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文化传承内容及路径研究

2022-11-05 01:40
武术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武术文化发展

张 硕

武汉体育学院武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一文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民族文化千百年源远流长,武术文化隶属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亦是探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

1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的重要论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自信,提出了“四个自信”的新时代课题,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讲要坚定文化自信,不能只挂在口头上,而要落实到行动上。”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大会上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使自己的作品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以此观之,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性、民族性、时代性、人民性,即历史的洪流铸就了我国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其内涵的文化底蕴见于华夏子孙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中,但是有的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需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适应主流,才能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紧密相连,以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为中国梦服务。纵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的重要论述,无不体现出对文化发展的关注。武术的发展史源远流长,随之形成的文化属性已深入民众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之中。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时代,武术文化仍有蓬勃发展的生命力值得探析与思索,其内涵的武技、武礼、武德、武术精神、武术核心价值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向而行,对熔铸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认同感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中国武术历经千秋万代,是具有中国文化属性的国粹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子系统,与其它的文化一道定将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献力。

2 武术及武术文化的主要内容

2.1 武技

马克思在探索世界本源中指出:“物质是第一位的,精神是第二位的”。武术文化的形成离不开武术技术体系的形成,武术技术动作的演练是一种形体文化,属于物质文化的范畴。同时,运动形式也决定着事物属性的变化。所以,探析武术文化,首先应该了解武术技术动作。动作技术是运动主体的一种操作性行为,是人类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体育项目动作规范的总称。武术的技术动作以连贯的套路形式得以保存延续,且每个动作是经过多年的实践形成的,而非主观随意的。随着现代人体运动科学原理的动作修正,武术不仅在体育竞赛中显示出前所未有的高难美新等技术特点,也在健身娱乐等大众方面发挥着身体的巨大潜能。所以,武术的动作技术作为武术的外在形式,是武术传承的首要内容。

2.2 武礼

崇礼是武术套路形成的伦理道德基础。“礼”指一段时期的制度规范,也是人们交往所要遵循的礼节。在我国古代,严密的等级制度和师传徒受的武术传承模式下,对君王、前辈的敬重便使礼逐渐形成了一种规范体系。“未曾学艺先学礼”,谈及武术的礼仪,首先会想到抱拳礼。左掌右拳的动作暗含武术者终身追求的精神意境,一指左手为文,右手为武表示文武兼修的理想追求,暗含虚心求教的谦逊;二是左掌大拇指弯曲,表示不骄傲自满,以此来约束过分勇武,有先礼后兵之义;三喻五湖四海皆兄弟,天下武术是一家的武学情怀。以武术抱拳礼为例的文化内涵是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礼仪所包含的文化属性对武术的传承有着深远影响。

2.3 武德

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中华文明向来是一种主张和平自守的内向型文化,武术在历史的发展中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其目的在于习练者内在修为的提升,在于对“君子”品性的追随,在于对不良行为的制止,而非行恃强凌弱之事。古有云:“未曾习武先习德”。在武术一脉相承的冷兵器时代,技击性决定了武术的传承者必须具备德行兼备的品行,同时具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由此观之,武德对习武者提出的内在要求。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丰富的新时代,武术技击性的弱化是时代选择的结果,但武术的精神内核仍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武德可增强习练者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加强自律以及维护社会秩序,在武技的教学中培养学习者的武德,是对教育者提出的潜在要求。

2.4 武术精神

中华民族历经沧桑,在艰苦奋斗的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发展了完善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体系,包含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和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等传统美德。归根结底,武术精神是立于习武者本身而发于外的,对练习者来说,武术精神体现于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两个方面。自强不息重在立于己,厚德载物重在发于外。自强不息在武术中表现为勇武向前、坚韧不拔的状态,武术的习练非一日之功,半途而废终难有大成;在生活中表现为不屈服于危难、不苟全于富贵的气节。厚德载物在武术中表现为习武者通过武德的熏陶具备良好的德行,与其它的武术派别能够相互借鉴共同致力于武术发展;在生活中表现在接人待物上不拘泥小节,坚持求同存异的作风。“少年强则国强”,应该不断推动武术进校园的进程,传承武术技艺的同时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与精神追求。

2.5 武术核心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出发,武术的核心价值即是个人求实创新的自强不息精神、社会兼容并蓄的和合精神、国家保国安民的尚武精神,武术的传扬与发展,要致力于武术核心价值为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服务、为国民精神培育的需求服务、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服务。近代中国国势危亡,习武为强健体魄、保种图存,锻造出伟大的爱国救亡精神;新时代国强家盛,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习武可强化民族认同感,增强民族自信心。此外,武术重德行修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所倡导的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品格并行发展。武术核心价值从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理念为指引,挖掘优秀的文化属性与精神内涵,促进全民共同遵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 武术文化发展的路径

