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创新的前因后果:一项元分析

2022-11-05 03:10:46秦续天曲小瑜
生态经济 2022年11期
关键词:规制导向变量

秦续天,曲小瑜

(大连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34)

践行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模式。在绿色发展的大背景下,传统生产方式难以为继,迫使我国转型升级为以创新驱动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模式,绿色创新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近年来,绿色创新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如何促进绿色创新和优化绿色创新的作用路径是重要课题。

绿色创新现已成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代名词。该领域自发展以来,积累了大量文献。但由于方法、视角等不同致使研究结果存在显著差异,学者们对单一的研究结论并不完全认同。相关研究发现中小规模组织初期受环境规制影响,导致因无法获得资源支持而面临融资约束,环境规制对组织绿色发展影响不显著[1],相反的观点认为组织初始阶段对政府的监管制度更加敏感,环境规制显著促进绿色创新[2];也有学者证实初期绿色创新产生的经济绩效无法弥补由于创新投入等产生的额外支出,绿色创新抑制经济绩效[3],相反的观点认为初期绿色创新有助于组织树立良好形象,显著提升经济绩效[4]。此外,有学者发现绿色创新的前因、后果变量在不同规模组织中可能存在差异,在中小规模组织中相关变量与绿色创新之间的关系更加显著[5]。这些结论的不一致使得组织缺乏投资动力,不利于组织开展绿色创新活动。因此,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开始探索导致结论存在分歧背后的原因,试图寻找绿色创新的前因后果。但定性综述总结出的研究结论缺乏普适性,定量研究缺少对绿色创新前因后果系统完善的整合。

以“绿色创新”为研究主题的文献层出不穷,但对绿色创新前因后果的研究没有形成统一的结论。元分析的产生为解决此类学术分歧提供了科学合理的方法,元分析是一种收集和总结以往实证研究结论的新兴方法,便于控制分类,可以解决由于多种因素导致的统计偏误。考虑到元分析的优势,采用该方法对绿色创新领域现有的实证研究结果进行整合,补充和完善现有文献,以期更好地揭示绿色创新的关键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为实现经济质量与环境质量“双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1 理论进展

1.1 理论基础和研究模型

纵观绿色创新的发展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探索期,通过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对其概念、特征、价值等方面进行深度解读;第二阶段萌芽期,从不同层面开展对绿色创新影响因素的探究,包括宏观(国家政策制度)、中观(行业级别类型)和微观(组织关系网络)等;第三阶段完善期,探究绿色创新的形成过程及其作用机理,着重于对其前因、后果变量的探讨,包括环境规制、战略导向以及内部环境等与绿色创新的关系。

现阶段,研究者从多个角度探究其前因变量,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社会网络。社会网络是绿色创新的重要影响因素,社会网络形成的互动关系能促进组织绿色创新。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社会网络越密集,组织就越有可能从中获益[6]。(2)财务资本。稳健的财务资本可以增强组织可持续竞争力,有效促进和提升组织绩效[7]。(3)人口统计学特征。高阶理论认为高管是影响组织经营的重要因素,任期、年龄、性别、学历等特质会影响其制定绿色创新战略决策[8]。(4)组织特征。处于不同年龄、类型的组织,由于其发展目标不同,致使其绿色创新战略选择不同[9]。(5)政策制度。组织会倾向迎合环境规制等政策制度以获得政府支持和行业内认同,促进绿色创新[10]。(6)内部环境。建立绿色组织文化能够使组织形成绿色创新氛围,强化员工对绿色创新的感知,从而促进其实施绿色创新[11]。(7)组织能力。组织能力有助于提升绿色技术水平,汲取绿色创新知识[12]。(8)战略导向。战略导向能够通过影响战略选择以及运作方式来驱动绿色创新[13]。

绿色创新后果变量的研究也有不同的侧重点,当前研究主要包括经济绩效和环境绩效等,且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绿色创新是组织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对经济绩效和环境绩效均有显著影响[14]。

本文在已有定量研究基础上对组织绿色创新的前因和后果变量进行分类,分别从内部环境、战略导向、组织特征、社会网络、组织能力、人口统计学特征、财务资本以及政策制度八个层面进行前因变量的归纳。后果变量主要是经济绩效和环境绩效两个层面。

综上,本文构建的绿色创新前因和后果变量元分析框架如图1 所示。

图1 绿色创新的前因和后果变量元分析框架

1.2 各前因变量与绿色创新之间的关系

(1)社会网络。社会网络层面对绿色创新的影响,主要包括消费者关系、供应商关系、合伙人关系等。资源动员理论认为组织所拥有的社会网络是绿色创新的重要支撑。消费者关系强度通过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驱动组织绿色创新[6]。供应商关系与组织竞争优势和经济绩效显著相关,组织会因绿色供应商关系激发自身的绿色创新[15]。稳健的合伙人关系不仅可以得到互补性技术,而且能够降低绿色创新的风险和不确定性[16]。

