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燕欣,王雨婷,侯 杰,闫 琦,王继库
(吉林师范大学 化学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 )
以实用主义作为理论指导的项目式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而教师被重新赋予任务,即由知识的灌输者变为学习的推动者和课堂的调控者[1]。教学通过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围绕某一问题进行探究,形成了以项目为载体、问题为主线,通过运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教学模式。
在常规的课堂中,教学是以教师的意志发展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作为单一的个体进行学习,不利于发挥学生们的团结协作能力。项目式教学是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下,通过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进行的自主探究活动,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合作性。项目式教学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教师要对高中化学知识进行深入的分析,将学科知识进行项目式组合,从而达到课标中提出的教师要专业知识扎实和勇于创新教学的要求。教学要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帮助学生将课堂所学的内容迁移至实际生活问题中。传统教学忽视实践,而项目式教学重视实践探究,重视学生的创新性。将理论同实践相结合,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素质教育下进行的课程改革要求深化核心素养理念,教学目标由“双基”转变为“三维目标”,再调整成“学科核心素养”。与此相适应的评价方式也应该发生转变,但是当下教学评价模式机械化,大多数以成绩为评价指标,不能满足新课改的要求[2]。而项目式教学的评价方式具有多元化的特征,评价不仅注重项目的活动过程,而且注重项目的成果,既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酸雨,作为常见的生态问题,因其对社会环境的严重危害一直以来深受公共的关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表标准(实验)》中要求,“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硫及其化合物”选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2019版)第五章第一节,是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而酸雨可以作其STS(科学(Society)、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的研究简称)的承载素材。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物质分类及转化和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初步能从物质类别与化合价角度去思考问题,并且掌握离子反应以及硫元素的相关知识。通过设立“酸雨的防治”这一项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分析硫酸型酸雨的形成途径和工业防治为教学的主线,深化学生对硫及其化合物性质与酸雨的认识,掌握不同价态含硫化合物的转化的知识,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迁移到实际生产生活当中,树立环保意识,培养和提高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1.2.1 教学目标
2)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对酸雨进行概述,培养学生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3)通过构建价类二维图,展示不同价态的含硫化合物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能够主动地从物质类别和化合价的角度推测物质的性质及其转化[4],发展模型认知素养,促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分类观与氧化还原思维。
4)通过设立酸雨防治项目,从多角度探究如何降低二氧化碳的生成量,帮助学生认识化学在解决生活问题所引起的积极作用,逐步树立环保意识,感受化学的现实价值,贯彻绿色化学理念。
5)通过开展小组间“学校雨水pH的测定”的实践活动和汇报活动,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和表达能力。
有关“酸雨的防治”的项目式教学的子项目一——“酸雨的概述”,见表1。
有关“酸雨的防治”的项目式教学的子项目二——“酸雨的防治”,见表2。
表1 酸雨的概述
表2 酸雨的防治
硫的价类二维图见图1。
有关“酸雨的防治”的项目式教学的子项目三——“身边雨水pH值的测定”,见表3。
表3 身边雨水pH值的测定
本研究将项目式教学与高中化学相结合,将“酸雨的防治”这一项目作为课堂教学的主题,并将其分割成三个相互关联的子项目。通过创设真实的情境,重新梳理硫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关系,从实际生活入手,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树立环保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与化工厂老板进行角色转换,有利于激发探索知识的内驱力;通过创设层层递进的分析型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构建课堂与现实生活之间的桥梁,使学生感受化学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采用差异化原则来进行分组,将不同性格、不同知识水平以及不同能力的学生分在一起,保证每一位同学都能参与实践过程,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切实体会到化学对社会价值。
但项目式教学相比其他教学模式更加开放灵活,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课堂问题都是未可知的,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所以教师既要在自主探究过程中注意学生的表现,抛出引导性问题,以保证教学的成功。又要不断地完善自身修养,才能游刃有余的运用该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