中实践力的培养。当然,在整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对重难点知识进行细致讲解,促使学生能够理解难懂的知识点。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这样一个课堂活动:利用面团及不同颜色的色素为原料进行模型制作。由于这样的任务较为特殊,且只有通过学生实践才可以完成,所以可以轻而易举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充分参与到探究的过程中,确保学生实践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实践过程中,学生会将面团先分为若干个部分,并根据所学知识将其运用于不同结构的制作中。如内核制作、外核制作、地幔制作等,并根据其颜色利用色料进行调色。调好色后,学生可以按照地球圈层进行包裹,并运用不同颜色的面片将陆地、海洋、两极部分标出。之后,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复习,使其基于此,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如:在教学“三圈环流”时,教师还可以有效利用信息技術直观地为学生展示知识。在学生对理论知识有了一定了解后,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学生的了解,将其划分为若干个小组,使其以小组的形式制作三圈环流模型。由于这样的教学活动较为生动有趣,使得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高度的热情,同时还有助于其在探究思考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并形成一定的实践力。比如:有的小组借助充气地球仪、白色指环、各种颜色的纸条、剪刀、双面胶等材料制作成了三圈环流模型。之后,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定展示机会,使其在课堂上充分展现自己制作出来的教具,并根据所学知识进行相关内容的介绍,在介绍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掌握知识,其核心素养可以得到有效培养。

(二)通过模拟实验演示对学生的实践力进行培养

地理知识是经过科学家不断探究、实践总结而来的,所以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为理论知识,二为实验教学。由于实验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有着积极作用,而高中生的各项能力处于发展之中,所以教师在对学生实践力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模拟实验演示的方式展开教学[6]。

例如:在“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通过模拟实验演示的方法使得学生能够知道“热力环流”的存在。教师可以选择一个长方体的玻璃缸,并在玻璃缸的两端放置一盆热水、一盆冰块,然后在放置冰块的盆上开一个小洞,并将点燃的香放置于小洞口中,观察玻璃缸内烟雾的飘动方向。然后再对该实验的现象进行总结。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相关知识,也可以形成一定的实践力。又如:在教学“水循环的过程”时,教师也可将这一方式利用起来,借助其拉近学生与知识之间的距离并实现相关知识的有效教授,对学生的实践力进行有效培养。首先,教师可以准备实验所需的器具,包括但不限于:干沙子、热水、玻璃杯、冰块等。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依据所学内容说出接下来的步骤:将热水逐渐倒入玻璃杯中,并盖上杯盖。然后在另外一个玻璃杯中倒入少量干沙子与一些冰块。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该实验的现象进行观察,并对其进行总结。同时,为了使得学生能够对实验现象有更清晰的认知,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播放微课视频,使得学生能够准确获得知识。随后,教师可以顺势引入教学内容,通过采用的材料所代表的海陆间水循环的环节进行阐述,使学生结合实验现象,对相关内容进行学习。与其他的教学方法相比,这样的教学方法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所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能对学生的实践力进行有效培养。由此可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将模拟实验演示这一方式利用起来,促使学生能够将所学习到的知识与生活进行联系,并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的同时,形成相应的学习能力、实践力,从而为学生成长为国家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三)通过丰富教学资源对学生的实践力进行培养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实践力的培养需要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作为支持。教师可以通过丰富教学资源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能够在全身心投入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自身的实践力。且在时代的发展下,信息技术早已走进了课堂,给丰富教学资源提供了便利。所以,教师需要关注到教学资源对学生实践力培养的重要性,有效整合丰富的教学资源[7]。

例如:在“地貌观察”相关知识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互联网等内容对教学资源进行拓展,从而有效开展学生实践力的培养教学。教师可以对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并以教材中涉及的风沙地貌、河流地貌、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等为入手点,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相关教学资源的收集,然后开展学生实践力的培养教学。例如:在“河流地貌”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直观地向学生呈现相关图片或视频,在学生对其有一定了解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安排任务:以小组的形式前往河流区域采集样本,对其基本形成原因及地貌特征进行判断。想要完成这一任务,学生就需要花费一定时间与空间对河面进行观察,并利用手边的器具对河面现象进行拍照;就需对具体物品进行搜集等,这个过程不仅使得学生能够对知识进行深入了解,还能够引导他们对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进行联系。并且,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的实践力也可以得到有效培养。除此以外,为了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教师也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课后作业:利用互联网对当地河流地貌变化趋势等进行了解,然后思考其对河流地貌可以造成怎样的影响。通过这一方式,学生可以切实对河流地貌的发育与变化进行深入了解,形成较强的实践力。由此可见,基于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方法丰富教学资源,不但可以使课堂内容更加充实,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习到更多知识,而且在实践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形成较强的实践素养。