(2)财务资本。财务资本层面的研究变量主要是创新投入等。随着创新投入的稳健增长,创新投入可以有效弥补组织实施绿色创新而产生的机会成本或沉没成本,有效整合组织内部各种要素、资源等,优化内部系统结构和功能,有助于组织获得长期竞争优势[7]。

(3)人口统计学特征。许多绿色创新的实证研究都将高管人口统计学特征作为控制变量,主要包括高管任期、年龄、性别、学历等。高管是组织战略选择和未来绩效的重要影响因素,高管特质以及高管对外界环境的判断,决定组织如何采取环境响应行为[8]。

(4)组织特征。组织特征层面的变量主要包括组织年龄和组织类型等。组织实施绿色创新时,需要投入较多的异质性研发资源。不同类型、年龄的组织在各阶段的目标、方向及拥有的资源上存在的显著差异,会影响组织实施绿色创新意愿[9]。

(5)政策制度。政策制度层面的变量主要是环境规制等。在外部政策压力下,组织会通过绿色创新来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率以满足环境规制的要求,从而获得政府支持,提高消费者认可度和组织形象。相反的观点认为,组织为了满足环境规制会增加成本,从而降低其绿色创新意愿[10]。

(6)内部环境。内部环境层面的变量主要是组织文化等。基于社会文化理论,组织文化是影响员工行为的核心要素,在绿色创新文化氛围下,员工倾向于满足组织的创新期望而重视绿色创新并采取绿色创新行为,创新行为有利于组织提升绿色创新能力[11]。

(7)组织能力。组织能力层面的变量主要包括技术架构能力和组织学习能力等。由于绿色创新的双重外部性,对组织拥有的知识资源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技术架构能力可以帮助组织提升研发效率、制造能力,进而形成绿色竞争优势[17]。组织绿色学习能力有助于组织吸收外部资源,更好地提升组织绿色知识存量,以驱动组织绿色创新[12]。

(8)战略导向。战略导向层面的变量主要包括创新导向和市场导向等。采取创新导向的组织往往更勇于承担风险,更有创新性和创造力,更有可能扩宽或更新现有的运营领域[13]。市场导向可以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效率,充分发挥市场的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及价格机制进而促进组织绿色创新[18]。

1.3 绿色创新与各后果变量之间的关系

组织绩效。组织绩效层面主要包括环境绩效和经济绩效等。大量研究证实绿色创新对经济绩效和环境绩效均有显著正向影响[6]。随着研究的深入,有学者指出中小组织进行绿色创新活动,有助于稳固市场地位和减少信用风险,即绿色创新能够达到经济绩效和环境绩效双赢的局面[19]。相反的观点认为,绿色创新的贡献在短期内无法转换成经济效益,对经济绩效有抑制作用[10]。

2 研究方法

元分析(meta-analysis)又称荟萃分析或整合分析,是收集以往实证研究数据,重新进行统计学分析,并推导出普适性结论的一种方法。该方法主要有两种应用形式:一种是探究两种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强度;另一种是针对某一主题学科采用系统收集的方法,对其主题提出结论。根据研究目的,本文采用的是第二种形式。

2.1 确定研究主题以及数据准备

本文主题是“绿色创新”,为保证结果的可靠性,尽可能收集符合主题的实证研究文献,避免选择性偏移。搜寻方法:(1)以“绿色创新”为主题,在多个常用中文数据库网站进行搜索,包括万方、知网、维普等。英文以“green innovation”“green innovative”“eco-innovation”在Elsevier、EBSCO、Springer 等英文常用数据库进行全面搜索。(2)为减少统计误差,对收集到的符合“绿色创新”为主题的文献,其参考文献进行二次搜索。(3)为保障数据的可靠性,本文由工商管理专业的研究生进行数据收集,收集的方式为阅读文章摘要,必要时通读全文。文献收集后交由相关领域专家进行审核。共收集到相关文献725 篇,包括英文文献446 篇、中文文献279 篇。

2.2 关于文献编码

编码主要包括的内容为文献名、样本量、相关系数等。对包括编码内容的文献进行筛选,最后得到181 篇文献,包括英文文献86 篇、中文文献95 篇,涵盖240个效应值,样本量共计达到121 690 个。

2.3 元分析设计

本文使用软件CMA3.0 进行统计和计算,在输入数据前首先进行Fisher’Z值转换[20],其公式为:

