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伦春民族舞蹈的艺术形态分析

2022-11-05 17:08朱艳雁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10期
关键词:鄂伦春舞蹈民族

朱艳雁

(齐齐哈尔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0)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世世代代居住于兴安岭山麓,长期依靠游牧渔猎生活的鄂伦春族人民将对自然的崇敬之情、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对爱情的赞颂之情寓于舞蹈动作、音乐伴奏之中,孕育了具有原生态艺术特色的鄂伦春民族舞蹈风格。在历史积淀与时代洗涤中,鄂伦春民族舞蹈依然葆有强大的生命力,凝聚了鄂伦春人的民族精神、反映了鄂伦春人的审美情趣。但在文化价值观念日益多元的当代社会,如鄂伦春民族舞蹈一般的中国优秀传统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发展遭受了多元文化的冲击,若想传承鄂伦春民族舞蹈、弘扬民族精神,便需要领会其起源与发展历程,把握其艺术特征,探寻其现代化传承与创新道路。

一、鄂伦春民族舞蹈形成与发展

能歌善舞、热情爽朗、积极乐观的鄂伦春民族世代居住在兴安岭山麓,那里物产丰富、环境宜人,冬日虽严寒,但依然造就了鄂伦春人以狩猎为主,游牧及渔猎为辅的生活方式,并在历史积淀中形成与发展了独具特色的民族语言、服饰、音乐与舞蹈。

鄂伦春民族与女真族一脉相承,其民族舞蹈雏形也继承了女真族舞蹈特点,多以舞蹈动作模拟狩猎场景或动物的形态,极具自然意蕴。至清朝,被称作“打牲部”“使鹿部”的鄂伦春民族舞蹈流传范围愈加广泛。清朝《庆隆舞》为36人表演的大型拟兽舞蹈,其中16人扮演狩猎者,其余16人则身披兽皮模拟猎物。至新中国成立,鄂伦民族“弃猎归农”,其生活生产方式、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但文化环境的变化并为对鄂伦春民族舞蹈造成根本上的影响,鄂伦春人依然在庆典上歌舞,围绕着农作、渔猎等创造民族舞蹈作品,目前鄂伦春民族舞蹈已经成为节庆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文化形式。

伴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多元文化交流愈加频繁、融合程度也显著提升,相对于其它舞蹈艺术而言,鄂伦春民族舞蹈粗犷质朴,表演形式较为单一,题材较为固定,并且受到地理位置、地形等自然条件的制约,目前鄂伦春民族舞蹈的发展空间较为狭窄,逐渐与现代审美语境脱节,加之多元文化的冲击,人们娱乐方式更加多样,使得鄂伦春民族舞蹈受众基础十分薄弱,难以获得广泛的支持与认可,阻碍了鄂伦春民族舞蹈的现代化传承及与时俱进。

二、鄂伦春民族舞蹈的艺术形态特征

鄂伦春民族舞蹈绚丽多彩,男性舞蹈动作雄健洒脱、粗犷豪放,女性舞蹈动作俏丽多姿、优美灵动。其题材多以反映鄂伦春族狩猎、渔猎、采集、农作等生活风俗为主,并且以人声、器乐模拟鸟兽之声作为舞蹈伴奏,再加上巍峨高山、广阔森林与之交相辉映,造就了别具一格的鄂伦春民族舞蹈艺术氛围。综合而言,鄂伦春民族舞蹈的艺术特征体现在以下三大方面:

(一)鲜明的民族性

舞蹈在鄂伦春语言中为“吕日格仁”,大致可以分为娱乐性舞蹈、劳动生活性舞蹈、仪式性舞蹈、宗教性舞蹈四大类别。无论哪一种舞蹈形式都具有先慢后快的节奏特点,最终结束于激烈高亢的呼喊与舞蹈动作之中,体现出鄂伦春人热情开朗、积极乐观的民族性格。鄂伦春民族舞蹈一般不用乐器伴奏,主要表演形式为边歌边舞,常以“介回”“额呼德呼”等衬词营造激烈氛围,以“哲嗨哲”“加嘿加”等呼号用作节奏的划分与把控。鄂伦春民族舞蹈带有鲜明的民族地域、宗教信仰及民俗风情特色。如黑熊(牛牛库)为鄂伦春民族的原始图腾,信仰萨满教的鄂伦春民族坚信万物皆有灵,而壮硕勇猛的黑熊仿佛鄂伦春人的化身。鄂伦春民族舞蹈“熊斗舞”以二人或三人舞蹈为主,舞者模拟黑熊的站姿与动作,以拖步、搏斗士步等配合歌唱进行舞蹈,体现出黑熊的雄健,表达了对黑熊的崇敬与膜拜。再如,鄂伦春民族舞蹈“乌乐阿道”是以舞蹈形式再现与还原了鄂伦春人的狩猎过程。在舞蹈表演中,一人位置不动,上下舞动以象征巍峨宏伟的高山。其余舞者围绕着“高山”,一边单线绕行穿梭,以呼号及衬词与舞蹈动作相互呼应,一边做出蹲起、跳跃等动作。长期以来的狩猎、渔猎及采集生活孕育了具有民族性的鄂伦春民族舞蹈艺术。

(二)质朴的原态性

鄂伦春民族舞蹈充满着豪放的游猎文化气息,舞蹈动作粗犷古朴,节奏感强,舞蹈中占据主要地位的类型便是对动物动作、嘶吼声的模仿。无论是满载猎物而归,还是婚嫁、成年庆典,亦或是辞旧迎新、祭祀拜祖等传统节日,全鄂伦春族的男女老少们都载歌载舞,在舞蹈中自然流露出喜悦、激越、兴奋、感激、热爱之情。鄂伦春人毫不掩饰地表达意志、抒发情感,因此其民族舞蹈体现出一种纯洁质朴、天然灵动的艺术特色。

如“依哈嫩舞”是鄂伦春人庆贺狩猎丰收的舞蹈艺术形式,表演时双人共舞或集体舞蹈,体现出鄂伦春人狩猎归来时的场景,表现出人们对自然馈赠的感激。“依哈嫩舞”动作十分简单,舞蹈时人们围在篝火旁,右脚向右前方伸出并落地,左脚随之并拢,逆时针方向围绕篝火进行,双手则先后摆动与脚步动作配合,亦被称为“篝火舞”。表达情感情绪是人类的本能欲望,而借助音乐、舞蹈抒发情感则是人类固有的能力。能歌善舞的鄂伦春人将情感寄托在舞蹈动作之中,创造出天然质朴的民族舞蹈艺术。再如,“采红果舞”以鄂伦春民族的采集渔猎生活为题材,反映出鄂伦春人在劳动生产中的不同分工,男性通常外出狩猎,女性则采集果子、蔬菜等。“采红果舞”动作皆源自真实的采红果劳作,如拔树枝、采摘、装入篮中等,舞蹈是两人面对面站立,转圈、击掌、做动作后再次转圈、击掌,伴随着舞蹈的进行,速度加快,节奏感更为强烈,体现出鄂伦春人对劳动的热爱,以及自力更生的民族品质。“依哈嫩舞”与“采红果舞”都体现出鄂伦春民族劳动生活性舞蹈的简单自然、回归本真。

