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勇
(1. 韶关学院 音乐与舞蹈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2. 澳门城市大学,澳门特别行政区 氹仔 999078)
当代中国舞蹈艺术的发展深受世界多元文化交流碰撞与思潮流派互动的影响。从某种角度而言,这些影响既丰富与拓展了中国舞蹈艺术家创作的表现形式和思维空间,同时,也很容易使艺术家们的舞蹈创作陷入失去中华传统文化属性的泥潭之中。当代中国舞蹈艺术创作在世界多元文化大交流、大互动的时代浪潮中,如何用现代的艺术语言来体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将是中国舞蹈艺术走向世界的基础[1]。如何保持鲜明的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品格与独有的民族艺术特色符号,将是当代中国舞蹈艺术创作实践中亟待思考及解决的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创作两者之间是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关系。优秀传统文化为当代艺术创作注入丰富的精神内涵,而当代个性鲜明、文化独特、格调新颖的艺术创作,一定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与浸润[2]。可见,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开展艺术创作,将是解决当代中国舞蹈创作问题的有效切入点之一。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创作不仅是一次融通对话,还是“融通性”创作语境下传统与当代的时代碰撞、思想交流及情感共鸣,共同融通出当代中国舞蹈创作理念表达的文化内涵。以群舞《走山的女儿》创作个案为切入点,试图从传统与当代的融通性语境下探讨当代中国舞蹈艺术创作。
群舞《走山的女儿》是一部瑶族传统婚俗题材的舞蹈作品,首创于2018年,历经两年的修改打磨后于2019年完成创作(图1)。该作品曾在广东省第六届岭南舞蹈大赛、广东第十四届大学生舞蹈大赛等专业赛事中获得殊荣;在中宣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展播,点播率高达18万人次,备受好评;获得2019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舞蹈(舞剧)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资助。该作品立足于传统与当代的融通理念展开舞蹈创作,提取瑶族传统婚俗文化元素,与当代舞蹈艺术创作手法、形式相融通,利用多个时空转化及舞台构图,勾略与塑造了瑶族出嫁女儿的艺术形象。作品艺术化地呈现瑶族传统婚俗文化形态及民族情感标识符号,表达了瑶族儿女对大瑶山母亲的感恩之情。在瑶族传统婚俗文化符号融入现代舞蹈作品内容、结构、动作、音乐、调度、构图、服装、舞美等方面的创作设计,将瑶族传统婚俗文化与当代舞蹈艺术有机结合,彰显了舞蹈动作符号、文化元素在时空转化之间的艺术融通对话之美,凸显了瑶族传统婚俗文化的独特魅力。作品中的瑶族传统舞蹈动作符号与当代舞蹈创作技法相融合,将肢体动作中“点”“线”“面”筑建的瑶族文化标识符号与现代心理式叙述情感表达相结合,在多时空画面构图中呈现动态直观的舞蹈形象,诠释与弘扬瑶族族群走山迁徙坚韧不屈和感恩思源的民族精神。
图1 群舞《走山的女儿》演出剧照(图片来源:2018年8月摄于深圳大剧院)
群舞《走山的女儿》内容结构采用“心理式”的创作手法叙述,舞蹈创作心理、作品心理结构与观众审美心理的契合点成为舞蹈作品的创新亮点,为舞蹈作品增添了无穷的发展动力与情感迸发基础。群舞《走山的女儿》的心理转化依据由以下内容组成:
