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视域下民俗文化翻译策略研究

2022-11-02 07:03徐志伟邓景茹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27期
关键词:目的论民俗文化译文

徐志伟,邓景茹

(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辽宁朝阳 122000)

民俗文化(folk culture)又称传统文化,是区域的群体通过长期的社会实践习得的行为模式总称,是群体整体的生活方式。既指经济技术领域应对自然环境的科学方法,也指社会政治生活的规章制度,以及语言道德标准、审美情趣和宗教信仰。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建党100 周年讲话中指出[1],我们要致力于建设中国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向全世界传播中国之声、讲好中国之事,不断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民俗文化不仅需要在国内传承,而且需要向世界推介,通过翻译和媒体使中国故事“走出去”,增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力。

1 翻译目的论

翻译目的论又称功能目的论,20 个世纪70年代德国功能派提出的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行为,是一种基于读者和客户需求的交际活动。

1.1 功能目的论翻译原则

功能目的论认为翻译要遵循3 个原则。首先是目的性原则,决定了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的选择,目的语文本读者以及他们的文化背景对翻译策略起着决定作用。其次是连贯性原则,目的语文本一定要连贯,在一定的背景知识下,目的语读者能够理解译文,实现语内连贯。最后是忠实原则,原文和译文之间要具备语际连贯,译文应该忠实于原文。

莱斯提出目的语文本的语言形式不能偏离原文,要和原文具备同样交际目的,并且在句法、语义和语用层面达到对等[2]。

1.2 功能目的论翻译策略

基于这些翻译规则,诺德结合目的语文本的翻译过程和翻译功能提出了文献型翻译策略和工具型翻译。

1.2.1 文献型翻译策略

文献型翻译策略是在目的语文化中源语发出者和源语文化读者之间交际活动的纪录。目的语文本是一个关于源语文本的文本,或者是关于源语文本某个方面的文献型翻译。交际目的仍为源语文化,保留了源语语言特征,记录了源语文化信息发送者和接受者在源语语境中进行的交际活动。文献型翻译有4 个方法:直译、意译、学术翻译和异化。

1.2.2 工具型翻译策略

工具型翻译策略是目的语文本和源语文本实现几乎相同的交际功能。用目的语生成一个工具,以源语文化交际为互动模型,为目的语文化交际活动提供支撑。翻译方法为等功能翻译、异功能翻译和类功能翻译。

2 民俗文化的翻译策略

2.1 民俗文化分类

王一宁把民俗文化归为3 类[3]:心理民俗文化、行为民俗文化和语言民俗文化。心理民俗文化是反映人们心理活动的流行习惯;行为民俗,又称可视民俗,包括风俗、仪式、传统和民间艺术;语言民俗文化涵盖神话故事、山歌歌谣、民间传奇、谜语、谚语和民间故事。

不同的民俗文化具有不同的词汇特点,携带不同的文化负载,翻译过程中要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技巧。

2.2 民俗文化翻译的策略

民俗文化翻译是为了使目的语读者获得与源语文本读者相同的信息,达到交际目的。这就要求译文文本的功能等同或类似于源语文本在源语系统的地位,弥补翻译中信息失真和文化缺失。

2.2.1 直译加学术翻译信息保真

民俗语言为普通外宣材料,强调的是译文文本的信息功能,同时兼备交际功能,期待凭借目的语文本来影响和改变目的语读者的态度。前提是译文读者能够读懂译文文本,因此读者与文本之间的交流应该是顺畅和有效的。

源语翻译时要考虑到目的语文化中语言规范和习俗,民俗文化翻译是面向读者的翻译,是为了向英语国家推介中国民俗文化,让世界通过更多的渠道了解中国,避免某些国家别有用心的歪曲和扩大对我国的不良影响,使目的语读者能够准确地了解中国民俗文化,在翻译中要以交际传播为目的。

诺德阐释了翻译错误[4],是指在翻译过程中违背了:“(1)翻译功能;(2)文本连贯性;(3)文本类型;(4)语言习俗;(5)文化习俗;(6)语言系统” 。语言表述方式在自身系统内是充分的,只有在译文文本中期待的交际表述效果才会有不等值现象。为了避免以上错误,翻译中可以采取学术翻译,通过加注弥补信息失真,使译文读者全面了解民俗文化。

例1 秧歌是……有二人摔跤、扑蝴蝶、踩高跷、划旱船、舞龙灯等,常在一起配合演出,统称为“秧歌”。

短短的两行字却蕴含了无限的信息,扑蝴蝶、踩高跷等专有名词在目的语中没有对等词汇,为了使目的语读者能够了解这种艺术形式,译者需要借助加注的方式传递信息,实现交际功能。

扑蝴蝶

Butterfly Catching is a folk dance that requires two persons who dance with one another while pretending to catch butterflies.

