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附中云南实验学校 王丽红 曹玮晏
“立德树人乃教育之本”,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落实,教学观念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在学生知识水平提高的同时,对学生个人素质的培养也成为教育的重点任务。德育历来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过去,在立德树人的背景下,德育占据着更加重要的地位,因此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不单单是班主任和道德与法治教师的职责,而是要求所有教师都能将德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地理是初中重要的学科之一,其与德育教学的结合能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理念。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探究德育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扎根生长。
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学科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德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则需要兼顾学科知识,单单进行德育教学而忽略学生学科能力的培养无疑是不合适的。在这样的情况下,选择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将德育教学与学科教学结合起来相当有必要。习近平同志曾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建设”这一主题是学生良好品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地理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以环境保护为切入点进行地理教学,不仅能让学生有效了解当今的全球热点地理问题,还能培养学生从地理学科的角度,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目前环境问题的能力,对培养学生环境保护的良好品质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故在初中地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环保为切入点,选用合适的导入素材。
例如:在“黄土高原”这一节,教师在讲述黄土高原严重水土流失问题时,可以先带领学生观看《航拍中国》中经过治理后的黄土高原的绿色面貌、今昔对比来导入,后续引导学生结合当地的气候、土壤、植被情况探究水土流失的原因。其中,就地形、气候和水文方面,教师可以对比实验的方法进行。实验分为六组,都使用倾斜的沙盘,以花洒浇水,下方放置一个接水的容器,以水的浑浊程度确定水土流失的状况。六组实验分为三组对比实验,即分别为15°倾角、30°倾角;有绿植、无绿植;喷水量大的花洒和喷水量小的花洒。如果有足够的时间,这些条件还可以任意组合。在学生得出结论后,再让学生小组合作整理“如何解决水土流失”的知识点。教师选择合适素材以环保为切入点,总结升华时再次落脚到青山绿水,既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也有效培养了学生生态文明素养,还锻炼了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以道理和人物故事进行德育教学,素材单薄老旧,学生缺乏代入感,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收效甚微。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下,要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所选用的素材应尽量贴近学生,因此生活化素材的引入显得尤为重要。在地理教学中,源于生活的素材本身就与学生密切相关,它能让学生将地理知识、生活、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充分结合起来,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故在初中地理的教学中,教师可积极引入生活化素材,在渗透德育教学的同时让学生充分联系日常生活。
例如:在“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这节,教师就可以通过实景微课的方式导学。在微课的录制过程中,教师尽量选择学校附近的场景,适当地展现城市扩张对于部分耕地资源的占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展示对当地居民的采访。视频中还可呈现商业用地与林地、草地等农业用地的实地景观。在实景微课播放完毕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对于土地资源的利用或类型,你有什么想法呢?”由于与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学习积极性也更高。这样,通过生活化素材的合理运用,教师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另一方面也帮助学生从心里认识到土地是立国之本,培养学生的资源保护意识。
课标提出要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程,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因此围绕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地理活动也显得尤为重要。“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因此我们也要积极倡导解放学生的学习空间,组织学生进行地理绘图、环保漫画、思维导图、地理小制作、制作模型、户外考察、“地理小博士”知识竞赛等各种课外活动,开展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的产生过程,增强地理实践的能力。在渗透德育教学的过程中,单单有正确的认识是不够的,学生还需要有与正确认识相符合的行为,因此上述地理活动的开展就显得相当有必要。
例如,在“节约与保护水资源”这节,教师可提前布置“本地水资源调查”的实践作业,拟好调查报告单,并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以生活中的地理如家庭水电费、滇池水污染及治理、考察昆明污水处理厂、学校操场喷灌景象等为依据,调研本地水资源污染和使用的现状。之后教师引导学生从政府、企业和个人三个角度讨论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方法。从个人角度延伸,教师可以让学生制作“节水卡”,将自己能做到的小事写在卡片上面,如洗手后拧紧水龙头、洗衣服的水留下一部分用于拖地等,并在日常生活中予以实践。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让学生从生活生产的实际出发,了解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并树立倡导节约的资源观、人地协调观,同时还培养了与节水相关的良好品质,也符合重过程、重体验的新课程理念。
在信息化社会,分工合作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之一。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学习中,拥有强大的合作能力、具备良好的合作品质都是很有必要的。以学习金字塔为依据,无论是动手制作的地理活动,还是自然地理如地球运动、地形图判读、气候图判读等学科知识本体,依靠单个学生的力量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相比,后者的学习效果会更明显。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在科学地学生分组的基础上,要促进学生更加合理地分工合作学习,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在保证学习效率提升的同时更好地培养学生合作品质。
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在同学科有优势的学生划分到不同的小组,以保证“同组异质”。在课堂内外活动中,学生则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如在“地图三要素”一节,教师布置学校平面图的绘制任务,数学较好的学生可负责比例尺的确定,体育较好的学生可负责更多的室外测量,美术较好的学生则可以负责最后的地图绘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尽管有知识、能力之间的差异,但通过通力合作取得了最美的地图绘制效果,对培养学生合作品质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学而不思则罔”,中学生反思的方向与他人的反馈密切相关。教学评价作为教师与学生之间最重要的互动方式之一,对学生的反思和后续方法的改善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如果依然延续以成绩为唯一标准的评价方式,即使教师转变了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积极渗透德育,学生对道德品质的重视程度也是不够的,德育的效果也不会达到最佳。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在进行课堂评价时也可以积极搭配德育方面的评价,以此引导学生从思想道德品质方面进行反思。
例如,在日常的教学中,我校设计的评价量表里构建了学生自评、同伴评语和教师寄语三个总体评价部分,取代原本单一的成绩评价,这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在地理教学每节课题的目标里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部分,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部分的考量可以分为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是否主动承担责任,拥有责任意识)、小组合作氛围(是否积极帮助其他学生)等与良好品德培养相关的指标。这样,通过评价方法的转变,教师就可以有效引导学生朝着良好思想道德品质方面反思,既不让评价流于形式,也让学生对优秀思想品德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做学问之前先学会做人。
综上所述,在当今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是每位学科教师都需要做到的一点。教书育人,先育人再教书。通过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以环保为切入点,以生活化教学和实践活动等具有地理学科特色的教学活动为媒介,充分运用地理学科的特点,才能在地理学科教学中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共同发力,使得学生品德培养得到全方位的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