(1)启:爱的“回望”
第一部分作品以瑶歌为衬托,瑶族传统嫁妆头饰为民族传统文化符号标识,引发观众的情感动机:
出嫁……出嫁……歌姆的歌声回荡在瑶山深处,瑶歌中的女儿回望大瑶山,此刻阿妈双手捧着为女儿精心缝制的瑶族传统嫁衣,您还是那样熟悉与慈爱。可是,在绚丽多彩的嫁衣映衬下,阿妈的双鬓早已留下岁月痕迹,此时此情,是如此的清晰与刻骨铭心。
(2)承:爱的“寻觅”“回忆”“离别”
第二部分作品通过群舞演员“走山”肢体动作,营造瑶山起伏的画面,凸显母女主要人物在群山中寻觅的情感线条:
走过一山又一山,踏过一水又一水,那山、那水之间,阿妈您在哪里?让女儿再看您一眼,您在山的那一头还是水的这一边。我想告诉您,明天的女儿也将成为今天的您,因为女儿今天走上了一条您曾经走过的路,一条为人妻母的路,通往心中逐梦的路。
第三部分作品采取缘物寄情的方式表达,由瑶族传统婚俗使用的红伞引发情感叙述,通过群舞背景衬托特定画面,突出母女双人舞,以成长回忆的温馨画面奠定舞蹈情感基础:
在女儿成长的记忆里,母亲就像一把熟悉和温暖的“大伞”。小时候无论刮风下雨我都不怕,因为有您为我撑起遮风挡雨的庇护“伞”。成长中每当遇到委屈和挫折的时候,都是您的慰藉与鼓励,为我撑起心理港湾的呵护“伞”,时至今日依旧激励我战胜困难、战胜自己。终有一天我长大了,面对人生、未来迷茫无法抉择时,是您爬上山头为我撑起了指引方向的大红“伞”。今天就让我接过那把伞,为我的阿妈撑开。
第四部分作品通过队形变化及道具红伞的转化运用,渲染、烘托、抒发母女离别之情:
走在山水之间,山水相绕久久不愿分离。当您背着我走出家门那一瞬间,我是那么的不舍,我好想紧紧地拥抱您,永远不放手。那一刻,望着您佝偻的后背与霜白的双鬓,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阿妈,让我背背您吧,您把我背大,我想陪您到老。
(3)转:爱的“呼唤”
第五部分作品是女儿面向大瑶山跪拜的动作设计,将人物内心情感实现迸发及宣泄,通过朴实生活化的跪拜动作,架构人物内心活动、作品情绪表达与观众审美心理的情感共鸣:
让我再喊一声“我的大瑶山母亲!”我的心在呼唤、泪在流淌,面对大瑶山再喊一声“阿妈”。
(4)合:“再回望”
第六部分作品采用首尾呼应的编舞技法,瑶族阿妈亲手将精心刺绣的瑶族传统嫁妆头帽给女儿戴上:
出嫁……出嫁……歌姆的歌声一直回荡在我的心中,让我再看一眼我的大瑶山。
创新是舞蹈艺术发展的重要途径与生命力之所在,创作就是舞蹈编导在艺术创作中的锐意进取与自我突破。群舞《走山的女儿》以瑶族出嫁女儿的内心活动为舞蹈创作切入点,将出嫁时的各种复杂心绪,通过舞蹈画面、场景予以呈现,过去进行时与现在进行时的时空画面转化,叙述与再现了瑶族母亲和女儿的心路历程。在瑶族传统婚俗场景不断呈现中,该作品的创作设计将瑶族出嫁女儿复杂的心理活动作为舞蹈叙述脉络,看似复杂的心理变化,却有形散而情聚之效用,使得舞蹈情感表达线条易与观众审美产生情感共鸣。舞蹈情感的表达由瑶族出嫁歌引出,情感一点点地舒展释放,显得自然淳朴。随着心理活动的不断变化,舞蹈情感呈现出层层递进、逐级上升的趋势,当情感积淀到最大程度时,舞蹈编导创新性地设计了瑶族出嫁女儿面对大瑶山母亲,在地面一度空间深深一跪的肢体动作,情感表达瞬间喷发,使得舞蹈情感表达在另一个层面上转折、铺陈及发展。瑶族传统婚俗场景再现与出嫁女儿内心活动相互交织,凝聚成一条感恩母爱的河流。与此同时,在心理叙述转化中,创新构建了一个由切入点引发点、线、面三者联动的立体情感建模,构建出启、承、转、合的舞蹈叙述结构。
