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骨脂炮制的历史沿革考证

2022-11-02 04:40刘想晴赵宝林骆莉莉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2年19期
关键词:药典本草炮制

刘想晴 赵宝林 钱 枫 骆莉莉

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药学系,安徽 芜湖 241000

补骨脂为豆科植物补骨脂PsoraleacorylifoliaL.的干燥成熟果实,其味辛、苦,性温,归肾、脾经,具有温肾助阳、纳气平喘、温脾止泻的功效;外用可消风祛斑[1]。补骨脂首见于南北朝雷敩的《雷公炮炙论》[2],书中记载了炒法、蜜拌蒸法、酒浸蒸法和盐同炒法。补骨脂的功用记载首见于隋唐甄权的《药性论》:“补骨脂(婆固脂),一名破故纸,味苦、辛。能主男子腰疼膝冷,囊湿,逐诸冷痹顽,止小便利,腹中冷。”[3]古代本草及医学典籍、历版《中国药典》以及地方炮制规范中关于补骨脂的炮制记载较多,所涉及的方法有浸、蒸、煮、焙、煎、曝等,可以归纳为酒制、盐制、醋制、炒制、焙制、药汁制、童便制、乳制等制法。本草中使用最广泛的是炒补骨脂、盐补骨脂和酒补骨脂。现代补骨脂的炮制品主要有补骨脂和盐补骨脂,个别地区保留了炒补骨脂。文章通过查阅本草文献和现代炮制规范,对补骨脂的炮制的历史沿革进行考证,梳理补骨脂炮制方法,以期为进一步研究补骨脂的炮制提供参考。

1 补骨脂的炮制历史沿革

以《历代中药炮制法典》[4]和《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5]为线索,对历代医药古籍中关于补骨脂的记载情况进行梳理、总结,发现历史补骨脂的炮制方法十分丰富,有净制、切制、炒制(炒、微炒、隔纸微炒、炒香、微炒香)、酒制(酒浸、酒洗、酒浸蒸、酒炒蒸)、盐制(盐水浸、盐水炒、盐水浸炒)、醋制、焙制、酒麸制、药汁制(芝麻炒、斑蝥炒、胡桃肉拌擦炒、泽泻制、盐黄柏酒制、盐酒芝麻制、蒜制、淘米水黄柏盐制等)、炙制、蜜制、面炒制、麸炒、童便制、乳制、盐酒制、童便乳盐制、盐水胡桃油制等。详见表1。

从已知文献来看,补骨脂炮制方法多样,且存在多种规格的炮制品。补骨脂的炮制方法始载于南北朝《雷公炮炙论》[2],其记载了炒制、蜜拌蒸、酒浸蒸和盐同炒等炮制方法。净制、切制、醋制、药汁制始于宋元时期,同时继承了炒制、酒制、盐制等炮制方法。明代进一步丰富了补骨脂的炮制方法,增加了焙制、酒麸制、盐酒制,同时增加了胡桃仁、黄柏、蒜、麦麸等炮制辅料的使用;《补遗雷公炮制便览》[6]绘有“炮制补骨脂”工艺图(如图1所示),图中描绘:“二人,按照雷公法炮制药物。室内一人,用酒浸药(盆两边分别有酒壶和药物枝叶),一人在用溪水洗药;旁边有炉具、蒸锅,示意药物需蒸过;背景有红日,示意需晒干。”清代增加了面炒制、麸炒、童便制、乳制、童便乳盐制、盐水胡桃油制等炮制方法。另外,蜜制只出现在南北朝,醋制只出现在元代,焙制只出现在明代;补骨脂采制与炮制的具体历史沿革如图2所示。

注:新增的炮制方法为加粗,*表示药典方法图2 本草及药典收载补骨脂采制与炮制沿革图

表1 补骨脂炮制方法古代历史沿革

表1(续)

2 历版药典补骨脂的炮制沿革

自1963年版《中国药典》始载补骨脂,并记载2种炮制品,分别为补骨脂和盐补骨脂,其中盐制所用辅料的量为每100斤补骨脂用盐2斤8两。1977年至今各版《中国药典》亦记载补骨脂的炮制品为补骨脂和盐补骨脂,其中盐制辅料用量为每100 kg净补骨脂用食盐2 kg。历版《中国药典》中关于补骨脂和盐补骨脂的炮制方法的记载,除1963版稍有不同,其余各版基本一致。

