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琪
美不美,故乡的水。我对故乡赣榆一直情有独钟,尽管我不是在赣榆出生,但我父母都是地道的赣榆人,一个出生在欢墩,一个出生在青口,进城后依然一口标准的赣榆方言,生活习惯也丝毫未有改变。记得晚年的时候,他们的牙齿已经很不好了,却依旧对煎饼十分喜好,我劝他们吃馒头软一些,他们总是说馒头没有煎饼香,几十年的饮食习惯改不了。我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父母把我送到赣榆去。那是一片风平浪静的地方,我在那里插班学习,也有机会对赣榆的风土人情有了一番了解。当年的老师同学,至今印象深刻。有一年我去看望当年的班主任,他亦垂垂老矣,却还记得我的名字,聊起当年的一些趣事。
故乡是块有山有水的风水宝地。有闻名遐迩的抗日山,这里埋葬着几千名抗战英雄的忠骨;有风光秀丽的夹谷山,这是春秋末期齐鲁两国重大会盟地;另有赣榆的最高峰吴山,孔子高徒游说的子贡山,九泉喷泻的龙泉山,还有秦山、芦山、泊船山等等。至于故乡的渔港,更是引人入胜,青口中心渔港、海头渔港、韩口渔港、木套渔港、东林子渔港、石羊渔港等等。最难忘的是夕阳西下的时候,渔船陆续进港,那些等候的市民纷纷围了上去,船上那些鲜活的鱼虾蹦跳着,买主挑选着自己喜爱的海鲜,赶快带回家去尝鲜。
故乡最著名的美食当数煎饼了,不仅赣榆人喜爱,外地人吃了也爱不释手。赣榆人常说,从小吃煎饼,到老不离手,足见煎饼的吸引力。摊煎饼的原料是麦面糊糊,用匙子搅匀,撩上少许,放在鏊子上一下一下地往前赶,赶到后头,把鏊子上多余的面糊糊收回。煎饼耐饥饿,放上半个月不霉不坏,赣榆人常拿它送亲戚朋友,再配上几斤虾皮,算是绝好的礼品了。
薄凉粉是故乡的又一名吃,顾名思义,就是稀薄的凉粉。主要原料是豌豆,加水后磨碎,然后放进锅里熬,不断搅动中形成糊状即可。薄凉粉是舀到碗里吃的,配上辣椒、韭花、酱油、醋等,特别是韭花,这是其他凉粉所没有的配料。为了吃薄凉粉,我和一位朋友专门在赣榆住了一晚,第二天一大早赶去二道街吃薄粉,浓浓的乡情溢满其中。
甜闷瓜是故乡的又一特产,原料是加工后的菜瓜加自产的甜面酱,经过几个月的闷盖而成。甜闷瓜既可生吃,又可做菜。据说当年乾隆下江南时取道赣榆,吃了甜闷瓜龙颜大悦,要求每年进贡甜闷瓜一百篓。刘少奇同志在黑林大树村指导工作时,吃了甜闷瓜也赞不绝口,新中国成立后,他来我市时专门提到甜闷瓜。
虾酱是故乡调味品中的美食,它是用海边盛产的小虾加入盐,经发酵磨成黏稠状而成的一种海鲜酱。虾酱既可以直接蘸着食物吃,也可以做熟吃,方法是用油将虾酱炒热,然后加上鸡蛋及各种菜蔬配料,炒熟后盛盘。虾酱菜不仅赣榆人十分喜爱,有外地人吃了一盘还要再加一盘,足见虾酱食品的魅力。
酥烧是故乡的又一特色名吃,许多年中,母亲总是提到家乡的酥烧,那种对家乡深深的依恋,仿佛浸入这种美食之中了。做酥烧工序复杂,先要将面和好,然后卷成筒状,每卷一圈,刷一层食油,再切成一截一截,揉成团状,放在油锅里炸熟。精致的酥烧看上去金黄诱人,吃一口香酥嫩润,真是百吃不厌。
提到故乡的名吃清浆,就不能不说到我的父亲。他从抗日战争开始,一直在赣榆一带打游击,那时条件艰苦,过年过节的时候,才能吃上一顿钟爱的清浆。所以进城以后,他总是经常地让妈妈做浆。清浆做起来较简单,先将黄豆放入水中煮沸,然后再加入花生米、豆芽、萝卜、白菜、菠菜、荠菜等,开锅后撒些细盐即。吃时佐以辣椒大蒜,真是美不胜收。
故乡的美食小吃还有很多,恕我不能详尽道来。它们像一个个亮丽的音符,在赣榆大地上回旋,继而飞向蔚蓝色的天空,传播得很远很远,在“民以食为天”的云霞下,让四面八方的人们都记住这个名字——连云港赣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