式中:r表示相关系数,Fisher’Z为转化后的效果量,效果量Fisher’Z服从正态分布。

将梳理后的数据输入CMA3.0 内,判断其是否存在异质性。

3 数据分析结果和讨论

使用CMA3.0 得到的元分析结果及效应值异质性结果,如表1 所示。异质性检验采用Q和I-squared 两个指标评估,Q值表示各效应值的异质性程度,I-squared值表示异质性部分在效应量总变异中所占的比重,当I-squared 值大于75%时证实研究之间具有异质性,则应当进行调节效应分析,即通过元分析使用不同研究中的样本探究调节作用。出版偏移也称发表偏倚,是指在学术研究过程中,那些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的结果比那些没有显著关系的结果更容易被发表出来。当失效安全系数大于5K+10 时,则不存在出版偏移。在元分析中,如果没有发表偏倚,则两种变量之间的关系更具有代表意义。

表1 元分析结果及效应值异质性检验结果

3.1 绿色创新前因变量元分析结果

(1)社会网络。消费者关系与绿色创新之间存在显著关系,属于正向相关关系(r=0.394,P<0.01, 116 >25,K=3)。供应商关系与绿色创新之间属于正向相关关系(r=0.283,P<0.001, 83 >30,K=4)。合伙人关系与绿色创新之间属于正向相关关系(r=0.347,P<0.001,1 558 >70,K=12)。

(2)财务资本。在创新投入对绿色创新的研究中相关系数为0.074(P>0.1, 138 >55,K=9),所以二者的相关关系不显著。

(3)人口统计学特征。高管年龄(r=0.036,P>0.1,K=14)、高管性别(r=0.038,P<0.1, 35 >10,K=5)与绿色创新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高管任期(r=0.150,P<0.1, 58 >25,K=3)、高 管 学 历(r=0.182,P<0.1,69 >45,K=7)属于弱相关关系。尽管这四项均属于大样本量,但是稳健性极低,未来有待研究。

(4)组织特征。组织年龄与绿色创新的相关系数为0.252(P<0.01, 283 >50,K=8),证 实 具 有 正 向相关关系。组织类型与绿色创新的相关系数为0.398(P<0.001, 5 012 >115,K=21),属于正向相关关系。

(5)政策制度。环境规制与绿色创新二者之间为正向相关关系(r=0.240,P<0.001, 4 174 >150,K=28)。

(6)内部环境。组织文化对绿色创新的相关系数为0.488(P<0.001, 5 537 >70,K=12),属于正向相关关系。

(7)组织能力。技术架构能力对绿色创新具有正向相关关系(r=0.314,P<0.001, 2 182 >60,K=10)。组织学习能力与绿色创新之间有正向相关关系(r=0.465,P<0.001, 5 428 >135,K=25)。

(8)战略导向。创新导向与绿色创新之间具有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465(P<0.001, 3 052>70,K=12)。市场导向与绿色创新的相关系数为0.433(P<0.1, 251 >30,K=4),市场导向与绿色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

3.2 绿色创新后果变量元分析的结果

(1)经济绩效。元分析结果证明绿色创新与经济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371(P<0.001, 657 >265,K=51)。收集的文献中,大多数结果显示二者之间具有正向相关关系,但是仍有少数结果显示二者之间的关系不显著。本文中对绿色创新和经济绩效的关系与大多数研究学者相同,认为绿色创新对经济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2)环境绩效。统计数据输入软件后,显示绿色创新与环境绩效的相关系数为0.492(P<0.001, 5 174 >70,K=12),绿色创新对环境绩效有显著正向相关关系。

3.3 结果讨论

(1)前因变量元分析结果讨论。

社会网络中消费者关系、合伙人关系与绿色创新之间相关系数较大,供应商关系与绿色创新相关系数较小。原因可能是消费者关系对组织进行绿色创新起调节预期经济收益、影响绿色发展战略和行为导向的作用。合伙人关系不仅仅局限于本身,还包括竞争对手、投资人等外部利益相关者及股东、员工等内部相关者,是更高层次价值链的集合体,会干预组织的绿色创新决策。而供应商关系强度相对较弱,可能是组织进行决策时参与度较低。

财务资本中创新投入与绿色创新的关系不显著。原因可能是各区域发展绿色创新时存在高度的地理集中和空间聚集现象,创新活跃的区域往往集中在较发达的城市,区域差异对绿色创新效率具有显著影响。即本次元分析显示的结果可能是由于大量没有划分区域的文章数据统计得到的,而研究结果与收集数据的地域有关,导致结果出现偏差,显示关系强度不高。

