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女性器官捐献者,去世后捐献出肾脏、肺、肝脏和心脏供移植。16 个月后,移植了捐献者肺部的一名女患者被查出肿瘤。对特异性DNA 序列的分析显示,这些转移癌细胞来自于原捐赠者。那么,癌症会传染吗?
一名53 岁的女性器官捐献者,在2007 年因脑卒中(又称“中风”)去世后捐献出肾脏、肺、肝脏和心脏供移植。16 个月后,移植了该捐献者肺部的一名女患者被查出肿瘤,一年后去世。对特异性DNA 序列的分析显示,这些转移癌细胞来自于原捐赠者。医生联系了其他三位接受移植的患者做检查。结果他们也被查出了癌症,并在几年后相继去世。
按规定,患有侵袭性和活跃恶性癌症的人是不能捐献器官的,这个供体没有患过可察觉的癌症,全面的身体检查也未发现癌组织。但医护人员当时并不知道,捐赠的器官中竟然暗藏着检测不到的癌细胞。
专家分析,癌细胞能躲过移植时的检查,可能是因为供体内的癌组织当时小得难以用常规手段检测到,但已经发生了转移,躲藏在被移植的器官中伺机作乱。
在正常情况下,因为接受移植而产生固体肿瘤(相对于血液和骨髓类癌症的“液态肿瘤”)的几率小于万分之五,这说明在器官移植时的预防性检查手段是基本有效的。
那么,那些确实因移植而患上癌症的案例中,为什么癌细胞在供体的体内没有蓬勃生长,等到被移植后才兴风作浪?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此时没有了免疫系统的监控——接受移植后的受体需要使用免疫抑制类药物来压制免疫排异反应。
免疫系统是机体的内建防御系统,功能是识别并防御外来物质——比如病毒和细菌。对于移植的器官,免疫系统并不知道它是来救命的,会将其识别为外源物质进行攻击,导致移植排异反应。为了帮助身体接受移植器官,需要抑制患者的免疫系统,常常是通过药物,有时候也会通过手术。
内部防御被压制,对于癌细胞来说可谓天时地利,它们于是趁机作乱。
除了移植,癌症还能在别的情况下传染吗?从技术上来说,能,而且有两种传染途径,但机制大相径庭。第一种是癌症本身在免疫背景极其类似的个体中传染。科学家在袋獾中就发现了这种现象。
袋獾是一种有袋类食肉动物。十几年前,科学人员定点监测发现,有上万只袋獾患上了面部肿瘤。这种肿瘤分布在袋獾的面部、头颈部和口腔中,让其进食困难。受影响的袋獾大多会在12 至18 个月内死亡,数量下降了80%左右。
科学家推测,可能因为这类肿瘤细胞之间的结合并不紧密,在袋獾的日常厮打中落入面部伤口,开始生长。
但不要恐慌。癌细胞在体外其实是非常脆弱的,十分容易被杀死。袋獾面部肿瘤这种传播途径首先要有大量癌细胞交换,然后要有存活的癌细胞进入传染对象的伤口。最重要的是,受体的基因型要与供体足够相似,才能让癌细胞在新环境中扎根并生长。
对于人类来说,从路人身上传染到癌症的可能性不大,就算是有兄弟姐妹患了癌症,传染的可能性也不大。
癌症的第二种传染途径是通过致癌病毒传播。
1909 年,就职于美国纽约洛克菲勒研究所的佩顿·劳斯从鸡身上切除了肿瘤,将肿瘤滤过液注入其他母鸡身上,发现能在健康母鸡身上诱发肿瘤。后来发现,这是由名为“劳斯肉瘤病毒”(RSV)的逆转录病毒引起的肿瘤,亦是人类历史上首次证明癌症可以通过病毒感染传播。
后续研究发现,RSV 能致癌,是因为它含有一段从鸡细胞的基因组中偷取的序列。这段序列原本负责调控细胞生长和增殖,被偷走后变成了癌基因。RSV 在宿主体内复制时,能将自己的遗传信息整合进宿主的基因组,此时犹如胡乱“连接线路”,有时会将癌基因置于强有力的开关之下,从而让其生长失控,最终形成癌组织。
研究表明,逆转录病毒在多种脊椎动物中都能引起癌症,人类也不能幸免。
相较于逆转录病毒,有一种病毒和癌症的关系更明确,那就是能诱发宫颈癌的人乳头瘤病毒,主要通过接触传播,除了宫颈癌,还可以引起男性和女性的其他类型癌症。
不过,一些临床癌症疫苗研究已经展现出了很好的效果。再过几年,一些癌症也许就能被疫苗预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