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支出的生态安全效应研究

2022-11-05 03:11李文启范晶晶
生态经济 2022年11期
关键词:政府生态环境

李文启,范晶晶

(河南工业大学 经济贸易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并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1]。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先后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我国的生态安全保护也因此发生了历史性转变。而作为一个国家政治结构组成部分中不可或缺的地方政府,其在保护生态安全上承担着重要作用[2]。地方政府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来保障生态安全:(1)经济社会转型需要政府介入。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在这一时期我们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政府可以通过调整和完善相应的制度,来影响经济主体的行为决策,进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2)公共服务的供给需要政府介入。政府和市场是配置社会资源的两大主体,在我国资源配置过程中,主要是依靠市场机制进行的。但市场本身所存在的缺陷容易导致公共产品和服务配置失灵。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服务、教育等属于具有这种特点的产品和服务,这就意味着这些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必须由政府出面。政府的有效供给可以很好地缩小城乡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调整收入的再分配、改善资源环境状况。(3)风险规制需要政府介入。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化和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因人类活动而导致的各类风险不断增多,这些风险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而政府作为生态安全保障的主要责任主体,必须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和担当,确保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3]。如何平衡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需要政府这一角色来发挥关键作用。而在政府平衡这一关系的过程中,地方政府支出是一种有效的经济手段。

现有地方政府支出对生态安全影响的研究多从生态安全所包含的某一方面(经济、社会、环境等)来进行。一些学者将研究重点放在政府支出对经济发展的研究上。张卫国等[4]以我国29 个省份为例检验了地方政府投资对经济的长期增长具有促进作用。范金等[5]通过拓展传统消费效用模型发现,地方政府投资性支出的结构对居民消费产生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武晓利和晁江锋[6]则将焦点集中在政府支出结构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影响上,研究发现政府投资性支出和服务性支出均能有效刺激产出和就业,而政府转移支付并不能刺激产出和就业的增加,还发现政府消费性支出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抑制作用。谢文峰[7]通过投入产出模型来分析地方政府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优化所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地方政府投资能够显著促进经济增长和居民消费,但对产业结构升级存在一定的抑制作用。Jena& Panigrahi[8]以奥迪沙2000—2014 年的数据为依据研究公共支出对经济增长和贫困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公共支出中只有计划支出与经济增长有显著的关系,且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Efthalitsidou 等[9]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发现,希腊1995—2019 年期间公共支出和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符合凯恩斯主义理论和瓦格纳法则。一些学者将研究视角集中于政府支出对社会安全所产生的影响上。刘长生等[10]对我国1982—2005 年政府支出规模和结构的优化进行研究,发现地方政府的支出规模对社会福利具有相关关系。诸大建和徐萍[11]在政府规模一定的假设条件下,研究发现政府支出的不同项目对社会福利水平的促进作用是不同的。Emmanuel 等[12]以尼日利亚政府支出为研究对象,发现政府增加社区服务方面的支出可以有效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还有一些学者则将研究视角集中在政府支出对环境保护所产生的影响上。余长林和杨惠珍[13]通过构建三部门的一般均衡模型发现,地方政府支出的规模对环境污染治理的影响作用并不明确。而吴洋[14]通过对政府环保支出的环境治理作用研究发现,环保支出对环境治理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张宇和张安录[15]利用投入—产出的能值理论,构建耕地生态安全指标体系,进一步通过计量模型揭示了生态安全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耕地生态安全和土地财政支出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通过梳理已有文献发现,目前研究大多集中在地方政府投资对社会、经济和环境中某一方面的影响上,而对广义生态安全影响研究较少。本文以我国31 个省份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生态安全综合的理解,利用熵值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建立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以此来反映我国生态安全的实际发展情况。并以生态安全指数为基础,建立回归模型解释在提升生态安全过程中地方政府的推动作用,为地方政府保护生态安全提供新视角。

