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雪
(黑龙江大学,哈尔滨 150080)
所谓流动性,是指银行能够随时支付负债的能力,也就是银行的偿债能力。由于商业银行经营的特殊性,客户存款、同业存放、同业拆入、债券融资、向人民银行借款等均属于商业银行的负债。巴塞尔委员会2010年对流动性风险的定义是:商业银行无法及时,或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应对资产增加和清偿到期债务的风险。中国银监会2009年印发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中指出,所称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虽然有清偿能力,但无法及时获得充足资金或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应对资产增长或支付到期债务的风险。根据流动性风险的来源不同,流动性风险可以分为资金风险和市场风险。资金风险主要是指在正常经营环境下,银行可能存在的现金流风险;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市场环境导致的银行不能较为容易地在市场价格平稳的状况下对冲或消除资金头寸的风险。
流动性作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一项重要指标,流动性风险管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金融全球化、商业银行业务发展复杂多样化,各级监管部门不断加强、完善流动性监管机制,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依然存在很多潜在风险,尤其是中小型商业银行,更应该将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
我国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监管也在逐步加强,建立了可计量、有操作性的监管机制。1995年,将存贷比和流动性比例确定为流动性监管指标。2004年、2005年增加流动性缺口指标。2008年暴发全球金融危机后,流动性风险引起了各国高度重视。2010年,新增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资金比例两个核心监管指标。2014年对流动性监管指标进行精简,只保留流动性覆盖率、流动性比例和存贷比三项指标。2018年,引入“流动性匹配率”“优质流动性资产充足率”与“净稳定资金比例”三项量化指标。
现阶段,我国对流动性的监管除以上指标外还有核心负债比、人民币超额备付率、最大十户存款比例、最大十家同业融入、同业融入共十二项监管指标。《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中还提出了风险监管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差异化监管的要求,进一步确定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审慎监管框架。
由于中小型商业银行业务品种单一,存贷利差收益为主要利润来源,而为追求更高的利润,中小型商业银行通常通过“借短贷长”的模式来提高收益。同时,在中小型商业银行占一定比重的同业业务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为追求更高的利差,中小型商业银行往往会主动“错配期限”,吸收短期同业资金,做长期投放,加大了流动性风险的产生。
随着互联网金融及多样化投资市场的发展,长期存款比重直线下降,短期存款及活期存款比重不断攀升。在利率市场化的环境下,因网点数量少、品种单一、技术服务落后等诸多原因,中小型商业银行与大型商业银行在揽储的市场竞争中长期处于劣势。这也导致中小型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比重增大,对同业业务依赖性高。
中小型商业银行未来主要现金流出为客户提取存款以及同业资金到期。对于定期存款到期及同业资金到期可以做到预估,客户常规性取款及同其他银行间清算资金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但客户突然大额提款,往往难以预测。引发突发大额取款的主要原因是中小型商业银行存款结构不合理,存款集中度高。在中小型商业银行揽储工作中,往往更重视企业大额集中存款,会花费更多的人力和财力去维护“大客户”,从而导致大额、集中存款占比偏高。当出现大额取款时,对中小型商业银行的影响也更大。当银行不能及时合理地对这种突发性大额提款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时,可能会导致挤兑行为的发生,从而引发流动性风险。
相较于大型商业银行,中小型商业银行风险控制能力不足,信贷客户信用等级偏低,也意味着面临更大的信用风险。随着互联网金融迅速崛起,中小型商业银行也在不断发展、扩大互联网贷款业务。但大多中小型商业银行对互联网贷款客户的信用评级方式单一,同时,互联网贷款主要依靠大数据进行监测,导致中小型商业银行贷后管理难度加大,在中小型商业银行扩大信贷规模的同时也增加了潜在的信贷风险。当市场出现波动或遭受疫情等外部事件冲击时,相较于大型商业银行,中小型商业银行的应对能力较差,受到的影响更大,对信贷质量冲击更严重,潜在的信用风险可能导致资金流入不稳定,从而引发流动性风险。
经济下行阶段,融资流动性受到一定冲击,加大了中小型商业银行的融资难度,提高了中小型商业银行的融资成本,导致流动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增加。
我国在不断加强流动性管理、完善流动性监管体系,但在流动性风险的计量和识别上还是存在一定的缺陷。尤其是中小型商业银行,在流动性风险管理方面缺少完善的风险监管体系,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对流动性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和计量,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只是以监管部门的规定为基础,进行简单的计量上报。大部分中小型商业银行并未制定一个合理、有效的压力测试方案,并未对潜在的风险资产进行有效的分析,也没有对表外资产带来的流动性风险进行识别和计量。这将导致中小型商业银行不能及时对资产负债总额及结构进行有效的动态调整,使流动性风险管理仅成为“指标管理”,流于形式,而不能有效地实现流动性风险的识别、计量、评估和监控。
