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琳,金温琪
(杭州师范大学,浙江杭州 311121)
大学生支教作为一类意义重大的志愿服务,是对“脱贫攻坚”号召的响应。
消除贫困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1],是对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观的继承与创新[2]。现代贫困与反贫困理论中关于多维贫困、可行能力、贫困瞄准的研究成果也是重要的理论来源之一[3]。在实践上,依据目标导向要求,彻底消除贫困也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必要条件与底线要求[4]。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在新疆取得经济脱贫攻坚战决定性进展的背景下,如何提高教育发展水平成为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新疆阿克苏市的教育事业受到各级党组织的关心和重视,基本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但尚有较大发展空间。本文以“丝路课堂”线上援疆中学志愿服务项目为例,展开调研分析,研究大学生线上支教志愿服务模式。
杭州师范大学“丝路课堂”项目组与新疆阿克苏市高级中学(下文简称阿高)长期联系,在深度调研学校课程设置及师生需求后,组织开展线上教学志愿服务,为此次研究奠定实践基础。项目为阿克苏高中生带去实时趣味课堂和优质教育资源,缓解传统支教的压力;同时,为大学生提供新型志愿服务模式和支教平台。
项目实施5年来,深受当地师生的喜爱,取得一定成就:
由于阿克苏市外教资源较少,“丝路课堂”中外搭档授课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了与外教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拓宽知识广度,开阔国际视野。项目不仅构筑了杭阿交流的桥梁,更帮助学生构建了理想及未来规划。
第一,学生成绩提高,自信增强。截至2022年2月,共有8000余人次阿高学生参与项目,涉及各个年级。学生卷面成 绩提升明显,平均上升12-16分,最高达40余分;同时,参与项目的学生口语能力显著提升,在学习方面更加自信。
第二,学生意欲反哺家乡。据不完全统计,阿高共有105人在参与项目后对杭州及杭师大充满向往。此外,该项目激励新疆学子赴杭学习现代技术,反哺故乡,带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更有不少人表示若能顺利进入杭师大就读,也想参加项目,反哺母校。
第三,志愿者完成主题教案集。项目团队整理课程教案,并根据主题制作出符合当地教学水平的教案集,具有一定可推广性。现有主题教案集五册,分别为“城市文化”“我和我的祖国”“美食鉴赏”“文化休克”与“语言历史”。
基于以上成效,本文选择以该项目为例,探索大学生线上支教志愿服务模式。
第一,同龄人视角开展教学。项目实现“学生—学生”教育援疆的全新模式,让在校大学生加入教育援疆队列,开展教育扶贫。志愿者从同龄人视角出发,开展更受学生喜爱的教学。项目在教学中融入青年人案例,并开设“我和我的祖国”等系列课程,拉近东西部青年的距离。
第二,拓展学科知识技能。项目从学科课程出发,在结合学生课堂所学的基础上,突破课程教材限制,坚持问题导向,开设课外知识拓展型课程。同时,项目邀请外国留学生参与备课授课全流程,为学生营造纯正的英语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多元文化基础和自主发展能力,增强其社会参与感。
第一,师范生与留学生共同授课。“双师课堂”是指主讲与辅导配合,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教学模式,主讲老师通过大屏幕远程直播授课,另有辅导老师在班级内负责维护课堂秩序、监督落实等工作[3]。
项目采用“中外搭档”及“双师课堂”模式,充分利用师范院校优秀学生师资力量,并让留学生参与我国志愿服务与教育扶贫工作;同时,充分利用阿高的地面支持优势,完成高效线上志愿服务教学。
第二,聚焦大学生专业素质提升。项目以东西部文化差异、中外文化差异为切入点,开展协作教学。项目组织团队开展课程设计、组织联系团队成员、指导阿克苏学生课外活动开展等工作,从组织、交际等多方面获得领导力提升;志愿者需完成备课、磨课、授课等工作,有利于实现师范生“为教而学”学习观的构建,“从做中学”,在真实教学环境中提升师范技能,培养教育情怀,体现志愿服务内涵。
传统支教受到路途遥远、条件艰苦、人员不足的限制,在现阶段更难生存;在“互联网+”时代,利用社交软件授课的方式日渐流行。然而该类型支教无法创造身临其境的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针对这两大难题,项目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空中教室”,利用互联网通信技术,连线新疆阿克苏高级中学,将学生教室(新疆)与教师教室(杭州)组拼,实现远程全景授课,让使用者享受“零距离”的课堂教学互动。2022年,高新技术迎来新一轮爆发,项目计划融入VR技术,利用其逼真性和即时易用性,带来前所未有的沉浸式课堂,充分刺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拉近学生与高科技世界的距离。
