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鹏总主编:《中国海域史》

2022-11-06 05:12黄慧
海交史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渤海黄海东海

黄慧

海洋文明演进是人类扩展海洋生存与发展空间的历史进程。杨国桢先生将其划分为区域海洋时代、全球海洋时代、立体海洋时代,并认为立体海洋时代萌芽于现代海洋开发技术的突破,海洋文明的发展空间拓展为由海洋水体、海洋上空和海底组成的立体空间,被誉为未来人类文明的出路。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海洋史日渐成为史学界研究的焦点。近年来,中国作为海洋大国的观念在中华民族“海洋强国”的建设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推动进程中日益深入人心,而中国的“海域”作为一种时间、自然空间与人文空间的总合,其内涵与具象也需要有较为系统、全面的梳理与阐释。

正是在此一背景下,由中国史学会前会长张海鹏先生总主编的《中国海域史》(五卷本)应势而出。全书分总论卷、渤海卷、黄海卷、东海卷、南海卷五册,是目前国内首部从“海域史”的角度系统反映中国各大海域历史文化变迁的通史性著作。该书参考了包括正史、方志等典籍文献、档案、报刊、笔记、民间文书等丰富资料,史料翔实,史实宏厚。中国海洋史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要求同时兼顾涉海区域史的深入研究和海洋整体史的宏观研究。本书兼顾中国海洋史宏观总论,以海域史立论成书,是国内史学界对海洋区域史研究的创见。

《中国海域史》大致采用中国通史体例,兼顾海洋发展的内在逻辑,以海陆融合的视角进行跨学科、宽领域研究。以自然科学的视角描述海域的概况、自然地理以及资源,按时间线梳理海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军事等内容,遵循区域史的研究方法,既有全景式的综述,也有选取典型事例进行具体个案的探讨,关注小传统、小历史,通过比较研究,通过对趋同性和趋异性的深入思考,以严谨的逻辑进行论述再现中国海域的整体历史。

《中国海域史》五卷各具特色,各有偏重。《中国海域史·总论卷》由王宏斌著,对中国海域的地理气象概况进行整体论述,以与海洋相关的古籍文献、碑刻、具体事例为主体,史料与考古相结合,来总述中国海域地理认识史、中国海船建造史、盐业渔业生产史、海洋贸易与管理史,起到海域通史纲要的作用。

《中国海域史·渤海卷》由朱亚非和刘大可主编,探讨了从史前到新中国成立长达六千年渤海区域的社会发展史,是一部较为系统的渤海区域史,在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渤海区域的政权更迭、渤海与海禁、渤海的内海交通和外海往来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考证与论述。

《中国海域史·黄海卷》由党明德和曲金良主编,注重对黄海海域早期发展、航线开辟进行考察,分析黄海海域各个港口的变迁,黄海海域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的跨海交流,并关注了近代黄海的命运。

《中国海域史·东海卷》由谢必震和吴巍巍主编,按朝代对各个时期的东海海域史进行梳理,并着重关注了百越先民的发展变迁、东海海域在对外文化传播方面的重大作用,分析台海历史与问题,以严密逻辑和确凿证据论述了钓鱼岛主权归属与中日东海争端问题,在当今东海海域危机四伏的局势下,为国家维护东海海域海洋权益总结经验,提供有效资鉴对策。

《中国海域史·南海卷》由李金明主编,以各个时期的具体人物、著作、事例勾陈史实,着重回顾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引用大量史籍中关于南海疆域的记载,以确凿的史实依据、缜密的论证,完整地展现中国人最早发现、命名、开发经营并持续不断实施管辖南海海域的历史,为祖国捍卫南海诸岛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提供史实依据。

