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理上来看,玄武门所在的位置地势较高,足以俯视宫城;从军事角度来看,这里是整个皇宫的战略制高点。由此导致玄武门成了政变者的必争之地。在大唐王朝近300 年的历史中,一共发生了四次玄武门之变。
提起玄武门之变,熟知历史的人都会知晓一二。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在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后,唐朝还发生过三次玄武门之变。
第一次政变发生在唐朝建立初期。公元626 年六月初三晚,在收买了玄武门守将常何后,李世民带着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秦王府嫡系干将潜入戒备森严的皇宫,并设下伏兵。第二天凌晨,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进宫上早朝的途中被李世民袭杀。随后,二人的首级被割下,由尉迟敬德带去玄武门示众。李渊无奈之下,立李世民为太子,随后退位。李世民如愿以偿登上帝位,史称唐太宗。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
唐太宗李世民逝世后,李治登基,是为唐高宗。李治体弱多病,朝政大多交给皇后武则天处理,武则天由此渐渐掌握朝政大权。
李治去世后,武则天临朝称制,先后废立她和李治的儿子唐中宗李显以及唐睿宗李旦,最终取代李唐称帝,开创武周,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
武则天在位期间励精图治,改革利弊,整体延续了贞观盛世。但同时她任用酷吏,大肆杀戮李唐宗室,晚年奢华专政,也让后世对她争议不断。
公元705 年,武则天病重。李唐皇室忠臣以宰相张柬之和大臣崔玄暐、敬晖、桓彦范、袁恕己五人为首,联合禁军将领李多祚,再次在玄武门发动政变,诛杀了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和张昌宗兄弟。武则天被迫退位,张柬之等人拥立唐中宗李显复位。这次政变发生在神龙元年,因此又被称为“神龙政变”。
第三次玄武门之变发生在唐中宗登基后不久,主角是太子李重俊。
李重俊是李显的第三子,在中宗登基第二年(公元706年)被立为太子,由于不是韦后亲生,因此颇受猜忌。权臣武三思等人也多次进言中宗诬陷他,试图废除其太子之位。
公元707 年,倍感危机的李重俊联合左金吾大将军李千里等人,率左右羽林军和千骑三百多人发动政变,诛杀了武三思后,又试图诛杀韦后等人,逼迫中宗退位。他们一行人在玄武门下被阻,参与政变的千骑军官被李显策反,反杀政变军。李重俊率残部逃亡,逃到长安郊外被部下所杀。这次玄武门之变以失败告终,史称“景龙政变”。
太子李重俊死后,韦后和安乐公主的权势更增,她们笼络大臣,把持朝政。唐中宗死后,韦后扶持李显的幼子李崇茂登基,意图独揽大权,甚至再行武后之事,为此密谋除掉最大的阻碍李旦(被废的睿宗)和太平公主。
李旦的儿子临淄王李隆基得到消息后,暗中联合姑母太平公主、卫尉卿薛崇简、西京苑总监钟绍京等人,策反羽林军。公元710 年,李隆基率领羽林军和西京苑工匠等杀入神武门(此时,玄武门已改名神武门),诛杀了韦后和安乐公主。随后,李崇茂退位,李旦再次登基,李隆基则被立为太子。史称“唐隆政变”。这场政变中,李隆基以铁血手段彻底清除了韦后集团党羽,让天下人看到了在武则天之后沉沦了几十年的李唐皇室的强力反击。
因四次政变皆与玄武门有关,于是玄武门便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为何唐朝发动政变都选择玄武门?
在唐朝,玄武门具备了独特的政治、军事地位。从地理上来看,玄武门所在的位置地势较高,足以俯视宫城;从军事角度来看,这里是整个皇宫的战略制高点。据史书记载,唐高宗时期,曾夜发山洪,大水直冲玄武门。在此地宿卫的薛仁贵登上门楼,对着南边的宫城大呼示警,唐高宗李治闻讯带着众人登上高处,侥幸躲过一劫。在玄武门城楼上呼喊竟能惊动整个宫城,可见其地势之险要。
从贞观年间起,玄武门外驻扎禁军主力逐渐成了惯例。《新唐书》称:“夫所谓天子禁军者,南、北衙兵也。南衙,诸卫兵是也;北衙者,禁军也。”北衙禁军,指的就是屯驻于宫城以北的皇帝私兵。这就意味着玄武门是唐朝皇权的生命线所在,由此导致这里成了政变者的必争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