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体育进校园的价值再认识及策略分析

2022-11-05 01:40丁文明刘传勤
武术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体育项目民族体育

丁文明 刘传勤

牡丹江师范学院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国务院、国家民委、国家体育总局、教育局等权威部门皆下发相关文件指导或要求学校因地制宜的引进民族体育,制作乡土教材或校本课程,适时组织民族体育活动。民族体育是中华民族以身体运动为实践获得的财富,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体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泉源。然而随着国外体育文化的逐渐渗透,民族体育的根基受到侵蚀,致使民族体育发展出现自闭现象,传承出现脱节。如何激发民族体育的活力意义重大,关键在于推动民族体育文化由“无意识自然传承”向“有意识自觉传承”转型,学校便是实现此转型的主要渠道。民族体育进入校园既符合协调发展的国家方针,也是民族体育传承的必由之路。

1 民族体育进校园的价值再认识

1.1 以学校优势传承民族体育

校园容易让人形成文化自觉,是民族体育文化最重要、最直接的传承阵地。第一,学校是人口最多、最易聚集的地方,是相关体育政策的执行者和实施者,教师是学生明灯,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也是发扬、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关键纽带,在校停留时间相对较长且流动性强。第二,学校易于聚集、整合资源(如人力、财力、物力、政策、项目信息等)。如舞狮在开展过程中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经济支撑、政策引导、相关器械、场地等诸多条件,在社会生活中难以同时满足,学校便可根据政策,利用已有资源开展舞狮运动(如成立舞狮队、开设舞狮社团等)。一部分民族体育项目因来源、寓意不同,因此名称不同,但动作大致相同,学校可对其进行规范化、标准化整理,为其持久发展奠定基础。如北京体育大学给各个老师派发任务,收集民族体育项目,最后编辑出《民族传统体育集锦》一书。第三,学校可有效解决因时代进步而产生的文化冲突,即民族体育面临的传统性与现代化、本土化与全球化、单一性与多样性之间冲突等等,学校可运用辩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分析这些冲突,对民族体育进行去糟粕取精华,创造出集民族性、传统性、现代性的体育文化,以适应当今的政治、经济、社会、自然等环境。第四,学校覆盖面广,从乡村到城镇,再到州县省会都有学校。

1.2 以民族体育的艺术价值增强文化自信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对民族、国家的长久、稳定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冯骥才曾说“民间艺术是民族情感和精神的载体之一”,而民族体育便是各个民族经千万年实践积攒下来的民间艺术,是各民族代代相传的文化,是各族历史生活的反映,是人类文明的活化石,因此,民族体育正好是提升文化自信的良好契机。民族体育存在于校园各个角落(课堂、各种活动等),能为学生提供和创造运用的平台,一次次民族体育活动给师生带来欢乐,引领着他们了解和赞同民族体育文化,甚至会因此去挖掘、寻找更多相关的民族体育文化。学生会被这些循环往复的民族体育活动所感染,这些活动反映出的精神文化会逐渐浸入学生意识,使学生形成一种文化习惯,逐渐成为他们的信仰,从而增强文化自信。露丝.本尼迪克说过“每个人出生后就受风俗的感染,长大后参加了文化创造活动,这种文化的习惯就是他的习惯,这种文化的信仰就是他的信仰”。