本书分四大海域论述中国的海洋发展史,注重将区域史的研究方法运用其间。区域史研究的路径与传统史学不同,区域史研究是从以政治史和王朝体系为中心的传统史学领域中跳脱出来,它是通过解剖中国社会的某一局部去认识整体中国的。而本书正是通过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大海域来认识整体中国乃至亚洲与全球,注重了整体性与全局性。正如滨下武志先生所言:“以海域融合为主的观念来说明亚洲的历史,比过去以土地为主的观念可以涵盖更多的地区和呈现不同的内容。”例如,在《中国海域史》的渤海、黄海卷中,分别都有论及渤海黄海的内海交通与外海往来,随着渤海、黄海沿海港口的开发与发展,为海上交流提供了越来越充足的条件,日本列岛、朝鲜半岛,东亚诸国都不远万里来学习繁荣优秀的中华文明。其中不仅论述了渤海、黄海海域史地的发展、航线开辟历程与港口变迁史,各个海域的发展史本身亦是中国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在分析海域发展时不得不涉及到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变迁,这也为从海域看中国王朝政治的更迭以及中华文明的繁荣历史提供了视角,在分析海域航线开辟部分也为读者展开了东亚的海上交通史、文化传播史。另外,《中国海域史》中的每一卷都谈及各海域的海洋文化。有海洋群体活动的沿海国家与岛国,都有自己的海洋文化。海神信仰是中国海洋文化中重要的一环,《中国海域史》中皆论及各个海域内的海神信仰,体现了中国海神信仰在不同地域的发展、信众群体以及传播历史等。例如渤海、黄海卷透视了妈祖信仰和妈祖文化在我国北方沿海地区甚至朝鲜、日本等地的传播。

杨国桢先生认为,站在世界海洋文明历史发展的高度,审视中华海洋文明的历史嬗变,是十分必要的。也就是说,从各个海域的视角透视中国、亚洲和世界历史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例如,《中国海域史·东海卷》中谈及台湾历史、钓鱼岛历史及台海问题与钓鱼岛问题来源,在分析中,中国海域的重要战略地位得以体现,介于亚洲大陆与西太平洋之间,是世界交通的重要枢纽,是周边国家经济发展的资源库也是逐利交汇之处。《中国海域史·南海卷》中着重回顾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从汉武帝开辟广州—南海—东南亚—南印度的海上丝绸之路始,历经各个朝代的不断发展,至郑和下西洋延伸到西亚、东非等地,到大航海时代,西方殖民者东来,海禁开放,大量的丝织品转运至南美、欧洲等地,贸易航线贯穿了全球。对这一海上丝绸之路历程的回顾,进一步深化了对历史上东南亚文化与中国文化在海上丝绸之路沿岸东南亚国家影响特点的研究和探讨,无疑将有助于推动当下中国与东南亚携手推进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进程,从而能够在更高的历史起点和更广的交流领域进行友好交往提供有益的借鉴。在当今全球史视野下,开展海域史的研究,对思考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共识的方法,有着重要的意义。

海域史研究不仅要有全局的视野,也要有高度的站位和联系的眼界,要看到整体与区域、区域与区域之间的互动。同样海域史的研究除了注重整体性与特殊性外,也要注重联系性。任何区域的发展都不可能是孤立的,必然会与其他相关区域发生人员、经济、文化等的交往与互动。这些论见在《中国海域史》一书中也得到很好的体现。中国的四大海域之间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海域间互相沟通、相互作用与认知。四大海域是相互连接在一起的,必不可免进行彼此沟通。例如唐朝时期开始,从渤海通往江淮沿岸的南下航线逐渐繁忙,沟通了渤海与其他海域。后唐时期,北方政权派使臣南下便是从渤海启程途经黄海、东海,而南方割据政权到王朝朝贡也从福建一带走水路,从东海经黄海抵达渤海海滨港口。从古代开始,渤海与其他海域的官方使节交往频繁,经渤海海域、黄海海域与江浙闽地区东海海域的海上商业往来也颇为常见,促进了各个海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交流。区域的概念既是个动态的概念,包括经济、交通等因素,又是个开放的概念,涉及区域的辐射问题。海域之间因互相沟通而互相影响、相互作用,本书在论述各个海域时,并没有孤立地分析单个海域,而是以辐射视野分析海域的动态发展。甲午战争时,日本打败北洋水师,通过控制黄海而进一步控制渤海,进而胁迫京城,渤海黄海在战略上一体,黄海失守,那渤海也危在旦夕。此外,中国的海域有一条以台湾岛—海南岛—舟山群岛构成的天然海防线,共同掩护着中国的广大腹地,东海地处黄海与南海之间,沟通着这两大海域,保障着南北海运。海域间因为互相联系和沟通而发生互相影响、产生作用,也发生了相互认知。在各个海域之间有出现因为政局、战乱以及自然灾害等而发生的人口流动和迁徙。东汉末年便有北方汉人向长江流域迁徙,魏晋南北朝,经济重心南移、人口迁移。渤海、黄海海域的人迁移到东海、南海一带,为东海、南海海域带去了先进的农耕技术等,促进了行政建置的变化,同时也有少数其他海域的人移居到渤海、黄海海域,也有在逃难安定之后重返故土的人。在这一人员流动之中,各个区域的人在长时间相处之后改变认知、彼此认同、互相理解、融合,由此产生了许多多元的海域文化。

