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青少年社会兴趣相关性研究*

2022-11-05 08:43王慧婷李兴洲
中华家教 2022年5期
关键词:教养青少年家庭

王慧婷 李兴洲

一、问题提出

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要求学生增强社会参与,妥善处理自我与社会的关系。社会兴趣是个体社会性的体现,是“一种关心他人与社会的潜能”,可以有意识地加以发展,社会兴趣决定了个体心理发展的品质与高度。[1]长期以来,家庭教育普遍重视孩子的认知技能培养,过于强调学业成绩而相对忽视社会兴趣发展,导致孩子关注自己过多,参与社会较少,难以平等地看待外部世界、独立自主地解决人际关系问题、尊重信任他人,通常以逃避、冲突等非合作方式处理生活问题,从而产生各种形式的社会适应不良与问题行为。为此,阿德勒认为要在家庭和学校两个场域中培养个体的社会兴趣,其中家庭教养方式至关重要。家庭教养方式是父母或其他主要监护人对子女的养育信念、行为、方法与情感态度的综合表达,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反映了亲子交往互动的实质,表现于家庭感情氛围之中,能够对子女的社会化过程产生重要的影响。[2][3][4]

以往研究探讨了父母的教养方式在家庭教育中影响儿童青少年社会兴趣发展的可能性。Craig指出社会兴趣表现为利他与合作,其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那些可能有助于培养儿童归属感因素的影响,平等民主的家庭氛围能够提供这种归属感,激发儿童社会兴趣。[5]Buda 认为父母民主、重视并促进信任和责任的青少年,更有可能表现出利他与合作的行为。[6]朱晓红从理论视角提出民主科学的教养方式有益于培养社会兴趣,从而缓解小班幼儿入园焦虑。[7]从内涵上来看,社会兴趣还与亲社会、社会适应、移情等概念密切联系。Baumrind 发现,权威型养育子女的方式与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呈正相关。[8]社会兴趣的匮乏致使个体社会适应不良[9],刘文婧等得出不同类型的教养方式下的儿童青少年社会适应水平存在显著差异,积极的教养方式有助于儿童青少年社会适应。[10]移情是社会兴趣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11],Padilla-Walker 等人提出温暖、参与和民主的养育方式可促进移情和自我调节[12],进而促进社会兴趣发展。

本研究通过分析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青少年的社会兴趣发展之间的关联,为家庭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和人格完善提供教育依据。

二、研究过程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选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20年截面数据(以下简称CFPS2020)进行统计分析,以9~15 岁的儿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关注家庭教养方式对其社会兴趣发展的影响。其中,少儿父母代答问卷主要反映家庭教养方式,个人自答问卷主要反映儿童青少年的社会兴趣发展。根据研究问题,最终保留629 个有效样本。

样本基本信息如下:从性别看,男生347人(55.17%),女生282 人(44.83%);从年龄看,处于9~11 岁、12~14 岁、15 岁年龄段的分别有253 人(40.22%)、226 人(35.93%)、150 人(23.85%);从所属地区看,城镇330 人(52.46%),乡村299 人(47.54%);从家庭经济状况看,大多数儿童青少年的家庭经济状况属于中等水平,占57.08%,低收入家庭占12.24%,中等偏低收入家庭占23.53%,中等偏高收入家庭占3.97%,高收入家庭占3.18%。

(二)变量构造与测量方法

1.被解释变量

本研究中被解释变量是儿童青少年的社会兴趣。社会兴趣是整合认知、情感和行为的有机统一体,包括对他人他事的积极态度与看法、对他人的认同感与群体归属感、自身行为倾向。[13]《Sulliman 社会兴趣量表》中“对他人的关注和信任”“对自身的认识和对周围环境”两个分量表从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维度较为全面地测量了共情、归属感、交流、合作等社会兴趣内容,据此对CFPS2020 的题目进行选摘,保留25 个题项作为反映社会兴趣发展的指标,其中认知维度8 个、情感维度7 个、行为维度10 个。各维度合成社会兴趣得分变量,得出最小分值为81.11,最大分值为156.80,按照位数等分划为低、中、高三个水平。

