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波 操庆亮
主动为基层服务解难是机关职责所在,也是衡量机关干部业务能力、担当作为的重要标准。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机关干部遇事习惯推、卸、绕、拖,诸如“不归我管”“我不负责这项工作”“按规定办”“需请示领导”等托词张口就来,该受理的不受理,当做主的不做主,导致对基层官兵反映的矛盾问题对接不主动、解决不及时,伤了官兵的心,误了基层的事,也损害了机关的形象。《军队基层建设纲要》明确规定,各级党委机关应当“坚持把工作重心放在基层”,“对基层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应当想方设法帮助解决”。机关因基层而存在,没有基层就没有机关,机关干部理应心系基层、服务基层,当好“第一受理人”,这是机关干部应有的态度和担当。
基层官兵带着诉求到机关,找到的第一个人就是“第一受理人”,就是“第一责任人”。推诿甩锅是决不可行的,既推不掉,也甩不脱。“推”,只会把机关的形象推坏;“甩”,只会把个人的格局甩低。要把力气和智慧用在受理和解决问题上,做到履责不推责、揽事不怕事。一是事情越小越不小视。基层官兵反映的问题,有的看起来很琐碎,是简单的“小事”,但落到官兵头上都是个人的大事。轻视不得、怠慢不得,必须拿出十二分心思精力,谨慎对待、全力以赴、妥善解决。有的问题处于业务领域的“结合部”,不能踢皮球、打太极,要牵头搞好协调,主动解决问题,杜绝让官兵来回跑,做到把“小事”当“大事”来办,把“别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切实办出真情,办到官兵心坎上。二是困难越大越不回避。基层官兵很淳朴,不是难以解决的“挠头事”“心头病”,一般都“无事不登三宝殿”。但也要看到,基层官兵的这些难事难处,往往一时半会解决不了,需要下足“水磨功夫”,使出浑身解数。对此,机关干部要把困难预想得很充分,切不可怕难畏难、避难惧难,做到越是困难越有劲、越是周折越积极。基层官兵也很实在,机关干部做得怎么样,他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机关干部越是事不避难,形象威信就立得越牢。三是工作越忙越不忙乱。机关干部平时分管一摊业务,都有自己的工作要干。特别是工作冲突的时候,对基层官兵反映的问题,要端正根本态度,区分轻重缓急,第一时间作出回应,列出时间表、一个一个对账销号,切不可本末倒置,因为手头工作冲突,就把官兵的事束之高阁。
机关干部“第一受理人”的地位,靠喊是喊不出来的。倘若只有受理问题的空泛表态,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领和实际动作,立信树威、以上率下就会大打折扣。一是要看得到问题背后的问题,能找准症结。官兵反映的矛盾问题,背后往往有多种原因,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有的问题则藏在既有问题的背后,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如果就事论事、点到为止,只解决一时之需、眼前困难,矛盾问题极有可能复发。因此,机关干部在帮助解决基层官兵困难时,要摒弃单向性、直线性思维,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有深挖问题根源、把准问题实质,找到问题背后的问题,方能对症下药、精准开方,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二是要解得了纷繁复杂的矛盾,能拿出妙招。问题就是矛盾,矛盾就是运动,解决问题的过程本就是推动建设发展的过程。对基层官兵的棘手难题,机关干部要善于辨别分类、把握特征、认识规律、找寻钥匙,从一开始就紧紧牵住问题的“牛鼻子”,力争把问题想得再深一层,把对策研究得再透彻一些,创造性地拿出最有力、最有效的高招妙招,切实在破解一个个具体矛盾问题中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壮筋骨,练就一身“独门绝技”。三是要下得了水滴石穿的苦功,能耐住性子。官兵遭遇的难题困境,大多是需要劳神费力、攻坚克难的艰苦工作,具有长期性、反复性、艰巨性,必须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对此,机关干部要有清醒的认识,切实耐住性子,稳扎稳打,按照由急到缓、由简到难、由表入里的路子,一步紧着一步抓,一锤接着一锤敲,以滴水穿石的韧劲耐性,切实把官兵的问题解决好,真正使基层受益、让官兵满意。
“第一受理人”既彰显责任担当,也体现境界格局,直接指向机关干部的政绩观、服务观,刚性要求机关干部必须心中有兵、真心为兵,始终全心全意、竭尽全力为官兵排忧解难。一是心里要始终装着官兵。机关干部心里有没有想着基层、装着官兵,集中反映在对官兵的根本态度上。习主席指出,“党委机关指导帮建基层,根本的是要解决好态度问题,基层至上、士兵第一,这不是说说而已的”,反复强调“要满腔热忱为官兵办实事、解难事”。机关干部只有推己及人理解官兵,拿出对待亲人的赤诚热情,真正把官兵放在心尖上,以心换心、将心比心,这样的“受理人”才算得上是官兵的“贴心人”,才能设身处地为官兵想办法、出主意、解难题。二是感情要真正倾注官兵。感人深者,莫先乎情。真情是最无声的力量,也是内心最本真的流露,既装不来,也很难掩饰。倾注了几分感情,就会下几分力气,矛盾问题就能解决几分,官兵自然能感受到。因而,只要真正倾注感情、带着温度,官兵就会内心服你、真心信你,就会催生满满的幸福感、凝聚强大的战斗力。三是身子要深深扎到基层。一些机关干部讲,现在到基层考察、调研,很难听到真话、觉察实情。问题的根子就在于,究竟是“下到基层”还是“扎到基层”?前者是到基层走走逛逛,往往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后者却是把自己当成基层的一员,主动把自己扎到疙瘩解不开的地方去,扎到官兵着急上火的地方去,实打实地为官兵雪中送炭。这样的“第一受理人”,基层官兵必然双手欢迎、满心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