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振兴的战略意义及实现路径

2022-11-05 05:07杨怡倩
经济研究导刊 2022年24期
关键词:传统农村文化

杨怡倩,马 欢

(长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 710064)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发生变化,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的迫切性也日益凸显。农村文化建设长期以来被轻视甚至忽略,已经成为我国整体文化发展格局中的一大薄弱环节,农村民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得不到基本的满足,而城乡文化差距也在进一步拉大。要满足广大乡民不断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又要保障乡村振兴的实现,就必须大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中国现阶段及未来都需要现代化的乡村,需要满足人民需求、符合时代主题的乡村文化,为乡村振兴打下更为坚实的文化根基。

一、实施乡村文化振兴的战略意义

(一)乡村文化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

一方面,中国农村要想保障整体发展,大力推进文化振兴是强劲且必不可少的手段和环节。传统优秀的乡村文化来源于农村居民的日常生活,是几千年来人们生活智慧的结晶,具有凝聚人心的作用。在文化多样性的今天,乡村文化既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在其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发展与时代和环境相适应的新型文化,革新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加强乡村文化自信和自觉。另一方面,乡村文化振兴本就是乡村振兴的必要环节。近几年,由于历史、政治等社科类学科的发展,历史和文化的关系逐渐得到重视。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根本,换句话说,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得以发展、传承和延续的营养剂。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历史、实践和民族之中,具有物质力量难以匹敌的精神力量,它以其自身所具有的独特的、持久的、鲜活的活力,对社会的全面发展和管理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崛起之路,必须依靠本民族强大的文化自信。因此,“乡村振兴”的另一大任务就是要传承、发展和提升乡村文化,发展好乡村文化是推动乡村建设的重要因素。

(二)乡村文化振兴是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乡村振兴既要发展好物质文明,又要提升精神文明。要大力推动农村的发展,必须要保证“两条腿”走路,实现经济、文化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进入新时代,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推进,乡村文化不再单单作为满足和助力经济发展的附属品,而是从乡村文化中探索新的强有力的经济发展点,打造乡村建设的新局面,突出“乡村本位”的独特意义与价值。乡村文化振兴已然成为促进新时代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

许多村庄都依靠大力推广特色文化来支撑乡村文化旅游业的发展,这也使得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就业渠道拓宽,收入自然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从中国一些农村发展的实践中可以看到,优秀的农村文化对于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开发和整合当地的文化资源,能够为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把农村特有的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推动农村经济由传统的发展模式向现代经济的发展,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落实。

(三)乡村文化振兴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

乡村文化是在几千年的农耕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农民的价值取向、理想追求、价值观念、社交方式等以及农村社会的整体风貌、特征都能从中体现出来。蕴藏着生命智慧与人生哲学的文化遗产,今天仍然光芒四射,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为中华文明提供了无穷无尽的精神养分,让中华文明以一种独特的姿态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是否实现乡村振兴,不能仅凭“口袋鼓不鼓、路平不平、房子整不整齐”等情况来判断。乡土文化中蕴涵着的丰富价值观念,是乡村文化的核心和要旨,也是构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块和载体。乡村文化振兴不仅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带来了机会,也为我们今天的文化创造和发展提供了丰厚的资源与养分。乡村文化振兴既能满足农村群众的文化需求,又能满足城市居民的文化需求。比如戏曲、刺绣、手工艺品、古迹旅游等,都深受广大城市市民的喜爱,体现了在现代社会中,中国传统文化依旧保有的独特魅力。乡村文化振兴对形成优秀的传统文化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以乡土文明为根基,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成果,坚持以保护和继承为主,以创新发展为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乡村传统文化得到持续发展。乡村文化振兴能够为新时期的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转换提供新的活力,同时也为民族文化自信提供良好载体。

二、乡村文化振兴的实现路径

(一)继承和创新优秀乡村文化

农村作为一个重要的区域,在社会结构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孕育了大量的优秀传统文化。农村社会在社会资本和市场经济的双重影响下,逐步显现出个人化、功利化的特点。一方面,农村个体意识的提高,对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优秀文化的仁义礼义形成了较大的冲击。另一方面,乡村社会的实用主义观念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深化,主要是由于以资本主义文化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在乡村社会中的流行和蔓延,这给乡村文化的复兴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因此,要将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农村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全过程,才能真正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乡村文化振兴,是一项涉及文化认同、文化传承、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多管齐下。”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很深,思维方式也很独特,是中国人数千年来的智慧和理性思考的结晶。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辉煌的根基和灵魂,是中华民族永续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根本。要辩证地分析乡村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不断挖掘、传承和创新其优秀部分,打造新的闪光点,发掘新的价值,“破旧立新”。

