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微生物学全过程考核模式探索

2022-11-05 14:17张俊英许永利
科学咨询 2022年19期
关键词:微生物学全过程考核

张俊英,许永利

(1.华北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2.华北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学院;3.河北省矿区生态修复产业技术研究院;4.河北省矿业开发与安全技术实验室,河北唐山 063210)

2019年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指出要严格教育教学管理,其中就包括:严把考试和毕业出口关。要求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综合应用笔试、口试、非标准答案考试等多种形式,科学确定课堂问答、学术论文、调研报告、作业测评、阶段性测试等过程考核比重,进而为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过程性考核有如下一些优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丰富课程评价体系等[1]。

过程性考核比重逐渐增加,考核环节占比变化较大。不同课程因教学内容的差异,过程性考核的环节与比重也存在较大差别。有学者提出平时成绩(30%)+实践(40%)+期末考试(30%),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堂表现、笔记;课堂表现分为学习态度、自信和合作能力,每个项目都给出具体的评价标准和分值[2]。另有学者提出形成性考核占35%,终结性考核占65%[3]。阎松等提出平时成绩占40%,包括课堂表现+作业+课程论文+学生讨论等4项,各占10%;期末考试占60%[4]。杨桂燕等针对工业微生物学课程提出6+1,其中:6代表平时的6个考核环节,包括自学、创新设计、平时的课程笔记、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及小测验,总占比为50%。1则代表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50%[5]。张芸娇等提出,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过程性考核成绩占总成绩70%,包括阶段性测试30%+出勤10%+课程教学活动30%。期末占30%[6]。可见,过程性考核的占比与课程的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课程知识偏应用性,则提高过程性考核的比例;如果课程知识偏理论,则仍以结果性考核占比较高。当然,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的占比主要取决于课程特点及授课目标。

环境微生物学课程为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专业的必修基础课,开设在第五学期,在生物法处理废水等课程之前,理论教学为40学时。本课程的理论与应用性均较强,因此应当提高过程性考核的占比。因此,本研究主要探索全过程考核的改革模式,以期为环境微生物学的课程考试改革提供实践依据。

一、环境微生物学终结性考核的弊端

我校的环境微生物学课程的考核方式采用终结性考核,即期末闭卷笔试。课程总成绩由平时成绩(30%)和期末成绩(70%)构成,均为百分制。

平时成绩包括两部分:一是课堂出勤和课堂表现,两项各占总成绩的5%,百分制。此部分考察存在的问题是课堂表现无法掌控,如个别学生不能聚精会神听课,而是做其他无关事情。我们对课堂表现的考察仅限于是否能够正确回答教师的提问,不够客观亦不全面。二是书面作业,占总成绩的20%。作业主要是课后习题,取多次作业成绩的算数平均值。但无法掌握作业是否为学生独立完成。

期末成绩为闭卷笔试。考试题型包括名词解释、选择题(单选和多选)、简答题、识图题及论述题几大类型。试卷分析表明,得分率较高的题型为“名词解释”和“简答题”,说明学生更容易掌握客观知识。得分最低项目为“论述题”,该题型分值一般为15分,绝大多数同学得分在0-5分,说明学生缺乏运用微生物学知识的能力。

总之,必须改革考试方式,加强过程考核,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二、全过程考核方式的具体内容

全过程考核涉及学习的每个阶段、每堂课、每位同学,因此考核方式必须尽可能地公平、公正、公开,师生相互监督、同学互相监督。全过程考核采用模块化考核,包括学风考核、实践考核、理论考核。

表1 模块化全过程考核的项目、内容及占比

(一)模块一:学风考核

1. 平时作业

平时作业含课前预习和课后作业。

课前预习要求将讲授的章节依据教师提供的重点、难点进行归纳、总结,形成笔记,进而节省课上记录的时间,提高课堂听课效率。

课后作业是章节结束后,教师依据重点和难点给学生布置的课下书面作业。

2. 课堂表现

课堂表现涉及学生出勤和课堂回答问题。

考勤采取签到、点名、学习通签到等方式。

课堂回答问题可在课前、课中进行,内容为已学知识点,引领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根据回答准确度、完整度按A(90分及以上)、B(80-89)、C(70-79)、D(60-69)、E(59分及以下)五档进行打分。

(二)模块二:实践考核

1. 小调查

调查安排在环境微生物学实验课程之后,学生已具备基本的微生物操作技能,能完成环境样品的取样、计数及简单鉴定等内容。具体调查环境及要求如下:

(1)大气细菌调查:室内环境(学生宿舍、教室、食堂、澡堂、图书馆、计算机房)及室外环境(如大门口、食堂门外、教学楼外口、垃圾桶周边)中的空气细菌。

(2)水体细菌调查:自来水、矿泉水、喝剩下的水、校内河流、周边海水中细菌的数量与种类。

(3)土壤细菌调查:不同植物(乔木、灌木、草本植物)根际土壤细菌数量与种类的差异。

(4)调查要求:

①调查环境:大气、水体、土壤,学生自选一种环境进行调查。

②调查场所:选择至少同一环境中3种场所的细菌。

③调查方法:取样前查阅国家标准,对培养环境中的细菌进行计数和种类统计。

④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应包括调查题目、调查小组成员(标注组长)、成员分工、调查背景、调查方案、调查结果与分析、附件等。调查方案包括采样时间、地点、采样方法、细菌培养等细节。调查的结果以图或表的形式列举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对结果进行原理上的分析。