(四)通过设计探索活动,对学生的实践力进行培养

探索活动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实践、考察、测量,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学以致用的能力,形成较强的实践力。因此,教师在开展地理教学时,需要重视探究活动的内容设计,使得学生能够有兴趣进行探究,从而使得他们的实践力得到培养。

例如:在“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来到户外,对太阳的高度角进行有效测量。在这一探索活动中,学生就需要做到活学活用。具体而言,学生需要将教师提供的卷尺、标杆等工具充分利用起来,并利用卷尺对标杆的投影长度、标杆的长度进行测量,然后利用所学公式对太阳高度角h进行计算。在学生计算出结果后,教师可以提供专业的太阳高度角测量仪器,使其进行测量。在学生测量完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测量结果进行对比。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户外对太阳高度角的测量方法的原理进行探究。这一教学活动下,学生可以感受到高中地理教学的魅力及乐趣,并在探究实践的同时接触更多资源,进行深层次解读,从而形成相应的核心素养。由此可见,通过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探索活动的设置,可以使学生亲身经历学习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及掌握,可以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形成较强的实践力、学习能力。

(五)通过家校合作对学生的实践力进行培养

家校合作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其可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从而对学生的实践力进行有效培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需要将家校合作这一方式利用起来。

互联网为家校合作提供了便利,教师需紧跟时代发展潮流,通过拓展地理实践的应用为学生形成较强的实践力提供保障。比如:在“区域地理”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把课程内容当作例子,给予学生适当鼓励,使其在课后观看有关于相关内容的旅游节目或地理纪录片。而考虑到学生的自制能力较差,所以在布置完相关任务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与家长取得联系,使其明确所布置的教学任务是什么,然后发挥自己的监督作用,保证学生将教师布置的任务完成。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家长还可以引导学生对旅游地的地理特点及社会经济情况进行关注,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可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也可以发现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又如:在教学“全球定位系统”时,教师便可以将互联网利用起来,直接为学生布置这样的任务:和家长共同研究GPS汽车导航仪和智能手机中的其他导航App。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发现GPS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可以在探究思考的过程中,了解GPS导航的工作原理及应用特点。

(六)通过开展实践竞赛对学生的实践力进行培养

学生具有一定的竞争意识。而教学活动的主体应当是学生,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实践竞赛活动,使学生的实践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并为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奠定基础。所以,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可以通过开展实践竞赛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实践力,同时,也帮助学生在参与实践竞赛的过程中,熟练掌握知识。

但是,在实践竞赛的开展前,教师需要考虑到如下几个内容:1.实践竞赛活动应当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有着一定的竞争意识,但是他们的竞争意识只能在具有挑战性内容的激励下产生,所以教师需要在教学活动中增加实践活动的挑战性,确保学生的竞赛欲望可以被调动起来。例如:在进行绘制野外考察地图,充分利用北斗系统进行定位等。2.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学生的思维和想法是多样化的,很有可能会冒出一些奇思妙想,这正是大胆创新的前提,所以教师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实践竞赛活动,借助其对学生的实践力进行培养。比如: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定时间,使其结合教学内容设计竞赛活动。3.需將学生的品格及能力提升当作重点。例如:教师可以设置地理环境保护宣传竞赛、资源节约型班级建设竞赛等,确保高中地理教学的育人作用可以发挥出来,使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4.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重视起来。21世纪又被称为信息化时代,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对信息技术的培养重视起来。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地图工具进行产业区位分析竞赛的设置,使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及信息技术完成相关任务。因此,教师需要注重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实践力的培养。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地理学科教学中学生实践力培养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并且因国家现在所需要的人才是全面发展的人才,所以高中地理实践力教学,教师需要重视理论知识的教授及核心素养的培养。上述文章就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望可为教师带来一定启发。但是,课堂教学的方法从来都不是固定的,所以教师仍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不断探究及实践,确保学生的实践力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

参考文献

[1]卓灿美.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J].广西教育,2021(22):83-84.

[2]刘得奎.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策略分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1(9):49-50.

[3]于彦鹏.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策略探讨[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1,6(8):88-90.

[4]傅晓青.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策略研究[J].高考,2021(14):85-86.

[5]蔡丽.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策略探讨[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1(5):80-81.

[6]李大伟.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研究[J].求知导刊,2021(2):18-19.

[7]乔自成.浅议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策略[J].高考,2021(1):99-100.

猜你喜欢
高中地理问题
新课改理念下高中地理课堂语言策略的研究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22:25:55
理论结合实际,创新高中地理教学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20:38:52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46:53
探讨如何构建高中地理双动两岸的教学模式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9:44:00
避开“问题”银行股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环球时报(2016-07-15)2016-07-15 13:42:04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环球时报(2016-03-09)2016-03-09 09:10:24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南方周末(2015-05-07)2015-05-07 04:3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