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勇强
四川文理学院,四川达州 635000
红色资源是革命战争时期先烈们留下的革命历史文化遗存,是我国特有的精神财富和食粮,包含了强烈的民族斗争精神及厚重的历史时代底蕴。加强对红色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就是加强对革命精神、革命历史、革命事迹的宣传。四川革命老区是一片孕育红色基因、富有革命历史故事的沃土,在长期艰难竭蹶的革命战斗中,老区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历史贡献。在这片红色的热土上,出现了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先辈和革命先烈,他们留下了许多十分珍贵的革命印迹和战斗遗存。截至2000年底,四川革命老区分布于省内11个市州,遍及省内56个县,老区乡镇更是遍及省内各处,高达1345个。既然四川革命老区有这么厚重的红色资源,它的外宣英译资料也就显得尤为重要,恰当得体的译文不仅能使四川红色文化走出国门,吸引更多中外游客了解四川,感受红色情怀、追忆革命精神,同时也能帮助四川增强城市影响力和提升城市形象。
红色旅游是由我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奋斗历程中建立的丰功伟绩而留存的纪念地、纪念物作为引导物,用其承载的革命历史事件、蕴含的先辈奋斗精神为底蕴与旅游业发展相结合,开放接待游客进行缅怀学习、参观追忆的一种新型旅游主题活动。红色旅游随着红色资源应运而生,同时,红色资源驱动了旅游产业极其深刻的内涵和可期的拓展前景。其打造的红色旅游景区使游客既可以游览观景,又可以加深了解中国革命历史、事迹,学习革命战争知识,开拓革命奋斗精神,弘扬和践行时代精神谱系的一种红色文化。而文旅融合下的红色旅游是指将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及一些相关因素重组、整合,使其相互影响、浸透、交错融合,逐渐打破原有的行业范围或因素界线相互融会而形成互利共生的现象与过程。两者之间有效、深度地融合,既是资源和旅游相互共荣的客观需要,也是资源和旅游发展的必然产物。近年来,红色旅游在旅游业中的持续助推和快速发展,已逐渐成为文旅融合的新主题。
面对新的历史发展机遇,红色旅游将完成业内升级、产业革新,展现出新的生命活力和发展动态,这使得文旅融合与红色旅游深度结合的思路更加明晰,无论是与“旅游+”融合的模式,还是同文化创意产品、民风民俗等产业的融合发力,都已成为助推红色旅游长足革新的首要途径,从而实现“一业兴百业旺”的新态势。
近年来,红色旅游作为传承弘扬革命精神与现代旅游业交错融合的产物,是一项新兴的特色旅游和文化产业,它正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大批海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红色外宣的英译本已然成为外国旅客了解当地红色旅游信息的重要途径,恰当得体的译文不仅可以有效宣传中国文化,还可以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但红色旅游外宣资料译文的现状却十分堪忧,很多译文存在逐词翻译、拼写错误、中国式英语表达、语义失真、文化缺失等现象,这些翻译有误的文本影响了对外宣传的成效,甚至还可能出现歧义与误导的情况,对于红色资源外宣资料的翻译研究急需深入提高。
为深入了解四川革命老区红色旅游外宣资料的现状,课题组成员先后前往绵阳、遂宁、南充、达州、广安、巴中等地的主要红色旅游景区进行实地走访调研。在调研中发现,许多红色旅游景点未标有对应的外宣译文,只有少部分景点如邓小平、张爱萍、朱德等伟人故居有相应的译文。其他的红色文化陈列馆、纪念馆、红色遗址等鲜有外文翻译,景区内的译文多以英语为主,文化创意产品、本地特产等仅极少部分附有英文介绍,大多未有外文翻译,购买对象仍以国内游客为主。
革命老区因地理位置、经济条件、宣传技术、交通等诸多因素,在红色旅游的推广力度上与其他省市相关方面对外宣传的力度相比较还不够,在对外宣传红色资源时不能很好地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技术相结合,如微信公众号、主题网页推送等。有的景区虽然有自己的宣传网站但页面内容过于简单,对当地的文创产品、土特产、民俗民风等都未做相应介绍,不能形成新媒体与四川红色文化相融合的对外传播产业链,更别提对已推介的内容进行英译翻译了。同时,课题组对现有老区红色旅游相关外宣资料进行了搜集,当前关于四川红色旅游的相关外宣文本并不多,且也存在英语译文不够详细,有的仅对旅游点的名字进行了翻译。可见,相较于四川其它著名旅游景点的英译宣传,革命老区红色旅游景点的对外推介滞后、竞争力较弱,外宣英译策略研究也未引起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外宣文本英译的目的是扩大红色旅游市场,激活市场的影响力从而吸引更多国外游客,获得良好的旅游效益。但由于旅游市场的空前繁荣与快速发展,围绕红色旅游的外宣英译缺乏统一的衡量标准,从而导致外宣英译出现多个版本,造成外国游客对中国红色文化产生混淆,很难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如“抗日战争”的翻译就有“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anti-Japanese War”“counter-Japanese War”等多个版本。不同的译本内容缺少统一标准衡量,导致英译文本混乱。