3.1 理论阐释

理论形成于实践,又用于指导实践。武术形成于我国农耕社会,除了技术动作外,在创编过程中,受到代表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儒、释、道思潮的影响,每个招式形成了独具特点的武术文化。对武术理论体系的完善,首先应该从武术史的研究入手。当下,武术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武术史、武术与地方拳种的传承、竞技武术、学校体育、群众体育中,但面临的主要危机在于传统武术的继承。武术的文化研究应抽离体育视角,帮助武术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体育的目的是增强体质、提高成绩、丰富生活、促进精神,旨在提高成绩的竞技武术属于体育范畴,而不受规则约束的、公众尚且模糊的“技击性”不属于体育范畴,其弱化的根源是时代选择的结果,但技击的本质寓于攻防对抗中,属于身体行为文化,因此,对传统武术技击性的研究应建立在“传统武术是以武术技艺为核心的武术文化的组成部分”的视角上。目前,武术显现出了武术元素淡化的弊端,加上影视武术的影响,使武术人乃至大众对武术表现出不自信的态度。所以,必须从建立模型的角度细分武术元素,并将这些元素属于体育、文化或其它方面重新分类并定义,构建较为完善的武术理论体系,从而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武术在武术界、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3.2 教育普及

教育是人类生活经验与文化传承的传授,教育者借助于语言动作或文字符号将知识教授于受教育者,有目的引导受教育者能动学习与自我教育以促进其身心得到发展提高的过程。学校教育主要分为课堂教学和师传徒受两方面,课堂教学可以依附于本地武术拳种的特点进行教学,也是地方拳种的发展路径,但受众广泛;师传徒受弥补了学历教育的不足,但制约着武术项目发展的广度和速度。所以,应该充分结合两者的优势,发挥教育在武术传承的作用。高校是武术发展和武术文化研究的主阵地。在高校中,教师承载着科研的任务,而学生被寄予传承武术技艺与文化的厚望,但毕业后多数学生就业不对口的问题造成武术人才的流失,严重影响到武术的继承,从而使文化研究缺少了研究主体。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武术专业作为某些学生获得文凭的方式,其自身的兴趣并不浓厚;另一方面在于武术的某些工作性质不够稳定,毕业生追求长远发展的现状而选择其它行业。为缓解这种症状,必须加大武术进中小学的力度,以“武术与中国文化”课程作为武术进校园的一种方式。在学生练习技术中辅以武德教育和文化熏陶,让学生从自己兴趣出发,在武术学习中由“自发”到“自觉”,并立志成为武术传承与研究的忠实继承人,不断学习技术与科学文化知识,让武术不仅成为一种身体活动,更以一种德育和文化对学生思想进行教化,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完善中成为未来武术界的优秀后备军。聚思之,武术文化的研究离不开武术人才的培养,应将高校作为发展武术和研究武术的主阵地,加快推进武术进中小学的步伐,从而为武术储备优秀人才。

3.3 传承创新

冷兵器时代,战乱导致民不聊生,练习武术讲求实战与一招制敌的技击性;到了和平年代,武术的技击性弱化,娱乐与健康属性变得重要,在各个项目的发展中,时代需要是武术发展的导向所在。但是武术的发展又无法着重于某一方面,“百花齐放”才是发展的正确路径。以百年树木作喻,没有根深,便无强枝盛叶,而且在随时的风暴中有连根拔起的灾难。此外,繁盛的树木是多枝并存,而非一枝独大的,即使有的枝干被自然淘汰,但这棵树木仍然有生长的多种可能。以自然的树木反观我国的武术文化,武术文化要想长盛不衰,首先要以正确的历史观对各派武术进行文化的溯源保障根基强大,再以多角度探索武术的多维发展创新武术体系,在完善陈旧的观念的过程中去创造新颖的思想,才能立足于武术的“根”看到“枝”的未来。坚持立足国本、走向世界是武术发展的趋势,中国传统文化沿袭百年的缘由之一就是包容性与融合力,武术要想走向世界,必须用新型的、世界的模式规范进行修正,武术的文化历史研究和多维发展是探索武术新的视野,但发展的力度尚且不足,所以在未来武术文化的研究中,应继续加深对武术的文化研究,并用新的学科视角丰富武术文化体系。