在群舞《走山的女儿》创作设计中,道具瑶族“红伞”的运用在舞蹈中有多重寓意和象征。一是瑶族婚俗文化中的符号,具体指瑶族传统婚俗文化中的“打红伞”;二是特定舞蹈画面的描绘,具体指舞台场景环境的交代与勾略;三是母亲“庇护”“呵护”“指引”的象征,具体指出嫁女儿的内心情感。三个层次的隐喻通过母亲辛勤劳作中哺育、幼小时庇护、成长中呵护、人生抉择中引导等画面呈现。道具瑶族“红伞”的运用,将瑶族传统婚俗活动中“打红伞”民俗符号演变为舞蹈作品象征母爱的“红伞”,“庇护”“呵护”“指引”“守望”“桥梁”“山廊”等母爱象征意义与出嫁女儿的人物形象衔接在一起,使得舞蹈画面与人物塑造更加饱满。舞蹈道具在作品中的象征性表达,是舞蹈编导有意识为之的创作设计,其目的就是希望在舞蹈作品中凸显瑶族传统婚俗符号与舞蹈符号的文化标识作用。舞蹈创作中瑶族“红伞”道具的运用描绘了诸多母女温馨“画面”,“红伞”既是瑶族传统婚俗文化符号标识,又是儿女成长中的庇护、呵护、引导的外在形态体现,“伞”由此产生了多重隐喻象征,以动态的形式为我们谱写了民族传统文化中一曲母爱赞歌,述说与诠释伟大母爱的感人故事及感恩精神。
舞蹈作为流动的时空造型艺术,往往在创作中常利用队形调度,在舞台上呈现不同的造型构图、流动画面及色彩变化来反映舞蹈的主题、思想和情感,群舞《走山的女儿》的艺术性就突出体现在其中。其一,该作品的创作将横线、曲线、斜线的调度与圆形、三角形、“Z”字形构图相融合,利用道具“红伞”在舞台上抽象性地勾画出“山”“水”“桥”等物象,为舞蹈人物所处时空渲染环境背景。舞蹈中瑶族阿妈、出嫁女儿等主要人物在特定时空环境中的肢体语言表达,描绘出流动且具有隐喻作用的舞蹈画面,表达瑶族出嫁女儿不舍、留念及感恩之情。其二,瑶族传统蓝白过渡的民族服饰与道具红伞的色彩对比突出,将这种对比在现代舞台上运用,均围绕着瑶族出嫁女儿的内心情绪作静态呈示,一红一蓝之间,冷暖结合,相得益彰,十分适合渲染舞蹈作品的情绪表达。对构图与色彩符号的表情、联想和象征进行具象化解读,是理解构图色彩符号的关键,有利于直观性的构图与色彩特征直击受众的审美心理[3]。上述构图及色彩运用的设计,充分表现出舞蹈编导在传统文化与现代舞台创作中的融通能力,以及对舞台调度、构图、画面、色彩的运用功力及创新能力。正因如此,使得群舞《走山的女儿》的艺术性较高。静心观赏,舞蹈既有外在观感物象构图画面的民族性形态,又有内心情感表达、宣泄的现代表达。笔者深信,观此舞必辨识出民族文化之形态神韵,领悟出人生世间百态,共鸣出如甘泉润心的母爱之情。
(1)立足现代“心理”结构的设计理念——讴歌母爱
母爱是人类最伟大的感情,也是文学艺术作品永恒的主题之一。群舞《走山的女儿》突破以往戏剧性结构的常规,运用“心理式”的舞蹈结构,以出嫁女儿的内心活动为主线,通过回忆的虚拟时空与特定的出嫁时空交织呼应,实现了舞台时空转化与人物心理的结合,形成一个细腻、感人、有力的心理式的现代舞蹈创作手法,有利于舞蹈情感表达和展现编导编创能力。作品通过主线人物回忆叙述了瑶族阿妈对女儿成长过程的悉心呵护与无私付出,表达了儿女对母亲的感恩之情。
(2)植根传统“婚俗”文化的设计理念——文化传承
瑶族是一个古老的迁徙族群,千百年来,瑶族舞蹈文化一直沿着历史时间的脉络传递,具有较强的文化兼容性。群舞《走山的女儿》不仅保留和提取了瑶族传统婚俗文化中“长桌宴” “坐歌堂” “三拜礼” “拦亲酒” “背新娘” “打红伞” “哭嫁”等环节元素,还兼容并蓄大胆吸收与借鉴现代舞蹈创作的表达方式,形成了具有民族性、传统性与现代性共存的新舞蹈作品。此外,民族传统婚俗文化与现代艺术表达的对话结合,造就了传统与现代融通后的一种民族性舞蹈作品。通过创意编排与特定画面捕捉,使得舞蹈作品既符合当代审美又具有民族传统文化韵味,由表及里的民族文化符号隐藏着令人震撼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作品的呈现与传播展现了瑶族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塑造出了中华传统文化下的舞蹈风格气派,传承与弘扬了民族传统文化,增加了民族文化自信。
