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视角下鄂西南竹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2022-11-01 14:10柳燕子李林涛
世界竹藤通讯 2022年5期
关键词:竹器鄂西竹编

柳燕子 李林涛

(湖北科技学院 湖北咸宁 430075)

中国是世界上竹类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研究、利用和培育竹子最早的国家。竹具有天然可再生、绿色低碳、无污染的生态特点,又有“以竹比德” 的精神属性,使其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生态关爱与人文情怀,尊重生态规律、维护生态平衡的人文精神相契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植入了中国人的共同记忆,形成了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中国竹文化的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几乎同步,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中的一部分。因此,从传统文化视角对现代民间竹器的文化内涵与造物理念、工艺特征展开实践研究,对中国传统竹文化的传承以及民间竹器的创新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1 鄂西南民间竹艺的文化内涵

鄂西南地处武陵山区腹地,早在先秦时期就是竹材的主要产区,亦是竹制器具的主要发源地。据考古资料,竹制技艺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1 万年至公元前2 000 年)。竹具有广泛的文化品格和引申意义,在东晋时期就有关于竹文化的文献记录。民间竹器是农耕时代与手工时代的产物,其传承变化深深打上了农耕时代经验优先、代代相传的烙印,因此民间竹器设计也是竹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从事民间竹器制作的竹编艺人以民间工匠为主,师徒传承的手工技艺具有与工业产品设计风格迥异的文化内涵。

地处鄂西南的宜昌、恩施有着悠久的知竹、用竹历史,民间素有采用竹编技术制作生活用具的传统。武陵山区的土家族人民根据劳动生活中的不同功能需求,以竹为材,制作出造型各异的土家背篓(图1,胡长心制作),其形态之美、工艺之精、功能之多,成为了土家文化的载体和物象媒介,在中国民间竹编艺术殿堂中占有一席之地。

图1 造型各异的土家竹背篓Fig.1 Tujia bamboo baskets with different shapes

传统生活需求下产生出来的民间竹器,蕴含了深厚的生活智慧和巧妙古朴的造物观念。鄂西南竹器或以竹蔑编织、或用圆形而中空有节的竹材制作,以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用具较为常见,材料的不同规格与多样化的生活场景决定了民间竹器无法标准化、系统化,从而呈现出丰富多样的艺术特征。鄂西南竹编的一大特征是善于运用民族图案,民间艺人将制作好的竹篾,以天然材料染色,或穿花、或插筋,编制出色彩丰富的竹编器具(图2,胡长心、李林涛制作)。多姿多彩的竹编艺术,亦成为多民族融合进步的文化符号。

图2 色彩丰富的竹编器具Fig.2 Colorful bamboo weaving utensils

2 鄂西南民间竹器的造物理念

2.1 器以致用

王符在《潜夫论·务本第二》 中有: “百工者,以致用为本,以巧饰为末。……”[1]指出传统造物应以实用为主、装饰辅之,体现了实用与审美辩证统一的中国传统功能主义设计观,即:实用价值为核心,兼顾审美价值与文化价值。墨子亦主张器物先实用后审美,《墨子》 有载: “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食必常饱,然后求美,为可长,行可久,先质而后文。”[2]这种追求实用的造物思想同样体现在民间竹器的制作上。“以致用为本,以巧饰为末”,鄂西南民间竹编看似繁复的图案、复杂的造型结构,其实质都是服务其功能的。这种造物原则与中国传统造物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鄂西南民间竹器按其使用功能可分为生活用竹、农业用竹、文化艺术用竹3 大类。在生活方面,衣、食、住、行都可以看到竹编的应用。竹器的农业用途主要体现在渔猎、农耕和水利等方面。文化艺术类竹器应用在书写工具,如毛笔、竹简、竹制笔筒、笔架以及民间乐器竹笛、排、箫、笙、快板等方面。

2.2 审曲面势

中国传统造物思想提出了审物辨器的原则,“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所谓审曲面势,是指制作过程中充分顺应材料的特点。竹材作为一种自然的生态材料,在制作过程中存在很多局限性,技艺高超的竹制品手艺人,善于根据手头材料的特性,通过劈竹、分层、刮青、拉丝等工序(图3),制作不同规格的竹丝或竹篾,粗、细、厚、薄有机搭配,生产出符合材料特点的器具。不同特性的竹材制作不同用途的竹器,如水竹具有消暑功效,其制成的竹篾素有“薄如纸、明如玉、平如水、柔如帛” 的美誉,是制作凉席的上佳材料。楠竹质地坚硬强韧,许多竹制品所需宽篾条都取材于楠竹,另外楠竹可以破出多层竹篾,头层青篾质地结实光滑,二层“挨青” 柔韧性良好,适合编织精致的竹工艺品。慈竹劈篾性能好,可以制成较细的竹丝,易染色、易漂白,适用于中小型立体竹编。竹笋头层的“笋篾” 柔韧光滑,多用在收口处。人们依据对材料的理解和认识去确定竹器及其结构部件的形式与工艺,在生产劳动中形成经验累积,随机应变、灵活处理,才有了今天人们所见到的功能齐全、造型丰富的竹编产品。

