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 晓
(海南工商职业学院,海南海口 571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要坚持当前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本土文化是地方职业院校文化育人的重要养分,而本土的旅游资源又是本土文化的重要载体。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海南省委、省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2019年12月,中共海南省委办公厅、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实施意见》,提出了14条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海南省教育厅坚持把思政工作纳入全省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大局,并进行整体设计,全面推进学校思政工作提质增效。
海南自贸港在面向全球引聘人才的同时,又需要大批高素质本土技能人才,为自贸港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职业院校深挖各专业思政资源,推动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探索实施“课程思政”补足学生精神养分。同时,深入研究自贸港背景下的海南本土旅游资源,用敏锐的眼光寻找自贸港背景下催生出的新兴旅游资源,不仅推进了本土旅游资源的发展,也符合自贸港的建设要求。
目前,各职业院校都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建设,积极推进职业教育领域“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但思政教育、育人体系仍以政治思想课程为主要载体,辅以各个学科的课程思政环节,各职业院校育人环境、育人资源均较为单一。
实际上,职业院校的学生动手能力强于理论水平,对生活的观察强于对知识点的识记,职校生的知识点来源于生活的各个方面。本省的旅游资源往往集中体现了当地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景观、精神和生活态度。着力让学生沉浸式感受本土旅游资源的内涵和魅力,从而体会无比独特和深厚的地域文化,有利于树立文化自信,实现育人功能。
本土旅游资源素材的融入,能解决国家课程及教材不能满足地方教学需求的问题,可以因地制宜进行课程创新,有利于学校开展地方特色教学。
海南旅游资源和职业院校育人的思政融合点众多,如学习海南自贸港的现代化建设旅游景观,可以让学生体会海南自贸港的弄潮精神,感受社会主义制度先进性,强化学生爱岛爱国的价值观;学习海南本土的历史景点有助于学生感悟海南人文景观蕴含的强大文化底蕴,增强学生对先辈的敬仰之情和文化自信;学习海南的自然资源有助于学生欣赏海南自然环境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对青山绿水的保护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操等。
可以说在职业教育中引进自贸港背景下的海南旅游资源,不论何种专业,都能促进学生自觉把个人理想和国家梦想、个人价值与区域发展结合起来。这些研究成果将为职业院校综合素质课程建设与持续改进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参照和帮助。
海南自贸港是我国领导人为海南省发展做出的顶层设计,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目前,海南省的自由贸易港建设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人才的培养和建设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所以,海南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上应依据本地特点和发展的需求,努力培养热爱自贸港,具有区域认同感的人才。
本土旅游资源往往承载着某地最突出的文化精髓和资源精华,也是某地向世人展示本土文化的窗口。因此,要利用本地旅游资源中的本土文化、本土精神,对职业院校的学生起到生动、活化、轻松且潜移默化的教育价值,在传承海南本土文化精髓的同时,促进传统文化和时代的结合,推动文化与时俱进,作用巨大。
职业院校通过对自贸港背景下海南旅游资源教育的长期涵育,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加强对海南旅游资源的学习和理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提升学校人才的培养质量,使“我爱自贸港,我了解自贸港,我建设自贸港”的观念深入人心。要增强学生在海南自贸港发展过程中的责任担当意识,为职业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新的途径,也为探索育人教学改革提供创新内容。
2017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明确指出创新德育工作的“六大实施途径”,中小学德育课程的育人途径同样适用于职业教育。除此之外,针对职业学生特点,网络新媒体、意识形态阵地等也是海南自贸港旅游资源发挥育人价值的重要途径。
