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交流看少林文化的当代创新
——以少林禅弓发展为例

2022-11-05 01:40陈海东马杰威阮文翩
武术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少林寺射箭少林

陈海东 马杰威 阮文翩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1 近代中西文化的调和经验为少林文化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19世纪中叶,被定义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往后到新中国成立这一长时段,是中国结束几千年来封建专制统治,开启社会主义新征程的重要阶段。在此期间,中国经历了以技术变革为主导的洋务运动,以制度变革为主导的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以思想进步为主导的五四运动这几大重要事件。从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三因子”来看,其实它是文化的三大结构层层递进式的改良,映射出曾经“夜郎自大”的中国官僚阶层在面对西方强势文化入侵时的手无足措,最后不得已牺牲一个王朝为代价来寻求突破。在这个过程中,西方文化以“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盘踞王土,中西方文化发生剧烈的冲突和摩擦,中国传统文化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迎战,但最后也只能望其项背。因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念已在猛省的知识分子中落地生根,所谓“射有不中,反求诸己”,他们明白“见贤思齐”是当下扭转乾坤的重要途径。内忧外患,民族受虐,使得晚清的知识分子开始走上觉醒、求变、维新和革命的道路,对国民的身体和精神层面的深度剖析也成为中华民族重新“站起来”的关键一环。在这一时期,中国精英阶层应对西方文化的态度分为三大阵营:一是拒绝西化,一是全盘西化,一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持中”态度。笔者认为,前两者均难以促成中国摆脱困境,唯有第三者间接承认中西文化的差异性是可以被调和的。作为满清统治阶级为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对于西方的先进文明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上的思考,对于本土文化一直抱有“夜郎自大”的态度。杜亚泉曾以“西方为动的文明,中国为静的文明”一说,认为二者均有各自的奇光异景。另外倡导“积极向西方学习”的代表胡适则认为要实现现代化,应积极向西方学习。亨廷顿对于西方化和现代化的回应同样分为“拒绝主义”“基马尔主义”和“改良主义”,他对着三种回应手段总结道:“在变化的早期阶段,西方化促进了现代化。在后期阶段,现代化以两种方式促进了非西方化和本土文化的复兴。在社会层面上,现代化提高了社会的总体经济、军事和政治实力,鼓励这个社会的人民具有对自己文化的自信心,从而成为文化的伸张者。在个人层面上,当传统纽带和社会关系断裂时,现代化改造便造成异化感和反常感,并导致了需要从宗教中寻求答案的认同危机。”

在20世纪20、40年代,在中国的学术界为“中西文化的差异性”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从诸多讨论中,极端的排外或者“全盘效仿”均不为人们所接受,唯有文化交流的观点为人们所认同。胡适提出:“文化的交流,文化的交通都是自由挑选的,这里面有一个大原则,就是‘以其所有,易其所无,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他认为世界文化的共同目标有三个:第一,用科学的成绩解除人类的痛苦,增进人生的幸福,第二,用社会化的经济制度来提高人类的生活,提高人类的生活程度。第三,用民主的政治制度来解放人类思想,发展人类的思想,才能造成自由的,独立的人格。他将杜威来华演讲作为学习西方先进教育理念的范例:“杜威先生是近代以来西洋文化与中国接触时,给中国思想界的影响巨大的一位学者。第一,杜威先生最注重的是教育的革新,他在中国的演讲也算教育的演讲最为多。第二,杜威先生给了我们一个哲学方法,使我们用这个方法去解决我们自己的特别问题,他的哲学方法名叫做实验主义。实验主义可以分两步来说明,一是历史的方法,二是实验的方法。实验主义只承认那一点一滴做到的进步,步步有智慧的指导,步步有自动的实验,才是真进化。”也有其他学者提出关于中西文化之不同,并非本质上的不同乃社会发展之不同所致也。此外,来自西方著名学者罗素在华演讲时也认为中西文化的交流有助于共同进步:“中西文化的融合是可以取得好的成果的。中国可以从西方学习必须的最小限度的实际智识,而西方可以由中国学习深思默虑的智慧。”在本土身体文化方面,同样面临中西体育文化的差异性问题。“土洋之争”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引发的争论,在该时期以“土体育”为代表的“中华新武术”“精武体育会”和“中央国术馆”开始与西方奥林匹克项目抢占中国市场,不过,以上三个体系虽倡导本土体育,但是依旧对于西方体育的科学性和进步性加以借鉴,到后期对于西方体育基本上采取积极融合的态度。国立国术体育专科学校的科目设置中本土体育和西洋体育均是学生学习的课程内容,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世界性的国际趋势愈加明显,另一方面则是国人同样关注到西方体育的科学性和先进性的理念,此外还离不开中国文化开放包容重要影响,这为奥林匹克运动传入中国提供了前提条件。综上,以开放包容的胸怀正视差异性,通过交流这一相互作用的社会行为来推动自身文化的持续发展是中国文化永葆生机活力的重要手段,少林文化以史为鉴,以保育本土体育文化为基础,吸收西方文化先进理念,少林禅弓便是其在对外交流过程中的创新性实践成果。