1 理论分析

1.1 政府支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凯恩斯[16]提出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认为当经济处于非充分就业状态时,价格、货币工资率和利率的调整机制具有名义黏性,而社会总需求决定了国家的就业水平。因此当有效需求不足时,充分就业的目标就无法实现,这时就要政府直接干预国家经济来实行有效的宏观调控。政府增加支出可以弥补私人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提高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在内的总需求,进而提高社会产出和就业水平,促进经济增长。政府支出主要是从以下四方面来影响经济的:(1)政府支出可以增加社会总的有效需求,提高社会总产出,促进经济增长;(2)政府支出可以提高私人的收入水平,刺激私人有效需求,进而增加社会总有效需求,提高社会产出水平,促进经济增长;(3)政府支出主要用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医疗、教育等方面,这些是经济发展所必需的环境条件,而环境的改善可以增加经济增长的动能;(4)政府支出还会创造就业机会,使财富进行再分配,提高社会成员的收入水平,缩小贫富差距,提高全社会的有效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1.2 政府支出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政府支出的规模和结构主要是对社会发展中的社会福利、居民幸福感和生活满意程度等方面产生影响。政府支出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来促进社会发展:(1)政府支出一方面可以为市场的正常运行提供各种便利条件,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另一方面,能够提供大量具有外部性的公共物品和服务,促进社会福利水平的提升;(2)政府支出是将政府收入用于提供社会所需的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保障的公共物品,将人们所缴纳的税收通过公共服务的形式返还给人民群众,人们会得到更好的服务和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的幸福感和对生活的满意程度[17];(3)政府在公共安全等方面的支出可以有效保障公民的人身安全,维持社会秩序安全有序地进行。

1.3 政府支出对环境保护的影响

新政治经济学中的公共产品理论将产品划分为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其中,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点,这种特性导致公共产品容易出现“搭便车”的现象。仅靠市场自身调节会出现市场失灵,此时就需要政府介入。而包括大气、水资源、土地等在内的环境就是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公共产品,如果环境遭到破坏,资源开发过度,社会将无法健康持续的发展。但由私人或私企去提供环境保护会被他人免费享用,一方面治理成本难以控制,另一方面私人为了自己利益最大化也会放松对环境污染的监管。尤其像水资源、森林资源等产权界定如果不明确,会导致“公地悲剧”的发生。因此,对于环境来说就需要政府的介入,以达到污染防治、节约资源的目的。

2 生态安全评价体系

目前学者们对生态安全并没有统一的界定。本文中所讨论的生态安全是指人类正常生产活动所必需的,在各方面都能够得到保障且基本上无威胁的一种可持续的状态。包括人类的身体健康、社会未来的发展、所需的各种资源、规范的社会秩序等,大体可分为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是一个复杂且多元的系统[18]。本文将从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环境安全三方面选取17 个指标构建生态安全评价体系(具体指标见表1)。

表1 生态安全指标体系

2.1 经济安全

经济安全主要包括国内和国外两方面的安全,即将本国经济和国外资源市场维持在一个稳定、持续的发展状态,避免因国际价格的剧烈波动导致本国经济遭受到打击。因此,本文选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预算收入、进出口总额、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来对经济安全进行描述。由图1 可以看出,一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2007—2019 年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由2007 年的20 494 元增加到2019 年的70 328 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8.70%。二是2007—2019 年一般预算收入处于持续上升的态势,由2007 年的23 572.62 亿元上升到2019 年的101 080.61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了25.29%,主要是因为我国税收管理水平和税收政策在不断修正和完善,以及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一般预算收入增速显著。三是2007—2019 年进出口总额逐年增加,但在2009 年、2015 年出现骤减的情况,可能是因为2008 年下半年出现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进入调整期,国内外对商品的需求减少,大宗商品价格下降,我国进出口额出现相应的减少。四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整体呈现下降趋势,特别是2009 年消费价格指数骤降。总的来说,由于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方式的不断变革,经济安全整体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图1 2007—2019年我国经济安全情况