1.3 以民族体育的功能辅助学校五育教育

毛主席说“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育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者,载知识之车而育道德之舍也。”因此体育育人、育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不可推卸的责任,尤其是民族体育,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可促进学生五育发展。第一,强身健体。长期进行体育运动能改善人体肌骨、呼吸等八大系统,提高力量、耐力等六大身体素质,锻炼手眼身形、关节皮肤、内脏器官等身体部位,促进自身精气神三者之间的转换,调节机体阴阳平衡,锻炼人的心神意志。如武术中的闪转腾挪、独竹票能提高大脑前庭分析器的稳定性和平衡能力,摔跤能提高人体的抗击打能力,民族体育项目中的悬垂动作、武术桩功能改善人体早期的驼背、脊柱侧弯等问题。第二,立德树人。每个民族体育项目都有秩序规则、动作要求,蕴含丰富的思想道德价值,教学练过程中能将民主、守规则等习惯迁移至法律法规层面,将伦理道德、为人处世等观念引入学生潜意识,塑造或修正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而培养学生个性与人格,促进学生社会化。如武术蕴含的武德--忠孝仁义礼智信勇恭谨谦让,可促进学生品德的形成;舞龙舞狮、珍珠球、龙舟等项目能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协作能力、责任感。第三,发展智力。体育运功可促进人体内外氧气交换,加快大脑血液循环,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增强神经系统的灵敏性、感知能力以及大脑的分析判断能力,还能开阔思维、眼界、格局,提高人的创新能力。如苗拳、木兰拳、三环炮锤、舞吉保、抖空竹、东八跳、骑射、猴儿鼓舞等项目可使人体大脑细胞结构变得更复杂、更有序。第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民族体育具有丰富的物质文化,可教会学生识美、赏美、感受美。各个民族服饰不一、寓意不一,各有各美;各个项目器械不同、动作不同、节奏不同,给人美感不同;长时间练习可塑造形体美、心灵美。如独木行舟、独竹票、太极给人稳定美、宁静美;达体舞、芦笙舞、花棍舞、剑皇舞、双刀舞给人姿态美、节奏美、幅度美等等。第五,培养学生刚强坚毅、不屈不挠的精神。如摔跤、射箭、武术中拳法、器械、民族舞蹈的基本功、动作质量、节奏的练习,需要拥有异于常人的意志、忍受常人所不能忍的孤独,付出异于常人的艰辛才能人艺合一。

1.4 以民族体育的特性促进民族交流、增强凝聚力

校园时期几乎是学生三观发展至形成的整个阶段,也是学生学会交流的重要时期,民族体育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悄无声息地成为各民族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增加学生对不同民族文化的认识,促进民族团结意识的形成。民族体育是一门全球共用的语言,不受区域、民族、国界、传统文化、生活方式的限制,以淳朴、鲜活的肢体动作向世界各族人民展现源自生活的艺术、呈现民族风采、宣扬民族文化。它的娱乐性、观赏性、游戏性、复杂性等特点能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协作能力、责任感,引导他们形成共同意识和文化需求,促进他们互相了解、彼此熟悉、建立信任感,协调因生活环境、文化差异产生的矛盾,增强民族向心力,促进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团结。如万子营民族小学、茂县凤仪镇小学、美姑县中学等部分开展民族体育项目较好的中小学,校园民族团结气氛较浓郁,校园民族向心力、凝聚力较强。

2 民族体育进校园的实施策略

2.1 体育课是主体

体育课是学生在校园不可缺少的课程,以体育课作为主体实施路径,对民族体育传承有现实意义。第一,进入中小学正式体育课。国家明确要求中小学每周必须开展3-4次体育课,这一法制为民族体育发展奠定了基础,既符合系统训练原则、周期安排原则,也符合艾宾浩斯遗忘规律。如毽球、飞镖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河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课堂取得良好效果。第二,进入高校专业课或入校必修课。必修课是以硬性手段进开展,不管学生是否喜欢都必须学习、了解,学生学习后可获得学分,以满足毕业要求。如西昌学院学生入校后都必须学习彝族达体舞,以班为单位进行比赛考核,考核通过后给予学分。第三,进入中小学第二课堂和高校选修课,这两种方式都是学生根据兴趣进行选择,有利于学生形成有意识传承。舞龙、舞狮、毽球、空竹、太极、珍珠球进入大庆师范大学、齐齐哈尔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的考查课、公体课或是选修课。

2.2 社团是补充

学校社团是教师带头或学生自行组织,以不影响学生学习任务和教学秩序为原则,经官方同意的、学生自愿参加的群众性组织,旨在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锻炼其学习、练习、实践、沟通交流、为人处世等综合能力,是除体育课外第二群体长期聚集地,具有协同作用,可对学校课堂、其他活动进行补充,可推动民族体育在校园的发展。民族体育项目在校园社团有两种存在方式,即独立的民族体育社团和在校园社团中开展民族体育项目。如传统武术、散打、桃花桩、形意拳、永春拳、射箭、棋类、风筝、毽球进入哈尔滨市普通高校体育社团。