2 创新是少林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少林文化之所以能够在历经沧桑之后依旧屹立于世界文化的舞台上,主要在于推动少林文化发展的工作者和学者们独到的创新性思维。嵩山少林寺在古今中外享有“名刹”的美称。《少林寺志》载道:“少林寺在五乳峰前,对少室,如翠屏端立,形势绝佳。魏书云:跋咜自西来,有道业,深为孝文所敬,诏于少室山阴立少林寺以居之。周大象中改为陟岵寺。隋开皇中复名少林寺。唐太宗为秦王时,有赐少林书。高宗、武后常幸此地。清康熙四十三年,御书匾额颁悬寺。雍正十三年奉勅重修。”可见,少林寺自古便是名胜,加上它是传播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所以曾受王侯将相的褒扬和资助。武后在登上皇位时,便至嵩山举行封禅仪式:天册金轮圣神皇帝武曌 万岁登封元年(696年)封太室山、禅少室山。她在少林寺留下了《御制修少林寺书》和《御制诗》。少林寺自古因其有“日照皇宫”和“开智慧之门”的社会功能,所以有“灵境福地”的美称,人文及环境已经达到神韵和谐的境界:“原夫星垂梵界,圣缘开万化之先;日照王宫,神迹蕴三灵之始。包至虚,以见世象;教久传,于旷劫笼,群有以示。凡法身初,应于中古,见神通之力;广拔苦因,开智薏之门。深明乐界,鹤林变色,观其恋慕之心;雁塔开扉,通其瞻仰之路。”

由于少林寺对自身文化认同的需求,促使其必须与时俱进,积极创新。“少林学”的建构便是少林寺的一大创举。自古以来,文化的创新必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马廉祯教授曾教导笔者:“从学科和术科的重要度来看,术科固然重要,但是学科才是真正决定走向和历史地位的。”释永信大和尚与多位学者建立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大和尚曾提出:“少林寺建寺1500多年来,历代高僧薪火相传,严格保持着佛教的传承法脉,为中国佛教的律宗、禅宗奠定了基石,为佛教的中国化、为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创新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与此同时,少林寺还历史地形成了博大精深、个性鲜明的少林文化体系。‘少林学’概念,最初是由饶宗颐等几位国学泰斗热情倡议的。‘少林学’学术体系的建设,体现了我们对当代社会的担当、对历史的担当,对未来的担当;体现了我们的责任和使命;也体现了少林文化对当代社会的创造性回应。”少林寺的创新性实践成果目前包括了少林功夫、少林禅弓、少林棍法、少林药局等。马明达教授认为少林文化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进步,在于它积极对外交流的理念。他指出:“少林寺与少林文化,特别是它的武术文化,是以多元文化的交流为基点的一种文化融合体。第一,少林寺的创建以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中外文化交流高潮为背景,以后又多次在中外文化交流的活动中发挥作用,吸取养分。第二,少林文化具有文武兼备的特点,可以说是文、武两种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第三,少林文化是宗教文化和世俗文化交流结合的产物,少林寺有关注世俗社会的传统,甚至有以武力优长积极参与改变社会事物的传统。第四,少林寺有区域文化交流融合的特点,这一点特别表现在武术方面。”从马明达教授的《匾囤与少林棍法(上)》可以获知匾囤和尚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注重交流,融会贯通的特点,《匾囤画像碑》是由匾囤画像和许多僧人的名号组成,其中洪转、洪纪广按等出自少林寺,俗家弟子有王寅、张暹和程子颐等人,匾囤的活动地点相当广泛,主要在少林寺、峨眉山和京城的吉祥庵。而由匾囤的直系弟子进一步传艺的路线,基本上可以勾勒出一个少林棍法的交流融汇网络,这个过程同样有助于少林棍法技术和理论体系的完善。可见,匾囤和尚通过“传道授业解惑”的交流方式促成一个武艺交流网络,为少林武艺的传播做出突出贡献。少林禅弓同样也是少林文化与体育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等领域进行跨界交流的实践成果。

