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核心素养,提升课堂效率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实践路径

2022-11-04 12:43:44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张掖路小学
青年心理 2022年2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小学生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张掖路小学 王 涛

在新课改理念没有推行之前,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并没有受到学校及教师的重视。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这门课程没有被列入考试范围。因此,教师在课堂授课中,通常会依照教材内容展开讲解,不论是教学语言,还是教学方法的选用都显得枯燥和无趣。学生因为长时间处在枯燥无趣的学习环境中,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的学习兴致逐渐降低,乃至一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如此,便很难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育价值全部体现出来。如今,在新课改视域下,人们愈加注重素质教育,对教育工作者设定了全新的教学标准,要求其不但重视学科知识的教授,还要着重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这样才能够将教育的育人价值充分体现出来,为学生今后的良好发展保驾护航。基于此,教师就需要拥有创新思维,转变以往的教学方式,选用新颖的教学方法,活化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提升课堂授课成效,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助力。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开设的重要价值

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学生想要在今后得到良好的发展,要从小建立正确的“三观”,这样才能够提升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进而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可见具备道德素养已经成为学生做人的基础。而法治是保障社会环境安定以及民众安全生活、正常学习与工作的一道重要屏障,并且国家法律法规的制定也是个人发展道路上的“指示牌”。换言之,只有公民遵纪守法,将法律深刻在心中,才可以更好地融入社会大环境中,保护自己与他人的权益。因此,笔者身为一名教师,认为唯有从小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意识,才可以为社会教养更多优质的人才,可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必要性所在。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实践路径

(一)创设课程情境,活化学生学习意识

小学时期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师应当注重课堂氛围的创造,为学生提供宽松灵动的课堂环境,有利于活化学生的思维意识,点燃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进而逐步引导学生形成核心素养。与此同时,考虑到小学生思维能力较弱,对于课本中一些较为抽象的内容很难理解,所以教师还需要创设教学情境,强化学生的学习情感,唯有这样才能够增强学习实效性。为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授课中,教师可以协同学生设计开展一些游戏活动,为学生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情境,引领小学生在游戏中体悟道德与法治的知识,促进他们核心素养的形成。

例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向学生讲授“我想和你们一起玩”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创设游戏化教学情境,引导小学生参与游戏,并观察他们在游戏中的行为。对于学生出现的行为偏差,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进行自我评价并改正,再给予恰当的指导,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游戏教学情境中提升自身素质涵养。

(二)引入生活实例,完成品格培养

针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而言,书本当中有很多内容都与生活有着紧密联系,而且小学生学习的知识内容,最终需要被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所以,教师应当在开展课堂授课活动适时运用生活实例,让学生借助生活中常见的案例学会辩证地看待事物,这对于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有着较为直接的促进作用。事实上,不论学校还是社会,都是一个大集体,学生在集体当中完成学习、生活,必须要遵守集体的规则,但当下仍然有一部分小学生比较以自我为中心,经常出现在团队游戏中不配合成员、在集体活动中缺席等状况,这些都是不遵守规则的表现。因此,教师应当在道德与法治授课活动中通过生活案例,提升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例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向学生讲授“班级生活有规则”这部分内容时,可以从各种生活实例出发,让小学生认识什么样的行为是正确的,什么样的行为是错误的,以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让学生能够遵守相应的规则。详细来说,教师可以引入班级集体游戏的生活实例,如果有学生不配合游戏,就会使游戏无法顺利地进行下去,所以唯有大家都能够遵循游戏规则,积极参与集体活动,才可以让游戏更好地继续,进而确保同学们都可以在游戏中有所收获。

(三)转变教学思路,重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倘若想要保证课程授课效果达到预期标准,需要适时更新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让学生自觉地加入课程学习之中。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当将强化学生的自学意识作为首要目标,在课堂授课中多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思考的学习机会,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只有这样,才可以逐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的综合道德与法治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例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讲授“说说我们的学校”这部分内容时,便可以为学生提供课堂自学的机会,让学生在亲自动手、动脑的同时,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与意义,进而促使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得以提升。与此同时,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可以将自己的主体核心地位体现出来,为自己今后的学习与发展提供助力,并且这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成效的提高也会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进一步保证教育育人目标的高效实现。

(四)加强家校联系,提升教育品质

家庭被视为小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阵营,因而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授课中,教师要推动家校联系,提升教育品质,这样才可以全面地了解小学生的思想状态。关于家校联系,教师可以为小学生布置一些与亲情有关的作业,以此促进学生和家长的互动,拉近孩子与父母的距离。

例如:教授小学道德与法治(人教版)“家人的爱”时,在母亲节到来之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给母亲一个惊喜,可以是感人肺腑的信,也可以是在母亲下班后递上的一杯热水,还可以是悄悄打扫完卫生。通过这样的方法,有助于小学生勇敢表达自己的情感,也能弘扬感恩的传统美德,同时也能够使家长认同道德与法治教育,并愿意参与其中。

(五)开展法治教育,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

如今是法治社会,如果能够从小就培育学生的法治意识,会对他们的成长大有裨益,促使他们的核心素养显著提升,所以教师应该通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来开展法治教育。在此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注重教学形式的丰富性,有利于提升法治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上的融入成效,从而让同学们时刻都受到法治教育的熏陶,从一点一滴中明白法律的重要性。具体实施则需要从实际出发做好法治宣传,比如在校园的公共区域开办宣传法治内容的黑板报、定时更新宣传栏内的法律知识内容、创建法治宣传画让同学们对于法律知识有更多了解等,都是丰富法治教育形式的手段。

例如:教授小学道德与法治(人教版)“法律保护我们健康成长”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开展法律知识比赛。针对小学生应该了解的内容设置各种问题,让他们从中了解法律常识,探索法律知识。此外,还可以搜索一些关于儿童无意识中触犯法律,而不得不面对惩罚的视频,让学生对于这种行为所带来的后果有直观了解。需要注意的是,开展这些丰富的活动不能针对一事,也不能仅仅在某一阶段,而是要固定化、常态化进行,时时刻刻注意法治知识的渗透,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总而言之,在小学时期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必须完成的一项教学任务,而道德与法治作为小学时期培养学生良好品格的关键课程,自然需要展现出效用。所以,教师必须革新以往方法单一的授课模式,以提高小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不断创新道德与法治授课手段,增强课堂有效性。故此,上文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必要性出发,对其中的实践策略作出了探讨,供大家参考。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小学生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今日农业(2021年9期)2021-11-26 07:41:24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十几岁(2021年24期)2021-11-18 02:18:40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0:56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人大建设(2018年3期)2018-06-06 03:11:01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我是小学生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新闻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31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
团结(2014年4期)2014-02-28 17:0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