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世界多元文化兼具融合,在当代舞蹈创作中理应以民族传统文化的立场加以审视,对民族传统艺术更要以现代的观念加以筛选[4]。群舞《走山的女儿》在舞蹈叙述结构上突破以往戏剧性舞蹈结构的常规,以瑶族出嫁女儿的内心活动为主线的“心理式”结构,体现瑶族传统婚俗文化中蕴含的情感架构。在舞蹈动作语言上,充分地运用现代舞蹈创作的动作语言设计优势,创新地发展了瑶族传统舞蹈动作语汇符号。群舞《走山的女儿》是一部兼具瑶族传统婚俗文化意蕴与现代舞台审美取向的作品。该作品创作探索在融通语境下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兼具民族性及现代性的舞蹈创作表达方式,而这种舞蹈创作表达方式贵在突破以往的创作程式,传统与现代的对话让舞蹈作品创作融入创新点。与此同时,民族传统文化通过现代艺术作品的呈现,既传承了民族文化传统,又着眼现代审美需求,构建创作心理、作品心理、观众心理三者情感共鸣的舞蹈表达方式。在群舞《走山的女儿》中将中华文化的感恩精神品质、瑶族婚俗文化元素与现代“心理式”的舞蹈叙述方式有机结合,运用现代舞蹈编排手法将其主题思想通过舞台构图、色彩表达出来。特别是瑶族传统婚俗“打红伞”道具的运用较为大胆创新,呈现出全新的舞蹈画面构图与多重象征意义。该舞蹈创作不仅将瑶族传统婚俗文化元素与现代舞蹈创编技艺有机融合,还实现传统与当代融通发展,这种融通性将舞蹈创作的表达空间带到一个新层面,促进舞蹈创作向民族性与现代性兼具方向探索及表达。
舞蹈作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动态呈现载体,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产物,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美学理念及思想情感[5]。在当代世界多元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碰撞交融下,舞蹈创作者的视野被打开,在冲破传统创作模式束缚的同时,更应该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核基因,以国际艺术视野与维度,用现代方式诉说民族传统文化故事,强调传统性、民族性、现代性三者的融通,运用现代意识去创作舞蹈艺术作品,以此呈现中华传统文化审美追求、精神内涵及民族气派。首先,当代舞蹈创作者应该坚守民族传统文化特色,合理善用现代舞蹈创作技法和手段,以现代的方式呈现传统文化。如群舞《走山的女儿》通过瑶族出嫁女儿的艺术形象传递瑶族舞蹈动作标识符号、婚俗文化特有形态、民族感恩精神价值观,进而让观众在视觉上感受瑶族文化符号的特定内涵,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理念上价值观念统一。该作品成功之处在于保留瑶族传统婚俗文化基础上,运用现代编舞技法提炼瑶族舞蹈动作符号融入舞蹈作品中,让作品实现传统内容美与现代形式美的统一,这种统一创新出的动态美是民族性、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紧密融合。其次,应该固守民族传统文化之根,突出作品民族传统特色,有效地将民族传统与现代意识相融合。因此,舞蹈创作应该根植民族传统文化之本,深刻理解民族传统文化,秉持正确的思想理念、艺术价值观念,用继承中发展、发展中创新的现代意识实现舞蹈创作。所创舞蹈作品重在阐释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内涵,以现代意识解读传统文化,强化舞蹈作品内含的文化感召力。再次,当代舞蹈创作要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精神。