3 少林禅弓的发展

少林禅弓是释永信大和尚与历史学界马明达教授、体育社会学界卢元镇教授和马廉祯教授以及中国射箭项目泰斗徐开才老师等诸多专家运用历史的方法和实验的方法建构起来的一个文体项目,它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具备涵养人格的教化功能,充分体现出少林文化通过交流和创新以实现其社会价值。少林禅弓是指少林禅弓是将禅宗文化融入中国传统射箭,使用以弓入禅,以射求法的身心练习方法的一项运动,一种文化。少林禅弓是少林文化的丰富与补充,是少林寺顺应时代发展适时推出的创新内容。

射箭是佛家明心见性的修习手段之一,这一说法渊源有绪。《佛说首楞严三昧经》记有:“佛告坚意。譬如学射先射大准。射大准已学射小准。射小准已次学射的。学射的已次学射杖。学射杖已学射百毛。射百毛已学射十毛。射十毛已学射一毛。射一毛已学射百分毛之一分。能射是已名为善射。随意不空。是人若欲于夜闇中所闻音声若人非人不用心力射之皆着。如是坚意。菩萨欲学首楞严三昧。先当学爱乐心。学爱乐心已当学深心。学深心已当学大慈。学大慈已当学大悲。学大悲已当学四圣梵行。所谓慈悲喜舍。学四圣梵行已。当学报得最上五通常自随身。学是通已。尔时便能成就六波罗蜜。成就六波罗蜜已。便能通达方便。”

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大和尚表示,参禅悟道和拉弓射箭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讲究专注、心无杂念,两者有很多相通的地方,这也是我们将传统弓箭纳入无遮大会并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原因。射箭是人类最古老的发明之一,也是最早引发人类哲学思维和宗教觉悟的器具之一;佛典记载,佛释迦牟尼为太子时文武兼修,射箭技术极其精湛。敦煌莫高窟中有诸多射箭的壁画,其中也有佛家射箭的图像,这是考察中国古代射箭史的宝贵资料,同时也可窥探出以射箭作为洞彻佛法的有效手段是渊源有绪的。石巩慧藏禅师曾以弓箭参禅悟道:“石巩上堂,乃张弓架箭,三平擘开胸当之。巩云:“一张弓、两只箭,三十年只射得半个圣人。”俱胝因天龙一指头禅,一生受用不尽。故凡有所问,只竖一指。石巩因张弓架箭而悟,故常以张弓架箭示人。”《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二文偃禅师以“一镞破三关”引导人们参禅。佛与弓有着深深的法缘,但佛教摒弃了弓箭伤害生命的世俗功能,使之成为一种参禅正道,健全身心的手段,一种求取心灵升华的路径。