一般情况下,中央银行通过购买政府债券、降低再贷款利率、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释放流动性。通常流动性释放具有一定的传导性,先由中央银行向大中型商业银行传导,然后在大中型商业银行之间传导,最后向中小型商业银行传导。传导链条的拉长必然导致中小型商业银行获取资金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
受近年来银行风险事件频发影响,中小型商业银行在同业拆借市场、债券市场、贴现市场等交易市场认可度低。在稳定的市场环境下,中小型商业银行相较大型商业银行融资难度大,融资成本高,如遇到整个市场环境不景气、资金紧张、流动性差的情况,中小型商业银行从市场上获得融资的难度将大幅增加。因此,由于流动性释放的传导性,以及中小型商业银行业务品种单一、网点数量少、在市场上信誉度低等众多因素,导致中小型商业银行获取资金来源少,获取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的难度更大,通常需要付出较高的资金成本才能获得资金以应对自身的流动性支出需求。
“余额宝”“零钱通”等网上理财产品的迅速崛起,不可避免地对中小型商业银行客户进行分流,导致优质客户流失。为改变业务品种单一的现状,很多中小型商业银行开始开展中间业务,从而达到提升利润的目的。中间业务需求的增加,导致流动性风险迅速累积。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部分中小型商业银行往往会开展一些高风险或超出自身风险管理水平的业务,并不能根据业务需求进行有效的管理及调整,从而导致资金流动的稳定性变差,引发流动性风险。
中小型商业银行要严格落实监管要求,完善流动性风险监管规章制度、管理流程和内控体系,健全流动性风险管理机制。建立有效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治理结构,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同时配备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系统。要根据监管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身业务结构的流动性监管机制。对流动性监管要落到实处,不能流于形式。制定流动性风险预警机制,对流动性风险进行预测、确定、分析。专职专人负责流动性监管工作,对潜在的流动性风险做出监测,根据监测情况及时制定切实有效的应对措施,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应对,将可能发生的流动性风险影响降至最低。
中小型商业银行应提高流动性压力测试重视程度,根据自身情况,建立符合实际情况的流动性压力测试方案。目前,我国中小型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压力测试主要采用现金流缺口分析法。根据流动性压力测试的目的、测试方案和业务开展情况,全面考虑风险因素,根据实际情况划分风险因素等级,对风险因素进行情景假设,建立模拟的金融市场,审慎识别在特定事件下的真实反映,从而判断不同情况下压力测试结果。对流动性风险进行有效地识别和计量,提高流动性压力测试的准确性。中小型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情况定期开展压力测试,根据流动压力测试结果,制定及时有效的流动性风险应急预案,从而更有效地进行流动性风险管理。
优化负债结构,提高核心负债占比,增强资金流动稳定性。中小型商业银行应拓宽融资渠道,尝试主动负债,降低存款依赖度,通过发行债券,向央行借款等形式作为临时性融资手段,从而增加短时间内的资金流动性。积极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和银行间拆借市场,通过增加业务量,不断提高自身信用,建立良好的同业间业务往来关系。此外,中小型商业银行还可以通过推行大额定期存单、资产证券化、加强对证券回购协议应用等方式来调整负债结构。
存款作为中小型商业银行负债的基础,要扩大存款来源,加强存款稳定性。中小型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优化存款产品,提高存款灵活度,对不同种类的存款产品进行重组,从而调整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比重关系,优化存款结构,降低大额集中存款及关联存款的依赖程度,提高中小型商业银行资金流出稳定性。同时,还应加强对大额资金流动性的实时监测,及时对资金流动性进行调整。中小型商业银行应当重新对自己的客户群体定位,坚持小额、分散、稳定的客户群体。不断创新业务模式,积极开发互联网金融产品,这样才能提高中小型商业银行资金的流动性和收益性。
中小型商业银行还应加强对信贷资产、同业存款、同业拆借、投资业务等资产管理。对同业存款、同业拆借资金、投资资金实行穿透式管理,确保明确每一笔资金流向,了解底层资产存在的流动性风险情况。加强信贷资产贷后管理,对资金流向、资金真实用途、借款人经济状况及还款能力进行监控。当出现潜在风险时,应制定切实有效的应对方案,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避免或降低损失。同时,执行最高授信制度,根据不同业务类型,对客户进行信用评级,明确授信总额上限,确保业务在授信限额范围内进行。降低资金投向集中度,避免资金集中流入某一行业或出现“垒大户”现象,对潜在风险进行分散,确保资金回流稳定性。
中小型商业银行应建立科学高效的流动性互助机制,提高流动性风险防范能力。流动性互助机制作为自身流动性管理之后的第二道流动性保障措施,对中小型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有着重要作用。主动与控股银行和业务往来密切的大型商业银行签订流动性互助协议,有利于中小型商业银行在流动性风险出现时争取缓冲时间,以便寻找更多融资渠道,化解危机。当出现大额资金需求,应尽量分散风险,采取多对一的模式,由多家银行出资支持一家银行,出资行也要充分考虑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出资限额控制在自身可承受损失的范围内。流动性互助机制不仅能提高成员行抵御风险能力,有利于一家银行的良好发展,更能为整个金融环境提供稳定的基础。
现阶段,我国对流动性监管还处在起步阶段,且仍然存在很多不足,要逐渐完善流动性监管机制。监管部门应根据商业银行的规模、业务种类,对商业银行实行差异化监管。中小型商业银行不能仅靠监管部门的被动管理,要强化流动性风险管理意识,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力度。将流动性风险管理落到实处,不再流于形式。完善管理机制、加强流动性压力测试、优化负债结构、加强资产管理、建立流动性互助机制,切实做到对流动性风险识别、计量、评估和监控,以提升中小型商业银行对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