(三)广泛的大众性

鄂伦春民族舞蹈绚丽夺目,与鄂伦春人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如仪式舞(依和纳仁舞)是鄂伦春民族的祭祀舞蹈,通常在祭祀、丧葬等大型活动内表演,舞者身着盛装,戴上面具,手牵手将德高望重的老者围在中间,由老者祈祷逝者往生,或传颂世代相传的族谱。体现出鄂伦春族的家族长制社会结构。伴随着社会的变迁,仪式舞逐渐淡出鄂伦春人的生活。而宗教舞、娱乐舞在鄂伦春民族中广为流传。鄂伦春民族至今仍保持着对萨满教的信仰,认为万物有灵、自然有领。对牛牛库、老玛斯(虎)的崇拜十分盛行,每逢丰收时节,鄂伦春民族便以舞蹈祈福请神,祈求风调雨顺、人们健康长寿、生活美满幸福,而宗教舞蹈也逐渐演变成人们可以广泛参与的欣赏性舞蹈。同时,娱乐性舞蹈作为鄂伦春人自娱自乐的舞蹈形式,在鄂伦春民族群众文化中占据着主导位置,即使没有乐器伴奏,但男女老少们依然怀揣着热情与喜悦歌唱、舞蹈。此种娱乐性舞蹈,只要有人起头,无需在特定场合,无需为大型的节庆活动,人们都可以随之舞动,可以说,舞蹈已经成为鄂伦春民族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活动,如劳作、农作一般构成了鄂伦春民族璀璨的文化,使得鄂伦春民族舞蹈具有大众性的艺术特征。

三、鄂伦春民族舞蹈的现代化传承与创新路径

与我国其它传统民族民间舞蹈相同,鄂伦春民族舞蹈艺术在传承与发展中也因多元文化的冲击而日渐式微,受众面狭窄、发展空间受阻、传承人匮乏、经济效益偏低等导致鄂伦春民族舞蹈步履维艰。为保护我国舞蹈文化中的瑰宝,传承鄂伦春民族舞蹈以弘扬鄂伦春民族精神、品质与思想,应当积极探索鄂伦春民族舞蹈的现代化传承与创新路径。

(一)汲取多元文化精髓,创新鄂伦春民族舞蹈作品

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在于多元文化交流与融合中迸发出无限生机,鄂伦春民族舞蹈也不例外。伴随着时代进步与社会发展,人们的审美需求也随之改变,愈加注重艺术形式的个性化、艺术风格的鲜明化。传统鄂伦春民族舞蹈作品中的艺术语汇逐渐脱离了鄂伦春民族当前的生产生活方式,呈现出明显的局限性与滞后性。为推进鄂伦春民族舞蹈的现代化发展,应当以舞蹈作品创新为着力点,提炼并巧妙整合传统鄂伦春民族舞蹈文化要素,以现代化眼光审视舞蹈动作的创编、乐器的伴奏、舞蹈表演形式的选择等,从而汲取多元文化精髓,进一步丰富鄂伦春民族舞蹈作品。

以三人舞《追鹿》为例,创作者刘宁在鄂伦春民族传统“罕贝舞”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加工与再创作。为体现出小梅花鹿天真可爱、自然灵动的特点,作者来到鄂伦春族的梅花鹿养殖场进行采风,细致入微地观察小梅花鹿灵动的双眼、矫健的身姿、灵活的身体动态,创作出燕跳式舞蹈姿势,将小梅花鹿的神态与动作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不仅如此,当前鄂伦春族对梅花鹿的捕杀已经转变为养殖,创作者为体现出该思想态度的转变,在舞蹈动作中体现出人与梅花鹿的和谐相处,触动人心的舞蹈动作、内涵深刻且立意深远的舞蹈作品,向人们展示了鄂伦春族的自然观与生命观。正是在这些坚持民族寻根、秉承开拓进取理念的舞蹈艺术家们的共同努力下,才能使鄂伦春民族舞蹈获得可持续发展动力。

(二)培育舞蹈传承人,壮大鄂伦春民族舞蹈传承队伍

传承人是鄂伦春民族舞蹈的传承主体、创新主体,为推动鄂伦春民族舞蹈发展,应当注重传承人的保护与培育,不断壮大鄂伦春民族舞蹈传承队伍。目前黑龙江等地高度重视鄂伦春民族舞蹈的保护性传承,成立了专业民族舞蹈艺术团,团员们通过歌声与舞蹈向人们传递着鄂伦春民族的美好与真情,用少数民族传统艺术表演形式将鄂伦春民族舞蹈重新回归人们的视野,让人们感受到鄂伦春民族舞蹈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珍贵与魅力。在大力发展专业艺术团体的同时,也应当注重民间艺术团体的繁荣。民间艺术团体直接参与人们的节庆活动、婚庆活动等,是与人们密切接触的文化艺术组织,但由于其舞蹈表演的专业性不足,所选择的舞蹈形式较为单一,导致其长时间处于鄂伦春民族舞蹈传承的边缘地位。因此,可以由专业艺术团与民间艺术团形成合力、协同行动,一方面由专业艺术团向民间艺术团提供舞蹈表演指导,帮助其编排动作、精选题材,以此提高民间艺术团的舞蹈表演水平,增强人们对鄂伦春民族舞蹈的认可程度;另一方面通过举办篝火节、非遗展示节等为民间艺术团提供舞蹈表演机会,增加其舞蹈表演收入,从而使其对传承民族舞蹈更有信心。