中国传统射箭由于其自身的主要特征和学术价值,加之自古以来有诸多文献资料的记载,享有“中华射学”的称谓。马明达在《中国古代射书考》中进一步对中国古代射书的目录、内容和存佚情况进行了长时间调研,录出古代射书凡120余种。马明达教授和马廉祯教授提出:“弓箭多层位的社会功能和多元交汇的文化蕴涵,使之很早就发展成为一门具有独立领域和传习制度的学问,从选材到制作,佩饰到护持,训练到实用,传承到礼仪,无不蔚为精微而专门化了的学问,随之也产生了许多重要的弓射论著,从而构建起卓然屹立于世界弓箭之林的‘中华射箭’,出于崇敬和学科发展的考虑,我们又称它为‘中华射学’。”在《艺文类聚·卷六十》与“弓”的相关史料记载十分丰富,自先秦至汉代均有涉及。明代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和程宗猷的《耕余剩技》中对射艺均做出更加系统地整理。戚氏在步射法中指出:“箭者,杀人于百步之外者也。”射者必量其弓,弓量其力,无动容作色,和其肢体,调其气息,一其心志。故曰:“莫患弓软,服当自远。莫患力赢,引之自伾。”明代是中国古代火器发展的繁荣期,弓箭军事功能的这种时代性弱化则恰好推动了其从军旅武艺向具有游艺和竞技性质的民间武艺的过渡。传统射艺在中华文明中有着恢弘壮阔的发展历程,中华射学的学科建构将更有助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少林禅弓作为一种创新型的文化形式,在物器技术层面上以保育传统射箭文化为基础,融入禅修手段以引导修习者在习射过程中不断关注自我,修正自我。少林禅弓的器材主要包括弓、弓弢、弓架、箭、箭篓、扳指、箭靶,弓和箭均以竹木材料为主,不掺杂现代弓中的响片、瞄准器的等辅助器,更加考验习练者自身的技术动作和心理控制能力。少林禅弓的动作分为十个步骤,分别为静立、搭箭、扣弦、审的、举弓、引弓、瞄准、撒放、势留、收势。扣弦采用拇指扣弦法,引弓须达到“翎花靠嘴、下弦靠身、上弦靠太阳穴”的要求,笔者认为,少林禅弓的“大拉距”引弓动作更是中国射艺“武美并臻”的体现。少林禅弓竞技体系的建构融入现代体育的本质特性,阿伦·古德曼所著的《从仪式到记录——现代体育的本质》中提到:“现代体育的本质主要有世俗主义、平等的竞争机会和条件、角色专门化、理性化、科层化、量化、追求记录。”通过标准化和统一化的规则为习练者创造平等的竞争机会的条件,提供交流互动的平台。少林禅弓的精神价值层面是技、艺、道的递进式追求,最终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射箭自古就具备涵养人格的教化功能。儒家创始人孔子擅长射箭,他指导弟子通过射箭来察觉一个人的德行,不以“贯革之射”作为最终目标。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此外,他还将射箭与“礼”联系起来:“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这凸显出君子之争是公平之争,应持有胸襟开阔的态度。道家创始人老子以射箭抛砖引玉为人处世之道:“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少林禅弓的精神价值同样体现在对人的关怀上。少林禅弓的整套技术流程和训练手段都包含对修习者专注能力的训练。修习者需要做到专注于礼仪规则,专注于呼吸吐纳,专注于规范动作等。《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十二记:“若人无定心,即无清净智,不能断诸漏,是故汝勤修。”因此,修习者准备习射时必须完成“持戒”“入境”“定神”的准备工作,心猿意马、三心二意往往不利于无限潜能的发挥。它引导人们去体认人与万物和谐、实现人性的自我完善。禅弓院的教练们经常指导修习者“要关注正在进行中的呼吸、动作和精神状态,认真对待每一支箭,要及时反思动作不规范、呼吸不顺畅的原因,并做出及时修正。这就是在关注当下的自我,同时也培养学员的坚毅,总结得失,尽力创造清虚静泰,少私寡欲的心境。卢元镇教授曾提到:“宗教的这种功能转变是符合当代体育潮流的。在重技术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宗教和体育所追求的人际间的信任、温暖、关心、兴趣,都可以有效地缓解人们焦虑情绪,因此,二者不再互相强烈地排斥,而转为互相利用。”少林禅弓的精神价值更加体现出“以人为本”的观念,它与体育运动中人们的情感追求相结合,为人们提供一条明心见性的有效途径。

4 结论

面对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性所产生的矛盾与冲突,少林文化以创新性实践阐释出:“交流可以调和差异性造成的张力。”少林禅弓的建构一方面对本土体育文化加以保育,另一方面积极吸收西方先进理念建构少林禅弓竞技体系,它是少林文化创新性实践的重要成果。中华文明本身就是多元的,唯有交流才能使文化永葆生机。少林文化在强化自身的话语体系和宗教信仰的基础上,积极寻求现代化转型的途径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创造社会价值,它将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道奇光异彩,提升国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增强国民的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少林寺射箭少林
宋 文彦博 楷书宿少林寺诗拓片
小熊射箭
少林小罗汉拳(十)
学射箭
少林小罗汉拳茵(四)
谁是射箭高手
A transition method based on Bezier curve for trajectory planning in cartesian space①
少林寺与政治的千年恩怨
我要去少林寺
清凉寺与少林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