景区标牌的译文也是旅游景区必要的外宣服务设施,它不仅是游客获取景点信息的重要途径,也是景点所在地与游客之间互相交流相互沟通的重要载体。尤其对于外籍游客,英语景区标牌显得十分重要。词不达意,让人啼笑皆非的英语景区标牌不仅无法起到沟通作用,反而会影响游客对景区的美好印象甚至影响当地形象。课题组在实地走访调研中发现,红色景点中标牌的英译文部分存在错误,表现在逐字对译,大多数宣传类标牌按照汉语的表达习惯,直接套用到英文语法中去,属于“中国式”英文,不符合英语用语习惯。如有景区将“果皮垃圾,请勿乱弃”翻译成“Please don't abandon dirt and peeling”,再译回中文就变成了“请不要遗弃污垢和脱皮”。中国人结合汉语习惯可能会猜出部分意思,但由于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影响,该类翻译往往会被外国游客误读。
“真实的旅游文本为融合性、杂合性体载;旅游话语是融合类、杂合类话语;既是应用翻译,又是文学翻译”。红色旅游外宣资料是一种信息性极强的文献,在英译时,一定要体现它的信息传递和信息引导功能。首先,它的一个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递。如果一份旅游外宣资料仅仅简单写明了景区的地址、乘车驾车的线路等简单信息是不足以吸引到阅读者的,更无法引起他们的兴趣前往参观。因此,旅游外宣资料在标明一些基本信息的前提下也势必需要大量优美生动的文字描写,向阅读者传递该旅游景区独特优美的形象信息。如果一份旅游外宣资料中的实用信息和文字刻画非常突出,阅读者就能轻而易举被吸引,感受到该景区的人文、自然景色。英国翻译理论家皮特·纽马克认为:信息类文本更多在意的是外部内容、话题内容以及语言之外的“事实”,所以,信息文本的核心就是对信息“事实”的传递。对翻译者来说,在翻译时应该着重思量接受者的接受和理解能力。纽马克建议用交际翻译法,使文本对外国游客产生的效果尽可能接近与国内游客收到的效果。
除信息传递功能外,一份成功的红色旅游外宣资料还应运用优美生动的描写,把旅游景区中最优美最特别的优点展示给阅读者,以便激起读者的旅游兴趣。同时,把旅游景点、当地特产和文创产品等融入描写,还会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以此带动景区周边的经济发展。因此,外宣材料的引导性是它最重要、最核心的作用。外宣资料发出指令或引导性信息,语后效力(perlocutionary force)从而形成,激起阅读者到场的期望。旅游外宣资料的引导性隐含在整个宣传文字中,是外宣资料的内在呈现,其他所有功能都服务于它。
中国红色文化承载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全面认识中国红色文化,熟知中国革命史,有利于确定统一的语料库。中国红色文化是中国特有的,在英文翻译中没有现成的词或词组,译者只有通过自身对红色文化的深入了解,反复考量,才能确定一个统一的译文。他们除了要有专业的双语语言基本功、娴熟的翻译技巧、高度的责任感外,还要对自己的翻译活动有据可依。对于红色资料原文,译者要十分了解原文本意,尽最大可能翻译出最接近原文本意的译文,对红色术语进行规范。如前文提到的“抗日战争”的几种译文,第一个译文强调的是“反对日本的战争”,这并不是抗日战争的实质,第二个译文更符合原文的内涵,即“反对日本侵略的战争”,第三种译文除在特殊语境,“抗日”不建议译成“anti-Japanese”,因为“anti-Japanese”是“反对日本”“反对”的意思,没有“侵略”的信息。一旦把“抗日”翻译为“anti-Japanese”,受众会很自然地把所有相关表述都理解为反对,而不是反对日本侵略者。诸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根据地”“抗日救亡运动”等都理解成“反对”,而不是维护民族权益的“反抗侵略”。其次,英文前缀“anti-”(即“反”)后面加上民族或人民构成的复合词(如 “anti-American”),经常与非理性的、情绪化的事件或行为搭配,如“anti-Japanese protest”(反日游行)。第四种译文“counter-Japanese”一词也意味着对方的行为发生在先,己方行为是应対性质的,如“counterattack”(反攻)。因而该译法能够表明抗击的对象是侵略行为,而不是日本民族。此外,该译法比“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更简短,使用更灵活,如“counter-Japanese guerrilla force”(抗日游击队)等。所以“抗日战争”最好使用“counter-Japanese War”进行语料库统一。
红色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英译的红色文化旅游外宣资料更是宣传我国自然、历史、地理、民族精神和风土人情的重要窗口。要解决四川革命老区外宣英译资料欠缺、翻译过程中错译、“中国式”英语等问题,关键在于加快培养红色文化英译人才,可以着重培养四川革命老区高校翻译专业师生,他们有着专业的翻译技能,只要加以培养,让他们更深入地学习了解中国革命史,把握文化内涵,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打开老区外宣英译的僵局。
四川革命老区红色旅游外宣译文与老区红色旅游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不断深挖红色文化资源、发展红色旅游业的同时,各级政府部门和景区相关单位都应对外宣翻译工作予以高度重视,组织并培养红色文化英译人才,从语言、功能、文化等角度对现有的外宣译文重新评估,对需要商榷的地方进行校正和重译,对欠缺的部分进行补译,提升红色旅游外宣资料的质量,使革命老区走出国门,增强城市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