人口统计学特征中高管年龄和高管性别与绿色创新的关系强度并不显著。高管任期和高管学历与绿色创新呈显著弱相关关系。证实高管异质性对绿色创新的影响是好坏参半的,由于不同的个人背景对行事风格和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没有明确的界限范围确定高管任期、年龄等对绿色创新的影响。

组织特征中的组织类型与组织年龄均与绿色创新关系强度较强。根据同群效应理论,即同类型、年龄的组织,出于经济理性和趋利避害的心理,会参照其他类似组织决策。同时,组织年龄、类型较大程度体现在组织的资源、能力和风险偏好等方面,能够反映出组织绿色动态能力和绿色创新意愿强弱。

政策制度中的环境规制与绿色创新表现为正向弱相关性。原因可能是,尽管环境规制在推动绿色创新的开发、传播和应用方面具有重要的支撑和引导作用,但不同时期、强度、类型等环境规制对组织作用效果不同,本次元分析得到的结果,可能是因为没有对环境规制类型进行划分导致的。

内部环境中的组织文化与绿色创新显示正向强相关关系。组织文化是影响绿色创新活动的关键因素,绿色创新需要强有力的内部动力来实现可持续性,组织文化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促进组织与员工更好地匹配,形成凝聚动力与创新动力,进而驱动员工自发地实施绿色创新。

组织能力中技术架构能力和组织学习能力与绿色创新的关系强度均较强。技术架构能力可以减少组织间技术差距,增强组织的运作效率,便于实施绿色创新的同时实现组织技术能力的提升。组织学习能力有助于吸收外部绿色资源,有利于优化组织内部结构,以便于应对复杂的环境挑战,提升组织市场竞争力。

战略导向中创新导向和市场导向与绿色创新的关系强度均较强。分析结果有效验证前人的结论,创新导向、市场导向对绿色创新在组织竞争中具有重要作用,合理的导向会促进组织更加稳定的发展,预估和提高组织面对风险时的应对能力,提升组织市场竞争力。

(2)后果变量元分析结果讨论。

组织绩效中的经济绩效和环境绩效均与绿色创新的关系强度较强。绿色创新会对组织产生积极影响,有助于树立良好的形象,一旦形成后,会促进组织塑造自身竞争优势,提升组织经济绩效。组织可以通过绿色创新提升环境绩效,促进环境质量提升,在组织内部形成良性循环,获得长久的利益。

4 中小规模组织与大规模组织的元分析结果

为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组织绿色创新与前因、后果变量在不同规模组织中的表现,本文挑选出实证研究且明确区分组织规模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如表2 和表3 所示。需要说明的是,由于部分前因变量涉及区分组织规模的研究数量较少,为保证结果的可靠性,未被纳入该部分的元分析中。

表2 中小规模组织元分析结果及效应值异质性检验结果

表3 大规模组织元分析结果及效应值异质性检验结果

4.1 中小规模组织绿色创新前因、后果变量的元分析结果

(1)中小规模组织绿色创新的前因变量。①社会网络。在中小规模组织中合伙人关系这个变量与绿色创新属于弱相关(r=0.224,P>0.1, 37 >35,K=5)。②组织特征。组织类型与绿色创新的相关系数为0.384(P<0.001, 465 >45,K=7),属于正相关。③政策制度。研究表明在中小规模组织中环境规制与绿色创新属于正相关关系(r=0.325,P<0.001, 287 >40,K=6)。④战略导向。创新导向与绿色创新之间属于正向相关关系(r=0.570,P<0.001, 2 019 >40,K=6)。市场导向与绿色创新之间具有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r=0.422,P<0.01,119 >25,K=3)。(2)中小规模组织绿色创新的后果变量。组织绩效中经济绩效与绿色创新的相关系数为0.412(P<0.001,2 209 >65,K=11),属于正向相关关系。环境绩效与绿色创新是正向相关关系(r=0.673,P<0.01, 1 511 >25,K=3)。

4.2 大规模组织绿色创新前因、后果变量的元分析结果

(1)大规模组织绿色创新的前因变量。①社会网络。在大规模组织中合伙人关系与绿色创新的相关系数为0.337(P<0.01, 347 >35,K=5),属于正向相关关系。②组织特征。组织类型变量与绿色创新的相关系数为0.468(P<0.001, 1 547>60,K=10),属于正向相关关系。③政策制度。大规模组织中环境规制与绿色创新属于弱相关关系(r=0.150,P<0.1, 4 185 >75,K=13)。④战略导向。创新导向与绿色创新之间属于稳健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604(P<0.001, 1 048 >25,K=3)。大规模组织中市场导向与绿色创新之间具有显著的正向关系(r=0.373,P<0.1, 400 >30,K=4)。