表2 历版药典补骨脂炮制方法沿革

3 现代炮制规范对补骨脂的炮制要求

全国各省地方炮制规范中关于补骨脂的炮制方法见表3。从表3可知,目前国家和23个省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中收载补骨脂的炮制品有补骨脂、盐补骨脂、芝麻补骨脂和炒补骨脂4种。其中《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2005年版)收载了补骨脂、盐补骨脂和芝麻补骨脂3种炮制品种,《湖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8年版)仅收载了炒补骨脂。其余21个省市炮制规范中除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和云南4省市仅收载盐补骨脂外均收载了补骨脂和盐补骨脂2种。

对全国各省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中补骨脂的处理工艺进行整理,发现炮制方法基本为除去杂质、洗净、干燥,有部分省操作方法简略为除去杂质。对盐补骨脂的炮制工艺进行整理,发现炮制过程中基本用文火,用盐水拌匀或喷洒均匀,闷润后炒至微鼓起,用盐量为每100 kg补骨脂用食盐2 kg。各省市具体操作方式存在一定差异,天津市盐补骨脂炮制过程中先炒至微鼓起,然后喷洒盐水,微干取出;盐制补骨脂炮制用盐量存在差异,北京市、内蒙古为每100 kg补骨脂用食盐3 kg,山西省为每100 kg补骨脂用食盐2.5 kg,天津市为100 kg补骨脂用食盐1 kg。

表3 全国各省地方炮制规范记载的补骨脂炮制方法

表3(续)

4 小结与讨论

中药炮制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进行的一种传统制药技术,药材经过炮制加工后,其性味、功效均发生较大变化,更有利于临床使用。补骨脂有温肾健脾之功,生品温肾壮阳之力虽强,但其辛温而燥,久用或用量大存在伤阴之嫌。历代医家考虑其温燥、易伤阴助火之性,多以炮制品入药。现代临床多用盐补骨脂,盐制能缓和生品辛窜温燥之性,并引药下行入肾,增强其补肾纳气之功[71]。

历史上多认为补骨脂“性本大燥毒”,《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8]有“雷公云:性本大燥毒。用酒浸……”的论述;《本草汇言》[23]记载补骨脂“其性燥,须用盐酒浸一宿,微炒用”;《得配本草》[28]曰:“恐其性燥,乳拌蒸,胡麻、胡桃拌蒸亦可。恐其热入心脏,童便浸蒸。”《本草述钩元》[32]曰:“惟大燥,一法用盐水浸一日,取出晒干,再同盐炒过用。”

补骨脂炮制历史悠久,炮制方法多样,且炮制品规格多样。纵观历代补骨脂的炮制方法,从《雷公炮炙论》以来炮制方法由少到多,再由多到少,炮制工艺不断精进;炮制理论由无到有,趋于完善。不同历史时期,补骨脂的炮制方法一直处于动态演变中,南北朝始有炒制、蜜拌蒸、酒浸蒸和盐同炒,宋代始见净制、切制、醋制、药汁制,明代增加了焙制、酒麸制、盐酒制,清代增加了面炒制、麸炒、童便制、乳制、童便乳盐制、盐水胡桃油制等炮制方法。历版《中国药典》中记载的盐补骨脂在南北朝至清代的本草专著中均有收载,补骨脂盐制后不仅能降低其燥性,而且能够引药入肾,来增强其温肾壮阳的功效。

近年关于补骨脂的研究[72]表明,补骨脂主要含有香豆素类和黄酮类成分,其中含量较高的补骨脂酚有肝、肾毒性;补骨脂酒炙和盐炙均能降低补骨脂酚的含量,达到炮制减毒的作用。文章从补骨脂历代炮制方法、相关法典和规范要求,以及现代文献研究等方面进行考证,可为补骨脂炮制品的规范化研究、补骨脂饮片安全控制以及复方中药制剂的研发利用提供支持。

猜你喜欢
药典本草炮制
2020年版《中国药典》山楂叶项下金丝桃苷含量测定方法的商榷
我的梦想
探寻中华本草的足迹
本草,源于延续生命的渴求
本草,一场不动声色的“双面修行”
本草中华
穿山甲药典除名
2017年版《英国药典》概述及启示
66种中药材进入欧洲药典 未来目标达到300种
藏药的采集加持、炮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