图3 民间制篾工艺——劈竹、分层、刮青、拉丝Fig.3 Folk bamboo craftsmanship: splitting bamboo,layering,scraping blue,wire drawing

2.3 一物多用

一物多用体现了劳动人民的造物智慧。鄂西南地区竹资源丰富,竹编制品是当地百姓首选的生活器具,大部分民间竹器均具有多种用途(图4,胡长心制作)。如常见的竹席、箩筐、簸箕、扁担、筌、背篓等,在不同时间、不同场景,所发挥的功能也不同。使用方式的不同衍生出多种不同类型的竹器,如由竹编蝈蝈笼演变而来的竹香囊,由民间提篮演变而来的各种花器。独特的地方文化赋予竹编丰富的文化底蕴,地域文化的熏陶赋予鄂西南竹编融实用价值与艺术审美为一体的特色,展示着一代代竹编艺人的造物智慧。

图4 不同用途的竹箩筐Fig.4 Bamboo baskets for various purposes

2.4 以人为本

“利人为先” 是传统造物思想的基本原则,竹器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除了实用,还要适用。在竹编产品的制作过程中,同一样式竹器往往有不同的大小规格,以适应不同的需求。在民间嫁娶、民俗活动中制作的竹编器具,其图案的喻意、结构的设计等,均围绕巧思、利人的理念来开展,这是“以人为本” 思想的最好体现(图5,胡长心制作)。

图5 体现以人为本的竹编制品Fig.5 People-oriented bamboo products

2.5 独具匠心

鄂西南竹艺多为作坊式生产,小批量或单件的、手工或半机械加工的制作行为决定了其具有非标准化、非系统化、非专业等特征。竹编技艺大多来自师徒手口相传,就地取材,因材施教,这种模式无法实现批量化生产,大多由使用者定制,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图6)。许多民间艺人一辈子做同一类产品,可以把拿手的产品作到极致,如宜昌五峰竹编非遗传承人胡长心先生制作的竹簸箕可以养鱼(图7,胡长心制作)。

图6 师徒手口相传的竹编技艺Fig.6 Bamboo weaving techniques taught by hand

图7 可以装水养鱼的竹簸箕Fig.7 Bamboo basket that can hold water for fish farming

3 鄂西南民间竹编的工艺特征

鄂西南武陵山脉盛产水竹与楠竹。楠竹是材质最好、用途最多的竹种,具有纹理平直、劈篾性好的自然属性,所制竹篾柔而坚、纹理直、纤维长,在工艺竹编中用途最广。在编制工艺和制作方式上,将竹材通过破竹、剖篾、刮青、分层、拉丝等十余道工序,制作成宽窄厚薄各异、规格不同的竹丝或竹篾,再根据器型变化选择不同手法进行编制,充分运用竹青的天然色泽与竹丝的肌理展示竹材质地的自然之美,使竹器具有实用与美观协调统一的特征。水竹节间长可达40 cm,纤维纤细,韧性强,篾性极佳,可用来劈精细竹丝,为刚竹属优良的篾用竹种。清道光年间《晃州厅志》 有记载: “桃枝竹(俗称水竹),折丝适用甚多,用以丝路簟为佳……”[3]

鄂西南竹编手艺人充分运用不同竹子的特性,因地制宜、灵活应用剖篾技艺,独创了许多独特的竹编技艺。这些竹编作品或精致细腻,给人以柔润自然的质感;或具有粗犷大气,给人以豪迈质朴的感受;或粗细相交,体现出竹材虚实相生、刚柔相济的独特美感。不同形态规格的竹篾融汇贯穿、交织而成的竹编作品,具有质朴、典雅、自然的生态之美(图8)。

图8 竹编生态之美Fig.8 Ecological beauty of bamboo weaving

随着社会的发展,竹子固碳减排的生态属性日益受到重视。因此,竹制生活用品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许多融合现代工业技术和生活科技的竹产品走入人们的生活,推动着制竹技术的不断发展。

4 鄂西南民间竹器多元发展的创新途径

4.1 鄂西南民间竹器的衰落

竹器曾是鄂西南乡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和生产器具,人们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竹器的存在。民间制竹工艺的延续与发展依托以村落为单元的师徒传承体系。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社会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程度提高带来了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的不断涌入,使得以竹材为载体的民间传统工艺受到巨大冲击,传统竹器的附加值大大降低,竹艺匠人纷纷改行,传统竹艺面临失传的严峻挑战。当然,民间竹器的发展放缓或濒临失传,除以上外因,还有以下一些阻碍其发展的内在因素。

1) 传统竹编艺人缺乏创新意识、观念落后。大多竹器产品还停留在传统工艺技法上,造型、花样均无变化,附加值低;又因缺乏资金,制作技巧和技术条件方面也没有多大改善,没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很多传统竹器产品逐渐在竞争中退化。