(三)构建外宣矩阵,将鄂伦春民族舞蹈推向广阔舞台

受到地理位置的制约,目前鄂伦春民族舞蹈的传承及发展面临着空间狭窄的现实困境。在高度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移动终端、互联网技术等的突飞猛进与广泛应用为鄂伦春民族舞蹈的宣传与传播注入了新的活力,尤其是在媒体融合的环境下,新媒体凭借其便捷性、开放性、共享性与多样性占据传媒领域主要地位,与传统媒体相互促进、相辅相成,逐渐形成更为多元的媒介格局。鄂伦春民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也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构建外宣矩阵。如以“抖音”平台为媒介,制作舞蹈表演、活动宣传等短视频,以视频的直观性、生动鲜明等展现出鄂伦春民族舞蹈的独特风格与艺术特征,广泛宣传与民族舞蹈紧密相连的鄂伦春民族农作、渔猎生活方式,能够让人们看到鄂伦春民族舞蹈孕育与发展的“文化生态”,更加深入地了解与感知鄂伦春民族舞蹈。再如,以“微信”平台为媒介,定期推送鄂伦春民族舞蹈保护传承工作进展、成果等,增强人们对鄂伦春民族舞蹈的认同感、支持度,以此将鄂伦春民族舞蹈推向更为广阔的舞台。

(四)探寻产业融合路径,促进鄂伦春民族舞蹈的产业化

鄂伦春民族舞蹈产业化是从经济层面探寻的传承与发展新道路。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鄂伦春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所提升,旅游行业快速发展,对舞蹈等文化艺术形式的需求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探寻鄂伦春民族舞蹈与文化旅游业的融合道路,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开发民族舞蹈特色旅游项目,提升鄂伦春民族舞蹈的经济附加价值,夯实民族舞蹈传承发展的资金基础。同时,还可以促进鄂伦春民族舞蹈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如以鄂伦春民族舞蹈服饰元素研发带有民族风情的产品包装、以鄂伦春民族舞蹈的拟兽动作为蓝本开发泥塑摆件及装饰品等,能够将独具民族性、原态性、大众性的鄂伦春民族舞蹈逐步推向市场化与产业化,提高鄂伦春民族舞蹈的经济效益,从而保证鄂伦春民族舞蹈健康、稳定、高质量且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鄂伦春民族舞蹈历史悠久,其舞蹈形态可追溯至汉代,并与女真族文化一脉相承。鄂伦春民族舞蹈绚丽多彩,带有极强的民族性、原态性、大众性艺术风格,是鄂伦春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文化形式与娱乐方式。但在多元文化冲击下,鄂伦春民族舞蹈日渐式微,面临着受众面窄、传承人匮乏、发展空间受阻、经济效益低的现实困境。为此,需汲取多元文化精髓创新鄂伦春民族舞蹈作品,积极培育舞蹈传承人以壮大鄂伦春民族舞蹈传承队伍,利用新媒体构建外宣矩阵以将鄂伦春民族舞蹈推向更加广阔的舞台,并探寻鄂伦春民间舞蹈的产业化与市场化路径,进而促进鄂伦春民族舞蹈的现代化发展与创新。

猜你喜欢
鄂伦春舞蹈民族
舞蹈课
MINORITY REPORT
第五届鄂伦春冰雪“伊萨仁”开幕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雪地上的舞蹈
鄂伦春的明月
凝望鄂伦春
卷首语
民族万花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