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杀”的现实隐喻
——评电影《误杀2》

2022-11-05 23:49:09沈诗妤
影剧新作 2022年2期

沈诗妤

责任编辑:黄国飞

影片《误杀2》在万众期待下,于2021年12月17日在国内上映。该片讲述了平凡父亲林日朗(肖央饰)的儿子小虫得了罕见的心脏病,需要做心脏移植手术,200万泰铢的巨额手术费是林日朗夫妻面临的难题,林靠着借高利贷筹齐了费用,然而发现那个本该属于儿子的心脏源,被权势滔天的神秘人给偷换走了,眼看着自己的孩子命悬一线,他拿起枪,计划着绑架医院,逼迫他们将心脏还回来。

影片一经播出,评价便分为了两极,虽然从片名上沿用了《误杀》,但是剧情和悬疑片《误杀1》毫无联系,是一个全新的故事,这导致观众褒贬不一。倘若抛开希望超越第一部的预期,仅当做改编原版美国电影《迫在眉梢》的现实主义电影来看待,该影片还是有较好的完成度,而影片中出现的制度批判,某种程度上又与《扬名立万》有渊源,所以这是一部融合度较高的改编作品。影片之所以令人印象深刻,主要是随处可见的现实隐喻贯穿始终,彰显了编导的艺术匠心。

隐喻之一:“误杀”不“误”

影片片名沿用了《误杀》,但妙在突出了一个“误”字,即让观众在各个层面对真相产生误解,并且最终消除既定印象,对事件和人物得到自己的认知。纵观全片,能体现“误杀”的不止一处。直指核心的误杀,是当市长劫走了本属于林日朗儿子的心脏,林日朗劫持医院院长最终追踪到根源是市长,然后引诱警察“误杀”自己。其他和“误杀”有关的还有:市长为救自己的儿子,靠权力劫夺了心脏,无形之中“误杀”了一个普通老百姓的孩子;达马医生拒绝救治卷毛的妻子,导致卷毛产生刺杀之心,而在卷毛行动之前,林日朗意外的举动帮达马躲过一劫,从而避免了“误杀”;另有林日朗利用镜头视觉偏差“误杀”特警,狙击手第一次“误杀”林日朗失败等场面。可以说,“误杀”这个关键词,在影片始终出于焦点核心,贯穿全片。

所有的“误杀”看似是误杀,其实又不是误杀,是权力滥用带来的社会不公平的必然结果。在影片中权贵阶层链条带出连锁效应:市长龙丹为直接凶手,他为自己出车祸的儿子发号施令抢走心脏源,市秘书长萨丁为完成指令威胁器官求助协会会长,会长到医院威胁院长,院长宋民与医生达马交涉,直到让所有真相掩盖,一群有名有姓的权贵,以权制权,以权谋权,层层递进,合力合谋完成了这桩杀戮。

隐喻之二:“老鼠”特警

影片中的警察被赋予猫和老鼠两种身份。影片中有两处警察的形象以“老鼠”隐喻。第一次是警察局长派遣一名特警从通风管道钻进去,用对称的画面展现了老鼠与特警对视,警察被矮化,隐喻与老鼠等同,成了屈从权贵的老鼠。另一处是紧接着后面的情节中林日朗顺势问的那句:“你们到底是猫,还是老鼠啊?”这原本明确的答案,却因为这句话搅得不清不楚,这是影片暗示了小人物对强权的质疑。警察作为秉公执法的国家特权人员,应当是履行正义的猫(与任达华饰演的张正义名字契合),然而当他们为权贵服务时,便成了行走在黑暗地底的老鼠,而这双重身份是根据情势不断切换的。林日朗为了反抗,也只能以舆论和道德为要挟,企图在缝隙中寻找光明。人民失去了明朗,警察失去了正义。这些都是原版影片《迫在眉梢》中所没有的,经过导演的精心改编和调度,隐喻出我们目所能及的几寸现实图景。

隐喻之三:声音隐喻“砰砰砰”

影片里有一张概念海报,上面有“砰!砰、砰…”三个拟声词。之所以用这三个拟声词作为海报,是因为这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拟声词,它具有多重的隐喻意味。首先,林日朗的职业是编剧,他常和儿子假装模拟枪战戏,这是父子间的一种交流和默契,所以拟声词首先是父子情深的隐喻。到后来,这份温馨的默契最终演变为残酷的现实枪杀和悲惨的人伦延续。这样,“砰砰砰”的声音不仅代表枪声,还代表心脏跳动的声音。第一个“砰!”表示父亲中枪死亡,后续的“砰、砰…”表示父亲心脏移植到儿子身上后,又开始进行跳动。这个拟声词,象征着父子二人的宿命。

