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 燕
专注力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学习品质,是幼儿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幼儿的专注力是一个长久且连续的过程。而区域活动是幼儿重要的自主活动形式,对幼儿的成长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培养幼儿的专注力。因此,教师在组织幼儿开展区域活动时,可以以培养幼儿的专注力为主要目标,设计相应的活动方案,细致观察区域活动中影响幼儿专注力的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增强幼儿的专注力,为幼儿将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岁左右的幼儿在专注力上普遍存在着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专注力分配能力弱。专注力分配能力是指在进行两种以上的活动时,能够将专注力平均分配到各个活动中。多数幼儿做不到将专注力平均分配到两个活动中,只能专注于某一种活动。如幼儿在吃饭时,电视机播放了幼儿喜欢的动画片,幼儿就会转移注意力去看动画片,停止吃饭。
二是不善于转移专注力。转移专注力是指将注意力从一件事转移到另一件事上。多数幼儿不善于转移专注力,如在看自己喜欢的动画片或玩玩具时,会听不到旁边人的呼喊。
三是易产生无意注意。无意注意又称不随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产生的注意。幼儿的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如幼儿在玩玩具时,听到伙伴呼喊他出去玩耍,就会丢下玩具,立马跑出去。
三岁左右的幼儿对父母、家庭有着很强的依赖性。对于初入园的幼儿来说,幼儿园是一个陌生的环境,他们一时很难适应,容易产生害怕、焦虑等情绪,从而无法在活动中很好地集中注意力。
三岁左右的幼儿以无意注意为主,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但有的教师为了空间布局的美观,将音乐区、表演区设置在阅读区的隔壁,这使得在阅读区活动的幼儿容易受到音乐区或表演区活动的干扰,从而影响了幼儿的专注力。
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组织者与实施者,应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设计符合幼儿兴趣的区域活动,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但部分教师忽略了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设计的活动内容无法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导致幼儿难以专心参与区域活动。
幼儿对周围的环境很敏感,良好的活动环境有助于培养幼儿的专注力。教师应精心创设活动区域,帮助幼儿快速适应幼儿园的环境,促使幼儿集中注意力开展区域活动。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室的适当位置摆上绿植、娃娃、地毯等,努力营造如家庭般温暖的氛围,让幼儿获得归属感和安全感。
活动环境影响着幼儿的情感、思维、探索欲等,良好的活动环境能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促使幼儿主动参与游戏活动,增强区域活动的效果。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区域活动的特性,合理设置活动区域,保证各个区域的活动都能顺利开展,从而培养幼儿的专注力。例如,美工区应设置在光线明亮的位置,并张贴颜色丰富的墙饰,以刺激幼儿的视觉感官,激发幼儿的创作灵感;表演区应设置在场地宽阔,便于活动的位置,方便幼儿自由地开展表演活动。
此外,教师在设计各区域的位置时要注意动静分开,如阅读区、美工区的活动都是很安静的,这两个区域可以安排在相近的位置,中间用书架分开,以明确各区域的位置;表演区、音乐区的活动相对嘈杂,要设置在距离阅读区和美工区较远的位置,以保证动静两个区域活动的幼儿不会受到彼此的影响,促使幼儿集中精神参与活动,从而培养幼儿的专注力。
幼儿的注意力持续时间比较短,因此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特点,合理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持续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从而更好地培养幼儿的专注力。直观法和提问法都有利于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灵活使用这两种方法引导幼儿。
教师可以使用直观法,引导幼儿自主观察周围的事物,如自然地的小苗、饲养区的小动物等。在幼儿自主观察后,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认真观察某一物体或现象,使幼儿获得某一物体或现象的粗浅知识。在观察某一物体或现象后,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观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体,引导幼儿比较它们的异同点。
教师还可以使用提问法,让幼儿细致地观察并描述事物,如“你看到的小松鼠是什么样的”,也可以使用比较式提问,引导幼儿比较事物的异同,如“长方形和正方形哪里一样,哪里不一样”,还可以促使幼儿思考他们在观察、感知过程中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强化幼儿对事物的认识。
