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蒙 段多多 宋联江
战争就是认知博弈的观点古已有之。《孙子兵法》强调“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争制胜观表明,战争真正需要摧毁的是对手的抵抗意志。随着战争形态不断演进,认知域作战制胜机理成为认识战争、研究战争、设计战争的焦点。回望和总结党领导人民军队浴血奋战的艰辛历程,提炼认知制胜的经验智慧,对于把握认知战主动具有重要意义。
思想上理论上的先进性,是我党能够领导军队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强有力的理论武装能够赋予官兵对无产阶级革命战争性质深层的逻辑思辨、价值认同,从而“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取得认知制胜。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打牢意识形态根基。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是人的认知深层次的逻辑思辨和博弈。马克思主义认为,军队是无产阶级实现解放和发展的主要工具和关键武器,必须始终为其所掌握、领导和支配。建军之初,我党就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官兵头脑、改造官兵思想,使党的思想路线、政治纲领、宗旨原则等意识形态理论体系为广大官兵所认知认同,推动军队作战、改革和建设方向始终和党的纲领保持本质属性上的一致性、和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保持统一性。1929年12月的古田会议,我军开始探索通过加强理论武装和思想改造来建设一支坚定认同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新型人民军队。战争年代,毛泽东强调必须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将革命纲领和革命理念灌注到官兵头脑中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指出,要加强军队的革命化建设,在官兵群体中高高举起“四项基本原则”的意识形态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主席高度关注军队意识形态建设,明确要求“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领导干部的看家本领”,下更大的力气推进“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根本原则在军队落地生根。历史证明,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军、教育官兵,就能够实现党的意志和官兵的意志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高度统一,使全军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协调的行动,形成强大战斗力。
(二)坚持理论推动制度创新,强化政治信仰认同。政治信仰认同是指官兵对置身其中的政治话语体系所持有的肯定和支持态度。马克思主义认为,军队是国家政权的主要成分,是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保证力量”。政治信仰认同的目的,是在认知层面唤醒广大官兵的阶级情绪,赋予其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身份,实现官兵个体和群体对我党的共产主义理想追求、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制度的坚定认同和支持。强化这种政治信仰认同,需要通过理论武装改造思想,更需要通过推动制度创新提供保证,以法规形式来规范、传达这种政治信仰。我们党在革命战争年代探索创造、不断完善和一贯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制度体系,强化了全军的政治信仰认同。新中国成立后,将党指挥枪的建军原则上升为国家基本军事制度,实现了党的军队、人民的军队、社会主义国家的军队的有机统一和高度一致。新时代,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把“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习主席高度重视从理论上、制度上不断丰富完善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制度体系。历史启示我们,无论未来认知领域的战争形态如何演变,都要毫不动摇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坚持理论推动制度创新完善,不断强化官兵政治信仰认同,确保军队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从政治认同层面赢得认知作战。
(三)坚持理论推动文化发展,提供精神力量指引。认知战的思维内核即“精神战”,正如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认为,“精神因素在战争中占据最重要的地方,精神力量渗透着全部军事领域”。毛泽东指出:“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不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要继续战斗下去。”其中所反映和表达的就是精神力量的强大。95年来,我们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推动先进文化发展,激活官兵精神力量潜能,先后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疫精神等众多伟大精神。这些精神文化内核集中表现为人民军队的理想信念、精神风貌等认知要素,起到凝聚人心、振奋精神的作用。这些立足时代环境凝聚而成的精神文化,在认知层面深刻影响着全体官兵的理想、意志、精神、情感及行为。历史启示我们,坚持理论推动文化发展,逐步形成有我军特色且相对稳定的能得到官兵认同并自觉遵守的价值观念、理想追求、精神氛围、优良传统,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是党领导人民军队认知制胜的精神源泉。
谋略作为对抗性的思维认知活动,是认知博弈的重要抓手。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非常注重根据战争形势、战场环境变化灵活运用战法谋略,深刻体现了认知战实质上是人脑深层次有关认识战争、设计战争的思维博弈。
