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天文
(四川省仪陇县金城镇畜牧兽医站 四川南充 637600)
在饲养家禽的过程中,需要采取科学化的管理措施,尽量降低家禽出现疾病的概率,为饲养人员的经济效益提供保障,家禽白痢疾病没有显著的季节特征,同时可以感染给不同品种、日龄的鸡,以2~3 周龄以内的雏鸡的发病率与病死率较高,呈流行性,成年鸡感染则呈现出慢性疾病,对自身的生产性能造成不良影响。本文主要分析白痢疾病的特征,还提出了综合性的防控措施,以便提高家禽养殖效益。
鸡白痢沙门氏菌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此类病菌是诱发家禽白痢的主要病原,同时其主要寄生在鸡和火鸡等家禽中,对于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比较强,可以抵抗寒冷、干燥等气候,这类病毒会对饲养器具和周边的养殖环境造成污染,因此可以利用甲醛进行消毒。
鸡作为白痢疾病的主要传染对象,同时会感染鸭、雏鹅、鹌鹑等禽类动物。家禽的日龄会对家禽的发病概率产生直接影响。其中刚出生7 日龄以下的鹌鹑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对较高,因为其体内缺少完善的免疫机制,难以对疫病进行有效抵抗,日龄较大的对于病毒的抵抗力比较强,即使患病鸡康复以后,也将成为病菌的携带者。患病畜禽和携带隐形病菌的正常畜禽皆可以作为疫病传染源,除此之外,带菌母禽生产的蛋依然会遭受多种细菌的污染。这种被污染的蛋孵出的雏禽,自身会携带较多的病菌,其排出的粪便也会对周边的环境造成污染,对其他健康的雏鸡造成危害。大部分患病雏鸡会因为疾病死亡,少部分患病鸡抵抗住疫病后则会长期携带病菌,还会传给下一代,不能对病菌进行有效清除,这类病菌具有多种疫病感染渠道,会对雏鸡的呼吸道和消化功能造成不良影响。鸡群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感染疾病,比如接触雏鸡的蛋盘和蛋托、孵化室、雏室等未进行彻底的消毒管理,或是种蛋未及时进行熏蒸消毒等,都容易引发感染。给正常鸡喂食废蛋、啄食患病鸡的内脏等,都会造成感染。除此之外,人工授精的器具也容易造成病毒传播。
鸡白痢主要是由白痢沙门氏杆菌所引发的。排泄物作为最基本的传染源,可以迅速向外传播疾病。不同日龄的鸡感染疾病的概率有所差异,其中,一周龄内的雏鸡感染率最高,且致死率相对较高,潜伏期4~5d,出壳后感染的雏鸡,多在孵出后几天才出现明显症状。临床特征表现为排出白色的稀便,粪便呈现液体状,伴有恶臭味,对肛门附近的毛发造成污染。患病鸡的精神不振、时常尖叫,严重时甚至会引发群体性的死亡现象,对家禽养殖造成较大的威胁。伴随鸡日龄的增长,自身的免疫抵抗力也会逐渐增强,如果成年鸡感染了疾病,则主要表现为慢性或是隐形症状,不会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鸡白痢疾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生的可能性,尤其是在春冬两季,幼雏的发病率相对较高,且家禽的饮食量会逐渐减少,表现出下痢、体弱、羽毛松乱等现象。鸡白痢主要呈慢性、隐性感染或是急性败血性感染。这类疾病的传播速度比较快,且致死率比较高,会对养鸡场造成不良影响。雏鸡主要表现为急性败血症,排出白色糊状粪便,主要发生在出壳2 周的雏鸡中,成年鸡通常不会表现出明显症状,主要为隐性病症,并不能从患病鸡的外貌观察出来,除此之外,鸡白痢疾病具有水平传染以及垂直传染的两种方式。鸡白痢疾病可以通过种蛋进行垂直传播,假如养殖场内的环境比较差,容易滋生各种病菌,会增加雏鸡在胚胎时期的感染率,致使部分刚刚出壳的雏鸡体质变差,从而逐渐发展成病毒传染源,向四周散播病菌物质,对于成熟的、健康的鸡造成疫病感染,与此同时,会对鸡日后的生长发育活动造成不良影响,导致鸡的产蛋率不断下降,同时对养鸡场的发展周期造成不良影响。
所以,需要针对鸡白痢的发病特点,制定科学的鸡白痢防治对策,从而降低鸡白痢死亡率。
