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黎族竹竿舞传承与保护创造性转化路径研究

2022-11-05 00:22周湘建
武术研究 2022年9期
关键词:黎族竹竿海南

周湘建

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1 引言

黎族是海南土著民族,主要生活在海南省中南部,现有人口160万余人。竹竿舞源于黎族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展现着黎族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是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更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发展,海南黎族竹竿舞传承与保护面临着外来文化的冲击等方面的挑战。本文系统深入研究海南黎族竹竿舞的起源、演变、文化内涵与价值等内容,探讨海南黎族竹竿舞传承与保护目标、方法、手段等内容,对其所面临的问题深入调查分析,探索海南黎族竹竿舞传承与保护的创造性转化路径,为海南黎族竹竿舞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弘扬黎族传统文化,为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一定借鉴。

2 海南黎族竹竿舞起源与演变

海南黎族竹竿舞由“黎族打柴舞”演变而成,黎族语言叫“转涉”或“卡咯”,是承载黎族文化的典型代表性活动。据传说已有上千年历史,2006年被列入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黎族打柴舞起源主要有五种说法:一是主要流传于海南三亚崖城区域黎族村寨的黎王“作八”说;二是主要流传于海南保亭、陵水区域的情人约会说;三是流传于海南白沙、五指山、昌江一带的庆祝丰收说;四是建造“船型茅屋”说;五是上山砍柴说。岳永杰(2008)认为第四第五种起源说是后人推测演绎为之,不符合黎族人的风俗习惯和生产生活惯例。打柴舞原本是黎家丧葬仪式项目,随着时代发展和黎族人生产生活改变而逐渐演变,其内容和性质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入了娱乐的元素,从只用于丧葬仪式变成了节日欢庆都使用的舞蹈,同时由原本“女打柴男跳柴”发展成“男女均可打柴跳柴”。在舞式上由打平柴式、跳跃式、编结儿式、小青蛙式、大青蛙式、狗追鹿式、米筛式、猴式、乌鸦式九种必须按照顺序跳的舞式发展成了跳龙门、磨刀赫赫、穿人墙、扑火海、闯刀山、仙人集市、情人上路、万马奔腾八种可不按顺序跳的舞式。在舞步上以传统打柴舞步为基础发展成单跳步、单跳步转身、跑马步、跳跺步、猴跳步、鹿跳步、青蛙跳七种舞步,舞式和舞步结合起来可创造出多种多样的打柴舞形式。在功能上由以前传统的丧葬仪式、歌颂丰收和爱情转变成了全民健身体育运动娱乐活动,由“巫舞娱神”转化为“娱舞娱人”。名称上由“打柴舞”更名为“竹竿舞”,跳法也根据现代节奏发展成二拍跳法、三拍跳法、四拍跳法、七拍跳法和集体跳法,赋予了竹竿舞新的生命活力和文化内涵。

3 海南黎族竹竿舞的文化内涵与价值

3.1 海南黎族竹竿舞的文化内涵

竹竿舞的形成源于黎族丧葬礼仪和生产生活,带有浓烈的宗教信仰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黎族身体文化记忆的代表。竹竿舞舞式源于远古黎族人对原始社会的认识和理解,这些动作代表着黎族人朴素、豪爽的品质,展现着黎族的精神气质。历史上的黎族人靠天吃饭,绝对崇拜大自然,每每丰收,就得祭天祭祖,祈祷来年的更好收获;黎族没有本民族文字,竹竿舞代表黎族通过身体来理解自然,表达传递黎族文化,并作为黎族身体文化符号进行流传;黎族通过竹竿舞认同民族文化,增进友谊,增强宗族凝聚力。现在的竹竿舞代表着黎族民族传统活动,展现着独特的民族魅力和文化内涵,推动着民族文化交流和全民健身的开展。