2.2 社会安全

社会安全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包括科学技术的进步、失业人数的减少、医疗卫生情况的改善等。因此,本文评价社会安全的指标有城镇化率、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卫生人员数、人口密度、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国内专利申请授权量等。由图2 可以看出,一是城镇化率在2007—2019 年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表明我国现代化质量在不断改进,同时也表明我国经济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二是2007—2019 年的人口密度在不断提升,虽然人口密度的增长能够提升我国经济的发达程度、市场的繁荣度、科技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但是过高的人口密度会导致人均资源不足、交通拥堵、住房紧缺、卫生状况恶化等,因此合理控制各地区人口密度,有助于优化城市生态和居民的居住环境。三是卫生人员数在2007—2019 年呈现持续上升趋势,由2007 年的696.4 万人增加到2019年的1 292.8 万人,年均增长率为6.59%,表明我国卫生资源现状在不断改善。四是2007—2019 年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也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说明我国居民的全面素质在不断提高,国家的综合软实力不断提升。五是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在2007—2019 年呈现上升趋势,但在2010 年、2017 年、2019 年出现了小幅度的下降。失业人数的增加会导致消费水平降低,供过于求,经济出现萧条,以致企业再次裁员,进而增加失业人口,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而且失业人数过多也会造成社会治安混乱,从影响经济到影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无疑给社会安全带来了威胁。六是国内专利申请授权量呈持续上升态势,尤其是2015 和2018 年授权量出现骤升,这意味着我国社会的创新能力在不断提升,社会变得越来越有活力。七是2007—2019 年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常年处于稳中有增的状态,从2007 年的10.23标台增加到2019 年的13.13 标台,年均增长率22.31%,这意味着我国的基础设施在不断建设和完善,人民生活更加便利,有利于社会安全的提升。

图2 2007—2019年我国社会安全情况

2.3 环境安全

环境安全的提升主要包括人们生活环境的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以及资源使用结构的改善,具体表现为空气质量越来越好、水质越来越清、清洁能源越来越普及等。因此,本文评价环境安全的指标包括废水排放总量、人均水资源量、二氧化硫排放量、森林覆盖率、造林总面积、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等。由图3 可以看出,一是废水排放总量在2007—2018 年逐年增加,但在2019 年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说明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的同时,对污水治理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水污染状况的不断恶化不利于环境安全的提升。二是2007—2019 年二氧化硫排放量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特别是2016 年排放量出现骤降,这表明我国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三是人均水资源量在2007—2019 年虽然有波动但是整体相对稳定,基本维持在2 000 立方米/人。据《中国统计年鉴》显示,2007 年人均水资源量为1 916.3 立方米/人,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但水资源总量为25 255.2 亿立方米,位于世界前列。这表明虽然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且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但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仍较为严重。四是森林覆盖率在2009 年和2014 年分别出现了一次上升,在此前后均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这表明目前我国森林资源状况相对稳定。五是造林总面积在2007—2019年整体处于上升的态势,尤其是在2015 年出现了明显的上升趋势,这说明森林对我国生态安全所具有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已经开始深入人心,鼓励政府和百姓植树造林,不断加强对乱砍滥伐等违法行为的惩治力度,有利于提高环境安全。六是2007—2019 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由2007 年的9 437.7 万吨增加到2019 年的24 012.8 万吨,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1.88%。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能够全面改善城乡生产生活条件、优化城乡发展环境、提升我国现代化水平,这对环境安全的提高产生了有利的影响。

图3 2007—2019年我国环境安全情况

综上所述,虽然我国在发展过程中经济、社会和环境安全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但是整体来看,我国生态安全等级在不断提升和改善,我国正向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与环境协同共进的方向发展,正在全力以赴构建起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

2.4 综合评价方法

综合评估方法根据所构建的模型,可以将其分为主观赋权评估法和客观赋权评估法。其中,主观赋权评估法是一种依靠个人对所给予的权重进行主观判断,缺少客观性。而客观赋权评价法则根据客观存在的数据对权重赋予评价的方法[19]。本文采用客观赋权评价方法中的熵值法与主成分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经原始数据计算处理得到各指标的权重如表1 所示。

权重计算结果见表1,从准则层来看,环境安全所占权重最高,为0.400 3;其次是社会安全指标权重,为0.373 4;位于最后的是经济安全所占权重,为0.226 7。从指标层权重来看,人均水资源量所占权重最高,为0.162 5;其次是进出口总额和国内专利申请授权量的指标权重。结果表明,人均水资源量、进出口总额、国内专利申请授权量是影响我国生态安全的三大重要因素。

2.5 生态安全指数

根据式(1)计算各省份每年生态安全综合得分:

式中:Crj为生态安全指数;xrjk表示第r年第j个省份的第k个指标的数据; 为不同指标k无量纲化后的值;Hk为综合权重。

通过Excel 操作运算,生态安全指数计算结果如表2 所示。根据计算结果可知,2007—2019 年我国31 个省份(港澳台地区除外,下同)的生态安全指数平均值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由2007 年的0.270 8 上升到2019年的0.360 7,生态安全状况逐渐好转。