职业院校通过对海南旅游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将课程建设与思政建设相结合,将学术研究和教学实际、理论学习和实践平台搭建有机融合,多层面、立体化、渗透式的铺开,形成地方职业院校融合本土旅游文化的育人体系,其实施路径需要自上而下的共同建设。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以鼓励各职业院校以省域角度将本土旅游资源融入职业育人体系,开展学科建设,探索育人价值及实施路径,这不仅可为本省职业院校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积累重要的实践经验,更为其他院校的思政教育改革提供可借鉴的方案。
海南的职业院校应充分挖掘地域特点和文化内涵,设立本地职业院校的特色思政课程。各校可根据学校学科专业特点,构建以专业为依托的特色课程思政体系,自贸港职业院校应从学校顶层设计特色思政课程。对于全校学习的本土思政课程,职业院校可以通过开设公选课的方式进行顶层设计。
要明确在人才培养方案上突出海南旅游资源的学习,构建本土旅游文化特色的课程思政,把人才培养与本地文化紧密结合,在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目标中增加培养具有高度地域认同和地域文化自信的人才。
要立足海南旅游资源开发课程,让课程最大限度地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情境,满足学生的真实心理需要。学生通过对身边旅游资源的学习,认识身边的风土人情,唤醒对身边事物的关注,对身边周遭的热爱,更能让学生学会挖掘生命中的美好,养成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美德。
通过对海南旅游资源的梳理,各职业学院可以开发相应的育人课程。例如,项目组开发《海南模拟导游》在线开放课程供海南地区各大中专学院共享共建。课程将海南旅游资源分为“南海底蕴”“岛民风情”“海南生态”“海南奋进”四大部分,课程建设具有强烈的思政价值。
职业院校可以利用海南自贸港的旅游资源着力抓好专业文化、职业文化、地域文化、传统文化等校园文化长廊,处处展示自贸港生龙活虎的闯海精神、家乡本土的人文情怀,充分挖掘环境育人功能,让自贸港的“美、好、新”润泽学生的心田。
节庆活动是职业学校教育重要的育人途径之一,是将学生的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的重要机制。职业院校可以借助国家的节庆纪念日开展活动,也可以借助自贸港的独特节会(海南欢乐节、军坡文化节、换花节等)开展活动。海南欢乐节就是极具自贸港特色的重要节日,可以感受海南人民热情开放的胸怀。
紧密联系岗位、立足实践育人历来是职业院校的特色,通过开展各类主题实践、劳动实践、研学旅行、志愿服务等,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在实践育人的过程中,职业院校充分挖掘社会教育资源。职业院校可以在各专业的实习实践基地,将海南自贸港旅游资源中的工匠精神、闯海精神融入其中;也可以利用农业、工业、商业、服务业等开展劳动体验和志愿者服务活动,感受海南自贸港各行各业的风土人情;还可以结合各专业特点,将各项实践活动开发成自然类、地理类、科技类等多种类型的海南旅游资源专题实践活动。
职业院校建立各种管理制度,包括完善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责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细化学生行为规范等方面,最终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和学习习惯。一省的旅游资源所渗透的育人价值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细化学生行为规范方面有着积极作用。
利用海南自贸港的旅游资源,教师把自己的职业发展和海南自贸港的发展融合一起,有利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激发教师对自贸港教育事业的热爱,树立海南自贸港“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奉献精神。
要利用海南自贸港的旅游资源,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爱岛的价值观,养成随时随地利用周围的事物进行观察、思考、分析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因此,利用身边的一草一木进行管理育人的理念会直接影响管理工作的成效。
职业院校肩负着为祖国输送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职业院校各个基层党组织是职校生最重要的意识形态阵地。基层党组织可以通过海南自贸港的红色旅游资源开展革命历史教育,通过人文旅游资源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通过自然资源进行生态资源教育,等等。
除此之外,职业院校内的意识形态阵地还有校内网络媒体、校内出版物、讲座、论坛、研讨会、报告会等形式。这些领域都可以积极利用海南自贸港的旅游资源,如开展“海南自贸港大讲堂”等,成为职业院校意识形态阵地的育人先锋。
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新媒体层出不穷,且网络新媒体的使用可以迎合职业院校学生的喜好,网络新媒体的教育能量巨大。职业院校都设置了官方微信、微博、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各个职业院校乃至二级学院都设置了新媒体工作室。海南自贸港的旅游资源种类丰富、形态多样、内涵丰富,可以通过职业院校的新媒体平台进行广泛、深度、生动的积极推广。教师要寓教于乐,使学生利用零碎时间主动浏览信息,轻松惬意地接受乡土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