3.2 海南黎族竹竿舞的价值

(1)社会价值。竹竿舞代表着黎族文化和精神纽带。竹竿舞由多人合作进行,在轻松愉悦氛围拉近人与人之间关系,加强了人们交流合作,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在黎族“三月三”等重大场合中,竹竿舞代表黎族展示出民族文化,表达出人民喜悦心情,增强了民族认同感,消除了各族因风俗习惯、生产生活不同而带来的隔阂,构建了和谐社会。(2)教育价值。竹竿舞的教育价值是传递着黎族人豪爽、吃苦耐劳的精神,向人民传递乐观的生活态度。面对艰苦的生存环境,黎族人表现出对自然的敬畏和坚忍不拔的精神,造就了他们的性格特征,教育着人们在艰苦环境中需不断奋斗才能成长。(3)健身价值。竹竿舞源于模仿动物和人们身体活动,涵盖多种身体动作,由跳跃、躲避、转体等组成。在参与时注意力需集中,需要观察与判断,根据节奏做出相应动作。随着节奏变换,运动强度增大,身体肌肉、关节全都得到锻炼,提高人们力量、协调、灵敏等身体素质,提高心肺能力,增强人民体质。同时,竹竿舞适用人群广泛,具有极高的健身价值。(4)娱乐价值。竹竿舞欢快的节奏和身体活动能让参与者身心愉悦。能使群众获得感官上的冲击,带动人们参与其中,获得良好情绪体验,形成良好的群众效应。竹竿舞不仅代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更表达出积极进取、热爱生活的精神,体现社会精神文明状态。

4 海南黎族竹竿舞的传承与保护现状

4.1 建立黎族竹竿舞传习所

2008年,政府在唯一保留打柴舞古俗的村落--三亚市崖州区郎典村,建立了“黎族打柴舞传习所”,进行抢救性保护。传习所面向社会,以成立协会,开办培训班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学习并传承竹竿舞。

4.2 黎族竹竿舞的校园传承

近年来,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越发重视,黎族竹竿舞也在不断的发展。如今,黎族竹竿舞走进了海南的校园,通过实践调查发现,海南较多中小学和高校都开设了竹竿舞课程,部分学校成功举办过竹竿舞比赛,三亚市崖城(南开)中学还成为了传习基地。竹竿舞进校园,不仅能增强学生体质、愉悦身心,还扩大了群众基础,让竹竿舞传承发展之路走得更远。

4.3 “旅游+体育”模式助力黎族竹竿舞发展

海南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游客,海南省不断完善“旅游+体育”产业发展模式,同时竹竿舞代表黎族文化丰富了海南旅游文化资源。海南部分景区(如:三亚宋城千古情、呀诺达雨林文化旅游区等)有竹竿舞表演,展示海南风土人情,但大部分景区以宣传表演为主,游客亲身体验较少。由此可见,“旅游+体育”模式使竹竿舞更直观化、大众化,为竹竿舞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4.4 黎族竹竿舞的活动表演传承

黎族竹竿舞被誉为“世界罕见的健美操”,作为海南特色文化符号,不仅世代传承,还以比赛表演形式对外传播。2018年4月28日庆祝海南建省30周年,11999名演员同跳竹竿舞,创造了新的世界吉尼斯纪录。2019年9月17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海南举行万人齐跳竹竿舞活动。由此可见,竹竿舞不仅代表着海南,更是代表着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面向群众,面向全国,面向世界展示着它独特的民族文化。

5 海南黎族竹竿舞传承与保护面临的挑战

5.1 保护机制不够完善

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计划和措施中,以文化部门制定方案为主,缺乏多部门合作探究,缺乏对竹竿舞针对性保护,且随着时代发展,保护机制具有一定滞后性。受政府人事制度限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群众艺术馆在编人员少,年龄结构不均衡,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影响力有限。

5.2 资金投入不均衡

海南省现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2项,再加上省级和市级项目种类繁多。在面对众多需要急切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人力物力财力有限,对黎族竹竿舞进行抢救性保护后对后续的传承与发展投入有限。同时,还需要对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挖掘与保护,并根据级别和现状投入对应的资源,根据现实情况制定方案,保护侧重点都不一样,各项保护工作不均衡发展。

5.3 群众传承意识薄弱,学习程度不高

群众是基础,竹竿舞的传承不仅要依靠政府的力量,还要依靠群众来弘扬与发展。在对海南某高校竹竿舞选修课调查中发现,课程学习只能学会基本跳法和打法,课程时间不够学习更复杂的跳法打法,且学生的主要参与动机是愉悦身心。在景区表演中,游客以观赏竹竿舞表演为主,能实际参与的机会甚少。要将竹竿舞的跳法和打法融会贯通,需要一定时间系统的学习,这需要时间条件基础,而少有人有时间和精力主动参与学习。欠缺全面系统学习、群众意识薄弱等原因直接影响了竹竿舞的传承与发展。

