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 洁
(贵州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贵阳 550025)
近年来乡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镇,乡村空心化、无产化、老龄化加剧,城镇和乡村的劳动力差距明显扩大。以这些现象为依据的“乡村衰落论”十分盛行,从“乡村衰落”的判断出发不断有声音呼吁加大对乡村的投资和扶持力度。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活动,也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总要求,制定了清晰明确的乡村振兴任务书和路线图。而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人力资源的配置,要合理引导乡村劳动力回流。只有让乡村劳动力充裕起来,才能发展好乡村,乡村发展得好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需着力打造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的新格局,而劳动力回流正是一个契机。因此,本文对劳动力回流进行研究分析,以探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劳动力回流现象及其成因。
对于农村地区而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就需要优先发展农村和农业,有效利用农村回流劳动力,提高农民参与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促进“三农”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返乡劳动力相关的研究数量呈增加趋势,随着各种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推动,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开始选择“归巢”,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外流的农民工也逐渐回流到农村,迎来了较大规模的返乡潮。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曾出现过由于政策原因促使劳动力回流的现象,1950—1952年,国家全面推行土地改革,农民生活压力降低,农村生活相对安定,农民工主动返乡;1961—1963年,国家制定了明确的城乡分离制度和相关政策促使进入城市的农村人口大规模返乡,严控乡城人口迁移,农民工被迫返乡;1997—1999年,由于改革开放后乡城迁移的第二次高潮导致城镇剩余农民工数量激增,农民工因就业机会减少而主动返乡;2012年,由于乡村建设的发展,大部分劳动力留在乡村,外流的劳动力也逐渐回流。2020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大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服务型产业等中小企业因疫情影响而受到冲击,就业压力和疫情防控政策都促使大量农民工返乡。
从这些现象我们可以看出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特别是国家乡村政策的出台,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劳动力回流。劳动力回流是一个“被动回流”和“主动回流”的结合。而乡村振兴战略与劳动力回流的关系也是相互的,乡村振兴战略吸引劳动力回流,而劳动力回流也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因而我们从这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可围绕“生态、产业、文化、人口、组织”五大方面进行研讨。
就生态而言,乡村振兴通过加强农村居民对自然环境的全面认识,发展出一条农村建设的新道路。通过对农村自然环境的改造,使农村的产业更加多元化,同时也能够极大地改善农村居住条件,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这增强了居民的留乡居住意愿;就乡村产业而言,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结合当地的资源进行发展各类服务业、旅游业等,除了促进当地产业的发展,也能为回流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就文化而言,乡村振兴战略中,大力扶持基层文化建设,积极推动基层群众的文化素养的提高,在保证生活水平的同时,也能够有精神上的满足;就人口而言,最重要的就是防止人口返贫化,建立健全脱贫人口防返贫监测机制、脱贫效果巩固核查机制、返贫人口响应机制、返贫人口响应机制、边缘人口帮扶机制、脱贫人口防返贫保险机制、脱贫人口激励机制等;就组织而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行,能促使当地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质量的提升,能让当地党组织更具凝聚力,充分发挥其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劳动力回流会在各方面推进乡村的发展,从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就资源而言,在外就业会拓宽自己的人脉资源、技术资源、资金资源等,结合乡村振兴的产业政策,他们回乡后进行农业开发经营,形成一批新型的农业经营大户,并通过示范效应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了农民收入,增加了当地的就业率;就人才发展而言,劳动力外流的过程中对于劳动力而言也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在这一过程中外出务工者的交际能力、自我能力、技术能力、适应能力等都有所提高,由于在城镇生活时间久,他们会在思想上、生活上更加现代化,这也推动了乡村社会的发展,减少城镇和农村的隔阂,改变当地社会生活的方式;就创新精神而言,回流劳动力返乡后大部分会进行创业,由于接受城镇的现代化产业的熏陶,大部分年轻群体会进行发挥创新精神,如开办企业、进行农业投资、从事服务行业等,最显著的就是结合互联网来发展当地的农产品,这些都促进了农村创业活动的开展,也为农村发展带来了很好的示范效应;就制度意识而言,外流劳动力在外出就业期间,会受到相对严格的规章制度,不论是所在产业的公司制度还是所暂住地区的区域制度,都会使得这些民工的制度意识加强,当他们返乡时,他们在遵守制度方面的自觉性会增加,从而会推进政府工作的顺利开展,也会带动身边人主动配合政府工作。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根据当前外流劳动力回乡发展状况,将这种回流现象视为推力和拉力以及现实条件的共同作用。为深入分析劳动力回流的机制,本文从推力—拉力—中介力的角度,分析影响劳动力回流的因素。
对于劳动回流的拉力,主要体现在输出地对劳动力的吸引力,可以从政策因素和自身因素两个方面进行浅析。
从政策方面考虑,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各地政府积极制定政策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第一,产业兴旺建设推动了乡村第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吸引了很多返乡劳动力利用自身资源进行创业。第二,在生态宜居建设下,乡村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完善,退耕还林、保护农田等措施也使得乡村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有效改善了以前落后的生态环境,使得人们有更好的居住环境。第三,乡风文明建设下,主要体现在文化文明和精神文明方面,各地政府开展了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开设了各种文化综合站,提高当地村民的文化建设,增加了村民的文化素养。第四,在治理建设下,治理的关键在于人,各地政府发挥党员的带头作用,深入基层带动村民进行有效治理。第五,在生活富裕建设下,乡村振兴的目标就是实现村民的生活富裕,当人们一直与以前的生活进行比较时,就会满足于现状,外出的意愿反而会降低。
