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志是记述地方风俗的史志。北运河古称白河、沽水和潞河等,其上游为温榆河,源于军都山南麓,自西北而东南,至通州北关与通惠河相汇合后始称北运河。
《北运河民俗志》第一卷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毛巧晖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王卫华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张青仁教授和袁剑教授,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哲学与文化教研部王文超博士撰写;第二卷、第三卷由毛巧晖、王卫华、张青仁、王文超撰写。
《北运河民俗志·第一卷·基于文献与口述的考察》积极思考“运河”水域对民众生活实践的影响,在“标志性”民俗思想的统领下,以点带面,结合地域与水域,在通州区内北运河沿途选择了永顺、潞城、西集、漷县、张家湾作为研究对象,梳理文献和古地图中的北运河流域历史与民俗,对“流域”“河流”等水域空间的民俗事象进行综合研究。水域作为地域流动的物质媒介对于物质生活、信仰生活、商业、手工艺、口传叙事的意义成为本书讨论的着力点。运河沿岸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民俗事件和民间形象,集中体现了当地民众的生存经验和生存智慧,折射出了这一地域独特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审美观。结合该区域典型民俗事象、文化事件以点带面勾勒其文化网络与发展脉络,既遵循传统的区域民俗学研究范式,也期冀对传统民俗空间地域的囿限予以拓展。
《北运河民俗志·第二卷·图像、文本与口述》一书注重民俗、民间文艺中文本与图像、口述之间的互动与多重表述。本书着力讨论,在运河记忆被唤醒与激活后,共享的文化实践在文化传统、文化规范与准则等层面对村落文化多维认同体系形成的价值与意义。运河沿岸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传统技艺和民间传说作为北运河流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运河失去其以漕运为核心的交流功能之后,它们记录并呈现了民众的生活实践与“运河”水域的关系。本书展示“停漕”后的北运河流域村落历史、香会、民间工艺、民间传说的脉络与发展现状,集中考察运河记忆如何跨越地域阻隔,在历史和现实的对话中不断回归传统场域,在历史沉淀中逐渐演化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北运河民俗志·第三卷·民间文学合集》在前两卷“基于文献与口述的考察”“图像、文本与口述”的基础上,整理了北运河流域流传的民间故事及传说,是一次以运河为研究视点的民间文学和民俗事象的全面梳理。
《北运河民俗志》第一卷、第二卷分别由中国戏剧出版社2019年、2020年出版,《北运河民俗志》第三卷由学苑出版社2021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