踩高跷

Stilt walking is a folk dance in which the legs of the performers are attached to a pedal on the middle of a stick while dancing.

2.2.2 类功能翻译保留源语民族色彩

民俗文化英译中保留汉语民族色彩有利于推介汉语文化,使目的语读者了解中国民俗文化信息,拓展交际功能。汉语民俗文化中的很多词语,尤其是成语,具有浓重的民族色彩。这类词语的翻译,在不影响源语寓意的情况下英译时可以偏向目的语表达习惯,强化译文在目的语中的地位。

例2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歹

You ungrateful thing! Like the dog that bit Lv Dongbin—you bite the hand that feeds you.

例2 源语在中国“狗咬吕洞宾”是个比喻,“不识好歹”是作者真正要表达的意义,是对前文的解释。译者将比喻直译为“Like the dog that bit Lv Dongbin”,将释义部分译成you bite the hand that feeds you,既保留了源语文化人物吕洞宾,又解释了句子要表达的意思。

2.2.3 等功能翻译增加民俗文化本土信息

从功能目的论视角分析,汉语民族文化在英语国家文化中处于偏离和疏远地位,要使目的语读者对我国民俗文化有充分了解,就要保存民俗文化中的本土信息。孙会军指出[5],随着我国在国际地位的影响不断深化,读者对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的兴趣与了解不断提升,我们要一改过去长期坚守的归化,因为异化翻译已经完全可以被目的语读者接受。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加大本土文化信息含量,使国外读者更多地接触中国民俗文化,促进他们研究中国文化的兴趣和乐趣。很多外国友人对我国的民俗文化有浓厚的兴趣,但是因为翻译的匮乏,他们缺乏了解民俗文化的渠道。许岚认为民俗文化翻译不是简单的文字翻译,更是一个文化传播的交际过程[6]。一项调查显示,入境游的外国游客中56.6%的外国人期待了解中国地方的生活方式和习俗。传统的民俗文化吸引着外国游客,同时也会带来经济效益,使民俗文化翻译的重要性跃然纸上。

翻译目的论的类功能强调创造性转移,通过词汇、语法、和语域的转移,强调译文文本在目的语文本中的可接受性和理解性,强化译文文本的文化传播效价。多模态翻译理论的兴起为民俗文化提供了新的参考,将图形、手势纳入翻译过程,使译文文本更加生动形象、直观易懂。

民俗文化中很多地方会涉及“龙凤”。“龙”象征神圣和权势、高贵和祥瑞。“凤”代表女性最高的荣耀,象征爱情、美德、和尊贵。与龙凤相关的地名、传说不胜枚举。

例3 朝阳凤凰山,古称龙山,位于市区东部。

可以将其译为:Phoenix Mountain in Chaoyang,known as Longshan in ancient times,meaning Dragon Mountain,lies in the east of the city.

译文中“和”都用了英文对应词汇。目的语读者通过阅读文章会将山与凤凰的意义结合,想象到山的壮观和优美。龙山译为Dragon Mountain 读者可以想到龙的威猛和凶险,山的峻峭陡立之形状恰好浮现脑海。这样既保留了源语文化信息,又赋予了译语读者的想象空间和对中国文化的兴趣。

为了使译文读者接触到源语本土文化信息,龙凤仍然译成dragon 和phoenix,有助于目的语读者对中国本土文化内涵的了解。同时可以借助多模态翻译理论,附上图形,中国的龙凤与外国的龙凤形状相似但不等同,加大中国文化外宣力度。

3 拓宽译文推介模式

民俗文化英译传播不但方便目的语读者接触我国民俗文化,而且有利用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随着经济交流,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到国外进行项目交流,他们会把民俗文化带到国外,加深了外国友人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兴趣。此时译文推介,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结合融媒体特点,探索译文推介有利于民俗文化走出去。