(2)大规模组织绿色创新的后果变量。绿色创新与经济绩效的相关系数为0.224(P<0.01, 1 154 >110,K=20),属于弱相关关系。绿色创新与环境绩效的相关系数为0.296(P<0.1, 76 >25,K=3),属于强相关关系。

4.3 对比分析

为探究组织规模对绿色创新前因、后果变量的异同点,对中小规模组织和大规模组织的元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如表4 所示。无论在中小规模组织还是大规模组织中,前因变量中组织类型、创新导向和市场导向都与绿色创新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结果变量中绿色创新与环境绩效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

表4 中小规模组织和大规模组织绿色创新前因、后果变量的元分析结果

社会网络中合伙人关系与中小规模组织属于弱相关关系,大规模组织中关系强度较高。中小规模组织中合伙人层级较少,股权集中度较高,决策更加灵活。根据股东消极主义假说,规模较大的组织中大股东会存在自利的心理,因而与中小股东产生决策上的冲突,这将导致对绿色创新的投入不足,阻碍绿色创新发展。

环境规制与绿色创新的相关程度显示,中小规模组织显著高于大规模组织。大规模组织相较于中小规模组织而言往往拥有更加丰富的政治资源,当组织面临外部性过高时,大规模组织往往可以通过掌握的政治资源来规避环境规制以及政府的相关约束,抑制政府政策对绿色创新的推动力,而中小规模组织对政府的政策更为敏感,认知压力和市场风险推动中小规模组织形成与政策法规相结合的联动机制。

中小规模组织中的绿色创新对经济绩效的影响大于大规模组织。中小规模组织相较于大规模组织而言,更需要实现市场突破,且中小规模组织有较大的创新自由和决策空间来实现绿色创新,对市场需求能进行快速的响应。而在大规模组织中,大股东的非专业化干预往往会导致组织偏离创新,使组织长期积累的工艺技术优势落后于中小规模组织,因而导致绿色创新对大规模组织经济绩效的影响不如在中小规模组织中突出。

5 结论与启示

本文基于对以往实证研究进行系统全面的梳理,采用元分析方法对181 项研究、240 个效应值进行总结和提炼,主要结论如下:第一,社会网络、财务资本、人口统计学特征、组织特征、政策制度、内部环境、组织能力以及战略导向八个层面有助于组织绿色创新。第二,绿色创新有助于提升组织绩效。第三,绿色创新与各前因、后果变量之间的关系在不同组织规模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在中小规模组织中,组织类型、环境规制、市场导向和创新导向与绿色创新具有强相关关系,合伙人关系具有弱相关关系,经济绩效、环境绩效与绿色创新具有强相关关系。在大规模组织中合伙人关系、组织类型、市场导向和创新导向与绿色创新具有强相关关系,环境规制具有弱相关关系,经济绩效与绿色创新具有弱相关关系,环境绩效与绿色创新具有强相关关系。

通过本研究可知:第一,组织应当认识到多个层面对绿色创新的重要性,充分利用社会网络,通过消费者偏好调研、新产品开发及与合伙人沟通等方式,提高组织市场灵敏度,优化组织绿色创新结构。并且,通过提升组织能力、运用知识分享平台、建立明确的学习目标等方式,提高知识获取和技术创新能力,优化内部环境,创建独特的组织文化,形成内部凝聚力,提高组织员工认可度。同时,根据自身能力、目标等组织特征以及所在地区等进行理性配置,以技术、绿色等创新目标为战略导向,力求做到组织经济绩效提升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发展。第二,为实现经济和环境“双赢”的国家战略,政府在加强和完善环保制度时,也应当考虑组织对于惩罚力度的反映,避免过度管制降低组织的绿色创新意愿。同时,做到一视同仁,加强管制部门各规模组织的监管力度,激发创新活力和市场竞争力,充分调动组织创新的积极性。最后,政府部门应当合理安排资源投入,适当增加绿色创新专项资源的投入,减轻组织绿色创新压力,优化多种科技资源配置效率。

猜你喜欢
规制导向变量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抓住不变量解题
主动退市规制的德国经验与启示
南大法学(2021年4期)2021-03-23 07:56:10
“偏向”不是好导向
当代陕西(2020年23期)2021-01-07 09:25:24
也谈分离变量
保护与规制:关于文学的刑法
刑法论丛(2018年4期)2018-05-21 00:44:30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犬只导向炮
论《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制范畴
法治研究(2016年4期)2016-12-01 03:41:40
SL(3,3n)和SU(3,3n)的第一Cartan不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