表2 2007—2019年我国31个省份生态安全指数

3 实证结果分析

3.1 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我国31 个省份作为研究对象,样本选择年份为2007—2019 年。之所以选择该样本区间,是因为我国从2007 年开始实施了新的财政收支分类项目改革,为了确保数据计算前后的口径相同,我们使用2007年之后的数据。生态安全水平的测量一共涵盖了17 个发展指标,相关指标主要来自各省份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对于个别缺失的数据,本文采用多重插补法进行填补,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地方政府支出相关数据主要来源于CSMAR 数据库。

3.2 模型设定

根据研究目的,本文构建基准回归模型(1)~(4),以研究政府投资对生态安全的影响。为了保证数据的平稳性和减少异方差对模型的影响,本文对个别变量数据取对数形式:

式中:ES表示生态安全指数;GI表示政府总支出;GI_J表示政府经济服务支出;GI_S表示政府社会服务支出;GI_H表示政府环境服务支出;Xit表示控制变量,包括人口自然增长率、第一产业占GDP 比重、第二产业占GDP 比重;εit表示随机干扰项。

3.3 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3.3.1 被解释变量

被解释变量为生态安全指数。以生态安全所包含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三大方面为基础,选取指标构建生态安全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和主成分分析法求取各级指标的综合权重,最终计算出我国31 个省份2007—2019年的生态安全指数,该综合指数能够客观、全面地反映生态安全状况。具体计算过程见文章第二部分。

解释变量为政府总支出、经济服务支出、社会服务支出和环境服务支出。财政支出泛指某个国家(或地区)为履行自己的公共功能,对所购买的必要商品和劳务而进行的各项财政资金支付的活动,它们是一个国家政府必须向整个社会承担的一切费用。财政支出按照其功能大致包括一般公共服务、公共安全、教育、社会保险和就业、医疗健康、国防、科技等方面,这种划分方法体现了政府各项支出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功能及作用。本文借鉴这一分类将财政总支出(GI)再分为三个子指标:经济服务支出(GI_J)、社会服务支出(GI_S)、环境服务支出(GI_H)。

3.3.3 控制变量

选取的控制变量有人口自然增长率,反映该地区人口发展的速度;第一产业占GDP 比重,反映国民经济的基础;第二产业占GDP 比重,反映该地区综合国力和现代化水平。

表3 为各变量统计性描述。可以看出,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异系数最大,为51.993 1%,标准差为2.787 6,说明我国各省人口发展的速度存在明显差异。除此之外,生态安全指数和第一产业占GDP 比重的变异系数较大,各省份之间的差异显著。从最大值和最小值可以看出各变量具有明显的波动性,这说明我国31 个省份间存在一定差异。同时,从标准差可以看出变量之间的差异并不是太大,不存在异常值的情况,样本数据具有研究价值。

表3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3.4 平稳性检验

为避免数据表现出一致的变化趋势,导致“伪回归”的出现,本文采ADF-Fisher Chi-square、ADF-Choi Z-stat和Levin, Lin & Chu test 三种单位根检验方法对变量的平稳性进行检验。结果如表4 所示,在三种检验方法下,变量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平稳。

表4 变量平稳性检验结果

3.5 基准回归结果分析

表5 展示了基准回归的结果。模型(1)是政府总支出对生态安全的回归结果。从结果看出,可决系数为0.499 743,F 统计量的P值趋近0,说明该模型整体十分显著,且拟合程度较高。政府总支出的回归系数为0.038 0,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影响被解释变量,表明政府总支出的对数每增加一个单位,生态安全指数会相应提高0.038 0 个单位。

表5 基准回归结果

模型(2)是经济服务支出对生态安全的回归结果。可决系数为0.503 1,F 统计量的P值趋近0,说明该模型整体十分显著,且拟合程度较高。经济服务支出的回归系数为0.038 4,且在1%水平上显著,表明经济服务支出能够提高生态安全指数。可能是因为政府加大在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可以保证我国顺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而促使经济长期平稳较快的发展;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市场的竞争压力;农林水事务支出是政府增加农业支出、保护农业发展的一种措施,而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基础型产业,因此在保障农业发展的同时,也是在保障我国经济平稳运行;而交通运输属于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国民经济结构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的产业,增加该方面的支出能够有效推进国家城镇化进程,提高居民生活环境和质量,推进国家经济稳步向前发展,提高了国家经济安全[20]。