此外,教师也可以使用谈话法与幼儿进行交流,了解幼儿的需要和幼儿对区域活动的真实感想,并基于此不断完善和改进区域活动,从而培养幼儿的专注力。
教师可以设计精彩纷呈、丰富有趣的区域活动内容,充分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帮助幼儿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技能。在开展区域活动时,教师要随时观察幼儿的行为,并据此调整区域活动的内容或组织形式,以持续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培养幼儿的专注力。例如,教师可以设计“听音拍手”游戏,先给幼儿讲解游戏玩法,即听到动物的名称拍一下手,听到水果的名称拍两下手。在确认幼儿知晓游戏玩法后,教师可以依次念出下列名称:公鸡、老虎、苹果、梨、兔子、香蕉、长颈鹿、橘子、哈密瓜、葡萄等,并观察幼儿是否熟练掌握了游戏玩法。教师也可以根据幼儿的表现,加入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充分调动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
绘画是幼儿喜欢的艺术形式,也是一项可以培养幼儿专注力的活动。教师可以多设计与绘画相关的区域活动,如让幼儿画出自己最喜欢的动物。此外,教师可以设计“找不同”的游戏,让幼儿找出两幅画或两种物品之间的不同之处,也可以带领幼儿玩“青蛙在哪里”的游戏,先把一个青蛙玩具放入碗中,再找来一个空碗,将两个碗不断变换位置,然后让幼儿判断青蛙玩具在哪个碗中。
活动材料是幼儿开展区域活动的物质基础,贯穿了整个活动过程,幼儿通过操作活动材料获得知识与经验,掌握基本技能。而兴趣则是幼儿主动参与区域活动的前提,直接影响着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专注程度。因此,教师应给幼儿提供适宜的活动材料,激发幼儿的活动热情,促使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区域活动。
1.选择类型丰富多样、趣味性强的材料。丰富多样的材料能满足不同幼儿的活动需求,可以充分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而趣味性强的材料往往可塑性也强,幼儿能反复利用材料进行创作,这有助于培养幼儿的专注力和创造力。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可以为幼儿投放丰富多样、趣味性强的材料,充分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专注地操作材料。例如,“过家家”游戏中包含了厨房、客厅、卧室等多个区域的生活场景。教师在投放活动材料时,应充分考虑不同幼儿的活动需求并尽可能满足,以免幼儿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同时,教师也应关注到游戏活动的整体性,并适时增添活动材料,丰富“过家家”游戏,以保证幼儿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材料开展游戏。
2.提供层次性的材料。幼儿具有个体差异性,其认知水平、接受能力等各不相同,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为幼儿提供层次性的活动材料,让幼儿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材料,专注地开展游戏活动。在投放活动材料时,教师应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分级投放材料。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将培养幼儿专注力的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激趣阶段、持续阶段和突破阶段,并在每个阶段投放对应的材料,具体操作如下。
在激趣阶段,教师应选取简单明了、具有鲜明特点的材料,以激发幼儿的兴趣,从而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他们的专注力。以拼图类游戏为例,教师可以先选取简单有趣的图片让幼儿拼凑,如花朵、动物、某一物品等。因图片中只有一个元素,难度相对较低,符合幼儿的接受能力,幼儿能够通过多次拆分组合拼出完整的图片。
在持续阶段,教师提供的活动材料需具有一定的可塑性,方便幼儿根据想象进行各种创作。例如,在“积木游戏”中,教师给幼儿提供了颜色多样、类型丰富的积木,让幼儿将实际生活中见到的事物利用积木搭建出来,这激发了幼儿的探究欲望,幼儿能够主动搭建并从中体会到探究和自由建构的乐趣。
在突破阶段,教师应提供具有挑战性的活动材料,让幼儿实现自我突破的目标,从而培养幼儿的专注力。以拼图类游戏为例,在激趣阶段和持续阶段后,教师应为幼儿提供包含多个元素的拼图材料,如小猴子摘苹果、乌鸦喝水、小兔子拔萝卜等。在这类拼图中,幼儿需要先寻找线索,再根据线索拼图。在拼图过程中,幼儿需要认真观察图片内容,并积极思考缺失部分的形状和内容,这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记忆力和专注力,让幼儿不断突破自我、挑战自我。
综上所述,在区域活动中,影响幼儿专注力的外在因素主要是环境,内在因素主要是兴趣。因此,教师要为幼儿创设适宜的环境,注重激发幼儿的兴趣。教师可以合理设置活动区域,设计趣味性强的游戏活动,并投放适宜的活动材料,使幼儿全身心投入活动。教师还可以灵活运用直观法、提问法、情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促使幼儿集中注意力认真操作材料,从而培养幼儿的专注力,为幼儿将来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