3.4 产业发展

项目发展,经济是基础。产业发展主要包括立足于城市消费的商业竞赛和俱乐部经营模式以及基于农村振兴为主的旅游经济模式。产业发展,首先需要资源整合,制定可推广实施的可行性方案。地方拳种分布不均匀,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和民族倾向,某些拳种在发展中被忽视时面临失传的危机,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树立“求人不得,反求诸己”的观念。各地应根据地域划分,将具有特色的武术拳种结合于民风民俗的地方节气和旅游区的节目展演中。其次是依托于产业聚集,与其它的节目一同形成“旅游+节日+武术展演”的消费模式,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升和精神方面的强烈需求,这种模式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也会以此带动本地的经济发展。武术在城市中,商业竞赛和俱乐部作为主要的发展模式。但在商业活动中,面临品牌化决策、识别界定、管理规划等多方面挑战,且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可靠性往往难以保障,也缺少资金,所以屡屡碰壁。在俱乐部模式中,教练员水平参差不齐,但仍然具有发展的无限空间,需要不断完善监管体系、完善相关制度、加强教练员水平,从政策到个人自上而下地保证俱乐部的经营模式。俱乐部进校园,也是未来体育课程的一种可能,所以,应不断完善发展以巩固俱乐部模式在城市消费中的地位。以此观之,产业发展应基于旅游业为主的乡村和立足于俱乐部模式的城市。在乡村振兴政策的倡导下,发展农村的特色旅游带动当地武术的发展,既有利于传统武术的发展,也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增长。武术事业在社区,武术产业重在俱乐部,为扩大武术产业的市场,应继续加强俱乐部模式的宣传与推广。

3.5 传播推广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项目之一,但由于影视武术给武术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武术的推广,一方面是技术的推广,另一方面也包括武术拳种的特色文化内涵。武术在我国推广的主要机遇在于国家政策的支持,2016年国家制定健康中国规划,提出以治病为主的医疗模式转换为以预防为主的健康模式;全面健身中提及太极拳可以作为慢性疾病患者运动的手段之一;2020年新冠疫情中,钟南山谈及“治疗病毒没有特效药,太极拳可以有效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兴起了一时的太极热。此外,近年来体医结合的发展促使武术成为人们预防健康的手段,从预防到康复,武术的养身属性起到了关键作用。武术走向国际是全球化不可逆的表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武术成为世界认识东方巨龙的一张名片,疫情中国际武联通过网络推出太极拳项目系列视频,国家政府官方媒体从疫情开始通过互联网共发布了1453条居家健身方法,用于全球抗疫。同时,武术承载着一代人进入奥运会的梦,温力老先生写道:“奥运会的竞赛项目在长期国际化过程中,只有经历了多个民族和民族文化的融合,才有可能成为真正国际的、奥运会的竞赛项目”,所以,武术文化的发掘和武术的推广是国际化发展路上必不可少的举措,可以依托“一带一路”倡议和孔子学院等国家化手段成为可能。太极拳代表中华武术拳种在发展以及推广上起到了很好的典范。所以,应该借鉴太极拳发展的优势,将武术及武术文化的宣传不仅要依托国内的发展,还应该抓住国际化的机遇,将武术推广出去,更广泛的惠及全人类。

3.6 制度保障

项目要发展,制度是保障。武术在体育教学活动、体育竞赛活动、体育健身活动都需要一系列完整的组织形式和制度保障确保其过程的顺利进行。归根结底,武术的发展决定于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即确保社会安定、民族团结,旨在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立足于国家政策的支持,武术的发展还应在管理体系、发展规划、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完善相关制度。管理体系是组织内部建立的用于协调组织机构、程序、过程和资源的模式,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各司其职,确保整个流程的完成。发展规划包括基本的、长远的和整体的,其设立是为了避免工作的盲目性,确保整个工作状态处于动态平衡。人才培养是最基础的,也是发展不可忽视的,人的素质决定了其它程序的效果,武术各项目规则的不断更新,即要求对工作人员加强培训、注重实践性锻炼,但目前人才水平参差不齐,效率方面有待提升,可通过业绩考核、段位制挂钩工资待遇的方法提高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武术发展制度为先,制度起到掌控全局的作用,制度起到督促的作用,所以,应不断在武术的历史发展中优化其管理制度用以保障其在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大众体育方面的发展。

4 结语

(1)在新时代,武术传承的主要内容包括武技、武礼、武德、武术精神、武术核心价值。(2)武术传承的主要路径包括但不限于理论阐发、教育普及、传承创新、产业发展、传播推广、实施保障。在国家文化自信的倡导下,隶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武术文化应构建起亘古至今的发展体系作为武术的根基,并在学科融合的趋势下以多维视角去发展、传承武术文化,使武术文化不断得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猜你喜欢
武术文化发展
年味里的“虎文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华武术
谁远谁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武术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