3年规培结业时,“四证合一”较五年制本科生多了‘研究生学位证’,比医学学术型研究生多了‘规培证’,非医学专业看来“四证合一”好似人生赢家,实则上述3方面的不合理,最终足以导致“四证合一”不仅规培能力弱化于五年制本科生规培人员,在科研能力上,相较于医学学术型研究生,也处于落后处境。怎样实现‘临床’能力与‘科研’能力的并重,这的确是一项重点工程,任务艰巨。下面重点探讨聚集教办、导师、临床带教老师和科室三方力量,搭建对“四证合一”的多层次创新式培养平台。

模型(3)是社会服务支出对生态安全的回归结果。从可决系数和F 统计量看出该模型整体十分显著,且拟合程度较高。社会服务支出的回归系数为0.034 3,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表明社会服务支出的对数每增加一个单位,生态安全指数会相应地提高0.034 3 个单位,可能是因为本文社会服务支出主要在教育和医疗两个方面。其中,教育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国家的强盛和繁荣离不开教育;而医疗事业则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切身利益,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因此,政府增加社会服务支出能够保证国家稳定长久的发展,维护社会的稳定,从而提高了国家社会安全。

模型(4)是环境服务支出对生态安全的回归结果。从结果看出,环境服务支出的回归系数为0.031 6,且在1%水平上显著,表明环境服务支出能提高生态安全指数。一方面是因为政府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支出能够有效地解决人们和企业在空气、资源等方面造成的污染和破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提高环境安全程度;另一方面政府的投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和制约着私人投资,能够有效地将资金引入绿色、环保行业,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提高了国家环境安全。

对于控制变量来说,四个模型中人口自然增长率与生态安全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可能是因为人口作为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成为社会生产过程的主体,在生产力的诸因素中起着主导作用,推动着经济稳定向好发展,从而确保我国的生态安全。第一产业占GDP 比重和第二产业占GDP 比重与生态安全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这意味着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占GDP 的比重增加会降低该地区生态安全的状况,可能是因为第一、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下降并不能说明农业和工业总产值在不断地减少,但是该比重的上升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第三产业产值增长速度的放缓,而第三产业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因此第一、二产业占GDP 比重的上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国经济安全程度。而且工业的快速发展虽然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经济的增长,但同时也会带来一些不利影响,工业大发展会消耗大量的资源,加剧资源短缺的压力、破坏生态环境、导致空气污染、物种灭绝等,而且还会造成各种新型病毒的不断出现,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带来威胁。因此,工业的发展会对社会安全和环境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胁。

3.6 分时段检验

政府的投资是否会因为时间段的不同而对生态安全产生不同的影响呢?为了验证实证结果的稳定性,本文以2014 年为时间节点,参照前文的回归方式,对其进行回归分析。2014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明确将生态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生态安全由此正式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选取2014 年为时间节点。回归结果如表6 所示。

表6 分时段检验回归结果

模型(1)和(2)反映了政府总投资对生态安全的分时段检验结果,通过回归结果可知,不同时间段的政府总投资均能够显著促进生态安全的提高,这说明政府总支出对生态安全的影响具有长期稳定性。模型(3)和(4)是经济服务支出对生态安全分时段回归结果,模型(5)和(6)是社会服务支出对生态安全分时段回归结果,模型(7)和(8)是环境服务支出对生态安全分时段回归结果。由结果可知,不同时间段的经济服务支出、社会服务支出、环境服务支出均能够显著促进生态安全的提高。综上所述,通过政府投资对生态安全分时段回归后,进一步说明了该影响是长期稳定的。

3.7 区域性分析

作为一个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二元经济体的国家来说,地方政府投资对生态安全的影响是否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为此,我们将全国31 个省份划分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三个子样本分别进行回归。回归方法参照前文的回归方式,对其进行分析,见表7。

表7 是政府支出对生态安全的不同区域划分的回归结果。从表7 中大致可以看出,东部和中部地区的政府支出对生态安全的促进作用是较为显著的,但对于西部地区来说社会服务支出和环境服务支出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