从自身因素方面考虑,大部分劳动力回流现象会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经济资本和自然资本相关,它们之间呈现一种递进的关系。对于人力资本而言,分为年龄和文化教育两个方面,年龄越大,回乡意愿越强烈,并且随着自身文化教育的限制,在当今信息技术发展下已经不具备就业优势,年龄和文化教育与回流意愿呈负相关关系,但是由于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政策的影响,这种负相关关系越来越不明显,更多的劳动力会选择结合政策在当地进行发展自我;在社会资本中,由于自身在当地的发展中具有一定的作用,即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增加当地就业,因此在当地的社会地位具有一定的提升,这满足了自己的心理需求;在经济资本中,外出务工主要还是为了满足家庭需要,由于相关政策减轻了生活的压力,使得留乡发展也能保障家庭生活,因此留乡的意愿也会增强;在自然资本中,拥有宅基地的乡村劳动力回流意愿更强,除了城市的房价昂贵外,传统的“落叶归根”思想使得外流劳动力会愿意将自己的资本投入到宅基地中,会增强自己的回乡意愿。
对于劳动力输入地而言,过多劳动力的输入会导致城市发展出现问题。在我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城市聚集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从而使城市中的成年劳动力大量地从农村向城市迁移。但是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不合理性,也给城市的就业市场和就业环境带来了诸多困扰和问题。首先,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城市人口迅速增加,这给人口管理带来了难度,也给社会的安全带来了许多未知的问题。其次,由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城市劳动力与农村劳动力之间的社会保障存在差异,使得政府对社会保障制度的管理更加困难。最后,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农村劳动力不能相应地转移到二、三产业,这就造成了我国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严重不合理的困境。城市发展不足以及由此引起的第三产业的发展不足,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门路变得十分狭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给城市带来了更大的压力,从而影响了城市的就业环境。
在这种推动力下,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的数量不断增加,由于其自主意识较强,数量较多,在选择迁移到城市后,对社会的基本秩序产生影响,在住房、交通、医疗等方面增加了较大的压力,不利于城市的发展,影响了城市原有的第三产业。此外,转移到城市的农村劳动力在就业岗位、工资待遇、社会保障待遇等方面都与城市居民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种劳动力供求的差异以及农村劳动力的知识技术水平与城市就业岗位之间的不匹配,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城市就业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这些问题的凸显都促使劳动力留城意愿降低,侧面上也推动劳动力回流。
自2020年暴发新冠肺炎疫情以来,我国经济与就业都受到了严重影响。在经济长期持续增长中,经济增长与就业率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而短期内发生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会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在长期内对经济造成难以修复、持久的创伤。外流劳动力的工作场所大部分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和生活性服务业,这些行业由于疫情的影响受到冲击,也一定程度增加了农民工的失业率。因此,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在对劳动力回流过程中的影响。
根据经济学中收入与消费的关系可知,消费与可支配收入存在着一种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疫情的影响造成国民经济总产值增速下滑,这也使得居民的收入下降,因此消费的动机也随之降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订单需求的减少,给企业带来经营压力,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会在其他方面减少支出以保证成本最小化,就会实行裁员减负,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失业的几率。2021年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在疫情冲击下,农民工的失业率为3.63%,较2018年上升了1.48%。
大部分农村劳动力外流工作于小型企业或者个体工商户,疫情使得这些企业被迫缩减甚至倒闭,从而导致农民工失业的比率增大。此外,在疫情的影响下,平台就业、灵活就业等新兴工作方式随之发展,大部分企业将工作模式调整为网络办公,将自己的定位变成线上企业。这些调整对于员工的知识技术要求较高,而部分农民工存在自身知识能力的限制,加之农民工就业稳定性较低,疫情下所需的灵活就业人员比例高,进而导致大部分农民工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各地区为了加强疫情防控,大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和生活性服务业都推迟了复工复产的时间,加之部分地区疫情的出现,也使得许多人员居家隔离不能外出,这导致相当一部分农民工不能按期返岗就业。长时间的隔离会导致待业无业甚至失业,家庭收入随之减少,从而增加生活的压力。因此,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了满足基本的需求,外流劳动力就要回归农村进行自给自足以及增加家庭收入。
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劳动力回流的规模逐渐在扩大,这对于劳动力输入地和输出地来说具有双重的影响,农民工是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的特殊群体,也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劳动力回流时也会带来更多的问题,比如如何将农村劳动力回流现象与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平衡发展结合起来,如何保障回流劳动力的就业情况,如何促使回流劳动力投身于乡村建设发展中等,这些问题也是需要进一步进行考虑并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