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梓彬 韦伟南 谢泽斌
1.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2.广州体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500;
3.深圳太子湾学校,广东 深圳 5151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武术文化中的传统运动养生文化凝聚了古人的智慧结晶,挖掘传统运动养生文化的哲学思想的价值观,有利于在当下生活更好地传承传统运动养生。现如今,在西方思想的冲击下,传统运动养生文化面临边缘化的危机,我们要深入挖掘并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将其上升到思想文化资源,坚定我国的文化自信。中国传统运动养生历史悠久,其背后承载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养生文化观是文化价值观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在武术发展历程中,传统运动养生文化发挥着重要作用。人们在快节奏生活中,面对传统武术与西方搏击的“现代博弈”局面,迫于现实压力和西方思想的影响,提出了一些非胜即败的观点,但是忽略了传统运动养生在其历史发展背景中所起到的社会作用,有些人对武术和传统运动养生提出了些许质疑。本研究试从价值取向理论出发,探析传统运动养生文化观念,证实它存在的社会历史价值,从而增强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并为其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美国人类学家 Florence Rockwood Kluckhohn 与Fred Strodtbeck提出价值取向理论,并将其模式归纳为人性取向、人与自然的取向、时间取向、活动取向和关系取向五个取向。
克拉克洪将人的内在本质特征(即人性取向)分为性善论、性恶论与善恶兼有论。“人之初、性本善”是国人对人性的看法,这与中国传统运动养生思想的“修性、修心、养德”观点不谋而合,在传统运动养生思想中,人性取向是性善论,在后天是可以巩固发展的。道家认为,养生与养性、养德、修心是分不开的。孙思邈在《摄养枕中方》一书中提到“修身养性,道德为先”的说法,又有《备急千金要方,中“夫养性者,欲所习以成性,性自为善,性即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的观点。在他看来,养生原则包括对人性的把握、对道德原则的追求、对内心的修行。心理本质属性是基础,道德原则是方向准则,心态是关键因素,一切都是以性善论为基础,强调后天的修性、修心和养德。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学养生主张认为要防治一体,修身养性,即养生不仅要练身体,还要讲究道德与养性配合,形成良好的性格。
从文明进程来看,中国的文明也是偏向性善论,一切法律法规的修改与完善,朝着人性化方向发展,讲求的是和谐与统一;另一方面,从华夏文明的更迭中,历朝历代的发展也是为了展现“真善美”的社会,各个时期的教育系统,都是在帮助人们去发展强化善良的本性——修性、修心、养德。
人与自然本身就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克拉克洪将人与自然的取向做了三种划分:“人类服从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统治自然”。在传统运动养生文化中,倡导的是“养气、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理念。“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重要观念,它强调人与自然、宇宙的和谐、统一。在古代哲学概念中,“气”是宇宙自然和一切生命之源。太极拳养生文化涵盖了“养气”的养生思想,庄子曾提到:“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通天下一气耳”,这句话从人的生命运动、存亡的依据做出解释,人由天地之精气凝聚而成,气聚而生,气散而亡,这与宇宙自然构成一致,阐述了“天人相应”的观点,体现了传统运动养生文化对于人与自然的取向是高度和谐的状态,都是由“气”主导共生。再从古代导引术发展过程中看,导引术的开展形式和锻炼时间随着四季不同和早晚变化也有不同的功法运动特征,这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念。传统运动养生文化强调“整体观”,坚持“天人和一观”,把人与自然看作一个整体,认为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才能保证健康长寿。《黄帝内经·素问》中谈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洲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再有,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与我并生”。其中“一”代表整体,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总体思维,人与自然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谐共生。这与赵意迎通过对比生态体育观与传统养生文化后的观点是一致的。
人类生命时间取向分为过去取向((pastorientation))、现在取向(present-oriented)和未来取向(future-oriented)。而传统运动养生文化所追求的时间取向是以未来为中心。中国传统运动养生文化历经五个阶段,从产生阶段的原始巫舞——发展阶段的导引行气——转折阶段的内丹术形成——分化阶段的气功——理性回归的健身气功阶段。这五个阶段传统运动养生形式的形成分别是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诞生,但究其根源,都是想通过某种手段和方式达到身体健康、延长寿命的目的。