2.核心解释变量

本研究中核心解释变量是家庭教养方式。根据Maccoby 和 Martin 提出的相互正交的两个维度,即 “要求”(Demandingness)和“回应”(Responsiveness),将家庭教养方式分为忽视型、溺爱型、权威型、专制型,见图1。[14]问卷中关于“要求”的11 个问题反映父母对孩子日常行为规范的标准是否够高;关于“回应”的13 个问题反映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和接受程度、对孩子需求的反应程度。将加总分值小于或等于中位数的样本划分为低类型,分值高于该中位数的划分为高类型,最后结合“要求”和“回应”两个维度给出样本的教养方式类型。[15]

图1 家庭教养方式分类图

3.控制变量

本研究中控制变量包括:(1)儿童青少年个体特征,如年龄、地区、性别。以往研究表明,低年级儿童青少年的社会兴趣高于高年级[16];儿童青少年交往能力与协作能力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17][18];女生的社会情感能力水平明显高于男生[19]。(2)家庭背景,如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本研究将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界定为父母受教育程度与家庭收入水平[20],将父母间最高受教育水平、父母间年收入最大值这两个指标合成社会经济地位变量,最小值为2.47,最大值为16.07。研究变量的定义、赋值及描述性统计见表1。

表1 研究变量的定义、赋值及描述性统计

三、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青少年社会兴趣发展程度总体情况

表2呈现了四种教养方式在样本中的分布情况,以及在“要求”“回应”两个维度的分数情况。从教养方式的分布看,最多的是权威型,占比38.00%,其他依次是忽视型(26.87%)、专制型(19.87%)、溺爱型(15.26%)。从“要求”维度的分数看,离散程度较高的是忽视型与权威型,忽视型的分数区间在[23,36],均值是四种教养方式中最低的;权威型的分数区间在[37,49],均值是四种教养方式中最高的。从“回应”维度的分数看,离散程度最低的是溺爱型,分数区间在[45,58];离散程度最高的是忽视型,分数区间在[17,44],均值是四种教养方式中最低的。

表2 四种家庭教养方式类型的描述性统计

在629 个样本中,低、中、高三种社会兴趣发展水平占比大致相当,其中,社会兴趣发展低水平占比33.39%,分数区间为[81.11,118.14];社会兴趣发展中等水平占比33.23%,分数区间为[118.16,127.00];社会兴趣发展高水平占比33.39%,分数区间为[128.10,156.80]。

(二)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青少年社会兴趣发展的关系

1.差异比较

如表3所示,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F=23.07,p<0.01,四种教养方式下儿童青少年的社会兴趣发展存在显著差异。

表3 不同家庭教养方式下儿童青少年社会兴趣单因素方差分析

采用Bonferroni 法进行两两比较,发现溺爱型和权威型教养方式下儿童青少年社会兴趣平均得分均显著高于忽视型和专制型下儿童青少年社会兴趣平均得分。其中,溺爱型的儿童青少年社会兴趣平均得分比忽视型的高6.39 分(p<0.05),比专制型的高4.54 分(p<0.05)。权威型的儿童青少年社会兴趣平均得分比忽视型的高7.73 分(p<0.05),比专制型的高5.88 分(p<0.05)。

2.相关分析

对四种家庭教养方式和社会兴趣发展得分进行Spearman 相关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发现家庭教养方式与社会兴趣发展存在显著相关(r=0.10,p=0.01)。此外,还发现儿童青少年的年龄、地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社会兴趣有显著相关性。

表4 家庭教养方式等因素与儿童青少年社会兴趣相关分析

3.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参考以往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相关研究,将家庭教养方式作为核心解释变量,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及儿童个体特征作为其他控制变量设定模型[21][22][23],本研究将基准回归模型设定为Social interest=β1ps+β2ses+β3gende r+β4area+β5childage+ε。其中,ps 代表家庭教养方式,ses 代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gender 代表孩子性别,area 代表孩子所属地区,childage 代表孩子年龄。

(1)家庭教养方式显著影响儿童青少年的社会兴趣发展

逐步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孩子性别均没有对社会兴趣发展产生显著影响,剔除这两个变量后,生成回归方程:Social interest=1.41ps+0.70childage+1.91area+109.32。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青少年的社会兴趣发展有显著影响,其影响系数为1.41,详见表5。

表5 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青少年社会兴趣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2)权威型教养方式较利于发展儿童青少年的社会兴趣

