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与离散:民国搏击运动对当代搏击发展的启示

2022-11-05 02:10彭家辉
武术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国术中国武术传统武术

王 磊 彭家辉

1.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山东 济宁 27316;

2.首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191

众所周知,学校体育制度的确立,拉开了体育由社会向学校发展的序幕。1929年4月16日《国民体育法》颁布,成立了国术馆,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习武浪潮。各种武术赛事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摔角、散手、拳击等搏击类项目也在比赛中出现。

研究中国近现代体育思想演变过程发现,有两条主线始终贯穿其中:一条是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另一条则是东方与西方思想的交锋。在这一过程中,体育思想传承与实践变得紧密,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形态,并没有孤立存在,始终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息息相关。

武术搏击运动不限于某一派或某一家的技法,而是对各国格斗技术进行大胆地吸收和借鉴,具有极强的开放性与包容性。本次研究将依托《民国时期期刊全文数据库(1911-1949)》对民国搏击运动的兴起与发展进行梳理研究,以期为当前搏击发展提供思路。

1 发展搏击运动目的

19世纪中后期的中华民族,经战乱的摧残社会千穿百孔,满目疮痍,“大厦欲倾,国家危亡之时也”,社会“窘境”所引发的存亡危机,中国人民开始对国家的命运及未来发展进行深刻思考与反思,认识到“非效西法、图富强,无以保中国;无以保中国,即无以保名教”。受达尔文进化论和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痛定思痛之余,国人很快就意识到国人强,则中国强,将国家的贫弱与国民体质的贫弱联系起来。一时间,“弱者当为强肉,愚者当为智役”扭曲思想弥漫开来,这也使身体改良成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各界所关注的要点,习武之风瞬时弥漫开来。谭嗣同提出:“中国人一定要练就‘威力、奋迅、勇猛、大无畏、大雄’的躯体”。梁启超更是高声喊出:“中国之武士道”的口号,希望传扬中华尚武精神。

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大兴国术实则是一场民族振兴“尝试”。在对抗西方列强的屡次战败,早已使政府和民众的神经麻木。但是,当曾经的天府帝国败给“弹丸之地”的日本时,则触碰到民国政府及人民那“仅有的自尊”。因此,以国术之“拳”击碎“病夫”之名的尊严挽回战就此展开。

2 民国时期搏击运动兴起的原因

经历了军阀割据及政府变迁后成立的中华民国,习武开禁,习武之风蓬勃一时。也可能是在战火下压抑了太久,民众的习武热情空前绝后,民间成立了拳术社、武术会、武士会等武术学习交流组织。搏击也是在这个时期开始兴起,并从稚嫩逐渐走向成熟。

2.1 民国政府积极组织与发展

民国初期,“国粹体育”的呼声高涨,武术成为振兴中华扬我国威的“利器”,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民国1927年,南京首先成立了“中央国术馆”,在此之后,全国24个省市纷纷建立了国术馆,据统计,县级国术馆就达300多家,当时国术馆以传统武术套路、武术散打、中国式摔跤为主要教学内容。1928年10月,在南京民国政府鼎力支持下及当地居民热切关注下,“第一届国术国考”由中央国术馆主持在南京顺利举办,并设有散打(搏击类)比赛。1929年在浙江举办了“国术游艺大会”,其中参加散打比赛的运动员有125人,这也预示着我国散打赛事体系以取得阶段性成果,武术散打在我国历史悠久的武术“土壤”里萌芽。

民国政府对体育的发展极其重视,通过政府的组织和支持以及人民群众的积极学习与参与,各类武术比赛中也加入了搏击项目。虽然当时的制度和规则尚不成熟,但是并不影响群众的热情,搏击运动在政府与民众的共同努力下逐渐步入正轨,随着西方竞技体育思想的发展,武术也出现了竞技化趋势。

2.2 民国武术家的“觉醒”加快搏击发展

中国传统武术对技击技术、训练经验的积淀,对搏击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传统武术经过几十“功夫人”的升华与提炼在技击与文化有它不可磨灭的社会价值,国外的搏击技术也有它相当的优点与特色,中华民族作为文化大国,对文化多样性具有广阔的胸怀,在传统武术几千年沉积的技法和经验的基础上学习西洋拳的技击技法可以说是唾手可得,因为西洋拳主要是发展身体力量及攻防技击技术为主,对拳中“意”的感悟甚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拳术对“意”的追求做到了极致,甚至可以说超出了它的“形”,更多的奥妙深藏其内,长期受到西方竞技文化的冲击,其本身具有的中华色彩付之阙如。