3.1 发挥现代融媒体作用,拓宽传播路径

智能时代的网络和短视频为民俗文化传播提供了多种便利条件,新型融媒可以加快民俗文化的传播。把民俗文化译成各种外国语言,以简短明快和生动形象的媒体形式介绍给国际友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比如,在介绍民俗文化剪纸时,可以辅以多模态介绍形式,既有译文又附加图片,直观形象、图文并茂。

例4 剪纸又称刻纸,是一种镂空艺术,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剪纸在中国农村历史悠久,流传颇广。其产生和流传与中国农村的节日风俗有着密切关系,逢年过节抑或新婚喜庆,人们把精美的剪纸贴在雪白的墙上或明亮的玻璃窗上、门上、灯笼上等,节日气氛便被渲染得非常浓郁喜庆。

Paper cutting,also called paper carving,is a kindof hollowed out art and one of the oldest folk arts of the Han nationality in China.It has a long history and circulates widely in rural areas.The beginning and handing down of paper cutting is closely related to customs and traditions of rural areas where local folks would paste bright and beautiful paper cuttings on white walls or clear glass in windows,doors or lanterns so as to enrich the joyful and happy ambience during the festivals or wedding ceremonies.

译文93 个字,符合标准语速每分钟90~120 个字,也适合融媒体的容量。再附以优美剪纸图片和新春、新婚贴剪纸场景,情景交融地展示剪纸习俗,做成1 min 短视频,分别在bilibili、TikTok、抖音、火山小视频进行了上传,目前总点击量超过1 万次,传播人士有很多外国友人。

3.2 制作碎片化信息模块,依序有效推介

提供多元化信息容量,满足不同需求。碎片化信息符合网络传播特征,新时期人们获取信息形式呈现多元化、多模态和碎片化特点。既有静态获取方式:书籍、报纸、杂志、小报和内刊;也有动态模式:手机App、微博、官网、QQ、小程序、公众号和各类短视频。

融媒体的推介模式为:1 min 的短视频进行基本情况介绍;3 min 短视频进行较为详细的内容介绍,如起源、代表图形、使用场景等;10 min 的视频以慕课形式进行系统介绍,包括使用民族,代表意义、具体场景、区域差别、工艺传承等。同时把这些短视频进行加工和丰富做成系列节目,在公众号上进行推广,满足不同层次需求,如表1所示。

表1 融媒体推介模式

3.3 成立民俗文化外译组织,发挥窗口作用

民俗文化的外译需要专门组织的协调和统一管理,而且外译人员要对民俗有兴趣和爱好,自愿承当宣传的职责和外译的任务,一个对民俗文化毫无情感的议员很难胜任民俗外译的任务,民俗文化翻译的译者本身需要是民俗文化的热爱者。外译组织要对民俗文化进行评估和鉴定,首推重点民俗,进行系统整理和外译,吸引国际友人的关注,推介我们的民俗文化和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

在我国对外宣传的主流窗口设置民俗文化专栏,比如,Chinadaily的“culture”专栏中可以每周推送一款民俗文化,以视频形式介绍各地重点的民俗文化。在中国民俗网站中推出英语栏目,进行宣传。专栏依据我国地理位置进行分类,每期推介不同地方的民俗,同时设置各类活动,吸引外国游客或外国友人进行体验。把活动制成视频,继续上传和推介,叠加效益会如期而至。不但会带来传播效果,而且会有经济收益。

4 结语

民俗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民俗文化的翻译和外宣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的宣传和推介,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尤其是当前信息社会,正确合理地引导国外认识中国文化,需要民俗文化的锦上添花。民俗文化的翻译需要考虑译文读者的接受途径和理解水平。借助新融媒体和网络传播特点,循序渐进地推出民俗文化,再进行系统的规划和统筹,是民俗文化走出去的有效途径。

猜你喜欢
目的论民俗文化译文
传奇小说中的文化负载词英译目的论——基于《虬髯客传》五个英译本的分析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基于民俗文化视角下的潮汕旅游资源开发
提高民俗文化意识,延续民俗文化
翻译目的论下江苏菜系英译研究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探析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弟子规
从目的论角度看中药药名英译
弟子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