舞蹈是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外在符号象征,当代舞蹈创作要紧紧扎根中华传统文化深厚土壤,通过舞蹈的直观动态形式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跃动永恒的生命力。舞蹈创作要以现代艺术创作方式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精神价值,提炼出兼具民族性和现代性的舞蹈语言,并转化呈现在现代舞蹈艺术作品中,让当代舞蹈作品兼具民族性、传统性、现代性的精神内核。最后,当代舞蹈创作应该跨越传统与当代的樊篱,走出一条融通之路,树立新的融通性语境下的舞蹈创作设计理念,传统与当代并重,取两者精华为舞蹈创作所用,使当代舞蹈创作走上一条融通创新之路。
当代中国的舞蹈创作与发展主要面临着文化传承与艺术创新的问题,只有在文化传承与艺术创新之间寻找到一个科学的平衡点,将两者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地实现当代舞蹈创作与发展[6]。首先,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传承而言,舞蹈艺术作品的创作及表演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传承与传播的形式,更是一种传统文化传承的动态载体。针对当前中华传统文化传承方面存在的问题,应从舞蹈艺术作品的宣讲传播功用入手,通过舞蹈这一艺术媒介形式增强社会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群舞《走山的女儿》就是将传统瑶族婚俗文化以舞蹈艺术形式向大众宣讲与传播,通过该舞蹈的舞台呈现让观众了解瑶族传统婚俗文化中“背新娘”“打红伞”“哭嫁”等环节元素,体会与理解瑶族感恩精神的内在文化底蕴,由此号召大众关注并加入瑶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工作中。其次,对于当代舞蹈艺术创新的问题,艺术创作的核心贵在于创新创造,当代舞蹈创作人应该在中华传统文化厚重的土壤中,去寻觅创作的根源与动机,感悟传统文化中赋予舞蹈的民族传统文化特性,在传统文化基础上主动以现代的方式和意识融入创新性元素,在遵循民族性、传统性及现代性融通的创作原则下做到舞蹈创作的传统与现代融通,以此凸显艺术创作的创新性。如此一来,创新性地将舞蹈创作置于融通性语境下,以现代融合创新的方式破解了舞蹈创作中传承与创新的困境,让每一个舞蹈动作均将附带传统文化基因符号,真正做到以舞蹈作品传承传统文化。在彰显中华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又符合现代社会大众主流审美需求,实现艺术创作追寻的创新创造。
《走山的女儿》舞蹈作品在艺术形式上运用现代舞蹈的叙述方式、意识及技法,融入瑶族传统婚俗文化中感恩的精神内涵,通过瑶族传统舞蹈肢体语汇符号载体,以“爱”为切入点,以“人”的心理活动为线条、以“婚俗”文化为呈现切面,探索传统与当代的融合贯通。在融通性语境下总结了传统与当代的创作对话个案经验,给当代舞蹈艺术带来创作启示:一是向民族性与现代性兼具方向探索表达;二是以现代方式、意识、精神的舞蹈形式去呈现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在传统文化呈现、现代舞蹈言说、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融通中创新表达相应观点。该创作启示为后期探索中国舞蹈创作融通创新的发展路径奠定个案参考,强调纵向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精华,横向广泛借鉴当代世界多元文化精髓,乃是适应当代舞蹈发展新需求和舞蹈创作原则必须遵循的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