(一)善于战争设计运筹,实现思维认知超越。认知制胜取决于对战争设计运筹的立意更高、思虑更深、运转更快。我军在长期战争实践中,自发形成并不断自觉总结出以毛泽东军事思想为代表的独具特色的战争指导理论,蕴含着深刻的认知战智慧。毛泽东深刻指出,战争“要分胜负,还须加上主观的努力,这就是指导战争和实行战争,这就是战争中的自觉的能动性”,提出“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灵活机动”等战略战术思想。邓小平提出“以民为本,动员民众”“藐视敌人,研究敌人”“骄敌纵敌,持重待机”的军事谋略,是我军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作战的重要指导。可以说,在党的军事思想指导下,我军指战员关于战争智慧的思维认知完全超越了同时期的作战对手,运用认知力赢得战争的主观能动性被发挥到极致。历史启示我们,思维认知对抗是战争双方就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问题进行研究决策的对抗,深入探究谋略作用思维认知的机理规律、基本战法、实践要求等,对于充分发挥我军优长、把握认知域作战主动权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重视话语传播创设,形成信息认知优势。认知战往往以舆论话语为武器,通过舆论媒介渠道发布话语信息,或压制对手形成话语主导权,或潜移默化地塑造对手的思维习惯,从而实现“控脑打击”。抗日战争时期,为表达我方反蒋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立场,红军在1936年2月17日发布《东征宣言》,并根据时势变化,于5月5日发表《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通过舆论话语传播,揭露蒋介石卖国内战政策的反动实质,很好地把握了话语主动。解放战争中,党善于利用舆论制造战争信息迷雾,迫使对手陷入决策疑虑,放弃预定作战计划。1948年10月,国民党傅作义集团集结10万大军,企图偷袭中共中央所在地西柏坡。毛泽东以新华社电讯形式在7天之内向全国连发3篇文章,既揭露蒋介石和傅作义的阴谋,又指出北平空虚的要害,最终以文为器、以笔作兵迫使傅作义撤军。可见,主动创设话语传播议题,把握舆论话语主导权,就能够把握认知战的主动权、领导权,就能够影响对手思维认知,使其丧失正常的思维判断能力,作出错误的决策行动。
(三)注重对敌攻心夺志,从心理上瓦解敌人。认知战很重要的是针对敌人心理弱点,通过直接或间接、暴力或非暴力手段制造、利用和放大敌方个体或群体的焦虑、猜疑、恐惧心理,在其内部营造不安全、不确定、不信任的氛围,从而有效削弱、破坏、瓦解对手战斗意志。我们党十分注重在精神上和心理上征服敌人,毛泽东指出,“消灭敌人,就是解除敌人的武装,也就是所谓‘剥夺敌人的抵抗力’,不是要完全消灭其肉体”,“我们的胜利,不但是依靠我军的作战,而且依靠敌军的瓦解”。红军时期,红28团奉命攻打永新,活捉了包括曹福海在内的不少俘虏。当时红军的生活非常艰苦,但还是让俘虏吃饱饭,受伤的给予治疗,释放时开欢送会、发银元,敲锣打鼓地送出好远。半年后的一次战斗,曹福海又被捉了俘虏,红军又放了他。不久,敌人向井冈山进攻,战斗刚打响,曹福海就带着十几个白军士兵主动投奔红军,他说:“红军官兵平等,不打不骂,我原本不信,几次被俘后才知道是真的,谁还愿意在那边挨打受骂当炮灰!这回我再也不回去了。”原因在于我军坚持官兵一致、尊干爱兵,赢得了士兵们心理和情感上的真挚拥护,从内部瓦解了敌军,逃离旧军队、投奔红军就成为必然。
认知域作战强调通过与物理域、信息域作战的有机融合和一体联动来夺取认知优势。我们党在领导人民军队作战中,也注重融合认知域与物理域作战,多向用力,为敌方制造看不清、判不明、定不下、动不了的多重认知和行动困境,最终陷入瘫痪境地,实现认知制胜。
(一)强化军民对正义战争的认知,形成人民战争汪洋大海。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将这一原理运用于战争活动,创建了人民战争理论。毛泽东认为,“因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如此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没有普遍和深入的政治动员,是不能胜利的……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等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我们党在各个时期不遗余力地动员人民群众,使他们认识到革命战争是为了人民的利益,战争同人民的利益息息相关,这使得军民得以充分认知战争的正义性,得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适应战争环境需要,产生无穷尽的战争创造力和坚强的韧性适应力,众多克敌制胜的良策妙计和战争需要的物质资源由此而生,许多艰难困苦都能忍受和克服。广大军民在认知层面对待战争正义性的趋同,使得人民武装斗争和非武装斗争密切配合,形成了无可阻挡的战争合力,冲击着敌人的武装力量和战争基础,削弱敌人的战争能力和潜力,使敌举步维艰。
(二)广泛宣传我之胜势敌之败势,强固胜利信心。为了战胜敌人,仅仅依靠武装斗争是不够的,还必须结合其他形式的斗争,发挥对敌斗争整体效应。在战争形势于我有利、于敌不利时,如何发挥舆论作用,宣传我之胜势、敌之败势,鼓舞士气、灭敌威风,是取得认知制胜的关键。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指出,“每遇一次胜利,即写一篇社论鼓励之,证明之;每失一重要地方即写一短文解释之,说只要歼敌,将来可以恢复”。为此,《解放日报》先后刊登了李先念、粟裕、王震、彭德怀、刘伯承等将领谈战事情况;介绍了苏中七战七捷情况,并说明通过缴获敌人武器武装自己,苏中我军已有美械师。我们党还注意用鲜活的数字和事例来说明我军必胜、蒋军必败,以主动的舆论宣传稳定军心民心、鼓舞士气。1946年11月,《解放日报》多次公布我军战绩,如宣布毙伤俘敌达82000人,以“刘伯承将军畅谈冀鲁豫战局”为题介绍歼敌8个旅的情况。历史启示我们,赢得认知制胜,需要通过话语叙事、议题设置等多种宣传手段,强化己方优势、降低敌方声势,营造于我有利、于敌不利的舆论环境,从而振奋我军精神、强固胜利信心,对敌产生强大震慑效果,动摇其作战意志。
(三)坚持心战与兵战结合,动摇瓦解敌军心士气。认知战与信息域、物理域的作战进程密切配合、相互融合、一体联动,是认知制胜的基本逻辑。如,物理域对敌有生力量造成的毁伤,也要通过精神域的配合协同放大其效果。毛泽东在解决北平问题时指出,傅作义是华北“剿总”总司令,但不是蒋介石的嫡系将领,他是否接受北平的和平解放有两种可能,“一方面他曾是抗日的爱国将领,与蒋介石的独裁卖国、排除异己有较深的矛盾,在国民党反动政府即将覆灭时,有把他争取过来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他反共,跟我们打过仗,他自己有两个军的嫡系部队,整个华北由他统率的国民党军队有60万人,不到不得已时,他不可能轻易接受和谈”。为此,采取了军事打击和心理攻势并用的手段,运用“隔而不困、围而不打”的策略,歼灭其外围有生力量,攻克天津,动摇其固守北平的决心。同时,大力开展政治、心理等认知攻势,使其感到无路可走,最终迫使傅作义率部8个军25个师接受了改编。历史表明,我们党十分注重心战兵战结合,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向有利于我的方向转化,使敌不战自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