表7 分区域回归结果

模型(1)~(3)是政府总支出对生态安全的回归结果,东、中、西部地区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071 6、0.042 7、0.011 7,且均在5%的水平下显著。说明政府总支出对生态安全的促进作用从大到小依次是东部、中部、西部。模型(4)~(6)是经济服务支出对生态安全的回归结果,东、中、西部地区的回归系数分别0.064 7、0.044 1、0.013 9 且均在1%水平下显著。说明经济服务支出对生态安全的促进作用在东部地区最为显著,其次是中部地区,最后为西部地区。模型(7)~(9)是社会服务支出对生态安全的回归结果,模型(10)~(12)是环境服务支出对生态安全的回归结果。在模型(7)~(12)中,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回归系数均在1%水平下显著,但西部地区的回归系数并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综上所述,政府支出对生态安全的促进作用在东部地区最为有效,其次是中部地区,最后为西部地区。社会服务支出和环境服务支出在西部地区对生态安全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可能是因为西部地区相对于东、中部来说,经济发展程度、教育水平和医疗卫生条件等存在较大差距。虽然国家不断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资,但由于缺乏区位优势,以致在人才吸引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相比东、中部来说较为困难。因此,政府支出的增加不能有效促进社会安全的增加。而对于生态环境,因为西部地区并没有大量的企业工厂和重度污染的行业,对环境的破坏相对于东、中部而言较轻,因此环境服务支出并不能显著促进生态安全。

3.8 工具变量方法的回归

由于回归模型可能存在内生性问题,而严重的内生性问题会导致估计系数不是无偏的。为了得到更加稳健的回归系数,本文采用工具变量法来规避掉可能发生的内生性问题,即用变量的一阶滞后项作为工具变量来进行估计,见表8。

表8 工具变量方法回归结果

表8 展示了运用工具变量法估计得到的回归结果。从结果中可以看出,政府总投资、经济服务支出投资、社会服务支出投资和环境服务支出投资回归系数分别是0.038 3、0.038 9、0.034 3、0.031 9,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这一结果再次表明政府投资能够显著地促进生态安全,且使用工具变量法的回归结果与基准回归的估计结果类似,表明回归估计的结果是较为稳健的。

4 结论与建议

本文在生态安全内涵的基础上,利用熵值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得到我国31 个省份的生态安全指数,通过回归模型分析地方政府支出对生态安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近些年来,我国生态安全等级逐渐提高,人均水资源量、进出口额、国内专利申请授权量是影响我国生态安全的三大重要因素;(2)通过基准回归和工具变量方法发现,政府总支出、经济服务支出、社会服务支出和环境服务支出均能够显著促进生态安全;(3)不同时间段的经济服务支出、社会服务支出、环境服务支出均能够显著促进生态安全的提高;(4)区域性分析中发现政府支出对生态安全的促进作用在东部地区最为有效,其次是中部地区,最后为西部地区。而在西部地区社会服务支出和环境服务支出对生态安全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

结合我国发展现状,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1)提高教育支出,均衡地区差异。虽然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近些年来在不断提高,但是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政府应当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财政性教育支出的比例。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各地区之间的教育水平差距,加大对我国中西部地区的教育支出,根据各地区的发展水平建立相关的扶持政策,而教育相对落后的地区可以出台吸引人才、提高教师薪资待遇等的相关政策[21]。

(2)优化产业结构。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居民的需求,结合本地区的经济、地理、人文等特点制定符合当地特色的产业政策和结构,加快科学技术、服务等行业的发展,多角度、全方位地满足居民多样化的需求。服务业遵循高质量发展要求和自身发展规律,继续做优做强金融、旅游和信息服务等现代化服务行业,推动房地产等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

(3)缩小地区间经济差异。通过区域性分析发现社会服务支出和环境服务支出在西部地区对生态安全的作用并不显著,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东部和中部地区政府支出对生态安全的显著作用明显高于西部地区。因此要提高经济落后地区的发展水平,应加大政府补贴和扶持力度,加强卫生、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升政府支出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促进作用,缩小地区间的差距,提高全国的生态安全水平。

猜你喜欢
政府生态环境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生态养生”娱晚年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漫观环境
生态
“政府信息公开”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