以权威型作为基准组,生成虚拟变量并引入方程后发现,孩子所属地区变量对社会兴趣发展的影响显著性降低(p=0.05),得到:Social interest=-8.09ps1-2.17ps2-5.86ps4+0.72childage+1.57 area+116.48。其中,ps1代表忽视型,ps2代表溺爱型,ps4代表专制型。这表明在孩子年龄与所属地区不变的情况下,四种教养方式中,忽视型比权威型的社会兴趣得分低8.09 分,溺爱型比权威型的社会兴趣得分低2.17 分,专制型比权威型的社会兴趣得分低5.86 分,详见表6。由此得出,在权威型教养方式下,儿童青少年的社会兴趣发展显著好于专制型、忽视型,略好于溺爱型。

表6 不同家庭教养方式儿童青少年社会兴趣得分比较——与权威型比较

(3)高回应是更利于儿童青少年社会兴趣发展的教养方式特征

权威型和溺爱型都属于家庭教养方式中的高“回应”维度,则进一步假设父母对孩子的高回应更有利于儿童青少年社会兴趣发展。因此,将家庭教养方式变量拆解为“要求”“回应”两个维度进行探索,经过相关性分析后发现,“要求”维度、“回应”维度均与儿童青少年社会兴趣发展得分存在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17、0.38。

将“要求”与“回应”两个维度作为自变量,并做两者的交互效应,再次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后发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孩子性别、“要求”维度以及两个维度的交互作用四个变量,均没有对儿童青少年的社会兴趣发展产生显著影响,而孩子所属地区、孩子年龄、“回应”维度三个变量,显著影响儿童青少年的社会兴趣发展。即是说,相比严格要求孩子,父母对孩子的关爱与接受程度是影响儿童青少年社会兴趣发展的重要因素,详见表7。

表7 “要求”“回应”两个维度与儿童青少年社会兴趣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回归方程为Social interest =0.55 responsiveness+0.68childage+1.57area+88.78,“回应”维度对儿童青少年社会兴趣发展的影响系数为0.55,表明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父母对孩子回应程度每上升一个单位,儿童青少年的社会兴趣发展得分相应增加0.55 分。

经检验,Social interest=1.41ps+0.70childage+1.91area+109.32 这一回归模型达到显著性水平,方程的VIF 值小于10,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关系,且异方差检验的相伴概率p >0.05,表明方程所得假设检验有效,能够证实本研究的假设,所得结果为:(1)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青少年社会兴趣发展水平存在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10;家庭教养方式能够对儿童青少年的社会兴趣发展产生显著影响,影响系数为1.41。(2)不同家庭教养方式类型下,儿童青少年的社会兴趣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与在忽视型、专制型、溺爱型三种家庭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儿童青少年相比,在权威型家庭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儿童青少年社会兴趣发展程度更高,即存在某一种家庭教养方式(权威型),在培养儿童青少年的社会兴趣方面更优良。(3)高回应性的家庭教养方式能够正向影响儿童青少年社会兴趣发展,影响系数为

0.55。

四、结论与建议

社会兴趣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也是评判个人价值与生活意义的重要尺度,其发展促使个体以亲社会的态度寻求合作、奋斗奉献,从而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而家庭作为培养儿童青少年社会兴趣的重要场域,应予以关注。本文试图从实证研究角度,探索家庭教养方式是如何影响儿童青少年社会兴趣发展的,为构建有益于儿童青少年社会兴趣发展的家庭教养方式与行为提供参考。

(一)研究结论

第一,家庭教养方式能够显著影响儿童青少年的社会兴趣发展。父母可以通过家庭教养方式的选择,在家庭教育中对儿童青少年的社会兴趣发展发力,在孩子的年龄、地区不变的情况下,家庭教养方式每上升一个单位,孩子的社会兴趣发展得分就增加1.41 分。这与已有研究结论相契合,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和青少年亲社会行为与技能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24][25][26],能够一定程度上预测儿童青少年的问题行为[27][28][29]。同时,也印证了个体心理学的观点,即社会兴趣是指导个体生活风格发展的原则,对孩子的忽视与溺爱导致其形成不良生活风格,由此可见,家庭教养方式是影响儿童青少年社会兴趣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二,不同家庭教养方式的社会兴趣发展存在显著差异。采用权威型教养方式更能培养出高社会兴趣发展水平的儿童青少年;采用溺爱型教养方式培养的儿童青少年则更多处于中等水平;采用专制型教养方式和忽视型教养方式较易培养出更多低水平社会兴趣发展的儿童青少年。其中,在忽视型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儿童青少年的社会兴趣发展水平得分最低,这与黄超研究得出忽视型最不利于学生各种非认知能力发展的结果一致[30];在权威型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儿童青少年的社会兴趣发展得分最高,这与以往研究得出的结论一致,Baumrind 的研究指出权威型的父母所培养的孩子,在学业与社会适应方面优于成长于其他教养方式下的孩子。[31][32][33]Carlo 等学者也证实采用权威型教养方式的家长比要求适中、参与较少的家长更有可能让孩子表现出高水平的亲社会行为。[34]