巫舞是运动养生方法的萌芽,起初是通过舞动身体、呼声呐喊的形式来通达神明,祈求神明驱逐“阴”“郁”之气,获得生命时长的延续;导引行气术是运用医学理论,通过模仿动物的姿态、结合呼吸意念方式以获得脏腑经络气血舒畅、活血活气的作用。如《养性延命录·导引按摩篇》中五禽戏的记载增加了“气 ”的术语;内丹术是道家炼养的形式之一,通过炼丹修性,结合吐纳导引方法,其宗旨是追求生命的极限,获得长生不死的能力;气功阶段是指传统养生方法演变为外气治病的手段和增长特异功能的技法,这是传统运动养生较为曲折的一个发展阶段,其功能主要是治病与防止疾病产生;健身气功阶段是指在大的社会背景下,为一般群众设置的强身健体、养生康复的健身操,主要是通过肢体配合呼吸促进身心健康和社会和谐。通过对传统运动养生形式与文化历史的梳理中发现,传统运动养生主要是通过采取某种身体运动和方法对当下生活施加一定措施,追求当下和未来生命活动时间的长久的一种方法。
人类活动取向分为存在型取向(being-安然,以静制动、不变应万变)、行动型取向(doing-必须不断地做事,不间歇地行动才能创造价值)和控制型取向(being-in-becoming-强调我们是谁,努力变成更完整的自我)。传统运动养生文化思想由以静制动转变为动静结合的方式,如六字诀的练习方式演变过程主要是依靠单纯的呼吸发声方式来做导引静功,主要有“呬、呵、呼、嘘、吹、嘻”六种发音模式,经不断完善和发展,逐渐演变成配合肢体动作的动功。《养性延命录》中有“静者寿,躁者夭”的记载,其中传达的思想观点是太极拳主张以静养生,动静结合,达到精神静、气血动的效果。张有民从形神合一的生命观出发分析动与静的各自养生作用:(1)外动以养形,以导引行气为要;(2)内静以养神,以清虚恬淡为务;(3)动静结合,达形神兼养之功。在古伦理道德养生观影响下,人们讲求“安、度、中庸、平和”的观念。“以和养生”是传统运动养生的基本核心概念,在传统运动养生上具化为“劳逸适度、阴阳平衡、动静相宜、形神统一。”它注重内外双修,指导思想是身心统一、调心养神、练身强健,这一点与西方追求健身、健美塑性的运动养生观存在本质区别。“心境神安,老而不衰”指的是保持思想行为的适度,可以避免过度衰老。就太极拳而言,它是一种阴阳学说理论,通过一定规律结合身体动作追寻人体自身的协调。
人际关系取向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的一种社会心理学术语。克拉克洪提出人类在处于人与人关系时存在着个体主义、附属性和等级制三种取向。附属性取向注重群体,且考虑的时人们的群体成员身份而不是指具体的人,这一点跟中国文化中的群体主义思想是类似的,中国文化从人群方面研究可以分为族群文化和地域文化,这些都是群体主义思想的映照。在传统运动养生中,反映的也是这种群体主义思想,太极拳中的养生“整体观”要求“内外兼修”“动静相宜”“形神兼养”等,这一些把人的生命功能划分为生理方面和心理方面,在养生手段上将其细化为健身和健心。当进行调养时,又从中国传统运动养生观“天人合一”出发,强调人是“气”的集合体,结合人身体各个部分、形与神的统一,达到全身脏腑、气血的调养。虎、鹿、熊、猿、鸟各自动作可通过拉伸不同部位达到祛病强身的功效,根据中医脏象学说分别对应人体的肝、肾、脾、心、肺五脏。但创编者选择将其统一起来,通过肢体运动拉伸配合呼吸方式调节内脏、舒筋活络的功效,从而使身体得到全面改善。
传统运动养生是集哲学、医学、养生学以及阴阳学说等理论于一体的综合文化,对于个人和国家来说都具有一定意义。传统运动养生与西方的运动观念都是以运动形式提高身体素质,强健身心。但在运动形式、运动强度、运动部位、运动主旨上有所不同。传统运动养生的运动观强调“中和”,它以轻松、和缓的全身运动形式为主,采用深而缓慢的呼吸形式,尤其重视身体运动过程以及在过程中所获得的身心感悟。它认为锻炼的主旨是回归自然、和谐的状态,那是一种存在型的价值取向。西方运动是追求更高、更快、更强,通过激烈、高强度运动求自我极限,展现自己的运动能力,且重视比赛结果,乐于突出自己的技能。在运动医学角度上强调针对局部治疗的运动促使身体部位功能得到改善。传统运动养生因其独树一帜的中国文化屹立于世界,如何发挥传统运动养生的作用功效,将其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一项重大工程。
2019年《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之全民健身行动提出:实施全民健身行动、中小学、职业、老年健康促进行动,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和健康服务模式。这对于传统运动养生发展是个极为重要的契机,传统养生文化本身具备丰富多彩的内容,随着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须与现代科学健身观相结合,建立起覆盖幼儿到老年、健身到保健、预防到治疗等运动处方的科学服务体系;其次,要剖析传统运动养生的文化底蕴,从人文社会学角度对传统运动养生文化的社会背景加以论证,以求对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传统运动养生是一个大的框架概念,在具体实操过程,可结合不同人群特点的需求发挥不同特色功能,如幼儿的传统运动养生应该是朝着体质健康与文化熏陶的方向发展,通过传统运动养生文化思想和价值观让孩子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开展如五禽戏、易筋经等传统运动养生功法,对其技术动作进行研究,强化幼儿的柔韧、力量、协调性,促进体质健康的提高。对于老年群体对象,重点挖掘传统运动养生的防治效果与医学作用研究,结合中西方医学领域对传统运动养生有关脏腑与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保健功能进行细致研究,突出其独特的功效,还有以现代健身观和医学保健的角度出发,针对特殊群体开具传统运动养生运动处方。
传统运动养生是以诸多哲学思想与中医理论为基础,注重轻松柔和的一种运动,强调的是身心感悟。传统运动养生文化观有着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价值观,主要体现为:(1)人性本善、强调修性、修心、养德的人性取向;(2)通过养气达到天人合一、和谐相处的人与自然关系取向;(3)追求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未来型时间取向;(4)动静兼修的存在型活动取向;(5)整体观下的附属性关系取向。传统运动养生文化价值观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真善美”的人性,人们能够通过实践掌握自然界的规律,并与之和谐共生;从时间取向来看华夏儿女具有前瞻性的视野,能够在立足当下的情境下把控未来的思想,体现了华夏子女敢于挑战自我的精神。在整体观的附属性关系取向下,反映了我国人民对于整体与局部的把握协调,这一点也是大局观意识的具体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