在一次次的“失败”中,国术家们开始思考自己的不足,将国术与西洋搏击的优点和缺点进行梳理和总结,逐渐的看清了自身的缺陷。“世铨先生,他的中国拳的程度是不能超过他的外国拳的,他的拳术技能,我认为并不高,可是,我曾经两次失败于他的手里。也可以说我之现在的工夫,与我之主张的‘国术革命’,与郭先生是有绝大关系的。话先说清楚,我在失败之前,对中国拳已下过相当的苦功,并还会若干门派的拳,打手,也自信颇有经验,结果,是失败了。而今,确乎领略到:失败为成功之母!”曙东先生的一席评论彻底唤醒中华民国那群自大的“武术家”。

我们提倡国术,是应时势和环境的需要,发扬民族尚武的精神,增加国民自卫奋斗的力量,我国之有搏击,是民国十八年朱国福先生在中央国术以求国家的出路。再于国际竞技的比赛也在积极的准备参加,一显我华人的身手、涤除东亚病夫的耻辱。那么除了提倡我国固有的国术外,似不应抱残守缺,固步自封,先哲云:“知已知彼,百战百胜”。我认为我国固有的技术自然应该提倡,但同时也可以吸收西洋搏击的适用成分;我国固有的技击,对于锻炼身体具有较大价值,但在应用的方法上还没有搏击收效迅速。我国的拳术在学习与练习过程中侧重于单人练讲究动作细致,身法流畅,在“内力”追求上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虽有时进行二人对练或者多人对练,但出拳起腿都是按照套路进行,且因我国传统武术具有“道不传六耳”特点,其应用失传不少。试观德国的大学生,常以击剑脸上受有伤痕为光荣,其一种尚武精神,较之我国为何如?无怪其国家很快就复兴起来。我国要想列强压迫之下,求得解放,也非养成国民尚武的精神,流血的勇气不可。“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中华武者的“觉醒”为搏击运动在国内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扫清了障碍。

2.3 民间武术组织自主发展

民国初期习武开禁,民间各种武术组织如雨后春笋,他们除了积极的练习中国传统武术,对西洋的搏击运动也在进行探索性的学习。国术除了注重技巧与对抗技术的练习外,对“意”的需求也达到了较高的境界,甚至有的拳种对“意”的最求高于与“型”的要求,这也体现了传统国术“重意”的特点。西洋搏击运动则以实战性与实效性为主的常常打得鼻破眼肿殊觉过于残忍,相比于充斥“野蛮”气息的西洋搏击,我国的传统国术更合强身之道。

所有的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推动下,与时俱进的。我们没有必要对武术在发展的道路上的适应改革而感到惊讶,这都是新时代发展的要求,社会自有淘汰规律,适合社会存在的必然是合理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我们只有允许武术有变革,武术才会有发展创新,才会不断的向前,缩小武术文化与社会“新文化”的堕距。

3 搏击运动的完善过程

据记载,当时的搏击体系并不完善,搏击种类也仅限于散手和摔角。总的来说,当时的搏击项目还处于发展阶段,对于国外的知识接触还有限,所以项目还只是仅限于民族传统的散手和中国式摔跤等传统项目。每一个搏击项目都有其特定规则,但就当时来说,种种硬件设施都比较完善,包括擂台、服装、分组、练习的工具都在期刊上有着明确的记载。

3.1 场地及器材的完善

搏击比赛在当时设有擂台,搏击场之大小以四至六公尺见方为度,大者六公尺,小者四公尺。底板通常用木板,离地面一尺至三尺不等,板上铺上紧密细毛,又在毛之上面张以帆布,通常也有不用毛布者。在场之四角立以柱,再拥以绳,但绳系三层每层距离四十公分,共百三十公分高(即40,80,120)。

比赛所用的拳套分为两种:平面套是专门为初步练习之用,凸面套保专门为正式比赛或练习之用,重约八至十二克(即225至338g)。搏击员应穿带短裤、背心、长统软皮平底鞋、包手帯(系包扎手指手腕之用,长二公尺宽四公分)、手套。虽然民国搏击运动的规则在不断完善,因缺乏经验和传统武术套路思想的禁锢,搏击规则仍存在若干不足,但对当时的民族武术发展来说已经是巨大飞跃。