第三,回应式养育更有利于发展儿童青少年的社会兴趣。社会兴趣发展的中高水平主要集中于权威型与溺爱型两种教养方式,而这两种方式均以“高回应”为特征。进一步假设教养方式中父母给予孩子的回应越多,则孩子的社会兴趣发展越好。根据回归结果,“回应”维度显著影响社会兴趣发展,每上升1 个单位,则社会兴趣得分增加0.55 分,也就是说,父母越让孩子感受到接受、关爱、鼓励,孩子的社会兴趣发展越好。这与已有研究中家庭教养方式带来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会导致利他行为的增减,父母的关爱、支持等温暖积极教养方式相比拒绝的教养方式更能对个体的利他行为产生正向作用[35],会促进孩子社会性更好的发展,更有利于人格完善的结论一致。[36][37]回应式养育有利于促进儿童的社会性,也得到其他研究者的印证。有研究发现,父母提高养育方式中的回应水平,会更有益于儿童独立解决问题、提升语言和社交技能及行为发展的各个方面。[38]

(二)研究建议

首先,父母在培养孩子社会兴趣的过程中,要意识到不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如何,孩子的社会兴趣都是可以被引导向更高水平发展的。家庭经济条件不是决定孩子未来健康发展的唯一因素,家庭教养方式才是帮助儿童青少年向好发展的必要条件。

其次,发展儿童青少年的社会兴趣时,父母应当注意家庭教养方式的选择。第一,要规避不当的家庭教养方式——专制型和忽视型。父母既不能采用“虎妈狼爸式教育”,强迫孩子根据自己的指令做事,对孩子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只要孩子的表现不合意就任意惩罚;也不能忙于工作而缺席孩子的成长过程,较少关爱孩子的情感需求,放任孩子自己面对并解决问题,而不给予任何帮助。这将一定程度上抑制孩子的社会兴趣发展,阻碍其与他人、与世界建立联系的能力。第二,在诸多影响因素下,良好的教养方式,尤其是权威型的教养方式较有利于培养出社会兴趣水平高的儿童青少年。由此,父母应采取权威型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行为有一定约束的同时,为孩子营造爱、尊重和平等的氛围,重视与孩子之间的合作;与孩子一同面对并解决问题,引导孩子明白贡献的意义;注重孩子的心理需要与情感发展,对孩子多加关心鼓励、理解信任、回应接纳。由于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社会兴趣发展有差异,家长更应该加强亲子之间的交流,了解孩子,鼓励他对同伴及整个社会环境充满好奇,信任、关心自己的同伴,引导孩子树立正确人生理想,不以个人卓越为最终目标,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39]

最后,要让儿童青少年的社会兴趣发展到更高水平,父母应采取以高回应为特征的教养方式,比如,适时向孩子表达认可;当孩子遇到挫折时,分享自己的经验,鼓励孩子面对并克服困难;定期召开家庭会议,让孩子参与家庭决策等。总之,回应式养育作为一种强调尊重、互惠、平等亲子关系的教育方式,要求父母帮助儿童青少年实现社会化,及时反思与调整家庭教育观念与行为,充分理解给予孩子情感温暖的重要性,敏锐地捕捉孩子的情感需求,采用支持、陪伴等积极教养行为,允许孩子对世界进行有益的探索,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尊重与鼓励,营造温暖包容、安全可靠的家庭氛围,让孩子产生归属感。这有助于儿童青少年信赖与关爱父母,从而使他拓展到对他人、对世界的信任与关怀,发展更高水平的社会兴趣,提升社会与情感能力。

猜你喜欢
教养青少年家庭
青少年发明家
家庭“煮”夫
教养方程式
恋练有词
教养,就是选择做个更好的人
十二位果敢妈妈不同寻常的教养笔记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熊孩子的超市教养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