因为鸡白痢这类疾病可以通过种蛋垂直传播给子代,逐级扩大疫病传播范围,因此需要对种鸡场净化,将其作为清除鸡白痢疾病的核心,在掌控鸡白痢疾病感染状况的基础上,通过开展多次检测工作,对于阳性鸡进行淘汰处理,注重维持净化工作。虽然我国已经开展数十年的鸡白痢净化工作,但是因为缺少经验,同时在工作过程中缺少持续性和严谨性,除了从国外引进的阴性群体外,尚未实现种禽场的完全净化。我国通过颁布《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 年)》,在其中提出将鸡白痢作为种禽场重点疫病净化的考核标准。通过强化孵化场的卫生消毒次数,防止引发种蛋传播病毒的状况,为了避免粪便废弃物对种蛋造成感染,产出种蛋后需要立刻采用相应的隔离保护措施,确保种禽蛋箱的清洁性。同时对种蛋进行统一处理,集蛋后的2h 借助具有排气装置的种蛋熏蒸设备,使用甲醛溶液或高锰酸钾进行熏蒸处理。同时对孵化场中的各种设施进行消毒处理,利用热水和消毒药物对孵化器进行清洗消毒。然后利用甲醛熏蒸1h 以上,对于运输蛋壳的车辆、以及装蛋壳的设备进行消毒管理。操作人员在进入到生产区以前需要进行消毒灭菌。使用新的运雏箱,对运输车辆进行认真消毒,要求彻底消灭蛇虫鼠蚁。
可以利用抗菌药物治疗鸡白痢,其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但是长期使用此类药物,会使鸡群出现耐药性,导致鸡群疫病难以得到彻底的解决,同时耐药图谱正在不断扩大。综合药敏试验选择合适的药物,防止长期单一的药物;作为减弱耐药性的关键点,通过研发抗菌药、微生态制剂、中草药制剂等,为鸡白痢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免疫接种作为疾病防治的有效措施。现在部分国家已经研制出商品化鸡白痢疫苗,而我国对于此类产品依然处于研发阶段。针对鸡白痢疾病,可以使用多种疫苗,包括活性苗、灭活苗、亚单位苗等,其中活性苗可以引起较高的细胞免疫应答,持续时间长,但是存在安全隐患。灭活苗可用于清除地方性流行株感染,或紧急处理,但是免疫效力比较低。亚单位疫苗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生产工艺相对复杂,成本较高。
在疫病防治过程中,可以构建综合性的疫病防控体系,其目的在于管控住传染源、切断传播渠道和保护易感动物等。鸡场需要实施严格的入场检疫制度,把病原排除于鸡场外。与此同时,进行定期的检测,淘汰阳性鸡,削弱传播风险。规范饲养流程,对养殖场内的工作人员、物品、鼠类等传播媒介进行有效阻断,对孵化环节加强管控,开展全方位的消毒处理,减少垂直传播。避免把鸡群暴露在白痢风险中,并通过饲料、环境控制等方面进行管控,提高个体的抗病力。
因为鸡白痢沙门氏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比较强,可以抵抗低温天气,同时具有繁多的自然宿主,难以对其进行彻底的清除,所以以降低风险为基础,制定血清学监测计划,其主要包含主动监测、被动监测、野禽监测等在内的预警系统,对鸡白痢防控起到积极作用。
在育雏过程中,养殖人员为了避免家禽感沙门氏菌,需要对育雏设施进行专门的管理,同时把患病畜禽和正常畜禽进行有效隔离,对育雏设备进行消毒处理,负责育雏工作的人员需要具备责任意识,意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应用专门的灭菌衣服和靴子,避免把病菌携带到孵化场内。除此之外,需要避免饮水器和饲料的污染,并严令禁止其它动物进入到养殖场中。
为了避免出现这类疾病,需要根据种禽群的净化原则,以便保证生产健康的雏群。同时在种禽场中需要对药物进行合理应用,避免药物使用量过多致使疫病反复发作,药物不可能彻底清除病菌,同时停药后存在复发的可能性,在检查之前需要对其注射疫苗生成抗体,提高养殖质量。但在畜禽养殖场中为了减少损失,需要合理使用各种药物。
本病的治疗可选用经药敏试验有效的抗生素,如土霉素、硫酸新霉素等,并辅以对症治疗。通过在雏禽的每1L 饮水中加入7.5%盐酸土霉素可溶性粉2~3.33g,或20%硫酸新霉素可溶性粉0.25~0.375g 混饮,连用3~5d。同时,还可以利用中药进行防治,中药以清热解毒、健胃止泻为治则,利用黄连、黄芩、黄柏、焦楂、青皮各40g,金银花、桂枝、陈皮各50g,艾叶55g、甘草20g,加入适应的水进行煎煮,将其掺入到饲料或是饮水喂服。1 剂/d,连续使用5d。
综上所述,伴随国内畜禽养殖产业的高速发展,对于畜禽产品的安全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我国养殖环境比较复杂,疾病对产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制约,因此需要秉持综合性防治策略的发展原则,加速鸡白痢的净化进程,落实生物安全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