当然,本书也略有不足之处。各大海域之间难免有重合交叉之处,在不同卷中有出现部分重复内容,给读者造成冗杂繁琐之感,例如渤海和黄海之间以山东半岛的蓬莱角和辽东半岛南端的老铁山一线为分界线,而蓬莱港在这一线上作为重要港口,渤海卷和黄海卷难免都有所涉及。因此,不同卷次之间涉及到重合地方的,可互相整合、缩减重复文字,突出不同海域的各自侧重和特色。也可适当考虑在每卷的扉页或者附录部分附上若干航线、岛屿地图等,以便读者更直观认识海域范围,查找对应地名,探索航线,分析地域、港口变迁等。

当下海洋史研究并未完全克服陆地化研究的思路,还没有实现从涉海历史向海洋整体史观研究的转型。处于这一转变进程中,本书也并未完全摆脱大陆本位视角,部分章节主要集中于沿海地区政治史、经济史和跨海视野下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方面,在海洋社会组织问题、海洋环境问题、海洋民俗信仰问题以及海洋移民问题未进行充分论述。当然,海洋史涉及内容浩如烟海,每个问题单论都能作成沉甸甸的著作,可留待后续探讨。

此外,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都共同关注着海洋史研究领域,尽管海洋自然科学史与海洋人文科学史的研究对象有所不同,但随着理论研究的日益演进和深化,二者之间的理论边际渐趋淡化,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相互交叉与交融,相互渗透与浸染的趋势。自然科学及其变化对海洋社会生活,如洋流、季风等对于海上活动、海洋贸易形态等都有深刻影响。本书对于海洋地理方面,在涉及海洋灾害、海洋考古、海洋环境等部分没有深入结合社会文化进行探讨,后续可进一步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紧密联结,进一步推进中国海域史的跨学科研究。

瑕不掩瑜,正如书中所说,本书的宗旨是协助人们建立一个认知中国海域史的基础。在寻找规律性时不要忽略偶然性的存在,在承认一般性时不要忽略其特殊性,在反对欧洲中心说时不要陷入中国中心说,在确认蓝色文明时不要忘记其时代的局限性,在反对地理环境宿命论时不要漠视其长远的影响。历史思维就是穿梭在一般和特殊之间,特殊是目的,一般是手段。归纳概括必须依据充足的事实,演绎推理不能脱离历史的真相。深入总结中国海洋发展历史经验,揭示中国海洋发展历史规律,把握中国海洋发展历史趋势,通过系统的、创新性的理论研究,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海洋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是新时代中国海洋史研究者的责任和使命。本书正是在各位研究者的辛劳与强烈责任感下,以客观严谨、具有开创性的方式让这一趋势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猜你喜欢
渤海黄海东海
你不会是……强迫症吧
渤海大学美术学院2019级学生作品
The Evaluation of Navigate Coursebook (Advanced→C1)
A Survey on Teachers’ Strategies of Lead—in inMiddle School English Class
渤海国文化浅析
阅读训练一
真假药材识别(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