为尽可能达到评估主体多元化,团队选用合理、多样的评估形式,确定评估内容,采用美国教师沃尔弗德和安迪生倡导的PTA基本要素特征分析法制作评价量表,准确了解学生课堂吸收效果和知识应用能力,使志愿服务专业化和精准化。
项目由项目组织团队、志愿者团队、指导教师及教学顾问构成,各部分相互联系,互不可分。为保证项目常态化、专业化开展,团队设有明确的规章制度,配有独立的教学场地,拥有专业的志愿团队和充足的资金保障。
图1 项目团队及职责
第一,项目组织团队。项目组织团队下设筹资中心、品牌推广、教研中心、讲师团及学生服务五个部门,各部门定位明确,严格按章程规范操作。筹资中心负责项目收支、采购等;品牌推广中心负责项目调研及宣传;教研中心负责课程设计与研发;志愿讲师团负责志愿者招募与培训;学生服务中心负责对外教学联络及行政后勤。
第二,志愿者团队。项目授课主体为杭师大的英语师范生及留学生,具备一定专业知识与素养,且视野较广阔,可为阿克苏市高中生提供专业课程及成长榜样。授课者需参加专业培训、课程研讨与教学研究,根据教学反馈提交教学反思。其中,师范生志愿者由英语水平高、教学能力强的学生组成;留学生志愿者由杭州师范大学在校且志愿参与中国教育扶贫的国际学生组成,来自30余个国家。
第三,指导教师及教学顾问。项目有授课教学、志愿服务、团队管理等多方面的指导老师,其中授课教学指导老师多为前援疆教师,确保课程开展的准确性。此外,团队与当地教师保持紧密联系,获取地面支持;同时邀请教学顾问不定期开展教学讲座。
项目设有团队章程、资金管理办法、志愿者考核办法、志愿者招募机制、课程规划与反馈机制、奖励机制与应急机制等,保证项目持续高效运营。
志愿者招募机制:志愿者招募需采取面试的形式,考核人员由优秀志愿者、项目组组长、教研中心部长及指导老师担任。
课程规划与反馈机制:志愿者需根据教研中心提供的课题提交课堂教学设计,课程主题应多元化;课程规划需具有互动性且体现分层教学性质等。志愿者授课前需试讲,按时授课;课程需根据教学对象不同设置难易度区别,保证学生积极性与收获性。课程结束后,参与的志愿者与工作人员需总结反思并存档。每一季的课程结束后,召集所有参与志愿者与工作人员,总结学年工作情况。
志愿者考核办法:志愿者考核按出勤考核、教师素质、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五大类进行考核。
“丝路课堂”以对口援疆精准帮扶为靶向,开创大学生线上支教志愿服务新模式,得到杭阿两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故项目组总结“丝路课堂”模式,以提供参考借鉴。
在杭阿两地政府的支持下,项目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并获得充足资金搭建相关平台。项目结合帮扶机制以“丝路课堂”空中教室平台为支点构建整体框架,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打破时空限制,组织了意义丰富的杭阿“空中对话”;广泛开展互动交流,促进观念互通、思路互动、技术互学、作风互鉴,将东部地区的先进理念、人才、技术、信息、经验等要素传播到西部地区(见图2)。
图2 “丝路课堂”模式示意图
U2S模式对受援学校(S方)的学生进行个性化需求分析,诊断教学水平,定位教学目标,并将精准识别后的信息传送至供给侧高校(U方),由高校针对当地教育发展水平与学生需求,打造个性化教学资源库,保障教育资源“精准供给”(见图3)。
图3 U2S协同模式示意图
该模式利于建立东西部学校间的联结,提升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与创新服务能力,深入实施东西部协作[4],共享教育创新成果。东西部地区学校可自主对接,基于需求开设各类课程,发挥高校的专业优势和资源特色,打造灵活个性的空中课堂,拓展结对帮扶、精准施策的覆盖面,扩大教育帮扶的影响力。此外,高校可以受援地区某学校为中心,通过网络直播和录播形式,在专业指导下编排体系化课程与教案,将优质的课程资源辐射至更多需要帮扶的学校,扩大教育扶贫工作影响面,实现效益最大化。
项目由项目团队、授课主体和教学主体完成,可实现生生互动(高校学生—— 受帮扶学生)效益最大化。项目在常规的线上授课外,还建立一对一结对机制,开展结对指导。该模式可以对帮扶学生进行个性化诊断分析,打造个性化帮扶模式,大大加强了教育帮扶资源供给的精确性。
“丝路课堂”以教育帮扶为靶向,结合时代特点,依托“互联网+”信息化手段开创线上志愿服务平台,助力教育发展。本文对项目实施成效、创新性及经验模式进行分析,总结出核心能力培养教学、双师课堂、学校与政府联合帮扶、U2S协同模式及S2S协同模式五大经验,一定程度上可以为新疆其他地区乃至国内其他地区提供教育帮扶的实战经验与创新手段,使更多学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