总成绩以书面报告(60%)和汇报(40%)两部分构成。

2. 小论文

小论文安排在课程结束前5-6周,每位同学根据指定的微生物主题如利用微生物修复水体污染、大气污染或固废污染等主题,要求通过查阅一定数量的中文、外文文献形成一篇3000-5000字的小论文。此项考核可让学生了解微生物应用于实际环境问题的案例,学习如何查阅、阅读、归纳、总结文献,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

3. 学生课堂讲课

选择教材中“物质循环中的微生物”和“生态系统中的微生物”两个章节作为学生的讲课内容。将每章划分成若干小节,给出教学重点、难点。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讲课,每组5-6人,各小组通过抽签决定讲授内容。讲课要求如下:

(1)制作PPT。内容上要条理清晰,重点突出,适当辅助图片、动画、Flash、视频等。幻灯片中文字的字体、字号、颜色搭配合理、清晰。

(2)每组1-2人讲课。考核内容:讲授的条理性、整体性,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明确等项。讲授者的得分为小组平均分。

(3)评分环节。教师打分(60%),依据学生分工的优良在平均分基础上加分或减分,获得该组每位同学的此项目分数。本班非讲课组学生打分(40%)。每组一张评分表,取平均值。

(三)模块三:理论考核

1. 课堂小测

课堂小测即随堂测,采用笔试或线上测试等形式,提高学生的课堂专注力,复习已学知识,进而巩固学习效果。该考核主要加深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效果,为后续理论运用于实践奠定基础。

2. 阶段测试

阶段测试安排在每两章学习完成后,闭卷笔试。题型以主观题为主,客观题少量,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为期末测试奠定基础。该考核主要是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环境问题中,运用微生物知识解决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

3. 期末测试

期末测试以主观题为主,重点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主观题型在期末试卷中占70%-80%,其余为名词解释和简答。主观题答案以非标准答案为主,只要观点正确,所述均为微生物相关知识,即可得分。此部分测试主要考查学生平时掌握的微生物学热点和研究进展,锻炼学生对知识的收集与总结能力。

三、全过程考核改革的效果

(一)提高了理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自从实施了全过程考核方式,学风大幅度改善。表现在出勤率一直在100%,课堂回答问题积极、主动,甚至很多同学积极举手想要回答问题,课堂气氛相比以往活跃很多,课堂授课效果明显提高。课前预习的同学达到90%以上,作业按时、按量、高质量地完成,课堂上针对作业内容的提问,回答正确,同学们学习热情高涨。教学相长,教学质量也大幅度提升。

(二)实践能力大大提升

小调查环节使学生了解了某一特定环境(土壤、水、大气)中细菌数量及种类的差别。进而联想到第一章微生物的特点,即微生物种类多、分布广泛、适应性强等特点。学生在调查总结中提到了几点收获:第一,亲自设计实验,设计之前需要先熟悉相关知识,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印象。第二,实验中独立操作,掌握了如无菌操作之类的基本微生物学技能。第三,感受到科研工作的快乐。观察自己培养的微生物,直观感受微生物的存在。总之,调查环节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巩固了理论基础。

小论文是大学生初次以微生物专业知识为研究对象撰写论文。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获得所需资料,学会运用文献数据库,能够选择适当的检索关键词,能够精确获得自己所需的文献,并且快速锁定文献;学会了查阅文献的技巧与方法,准确总结、归纳文献,提炼文献精华;同时学会了文献引用方式及文档排版等基本操作技能。

学生讲课已经进行了10届,随着讲课要求的细化,小组成员之间分工明确、精诚合作,PPT的制作愈发精良,条理清晰,辅助Flash、图片、视频等手段,内容非常丰富,重点突出。通过课堂讲授,主讲学生能够将知识融入讲解过程,由浅入深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三)理论应用能力提高

期末的非标准答案考核方式,让同学们平时的知识积累、实践得到锻炼,学生可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问题,理解微生物在环境治理中的意义。90%的同学成绩达到80分以上。全过程考核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包括书本知识、数据库知识、网络知识等,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结束语

经过多届学生的考核改革与实践,全过程考核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知识运用能力。学生整体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浓厚。课堂回答问题积极主动、全面,正确率高;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够广泛、深入查阅相关资料,独立设计实验实施方案,条理清晰、科学合理。讲课环节的PPT制作与讲授水平大大提升。

总之,全过程考核从平时入手,让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知识,最终将知识融入实际问题中,学会利用微生物解决环境问题。学风日益端正,学术氛围浓厚,使学生实践能力大幅提升,创新能力明显提高。

猜你喜欢
微生物学全过程考核
土建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问题与处理对策
路易斯·巴斯德:微生物学之父
微生物学实验引入“项目式”分组模式的应用探讨
全过程造价控制与管理在工程中的应用
论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全过程造价控制
图解:如何把学习教育贯穿全过程?青海这样做!
“表里不一”如何识别——富平增强考核洞察力
考核偏向:错把经过当结果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发挥考核“指挥棒”“推进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