2) 缺乏专门的设计人才。鄂西南民间制竹多为作坊式,主要传承方式是师徒相传。师傅没有书面化的技巧和方法,大多是依葫芦画瓢,手把手教徒弟,很难有创新。很多竹编工艺几十年不变,制作比较粗糙,制作效率不高。民间常见的各种本地的装饰品、工艺品,大多缺乏形式美感,虽然编织手艺不错,却很难满足现代人的消费需求。

3) 加工设备与技术条件落后。由于转型慢,缺乏技术和资金,使得鄂西南地区现存的少数工厂加工设备与技术条件落后。竹器产品由于设备及编织工艺落后,只能制作一些粗糙的低端产品。

4.2 鄂西南民间竹器多元发展途径

4.2.1 遵循可持续的生态设计原则

可持续性设计要求设计师根据设计的相关“语境”,在符合生态理念的前提下协调传统技术与高新技术的关系,让生态技术在使用过程中实现其自身价值。竹材是完全符合环保要求和设计要求的绿色材料,竹器设计应能够适应所处地域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发展。在今后的竹产品设计中,除了应用传统竹器制作技术和工艺外,环保生态理念将是设计的行为准则。

4.2.2 创新设计观

竹器设计应改变传统设计观念,提出创新设计思路。当前产品设计创新趋势主要体现在: 一是情感化与高新科技相结合,崇尚新技术、新工艺与天然材料的结合;二是材料使用趋向复合化、多元化和天然化;三是产品满足绿色设计要求,材料使用过程减少能耗、节约成本,产品趋向智能化和少物质化;五是产品具有功能多样、可拆卸、可不断升级、可成长性等特点。由此可见,竹材具有明显的设计适应性。

现代竹器的设计创新,应在掌握竹材内在构造、自然特性、材料适应性的基础上,结合竹材的理性构造方式、工艺特征、感性内涵、传统文化理念,将现代产品设计的相关原则运用于竹器设计;不仅考虑竹产品的使用功能,还应考虑其象征性、文化性及审美等功能。竹产品制作过程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形成全开放、全流通的形式,与现代生活方式、生活形态、消费主体、消费文化紧密结合。竹器设计也不仅仅是单纯的某一种工艺,而是结合传统家具制造工艺、原竹家具制造工艺、板式家具制造工艺以及其他家具制造工艺的融合工艺。这样的产品创新不再是孤立的,而是包含技术、工艺、材料、人文、消费等各种理念的共同作用的产物。

4.2.3 传承传统文化

传承既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也是一个时间的范畴。传统文化思想伴随着现代审美观念,以不同的形式得以体现。在民间竹器的设计上,提倡探索挖掘传统元素,传递“器以致用” “以人为本” 的传统造物理念。这就要求在设计过程中,在满足人类基本需求的同时,还需考虑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等的和谐共生。通过激活传统造物智慧和造物文化的内在机制,使设计者在传统造物营养中设计出符合当前时代需要的产品[4]。

4.2.4 创新技术工艺

技术发展是设计进步的关键,只有将客观的技术系统与主观的思维体系结合起来,才能促进设计的创新发展。在鄂西南民间竹器的产生、发展、兴盛、衰落的过程中,都离不开技术的影响,也离不开技术文化的熏陶以及技术工艺的交融。

从技术角度看,鄂西南民间竹器的创新应从4 个方面来探索: 一是加强竹材建构部件的改造,深入研究竹材与竹材之间连接部位的构造;二是通过材料来表达地域特征和地域文化,结合人们的一般性行为方式,实现尊重材料、尊重人性的产品设计;三是竹产品的功能与审美要适应当代人的生活方式;四是突破产品的传统局限,使产品建立在一定的情感基础上,让人们的环保观念与产品的环保特性有机统一在一起。

现代竹产品的创新设计是材料、工艺、技术、艺术、文化、人性等诸方面的综合体,在新技术、新工艺的支持下,传统民间竹编面临着从设计理念到技术创新全方位的革新。

5 结束语

竹编技艺作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产生、发展、演进、繁盛,直至今天衰落的历史进程。许多民间竹编成为墙角的弃物,笔者在考察过程中,不时涌现出传统记忆被遗失消亡的悲凉。

研究鄂西南民间竹器的目的,是为了让传统造物工艺和造物技术在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得到传承和发展,让具有地域特色的竹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促进鄂西南竹产品的创新发展。鄂西南民间竹器的振兴之路,在于竹产品创新设计中引入以下4 个方面的现代创新观念: 一是突出以民间竹器延续发展为导向的“传承观”: 二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生态观”,三是强调以产品创新发展为导向的“设计观”;四是着重工艺创新和革新的“技术观”。

猜你喜欢
竹器鄂西竹编
鄂西高速机电信息化管理系统
穿花系列竹编花器
竹编在室内隔断中的应用
竹编艺人
数字化视频监控技术在鄂西高速中的应用浅析
1500m2竹编人文艺术,隐于自然的轻灵简雅!
南山赋
地域性设计文化的不懈探索
——读张宗登博士《潇湘竹韵:湖南民间竹器的设计文化研究》
创意产业背景下的小郁竹器工艺发展分析
中国竹器史研究之二:汉代竹器