第一,重视继承和发掘优秀乡村文化。要充分挖掘乡村民俗文化,加强对乡村文化的重视,把传统文化纳入教育系统中,把优良的道德理念渗透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借助现代媒体网络等新式传播手段,将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大力推广出去,让更多的人认识并喜爱上它,做好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第二,重视乡村文化的转化和创新发展。把红色文化等特色文化中所蕴涵的价值理念有机地融合起来,把中国文化的力量转化、创新,使之成为当代中国文化的重要力量;要激发文化传承者的创新意识与潜能,从实际上为其提供相应的政策与资金支持;要乐于交流互鉴,推进多元文化交流,立足国际视野,探寻完善我国乡村文化振兴的新路径。

(二)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是一种联系紧密的产业,它是连接农村特色文化和现代市场的桥梁。文化产业一方面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物质保证,为乡村文化复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另一方面,它又通过“鲶鱼效应”激活了农村的内在活力,以文化产业为抓手全力推动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

一是推动乡村特色文化资源和现代消费需要的有机结合。乡村文化深厚且多样,将乡村历史、民俗、生态等方面所特有的文化资源优势,通过积极手段转化为现代消费优势,在这一过程中找准乡村文化的正确定位构建起的乡村文化产业体系要具备其自身的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推动乡村经济全方位发展。二是要把创意文化和特色农业结合起来。农村是以农产品为主,农业一直以来都是农民的主要经济支柱,独特的农产品赋予了农业文化价值,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水平和质量。将传统农业与现代科技有机融合,打造一条以乡村传统文化为主线、以现代科技为引导、保障高效产能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将乡村特色文化符号嵌入当地主打农产品中,推广特色农产品文化品牌。三是推动农业传统产业的转变和发展。依托当地农村资源,探索旅游、文化等新兴发展模式,打造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着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全新农业产业链。四是大力发展生态文化产业。生态文化是乡村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生态文化建设也是乡村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发展生态文化产业,不仅可以成功实现产业和生态文化的结合,还可以增加农村的经济效益。做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利用好田园风光等特色元素,充分展示乡村文化。培育具有乡土韵味的科技园、生态园等特色产业园区,有序推进、逐步实现生态文化产业化。

(三)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文化建设

一是要支持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无论是发展乡村经济,还是振兴乡村文化,都需要优秀的农村人才,“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目前,大量外出打工的青年劳动力以及通过学习成长起来的农村大学生,大多选择到城市打工,留守在农村的大多是中老年及幼童,农村“空心化”现象日益突出,这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很大的影响。要健全农村人才引进机制,引导大学生返乡就业。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比较完整,文化程度比较高,具备一定的创造力,可以为乡村文化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如何培养以及如何将他们留下来也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通过降低准入门槛、增加人才引进、完善薪酬待遇、福利政策、制订发展计划,吸引更多的人才进入乡村并且进一步留住他们。高校应鼓励优秀毕业生积极投身到基层党建工作中去,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发挥领导作用,为农村文化工作注入新的生机。二是社会团体要在乡村文化建设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要使乡村文化建设的效益最大化,就要平衡和发挥好政府与社会团体的作用,使之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政府要逐步从供给主体角色向保障主体角色转变,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功能,简化行政权力,把文化产品的生产与文化产业的建设任务交给专业的社会团体,由政府提供必要的平台和经费,社区组织强化执行与管理,与村民保持密切联系。二者明确分工,使村民的精神文化需要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从而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民众受益的文化治理新格局,保障农民的文化权益,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

(四)推动城乡文化融合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下功夫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力度更大一些,措施更精准一些,久久为功。”因此,必须从各个方面着手,共同解决这个历史问题。城乡二元结构是造成我国城乡文化发展资金投入、文化需求等多方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城乡文化特性的差异性又使城乡文化融合的困难更大。特别是在现代化进程中,都市文化对农村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农村文化在高速城市化的背景下,面临着解构的危机。

农村人在农村和城市之间徘徊游走,他们不能充分地融入都市生活接受都市的文化,但同时又对传统的农村文化存有疑虑,使他们缺乏安全感,精神和灵魂找不到真正的归宿。由于经济基础上的巨大差异以及精神文化的根本不同,城乡文化融合发展面临着诸多现实障碍。为此,必须从多个角度、全方位推动城乡文化的融合发展。

首先,必须对城乡文化进行重新认识和定位。城乡文化是城市和农村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的文化,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的现实状况是,城市文化占据主导地位,而农村文化则处于弱势,城市文化会给农村文化造成一定的冲击与消解。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础上,必须加强农村和农村文化的相互信任与包容,把两种文化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其次,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推动城乡文化协调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基本的价值追求,同时也体现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信念。对此,推动城乡文化融合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旋律,深入到农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从家庭到个人,通过新媒体、宣传标语、动员大会等形式影响广大民众,使其耳濡目染,逐渐接受。在这一过程中,广大农村居民通过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来寻找自己的文化认同和归属,同时实现城乡文化的二元共生、共同繁荣。

总之,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文化复兴是民族复兴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的精神源泉,更是新时代的重点工作之一。乡村文化的复兴,与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努力在实践中实现中国乡村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国乡村文化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猜你喜欢
传统农村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谁远谁近?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少年力斗传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
清明节的传统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