3.2 训练方法的改进与成熟

民国初期,从一开始的盲目的加强力量训练,再到后来利用国术加强核心腰力的训练,在期刊中有相对明确的记载:“凡有臂力,亦有腿力,而无腰力,在拳术叫做没轴之输。所以腰必须也要有力。但若只有死力,而周转不灵,又叫做板儿腰或死腰,对敌之时,最易失事,所以腰又必须异常灵活”。崆峒拳经云:腰要劲如虎豹,活如龙蛇是也。所以练腰方法,有强腰法和活腰法;强腰法乃是增加腰力之法,腰之力有两种:一是前腰力,主动筋为正腹筋;二是后腰力。主动筋是广背筋。所以强腰法也有两种:孽龙式,亦称懒龙式,亦称铁板桥,以强后腰之力;卧虎式,亦称爬虎式,所以强前腰之力。

联系搏击之要点为如何打击可以使拳发生效果,避免对方之还击自己,动作越敏捷对方之扰乱越多,恢复自己地位越迅速,并发生新的动作。在没有审定打拳动作之前,切不可露现虚怯慌张形状,需保持固有安详态度,免为对方窥破弱点,致遭失败。搏击时最好采用佯伪的动作,声东击西法,使对方眼花缭乱,防卫抵抗,捉摸不定。但不可使对方察出利用此种方法,免致以后搏击时,对方有所准备也。搏击时虽须将全体力量用出,但须注意保存身体之平均,遇有紧要机会时,可利用快击法击退对方,亦是善法。

实力可做身体之后盾,可以利用连续的攻打法攻击对方,但利用此种方法时,须身体十分机巧,否则容易受到对方诱击。体轻之人,不可向体重者多用冲锋之击法,因体重之人,常常存以体重之念压迫体轻者,体重者惯常利用此种冲锋法,以征服体轻者。常时体轻者,遇到此种环境时,须思用他种技巧方法,以制胜对方。

吾人作事,决非一旦即可告成功者,搏击亦同此理。打拳时要有系统,要有方法,与人对打时,审定对方可以给予机会时,再施用方法以攻打。遇到攻打时,先考量自己之拳,对方能否加以防御,如认为对方能以抵抗时,则自己使用拳击时力量不可完全用出。同时要保守拳与臂之部位,在不用拳攻时,臂部放松,深恐容易导致疲乏不耐久持。可见“国术”已经充分汲取了西洋拳的训练方法,并结合自身特点进行有机融合,加快了传统武术的转型。

4 搏击运动的发展对中国武技发展的启示

中国武术在发展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碍因素。这些因素有利于大家看清中国武术文化在培养武术人才、传承中华民族传统内涵等方面的重要需求。人们通过对中国武术文化进行人才培养方向上的研究,会发现许多人热爱和追捧西方流行的时尚文化元素,缺少一定的文化自信和发展本国文化的思想意识。

4.1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西方国家搏击运动起步较早,技战术、训练方法的科学性都领先于我国。中国武术文化曾经历了非常繁荣的时期,让国外武术从业者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而后,中国因革命历史出现了一段时期内的停滞。在特定历史时期中,开始接受国外文化对国内人员的教育洗礼。这是不少人从小受国外文化熏陶下成长,对中国武术文化缺少一定的自信心和学习意识。推动中国武术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中持续发展,就必需对本土文化抱有信心。

发展搏击运动要敢于突破、创新、汲取各国在搏击领域优秀、成熟的技战术及训练方法运用于我国搏击领域的发展。在借鉴西方搏击经验时不能一味地全盘接受,要根据我国搏击特色有目的学习和引用,做到“师夷长技以制夷”。

对于西方搏击运动只是简单鉴借而不是抄袭,要坚定不移的保留中国传统武技的“根基”,做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用之“西学”来充实、丰富、发展“中体”。中国武术文化涉及广泛的武术种类和相关武术器具,需要学习者掌握扎实的基本功和深厚的文化素养。在武术领域具有一定成就的人才,都曾经历过非常艰苦的训练和学习过程。这个过程中能够体现出的中国武术文化精神,这种精神是对外传播中国武术文化的核心内涵。现代人对中国武术文化的发展,必须融入一定的时代精神,使之能够传承武术文化及其精神,才能使武术文化得到生生不息的繁衍。