隐喻之四:萤火虫隐喻

电影中反复出现了萤火虫(Fireflie)这个核心意象,和《误杀1》 中的英文片名Sheep Without a Shepherd对应。林日朗的名字叫“日朗”,儿子的名字又叫“小虫”,电影的英文片名又叫Fireflies in the Sun,意思是“日光下的萤火虫”。一个是被宰割而反抗的羔羊,一个是能在日光下发出光亮的虫子,两部电影都以一个核心意象隐喻着主题。当小虫问起,为什么萤火虫在灯光底下就不亮了,林日朗的回答:“因为他们的光太小、太微弱。但在黑暗的地方,即便是如此微弱的光也能照亮周围的一切”。所以说萤火虫象征着小人物,象征着底层人民,萤火虫在黑暗中才会发光。正如片中最后出现的萤火虫,是林日朗的化身,也代表了更多像他这样的普通人,他为了救孩子而走投无路,最终选择在大众面前掀开高层的遮羞布,并且选择赴死,来给儿子小虫和整个城市带来希望和光亮。正如特权高高在上时,萤火虫的呼声就会被压制,只能被迫走黑暗(犯罪)的途径用以求救,这一意象,体现出底层人民与社会权贵间不公平的博弈。

隐喻之五:特殊镜头的隐喻

电影有好几处特殊镜头也有隐喻。其一,林日朗拿着高利贷去找医生,然而心脏已无,他被保安拖着的那一刻,院长路过,电影以一个慢动作的俯视镜头拉长了这一场景,院长高高在上不可攀附,用鄙夷的眼神审视着林日朗,而林日朗既狼狈又无助,赤裸裸地表现着两人之间巨大的高低落差,同时也象征着权力的落差。

其二,林日朗想要从院长处获得更多信息,拨打了他手机中疑似卖家的电话,手机铃声从高楼处传来,那一刻的镜头也为俯视,他身处底层而向高层望去,巨大的远景使得人物渺小至极,也烘托出底层人物始终只能仰望且绝望。同时,这一幕与《误杀1》做了一个联动,即《误杀1》的反派一直不知道找寻孩子的尸体就在脚下,而《误杀2》的林日朗一直不知道,他苦苦追寻的心脏就一直在自己的头顶。

其三,《误杀1》和《误杀2》的结尾,都有一场大雨戏,雨这一外物有很强的叙事功能,是不可或缺的视觉场景,不仅能够起到场面调度作用,还渲染了气氛。当林日朗中弹那一刻,慢镜头更是将时间拉长,使观众能够清晰地看到林日朗故意求死,嘴角勾起的一抹笑容,与此同时,他倒下去溅起的水花更是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氛围,将剧情推向高潮。

隐喻之六:身份的隐喻

在这部电影中,主人公林日朗被设定的职业是编剧,与《误杀1》中的主角李维杰设定为影迷一样,他们都可以利用电影相关知识学到的诡计、手法和道具来达成自己的目的。尤其是当警察发现林日朗所写的剧本和现在他正在执行的劫持案非常相似时,由此给观众留下了许多悬念感,不自觉会在虚实之间寻找真相。

故事是虚构的,但故事中表现的不公制度可能会随时发生在我们身边。在《误杀1》中是女儿误杀了禽兽官二代,停留在权势者对李维杰“小家”的侵害,以及他个人对抗的层面。而《误杀2》则是林日朗设局让警察“误杀”了自己,换取解救儿子的机会,并利用直播手段时时揭露权势者对普通人的践踏。在医院人质中,那位独自一人的老头了解到林日朗劫持医院的原因后,长叹说道:“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不是普通的孩子”,此话与《误杀1》的那句“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就是个禽兽”也做了一个呼应。

第一部中,导演塑造了一个大多数时候都处于受害者的一家人形象,所做所为都有足够的说服力和合乎情理的逻辑与情感。而在此部片中,因为由于案件的简单性,支撑不起背后丰富的悬疑空间,由此,导演将题材扩大至对抗社会阶级。从叙事结构上,也抛弃了原作顺叙的模式,以最为紧张的劫持犯罪事件作为开场,通过一次次倒叙、插叙、闪回,完成整个故事的讲述,也让观众看到了男主角的多重身份:一方面,是案件中的凶狠劫匪,被劫人群随时会有生命危险;另一方面,他也是普通人、普通父亲,他为了妻儿在极端环境中做出自我牺牲的选择。影片中的所有困境、所有行为都造成了尖锐的戏剧冲突,高大的父亲形象和强烈的奉献精神与冷冰冰的现实问题形成对比,从而也让电影有了一些主题层面的东西,能够折射现实社会的恶劣样态。

所以,影片全片都在企图表达两点,其一为“阶层社会带来的不公”,其二由于商业性的考量,原作的《迫在眉梢》并不具备太强的悬疑性,所以导演添加了“亲情”的元素来吸引观众,即林日朗为儿子奋不顾身。然而两点在影片中融合得自相矛盾,直到收官之处,都没有很好地处理两者的关系,企图批判社会,同时也要兼顾亲情,后者的侧重会不可避免地削弱前者的表达。导演要做的,不仅是将观众情绪停留在同情,而是进一步地代入并且认同主角,不仅仅是对社会议题的泄恨,更要清晰明确现实问题的复杂性。人性的复杂,不能用正邪来划分,由于亲情的力量过于强大,导致社会的层面被狠狠削弱,以至于“上等权贵阶层与下等穷人是否能共存”这一问题能否得以妥善解决,也变得非常模糊。

以上是导演给观众带来的更深层次思考。通过解读片中各式各样的意象,通过观看各种镜头来构建出复杂的社会与人物,通过分析电影中的诸多隐喻表达,笔者认为这是一部优秀的、值得精读的电影,它也彰显了创作者的野心、自我挑战和艺术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