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淑青,郭雅
(河南省中医院 消毒供应中心,河南 郑州 450002)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疾病,患者常表现为坐骨神经痛、腰背痛、感觉异常、麻木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与工作[1]。目前,手术是临床主要治疗方法,具有一定治疗效果,但患者对疾病的认知不足、心理压力大、麻醉药物、手术创伤及术后疼痛等因素易影响患者情绪,增加手术过程中应激反应与术后并发症发生,导致康复进程减慢[2]。因此,有效的护理模式对于腰椎间盘突出手术患者尤为重要。轨迹框架护理模式已被广泛应用于癌症、脑出血等患者的护理中[3]。本研究选取90例接受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vertebral fusion,MIS-TLIF)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观察在常规护理模式基础上实施轨迹框架护理模式对患者围手术期各项指标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1.1 研究对象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河南省中医院收治的45例接受MIS-TLIF手术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为对照组,选取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45例接受MIS-TLIF手术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28~53(37.67±5.38)岁;体质量56~82(67.19±3.41)kg。观察组:男23例,女22例;年龄28~54(37.96±5.42)岁;体质量55~83(67.58±3.37)kg。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1)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指南》[4]中相关诊断标准,且经临床MRI、CT等检查确诊;(2)符合MIS-TLIF手术适应证;(3)临床、病理、影像等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精神异常、意识不清、语言障碍及无法配合研究;(2)重要器官功能不全及恶性肿瘤;(3)不愿意配合本次研究或中途退出。
1.2 干预方法
1.2.1对照组 接受常规护理模式干预,入院后进行相关评估与健康知识宣教,术前给予心理疏导,完善术前准备事项,讲解手术注意事项及术后并发症预防等知识,常规监测生命体征变化,术后给予饮食、康复锻炼等指导,行常规出院健康宣教。
1.2.2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轨迹框架护理模式干预。首先成立护理干预小组,包括1名护士长、若干护师与主管护师,所有小组成员统一学习轨迹框架护理模式、腰椎间盘突出症、MIS-TLIF手术等相关培训知识,通过考核后可进入护理实施阶段。具体护理措施如下。(1)术前评估:术前收集所有患者相关临床资料,根据资料内容判断患者目前所处的轨迹阶段,并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心理情况及自我护理能力等情况。(2)设立目标:根据患者轨迹分期与评估结果制定护理目标,从患者日常生活行为、疾病相关行为与自我概念行为出发,明确每个患者的意愿与个体目标,并对目标进行排序优化,保证目标符合患者要求,与每个患者轨迹分期相符合,同时与其动机、能力及资源相切合。(3)护理计划:小组成员根据目标中的3个行为明确患者目前应该实施的行为计划,并对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实施同时需考虑患者意愿。(4)实施计划:从患者个人情况、环境等多个角度思考,利用专题讲座、现场演示、一对一沟通交流等方式为患者讲解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知识、手术注意事项、配合方法、术后并发症预防等内容宣教,每次宣教时间控制在30 min左右,小组成员轮流进行宣教。(5)宣教内容。日常生活行为:由于疾病、手术治疗等因素影响,患者无法履行日常家庭中的相关义务,因此治疗期间患者可暂缓家庭角色。患者入院后小组成员可与其进行交流沟通,缓解负面心理情绪,还可讲解既往成功治疗案例,邀请成功案例人员进行现场交流,激励患者积极治疗的信心,提高治疗依从性。术后指导患者日常饮食、锻炼等,注意患者腰部护理,帮助患者恢复,尽快回归家庭角色。疾病相关行为:为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围手术期相关注意事项、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术后体位、康复锻炼以及正确饮食、用药及自我护理等知识,告知减少翻身次数,避免用力排便与咳嗽,预防切口出血。自我概念行为:疾病的发生会使患者产生较大生理、心理压力,应帮助患者从自我丧失状态逐渐转变为自我认可状态,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与疾病带来的社会、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变化,保持乐观向上心态,缓解对疾病的恐惧,提高疾病治疗信心。(6)患者评价:患者出院1周后通过复诊、上门随访等方式进行随访,记录患者院外康复情况与行为维持情况,告知家属做好监督工作,同时检验本护理模式的效果与时效性。
1.3 观察指标(1)术中各项指标:利用心电监护仪记录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变化情况。(2)术后并发症: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肺部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腹胀发生情况。(3)术后康复指标:记录两组患者术后首次下床、首次肛门排气、拔除尿管及住院时间。(4)护理服务满意情况:利用医院自制的住院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表(本调查量表经信效度检验,总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973,分半系数为0.833,各分量表α系数0.754~0.876,说明本量表与分量表内部一致性符合要求)评估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护理服务满意情况,非常满意为总分≥90分,满意为总分为80~89分,不满意为总分≤79分。总满意度为非常满意与满意例数之和占总例数的百分比。
2.1 术中各项指标术前两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两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均升高(P<0.05),观察组各项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中各项指标的比较
2.2 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2.3 术后康复指标术后观察组首次下床、首次肛门排气、拔除尿管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康复指标的比较
2.4 住院护理服务满意度观察组住院护理服务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住院护理服务满意度的比较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由于腰部重伤或者机体椎间盘组织出现退化,导致髓核突出,压迫、刺激患者马尾神经或神经根导致的一种多发性疾病,其发病与患者年龄、不良体位、重体力劳动等有关,常常因为疾病加重导致机体神经功能受到损害,最终患者出现神经功能障碍[5-6]。临床常通过手术行椎间融合或摘除突出髓核,降低对机体神经的压迫,达到缓解临床症状、治疗疾病的目的。术后长期卧床易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切口出血及感染等并发症发生风险升高,影响患者情绪,加重心理压力与负担,延长疾病康复进程[7-8]。因此,有效的临床护理干预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改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提高临床手术治疗效果。
传统的护理模式只是针对患者疾病治疗进程与当前发生的不良事件进行护理,并不能根据患者疾病分期进行针对性心理、并发症预防等护理,导致患者术后不良心理情绪增加,并发症发生风险升高,严重影响预后[9-10]。轨迹框架护理模式是慢性患者临床常用的新型护理模式,可根据患者疾病轨迹分为不同时期,针对日常生活行为、疾病相关行为与自我概念行为3个方面给予针对性护理措施,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生理、心理问题,提高日常生活质量,还能促进患者各方面行为改变,提高临床治疗效果[11-12]。杨薪瑶等[13]指出轨迹框架模式注重患者疾病的动态性、阶段性特点,护理干预方案随着患者疾病轨迹变化而变化,更好地为护理人员工作提供结构性支持,发挥出能动性。鲍月红等[14]研究显示,应用疾病轨迹框架模式护理的患者疾病康复效果更好。本研究中,观察组术中收缩压、心率等指标升高幅度低于对照组,术后首次下床及住院时间等康复指标均短于对照组。这表明观察组的护理模式可缓解患者心理压力与不良情绪,加强自我概念行为,提高手术治疗的信心与适应能力,减少术中应激反应与心血管波动,术后护理依从性增加,有助于疾病康复。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切口感染、腹胀等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说明轨迹框架护理模式干预充分考虑了患者术后护理需求并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患者掌握了术后并发症的预防知识,从根本上降低了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同时改善患者对自我的认知,提高康复治疗依从性,促进患者早日回归家庭角色。观察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说明此护理模式得到许多患者认可,与罗连平等[15]研究相似。
综上所述,轨迹框架护理模式能有效改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指标,降低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