4.2 大力发展搏击赛事

我国传统武术赛事存在的问题:办赛理念方面造成了武术“本体”的情感冲突;赛事规划设置过于“机械”呈现被动;赛事运营方面还存在着较大漏洞。相比于国外的搏击赛事,无论是比赛的规模和比赛“可看性”都相形见绌。搏击赛事市场项目同质化竞争激烈,散打项目比较优势不足;赛事运营体系不健全,缺乏持久性赛事品牌;市场培育不足,群众社会基础薄弱;运动员职业化程度不高,上升渠道不通畅;传统文化表现力不足,项目特色不明显。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我国搏击运动员的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和对抗风格的观赏性不足造成的;另一方面,搏击赛事的运营及宣传模式固化,宣传力度不足。欲加快搏击赛事的前进脚步,国家的支持是第一原动力,以政府为举办方邀请国外知名搏击运动员来华交流比赛,提高国内搏击赛事的规模和知名度。再者,国内搏击运动员因努力提升技术水平,改变对抗风格,在比赛中增加对抗强度,吸引更多目光到国内的搏击比赛上来。

4.3 搏击运动“文明化”与学校体育结合

中国武术文化的发展道路,进行以实现高质量文化教育为主的具体规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

通过讲解中国武术这个概念引入可供大家选择性学习的多个武术种类,“文明搏击”就是重要的一类。搏击运动要在学校内发展必须进行适应性改造,使其文明化健康化,散打、拳击等“野蛮”文化虽能让人在产生短期内的刺激,但不具备教育学生的基本功能,缺少中国武术文化的发源历史和发展经验,难以对学生的今后成长带来长期和正面影响。发展中国武术搏击文化在培养和教育人身心素质上的历史内涵,使学生在学习武术搏击文化同时了解中国在富强、自主的社会道路上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蓬勃发展的能力。学校体育将为搏击运动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搏击运动可采用安全、文明、适合学校教学的搏击形式,如搏击操、搏击舞蹈等。搏击运动与学校体育结合及增强了学生体质,也为国内搏击选拔后备人才。

4.4 提升国人对武术搏击文化的认同

中国武术搏击文化的发展历史,呈现复杂局面和应对西方体育文化的必然要求。这让许多追求时代潮流的人,选择学习自己接触更多、比较擅长的文化内容,不把中国武术搏击文化列为学习的首选,必须通过教育与宣传,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能力,尝试学习内容丰富的中国武术文化内容,使之能在接触和学习过程中逐渐领略中国武术搏击文化的魅力,脱离在体育运动中的感官刺激,正视中国武术搏击术文化在历史文明和训练能力上的特殊作用。

通过培养适于从事武术搏击行业或者具有一定搏击天赋的人才,实现国人对中国搏击文化的关注和认可,带领更多人认识和理解中国搏击以及搏击文化,以免民众对西方体育文化的盲目追随。

4.5 赋予搏击运动传统国术文化底蕴

中华武术的文化自尊、自信是恢复信仰的思想认知前提,重新找回没落的传统武术技击之道是恢复信仰的核心任务,潜心务实、拒绝虚假繁荣,回归传统武术本然才是传统武术人文精神重生的路向。

对中国传统武术和现代武术散打的文化发展,进行有一定历史依据和时间节点的简要说明,使受众对其文化内容的了解,能够来源于真实的世界,而并非他们在影视作品中看到的虚拟世界。部分受众自小就接受国外思想的“侵蚀”,不了解国家在文化交流上的界限,出现一种叛逆和不作为现象,总把发展中国传统搏击,当成传承人或职业运动员专线任务,无法认识作为学习者和传播者的“重任”。

中国搏击文化的发展,重视对传统文化内容的教育和传承,使民众了解中国的优秀文化,逐步脱离只欣赏搏击中暴力元素的情景,赋予搏击运动丰富的文化属性。

5 结语

研究以民国国术期刊为线索,从历史角度梳理民国时期搏击运动发展里程。在民国政府引导支持以及民国武术家的大胆改革,搏击运动的比赛规则与技术体系日益完善。搏击运动在当时不仅是增强体质的身体锻炼,也是抵御外敌的必备有力技法,更是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击破污名的精神“武器”。

在参鉴民国搏击发展史的基础上,顺应时代要求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大力发展搏击赛事,提升国人对武术搏击文化的认可,重视发展传统国术文化发展的发展建议,希望为我国搏击事业发助力。

猜你喜欢
国术中国武术传统武术
传统武术怎么了?
南京国民政府国术推行工作述略
万籁声的传统武术观
传统武术与傩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