2.3 学校各种活动是龙头

仪式性的活动具有号召力和说服力,仪式越隆重威严,越能让人服从。活动是召集人的常用手段,学校举办的运动会、文化艺术节、各种晚会(如毕业晚会、节日晚会,社团组织的主题晚会等等)、课间操以及其他一些活动,都具有仪式性,以这些活动为龙头可为民族体育生存和发展创造空间。民族体育只有人们需要才能代代相传,只有人们经常运用才会有生命力,才会获得有意识的自然传承。牡丹江市一中运动会有拔河项目,一些班级表演民族舞蹈为运动会增添色彩;摆手舞、跳竹竿进入吉首市民族中学大课间活动。滁州市乡镇中心校少年宫体育活动开展项目有花样跳绳、武术、跆拳道等民族体育项目。

2.4 民族体育运动队是延伸

学校组建民族体育运动队,提供人力(主要是教师)、财力、物力的支持,以参加由政府部门组织、地方或学校主办的民族体育竞赛为目的,不仅能促使学生自觉、自愿、积极进行训练,还能从学校延伸至其他地方,扩大影响力,从而形成有意识的传承,促进民族体育发展。研究发现,学生运动员逐渐成为近几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参赛者的主要部分;2016年黑龙江省少数民族运动会有两所高校代表队参加;牡丹江师范学院组建龙舟运动队代表学校多次参加龙舟竞赛获得优异出成绩,提高了学生对龙舟的兴趣。

3 民族体育进校园的实施策略分析

我国民族体育同现代化之间存在重大冲突,发展存在困境,学校体育课程需要改革,因此民族体育进校园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但学校在引进时容易形成“一刀切”,从而对民族体育的开展造成阻碍。为了有效的在学校开展民族体育,应遵循实际,先从社会、学校、国家政策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3.1 从社会角度分析

社会需要是民族体育发展的重要动力,从社会角度分析主要包括学生家长态度、民族体育生态文化圈、民俗体育活动。当今学生家长注重成绩,因此学生家长的态度关系着民族体育项目能否长久的开展,学校在开展之前需先向学生家长做一个简单的宣传、答疑,提升家长的配合度。每一个民族体育项目都是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中形成的,多元生态文化圈是民族体育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能为民族体育在校园发展创造良好环境,选择什么项目进校园应根据民族体育的生态环境进行分析。民俗体育活动是民族体育传承的载体,对民族体育起着沟通、诠释、引导、重塑的作用,有助于学生理解项目的文化内涵,主要包括日常生活习俗、婚俗、节令、文化节、其他专门的民俗体育活动,学校可优先选择民俗体育活动中开展的项目进入校园。

3.2 从学校角度分析

学校本身决定着民族体育能否顺利、有效开展。第一,场地设施是开展的基本条件,很多项目是需要足够的场地器材才能开展的,比如独竹票、爬花杆开展就需要足够的水域、安全器械等。第二,学生的态度关系着民族体育开展的效率,因此选择项目时需对症下药,采取不同形式开展(如建立社团、进入课堂、课间活动等)。第三,教材是课程的理论指导,开展民族体育课前需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国家体育课程标准开发校本教材,制定时还应与时俱进、娱乐竞技相结合、单一多元相结合、本土与全球相融合,整合分散信息,更新民族体育的表述方式。第四,学校态度直接关系着民族体育项目能否顺利开展,开展前须征询领导意见。第五,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若是学校经费不够,可选择场地器械要求不高的项目,如武术拳法、跳绳、各族舞蹈等。第六,教师是知识、文化、技能的传导者,在学校体育运动开展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选择相应项目进校园时,须分析是否有合适的教师。

3.3 从国家政策角度分析

国家政策具有权威性,可有效支持和指导民族体育项目的开展,它往往是民族体育项目开展的开路人,因此开展之前需要有效收集民族体育进校园的方针和政策,如某位领导人讲话,国务院、国家民委、国家体育总局、教育局下发的相关文件,激励措施(如资金、称号、建立基地以及优待政策),考核管理办法等。如《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因地制宜的开展传统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活动”。

4 结论

民族体育是经过各个民族长久实践积攒下来的瑰宝,项目众多,遍及世界各地域、各民族、各国家,具有历史性、民族性、传统性、传承性等特性,具有娱乐性、多样性、竞技性、交融性、适应性、地域性等特点,它与学校体育相结合,既能丰富学校体育内容,也符合协调、发展的国家方针,对民族体育传承与发展还有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体育项目民族体育
我校被评为“河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
我们的民族
初中体育项目练习中培养学生责任心的策略
多元民族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项目的生态因子研究
桂东南民族体育项目的调查研究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