5.4 传承人呈老龄化趋势

随着全球化进程,海南体育产业的布局,海南青年群体更偏向排球、游泳等体育项目,竹竿舞等民间传统体育在青年群体中逐渐被边缘化。海南竹竿舞传承人中黄家近为国家级传承人,黄乐强、黄仁瑞、黄其华三人为市级传承人,其中黄家近84岁高龄,身体条件不适合示范,在传习时以指导为主。传承人主要来自农村,生活水平有限,在进行竹竿舞传承过程中也需要兼顾生活,这也导致不能全身心投入传承,传承范围也较小。

6 海南黎族竹竿舞传承与保护的创造性转化路径

6.1 健全规范竹竿舞保护

政府应从顶层设计出发,加强各部门的沟通,明确各部门职责范围,规范制定好管理保护方案,更科学、细致、全面、规范做好黎族竹竿舞传承保护工作。一方面,深入挖掘黎族竹竿舞文化内涵,加大民族文化认知,细致分析黎族竹竿舞优劣势,增强文化底蕴;深刻解读政策,制定系统完整,有目的有计划的方案并加以落实;加强统筹协调管理能力,打造海南特色宣传平台。另一方面,由政府主导,各部门密切配合,组织专家将黎族竹竿舞起源与演变、技术特点、动作要领、保护与传承方法等整理成册,供传阅学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群众更快速得学习并能加以利用。

6.2 全面普及竹竿舞教育

群众尤其是青年群体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传承中要抓住青年群体,提高其文化自觉,肩负非遗传承的使命感。学校是教育培养人的主要场所,应贯彻《“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抓住“双减”政策机遇,运用教育资源,以学校传承为主线,将黎族竹竿舞引入学校教育中,加深学生对民间传统文化的认识。同时,学校要肩负起传承并弘扬民族文化、民族传统体育任务,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把黎族竹竿舞引入学校,学生通过学习竹竿舞,了解黎族文化,激发学生学习竹竿舞的积极性,进而传承竹竿舞。竹竿舞社会传承同样重要。社会传承中政府应制定规划,创建协会,开展培训班,打造品牌赛事,充分利用依托海南省旅游资源,形成更广泛的影响,促进黎族竹竿舞的全面系统传承发展。

6.3 全方位宣传竹竿舞

文化源于人民,源于对现实的提炼总结,在这追求美好生活的时代,人民是文化的需求者,文化传播需人人参与,则人人都是受益者和宣传者。通过政府主导,竹竿舞爱好者参与,全方位利用好宣传渠道,对竹竿舞进行深度调研,抓住节日庆典,比赛表演机会,通过电视网络、户外广告、社交软件、报纸、短视频等多渠道相结合的形式,将竹竿舞推向大众,将竹竿舞在宣传中深入人心,让竹竿舞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发展与优化。同时调动群众学习的积极性,扩大宣传范围,让群众体验跳竹竿舞快乐和感受竹竿舞的魅力与价值,牢固树立民族文化自信,提高群众意识,让群众成为竹竿舞文化的宣传者。

6.4 竹竿舞项目产业化

将精神文化以物质为载体进而实体化,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与生活相结合,创造竹竿舞文创产品,实现竹竿舞的产业化发展。充分利用互联网环境,创建自主品牌,开设海南黎族竹竿舞文创店铺,以自媒体为渠道宣传竹竿舞文化,同时能创造岗位,带动就业。另外,积极探索竹竿舞与旅游业结合道路,加大对竹竿舞传承的有力保障。对竹竿舞的产业化发展需要政府提倡支持,筹集资金,保障正常运营。同时制定相应政策,提高相关企业、社会团体等对竹竿舞的支持,提升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度,对积极参与经过审核通过的相关企业组织进行 官方授权,鼓励企业在投资获得经济效益。政府应起到整合资源作用,积极招商引资,积极宣传,提高竹竿舞知名度,拓宽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道路。

6.5 建设专业竹竿舞队伍

专业的人才队伍是海南黎族竹竿舞传承与保护的重要保障。选择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传承人,并培养一批有责任有技术的人员,避免传承断层;鼓励传承人定期开设培训,培养教师、演员等,以点到线再到面传承,确保竹竿舞的专业性和规范化;做好相应的人才保障。

猜你喜欢
黎族竹竿海南
黎族小伙闯“深海”
淮海战役,一根刻满地名的竹竿
《黎族元素建筑再生设计方案》
爬竹竿
SINO-EUROPE SYMPOSIUM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HERBAL MEDICINE-MARKET OVERVIEW ®ULATION POLICY
一根竹竿
海南的云
59国免签游海南
为海南停留
56个民族56枝花 黎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